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南懷瑾:什麼是意根:第七識?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什麼是意根——第七識?

摘自南懷瑾-唯識與中觀(5-6)

      現在是講第七識。第七識一般的習慣沒有辦法翻,不翻意,翻音、叫“末那識”,這個“那”字在過去讀“諾”。這個“末那識”第七識,尤其現在研究心理學的同學們更要注意,現在心理學所講的潛意識、下意識,乃至什麼“第六感”等等,並沒有超過第六識的范圍。所以“末那識”沒有辦法翻譯成什麼識。理念上的理解它,它是真正第六識(的根),叫做“意根”,意的根。那麼我們如果加以進一步的理解,普通就叫“念”,這個才是“念”,念頭那個念。因為第六意識我們容易分別了解它,人的思想、分別、頭腦的清楚、對於事情的思考周詳,是第六意識的作用。第七識所謂是“意根”啊,有時候好像不起分別、沒有分別,那個境界裡頭,這是我們有念,尤其我們在這裡,大家都是注重修行求道,打坐靜坐的時候覺得自己一點雜念都沒有,清清淨淨坐到——那個正是念,那個正是第六識的根、意根。

所以“念”,普通經典翻成“念”,這個“念”,我們經常拿一個笑話的辦法,可以說是笑話的辦法——拆字攤,一般算命看相拆字那個辦法。中國字這個字,你看“今”字下面一個“心”,現在心,這個是“念”,今心嘛!說睡眠睡著了,什麼思想也沒有,那個睡眠境界就是“念”,也是念。這個念進入睡眠昏沉的狀況,心理狀況在睡眠昏沉當中。

所以剛才特別提出來,做功夫的朋友們特別注意,你覺得自己完全放下、睡眠、空掉了,身體感覺都沒有了,這個中間你要分別清楚。算不定這個完全放下連身體感覺都沒有,正如普通人在“睡眠位”或者是“悶絕位”(悶過去了)相同的。這個正是意識的境界,不要認為這個時候不是意識,這個意識接近到第七識末那識境界。

所以末那識,普通地也有解釋,很普通的解釋叫做“我執”,叫做“俱生我執”,與生命同時來的覺得有個“我”。那麼一切眾生之所以不能成佛,就是“我執”第一空不了。但是這個我執哪裡來呢?“俱生我執”,當我們入胎的時候已經有“我”;乃至沒有這個肉身、變成中陰身的時候,這個“我”也沒有離開,第七識沒有離開,所以“俱生我執”。(你們沒有書的人可以跟他們有書的坐在一起借一下,啊。)所以第七識末那識叫“俱生”,與生命同時來的。例如這個嬰兒生出來,第六意識、現行的第六意識(剛才講的一段啊,要特別注意),嬰兒沒有現行的第六意識,但是第六意識習氣的根同樣地在,沒有爆發而已。受後天教育等等灌輸,再來爆發那個根。那麼嬰兒沒有第六意識分別、思維、思考等作用,但是嬰兒的第七識的“我執”早就存在。比方說,兩個雙胞胎都餓了的時候,一個早有奶吃,遲有奶吃(的那個)他還是不高興的,覺得我怎麼吃遲了?那個我執就是與生命俱來的,有生命就有我。這個“我”就叫做第七末那識。

也作了三個頌:“帶質有覆通情本,隨緣執我量為非”。第七識哪裡來?是帶質境,由第八阿賴耶識的、帶第八阿賴耶識的本質所呈現的。所以有“我”,就會起帶質的作用,它的境界屬於帶質境。

“有覆”,因為有“我”,把自己的第八阿賴耶識本來的功能遮住了,“有覆”就是這麼蓋起來,像這個東西拿個毛巾那麼蓋起來,看不著了、看不見了。

所以第六識我們自己也可以體會呀,我們這個思想曉得:哎,這個是第六意識作用。自己找自己這個生命上第七識在哪裡,很難找到。因為它這個“有覆”的作用,把第八阿賴耶識蓋覆了,自己也偽裝地蓋覆了,這個“我相、我見”就在那裡找不到。我們覺得自己“哎!我這個人無我了!”嘿,這句話就是“我”。“我這個人啊都無我的!”這句話正是“我”。所以帶質境,有“蓋覆”的。

