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曾國藩的神秘能源:吃白飯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曾國藩的神秘能源:吃白飯

在中國古代,想做聖賢,其中有一項指標必須達標:口味淡。所謂淡泊明志,可以說是口味淡,欲求不高,心中的理想才會無障礙地成長,才會培養外聖內王的氣質。

口味淡還不等於能吃苦,有些吃苦的人,是為了將來能吃香的喝辣的,這個不算聖賢,最多算勵志者。聖賢和勵志者不是一個層次,聖賢無論什麼時候都能吃淡,無論窮達。口味淡具體有什麼表現,且讓老劉說說鄭板橋和曾國藩的“吃白飯”。

現象:

聖賢和能人為何鐘情“吃白飯”

記不起是在哪本雜志上看過的一則小故事,說有一個級別不低的干部,家中還有一八十歲的老娘,出身農村。這位干部工作很忙,應酬也多,但是,他老娘給他定下一條規矩,一條雷打不動的規矩:每天晚上必須到母親身邊,吃兩碗大白米飯,什麼菜都不能加,就這麼無條件無調料地吃下去,然後,做兒子的該干嘛就干嘛去。

家書中提倡“吃白飯”

這個故事的真實性可靠與否,筆者不能做判斷,但這位老大娘的做法倒還是有依據的,第一個依據來自於曾國藩,且看曾國藩於同治十年(1871年)十月二十三日寫給弟弟的家書:

“吾見家中後輩,體皆虛弱,讀書不甚長進,曾以養生六事勖兒輩:一曰飯後千步,一曰將睡洗腳,一曰胸無惱怒,一曰靜坐有常,一曰習射有常時(射足以習威儀強筋骨,子弟宜學習),一曰黎明吃白飯不沾點菜。”

注意到沒有?“黎明吃白飯不沾點菜”,一點菜都沒有,連調料都沒有,將一大碗白花花的白米飯吃下去,強調的是“吃白飯”,沒有重口味的一道早餐,曾哥說這個可以養生。

老大娘要干部兒子“吃白飯”的第二個依據是乾隆時期的書畫大家鄭燮,即鄭板橋,且看鄭板橋當縣令期間寫給弟弟的家書:

“來書言吾兒體質虛弱,讀書不耐勞苦………則補救之法,唯有養生與力學進行,庶幾身軀可保強健,學問可期長進也,養生之道有五:一,黎明即起,吃白粥一碗,不用粥菜;二,飯後散步,以千步為率;三,默坐有定時,每日於散學後靜坐片刻;四,遇事勿惱怒;五,睡後勿思想。”

兩封書信何其相似,嚴重懷疑曾哥抄襲了鄭老前輩的文字,例如飯後走千步、遇事不生氣、學會靜坐,特別是每天早上不加菜吃一碗白飯,而且都是集中在早上吃,只不過曾哥把稀飯偷換成了干飯,這幾個要素都是重疊的。

當然,這裡開一個玩笑,曾哥分明是借鑒了鄭老前輩的養生之道,而非抄襲,因為當年曾哥寫家書的時候,不是用來發表的,根本沒有想到後來成了暢銷書。

總結這兩個能人的修身之道,有一個驚人的相似點:主張“吃白飯”,當然,不是白吃飯,而是吃飯的時候不加菜,這是為什麼呢?

分析:吃得淡中淡方能做聖賢

有句很勵志的俗話:“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句話既有正能量,也有負能量。

正的而言是鼓勵窮小子忍受艱苦,埋頭奮斗,將來能提升人生的物質待遇和地位,今日吃苦,是為他日做人上人;負的而言,這個“為人上人”的理想,說明當年吃苦的動機就不太純正,說明人生的物質待遇和地位雖然提高了,但人生的境界卻下滑了,因此某些特能吃苦的人一旦成為“人上人”,比誰都貪婪,瘋狂彌補當年吃苦的代價,中國古代這種例子不少。

中國儒家提倡的人生境界其實不是“人上人”,而是做聖賢。儒家的老祖宗孔子如果真的想做“人上人”,他就不會辭掉魯國代國相的職務,惶惶然如喪家之犬到處找工作。道家的莊子就很瞧不起那種喪失尊嚴謀取權勢富貴的做法,稱其為“舔痔之術”。給秦王“舔痔”,可謂“吃得苦中苦”,然後換得榮華富貴的待遇,可謂“人上人”,然而,做這樣的“人上人”有意思嗎?