“通情本”,我們有許多情緒變化,一個人情緒變化,喜怒哀樂,心裡煩悶啊;有時候你看,我們看有些人天生的啊,每一個人生下來,有許多人坐在那裡無緣無故啊,都是帶一種憤怒的形態,看起那個面孔都好像是討債的面孔;有些調皮的面孔,你一看就是調皮,他一生都表現出來。為什麼?它是帶質境。所以這個肉體上的變化,都是那個第七識的我相所表現的。“通情本”,一切眾生、一切有情發生這個情緒的作用,也都是它所變。所以我們普通講:“哎,你注意呦!我這個人個性不同。”我們普通講話、現在人講話,這個個性就是第七識的“我執”;是有不同,每個人個性不同,由第八阿賴耶識種子所爆發出來的。所以這一點,就比較講到第七識深刻一點了,很難懂一點。帶質境有“蓋覆”的,“通情本”。

“隨緣執我”,這個他,從生命一來他就抓住這個“我”,“我”在哪裡表現?並不是單獨有個“我”——“隨緣執我”。碰到事情,做什麼有思想,那個我見、這個主觀,所謂我見就表達出來了。個性、主觀,這個我見越強的人,個性也越強。所以“隨緣執我”。

但是這個“我”有個什麼東西呢?沒有東西,它是“非量境”,非量。其實呀,自性中本來“無我”;所謂本來無我,本來是“大我”,非常偉大的我。可是因為我們沒有證得道以前,所以始終抓著一個“隨緣執我”的這個小我,所以父母給我這個身體以後,就抓住這個是我,很看得牢——非量境界,所以“我”的境界是非量境界。

那麼,第七識所包含的心理、心態,“八大”,八種大煩惱都有,那麼這個注解上有,哪八種大煩惱?本書注解上有的,不需要我們講了。因為我們講什麼是根本煩惱、什麼是這種心理狀態,都在《成唯識論》將來都要仔細地討論。討論到了以後才曉得,自己打坐作功夫,哪一種狀況是屬於什麼心態的,不要搞錯了,以為自己得道了。

所以,第八識的最密切連帶關系:八個大煩惱、五種遍行。我們注意這個五遍行,五遍行八識裡頭都有,五遍行好厲害。什麼是五遍行?作意、觸、受、想、思,這是五個遍行。前五識、第六識、第七識、第八識裡頭它普遍地存在,五遍行。

所以我們注意哦,修道的人,不管你修淨土、修禅、修密宗、修止觀,有時候覺得自己第六意識空了,有許多修道打坐身體上功夫氣脈也做得蠻好,也覺得打起坐來“我也沒有思想沒有念頭”——你不要自欺了!沒有粗的想,正在“思”的境界。那個細微,“我都知道!”這是思的境界,正在五遍行中。你什麼空了嘛!那就真叫做空了,你空搞一場,是“空(kòng)”了,做了空子了。所以這個五遍行要認得清楚得很。但是五遍行最可怕,它八個識裡都存在的。

所以第七識裡頭,有大煩惱八個、遍行五個,但是有“別境”,別境裡頭有幾個心態,有一個心態是“慧”,“慧”是別境哦!怎麼叫別境?我們普通人心理狀態裡頭,沒有得道以前,有思想、有妄念,沒有智慧;悟道的時候有智慧。這個智慧是“不思而得,不勉而中”,引用《中庸》的話,“不思而得”,不要去思考它,不要去研究它,一通百通、自然悟了。“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一點也不勉強,隨時在道的境界裡頭。“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你們要注意!這個是“慧”的境界,慧的境界不是思想出來的。你說我打起坐來想出來、研究出來,那個是妄心哪,那正是妄心妄想。所以“慧”是別境,另外一種境界。

但是第七識裡頭,第六意識意根真的清明了,慧(智慧)透出來了,所以它又具備一個好的特殊境界——別境慧。但是第七識啊,根本煩惱大得很,這個樹根一樣,水泥做的根牢得很,什麼呢?“貪、癡、我見、慢、相隨”。你注意哦,我們根本煩惱三個:貪、嗔、癡,第七識沒有“嗔”哦!一切的貪欲、貪念,我們貪名、貪利、貪高興、貪漂亮、貪什麼,都是它;癡迷,最癡的東西,那癡極了!就像豬那麼癡,愚癡到極點,這個地方。沒有“嗔”哦!這個“嗔”是第六意識最大了,越想越不對:“老子揍死你!”哎!這個是第六意識。第七識那個意根裡頭啊,可是它雖然沒有“嗔”,有個什麼?慢、我慢,“我”是不得了的。等於我們從前看的寫的小說,所謂《阿Q日記》,上面所講的,挨了人家的打的那個白癡,被人家打了以後,個個欺負他,他自己白癡嘛,一點辦法都沒有,但是他還是:“不要緊,格老子,哼!兒子打老子!”自己給人家打了,他還罵:“哼!不要緊,兒子打老子。”好像自己還是你的父親,你這個兒子打我!描寫一個白癡。但是這種人的心理狀況經常有,一個非常懦弱自卑的人,受了人家欺負的時候,有時候想想:“哼,我還怕你啊?我才不怕呢!不過我讓你就是了!”我慢。這是一面的我慢。