聖賢的人生使命不是做“人上人”,而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絲毫沒有半個字提到自己的待遇。在“達”與“窮”兩個極端狀態當中,保持一種淡然狀態,也就是一種口味淡的境界。對,聖賢的境界,就是淡的境界。

“吃白飯”是訓練

因此,我們就要明白鄭板橋老師和曾哥為何主張下一輩每一天“吃白飯”了,它不僅僅停留在養生的層面,還延伸到做人的層面。有白花花的大米飯吃,不是糟糠和窩窩頭,也不是野菜,這個算不得吃苦;但是,沒有任何肉菜,沒有任何調料,不鹹不甜不辣不酸,你得一大碗一大碗地吃下去,每天忍受那種淡,漸漸地你習慣這種淡口味,漸漸地你對人生的追求也會淡很多,從口味變為性格,然後變成人格。能吃淡,才能抵擋社會重口味的誘惑。

在吃白飯的過程中,也會明白一個道理:維持一個人生存下去的條件其實很簡單,無非就是一碗白花花的大米飯而已,不吃燕窩,不喝名酒,你照樣能長命百歲地活下去。能忍受淡,不刻意吃苦,你的物欲就會淡泊很多,物欲一淡泊,做事就會清醒很多,人格上的路障也會少很多。

所以,“吃白飯”是一種人格訓練,其實就是從培養生活習慣發展到培養人格,所謂偉大的人格,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嗎?非也,是從生活小習慣上累積起來的。

可以這麼說,“吃白飯”成了鄭板橋曾國藩提升人生境界的秘密能源。

鄭板橋的人生一直保持著“吃白飯”的境界,他不窮,靠寫字畫畫年入三千兩銀子,但他能淡,淡就不會貪,因此他離任時賦詩:“烏紗擲去不為官,囊橐蕭蕭兩袖寒。寫取一枝清瘦竹,秋風江上作漁竿。”

曾國藩的政治立場是應該否定的,但個人生活確實很淡,做了兩江總督,太子太保,一等侯,居然口味還那麼清淡,每天晚上的消夜就是肉湯泡青菜,後來連肉湯都撤掉,只喝青菜湯,還快活得神仙一般,從物欲標准而言,這曾哥做人也確實太沒追求了。

提升:淡泊的人能成大業

鄭板橋是個淡泊人,十年知縣下來,回家蓋房子的錢全是賣畫所得,正因為淡泊,沒有沉浸在物欲的糾纏當中,所以他能清醒,清醒地聽到縣衙門裡竹林的蕭蕭聲,是黎民百姓的聲音:“一枝一葉皆關情”,他所謂的“難得糊塗”,其實也是對於個人物欲的糊塗,是對個人待遇的拿得起放得下:“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安心,非圖後來福報也”。求的是“當下安心”,“安心”就是“淡”。

岳飛也是淡口味

按照封建社會的觀點,曾國藩做了一番大事業,正因為他口味的淡,所以一直能勝不驕敗不餒,保持清醒的姿態。

“淡”能疏離心中的堵塞物,能開心眼,開智慧,又因為口味上追求不大,能抵制聲色財寶等重口味的誘惑,因此能清醒做大事。從此二公縱觀中國史上那些成大業的賢達聖人,其人生境界都有一個“淡”字做指導。最明顯的標志就是“食不兼味”,也就是用餐的時候,只吃一個菜,例如王安石能做大事,可是每次用餐,只吃眼前那道菜。用餐的清淡,發展到做人的淡泊,淡泊的人成大器,成大業,諸葛亮能成大事,他淡,死後“內無余帛,外無盈財”;曹操能成大事,他淡,家裡女人不能穿绫羅綢緞;范仲淹能成大事,他淡,薪水用來養窮人;岳飛能成大事,他淡,他人生的追求是“不愛錢,不惜死”;張之洞能成大事,他淡,死後連入葬都成問題………

不少成大事的人,對個人享受還真是不計較,當然,本文不提倡苦行僧般的生活,我是讓你淡一點,而不是叫你苦一點。在盡情享受繁花似錦重口味幸福生活的同時,別忘了,你的思想靈魂深處那一口淡口味。


 

上一篇:福報是自己努力得來的
下一篇:印光大師:學佛之人,夜間不可赤體睡,不可在佛前放屁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