還有一種我慢呢,人生下來,現在我們叫做自尊心,好聽一點。所謂自尊心,人就是我慢,總覺得我了不起。這個我慢這個東西呀,慢心是不得了的啊!很可怕的,與生命俱來的,所以屬於第七識的。這一生下來,“我”就覺得,我比你就不同,我就是比你好。最笨的人他覺得比聰明人“我還是比你好!”這個是“我慢”。

如果有了學問有了知識以後啊,這個慢心增加了,叫做“增上慢”,所以學佛是最怕增上慢。有一點功夫了、有一點心得了,哦!然後啊,天下人都不在眼下了。我們看到很多的過去老前輩人學佛的,你譬如說熊十力呀、歐陽竟無先生,我們當時就講:“哎,這二老啊,增上慢,太可怕了!”那是增上慢。太虛法師跟他也可以說同門嘛,都是楊仁山先生的弟子,想跟他倆談一談唯識問題;太虛法師也不錯啊!歐陽竟無說:“太虛!他有資格來跟我倆談唯識?不准!”就這樣“慢”。那個增上慢是嚴重得很啊!所以有道有學問的人,那個慢心是越來越嚴重!那一種心叫做“增上慢”。

“增上慢”是非常可怕哦!諸位呀,學佛修道要學問,學者多犯這個毛病。學問越好增上慢越大,所以成道越難。所以我們大家都要共勉之啊,共同要勉勵。

所以貪、癡、我見,主觀的我見、成見、主觀等等,慢心,這些心態的狀況,都是跟著第七識與生俱來的,只要生下來(就)同來的。不過我們又回轉來講,以凡夫境界啊,我覺得貪、癡、我見、慢都是好東西,一個普通人沒有悟道的如果沒有這幾樣他活不下去了,不想活了;一個白癡,一個最最沒有出息的人,因為他有慢心,他也覺得自己是頂天立地的大丈夫啊,哈!這是另一面,講一個普通心理的笑話的話。可是在修道,我們之所以不能證道,這幾樣東西,心態的障礙太大、太大了。所以第七識是這麼一個東西,介紹完了。

第二首告訴我們,“恆審思量我相隨,有情日夜鎮昏迷”。換句話,有些人愛睡覺,糊塗的人“我執”越大;腦子聰明學問好的人,我慢、我執越大;但是越糊塗的人、越愛睡的人,我慢更大、我執更大。就是這個第七識的“我”,你要注意。

所以這個“我”啊,這個第七識這個東西、意的根哪,它的那個地方的心態作用:“恆”,經常的;“審”,這個“審”字注意哦,會審察、仔細得很。我們這個意識的作用有時候粗枝大葉,譬如對一件事情,人家說:“哎,你這個東西送給我好不好?”我們有時候高興這個意識就說:“好哇!你拿去!”嘿,意識作用。過後,他拿走了,有時候一靜下來一想,心裡:“這個不對!太可惜了!剛才怎麼給他了?!”這個是第七識的審察自己,你看不出來,那都是第七識的、意根的那個“我見”來的。所以它“恆審思量”,平常在思想,這樣、那樣……那個細得很。不是我們普通心理狀況所了解的第六意識。第七識是“恆審思量”。這個一起思量、這個念頭一起作用,“我”就在其中了,這就是“我”嘛。認為我怎麼可以這樣?我不可以啊!“哎,我怎麼送給他了?!我怎麼答應了他呢?”就是譬如說我們這一件事情,過後一想後悔啊。睡著了、將睡未睡,或者一睡醒了,思想第六意識門面都沒有打開、沒有開張的時候,在那個迷迷糊糊中間,那個作用就是第七識,我思的這個意根來的。“恆審思量我(我見)相隨”。所以西方哲學家笛卡兒所講:“我思則我存”,我經常說,笛卡兒很不錯了,真有見地,已經到達這個認識。就是王陽明所講的良知良能,也只認到了這一點。所以王陽明的四句教:“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王學的四大教、名句。但是王陽明也是打坐的呦,他也發過神通哦,他只看到第六意識的意根——第七識這個境界,認為這個是良知良能;第八阿賴耶識他影子都沒有摸著。

可是你要曉得哦,一個修養作功夫到了破了、轉了第六識,能夠到達第七識境界的人,決定可以成大師了、大哲學家了,了不起呦!智慧超人一等的。因為第七識裡頭有個“別境慧”,所以哲學家的思想都是這個別境慧出來的。文學家有時候的名句,那個好的文學境界自己都不曉得怎麼寫得出來的,那個也是別境慧裡頭出來的。所以啊,這個第七識是這樣的,“恆審思量我相隨,有情(一切眾生)日夜鎮昏迷”,這個“我”識、第七識跟著你,晝夜跟著你,“鎮”字要注意,把你壓住了,把你壓住在那裡,“鎮昏迷”,所以我們的無明,智慧出不來、不能悟道,“鎮日昏昏”,就是這個東西,我見、我相。

“四惑八大(什麼是四惑下面都有,八大煩惱都有)相應起”。這個東西最厲害!四惑、八大這些東西都是這個意根(第七識)的作用。

“六轉呼為染淨依”。哎,但是你說我這個“我見”、第七識要怎麼樣修到無我呢?我們怎麼樣達到無我、把我空掉?嘿,要它的前面那個東西——第六識轉了,它(第七識)也轉了。它跟第六識兩個呀,陰陽兩面,這樣轉的。第六識轉了,第六識完全分別妄想不起,變成清明在躬的時候,第七識也變成淨相、干淨的面了,這“我”已經干淨面了。第六意識一動、一冒火了、一起念頭了,第七識馬上也變成黑暗面了。所以第六意識跟第七識它兩個關聯那麼密切。所以“六轉”第六意識轉了,“呼為染淨依”,“染依”就是污染了,凡夫就跟外境污染了,外境界的污染、第七識被污染了。因為第七識它本身啊,雖然有個我見,他不會分別思想,帶領它做壞事是第六識。所以《西游記》上把這個第七識變成哪一個師兄弟呀?就是那個沙和尚,光是挑東西的,跟著後面挑。那個豬八戒是情感,豬八戒騙沙和尚:“哎哎!師弟啊,你不要聽猴子(猴子就是第六識),不要聽孫悟空,聽我的!”那個沙和尚也莫名其妙,聽豬八戒騙了。碰到了孫悟空(第六意識):“你怎麼那麼笨,又聽這個老豬走了!怎麼聽這個感情走哇?你跟我來嘛!”哎,沙和尚又跟著猴子來了,呵!“六轉呼為染淨依”,他自己沒有多大的主見的。

所以你知道,我們禅宗的六祖,你說他一個字不認識,他的那些跟著他學的徒弟們都是第一流的法師、第一流的學者,他平常聽他們講完了,他就可以給他們作結論的。所以六祖他唯識講得最透了:“六七因上轉,五八果上圓。”所以悟道的人,第六識先空念頭、空掉了;第七識就是因上轉,初初悟道,得一個清淨法身的境界。現清淨法身容易,這是六祖講的,“六七因上轉”。你要想把身體也轉化過來,肉體四大、心物一元都轉變,把五根都轉變有五神通了、起作用了,所以報身、化身的成就啊,五識同第八阿賴耶識要證到佛果以後才變得了啊!你看他老人家兩句簡單扼要的話,把唯識修持的道理(說明了),“六七因上轉”。所以我們修淨土念佛的也好、修禅的也好、修止觀也好,初步的要想空轉呢,轉這個第六意識。第六意識清淨、空轉了,那麼差不多了,第七識跟著轉,所以“六七(是)因上轉”。前五識、第八識,前五識我們不是講過了嗎?要到第八阿賴耶識轉了,前五識才能轉哦,很難哦!所以是“五八果上圓”哪!所以第二首就講:“四惑八大相應起”,第六識轉了,“六轉呼為染淨依”[錄音中斷]……要修道了,第七識俱生我執也跟著莊嚴起來了,它是這樣轉的一個東西。

那麼,下面講得道的時候,“極喜初心平等性”。因為第七識這個俱生我執,它同第六意識相依為命,它是第六意識的根。所以菩薩登初地歡喜地的時候、剛剛悟道的時候,功夫到了三際托空,在三際托空裡透出來這個別境慧,突然一悟。所以大家要問禅宗怎麼叫“悟道”,你就是做到三際托空,那個是心量的境界啊!你悟了沒有?那個悟是般若诶!你在三際托空心量的境界裡頭透出了這一悟,所以才“別境”了:“啊!”這個道理。這就是悟。

譬如說有些禅宗語錄講錯了,破初關,“未參禅以前,見山是山,見水是水;悟道以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那是功夫境界、心態的狀況,那同悟不悟沒有關系。那是說看到這個境像心哦!那我們把第六意識只要擺平了,你看一切境界都不同了,這沒有什麼稀奇嘛!所以見道以後啊,“見山是山……”這都是空話!悟道,悟與不悟,禅宗這一悟——“慧”透出來的。但是要這個定的境界、心量的境界到達了清明,這個中間透出了這一點慧的覺性,叫做“悟了”。不是說你們拿著某一個清明的境界,抓著這個境界,“哎呀,我得了道!我悟了道!”你不是自己欺騙了自己嗎?所以我們上午講到明朝那位名士所講人生做三件事:自欺、欺人;不然被人家欺。多半在自欺中過,要特別注意!

所以第七識,初地菩薩得道的時候,登達歡喜地。其實初地的歡喜地啊,就是四禅八定初禅定功夫配合的。所也初禅呢,“定生喜樂”。“極喜初心平等性”,只要菩薩一登地,見到自己空性的時候,初地登歡喜地,我見沒有了,我相沒有了,看一切眾生都是平等、慈悲。所以,“極喜初心(發起)平等性”。

但是,換句話說,我想在座好幾位都有這個經驗,當你用功好的時候,心境很和平的時候,自己好像的確沒有我相了,人家侮辱你打你一下都不會生氣,覺得每一個人都很可憐、都很可愛的,會慈悲心會起來的。“平等性”,我跟你都平等、一切平等。但是這樣叫做無我嗎?沒有哦,還早哦!初地菩薩登地,剛剛見到了無我的這個平等性。真正達到無我要八地以上的菩薩,“無功用行我恆摧”,到達第八地菩薩,拿我們剛才以禅宗比方,到達破了重關的時候,“無功用行”了。“無功用行”很難了,不需要用功了、自然都在用功,行、住、坐、臥都在定中、都在慧中。在水裡頭游泳也好、你去打滾也好、跳舞也好、打架也好、開車也好、登山也好、滾下來也好,你都在定慧中,不需要有定有慧,“無功用行”。

所以我們曉得,像禅宗的祖師趙州和尚,大禅師,八十歲了,還到處找明師、訪道。所以“趙州八十尤行腳”,到處參訪善知識。當然,他是方便講的話,人家問他:老和尚,你是大祖師,八九十歲了,還在外面跑什麼?——為了這個要打成一片哪!此心還沒有打成一片。禅宗所謂打成一片,還沒有到達“無功用行”。你還要打坐作功夫入定才有,不打坐不作功夫你那個道就倒掉了,不叫做“道”了,叫做“倒”了,茶杯要“倒”出來了。用功才有道,不用功沒有道,這個道你說還值什麼錢嘛?不值錢了!所以菩薩到第八地以上,“無功用行”,所以叫第八“不動地”,不退轉了。沒有到第八地以上的菩薩,你功夫再好、智慧再高,還會退轉哦,還會退到六道輪回裡頭去哦,還在那裡轉的哦!到第八地以上的菩薩,在不動地才可以不退轉。但是到這個時候是“無功用行”了,不需要用功自然用功,無往不是道,無一不是禅。到這個時候才是真做到了“有我的無我”。“無功用行我恆摧”,永遠真正無我境,人無我。但是第八地以上的菩薩,只破除了人無我,法無我還沒有到達完全干淨哦。

所以,“如來現起他受用,十地菩薩所被機。”真做到法無我的時候,成佛了,十地以上的菩薩,進入了如來地、佛地了。那麼還有我沒有我呢?對不起,還有我,這個我是什麼?佛的大慈悲,千百萬億化身,一切處度眾生。所謂“他受用”,這個我啊,一念一動,這個“我”念一動:“哎呀,我要救這個人!”這一念一動,就化身出去了,變成“他受用身”,這個化身教理上也叫做為“他受用”——為利益你而用的,一切的動作為了幫助你,乃至打你罵你一切等等,愛你、笑你等等,為了“他”。所以佛菩薩的境界,化身千百萬億,這個身,像釋迦牟尼這一生,來教化我們這個世人,這一生的釋迦牟尼佛的肉身,也就是“他化”——他受用身,為我們一切眾生。這個“他”指我們其他的一切眾生。所以成佛有我,這個才是大我,這個才是真我。所以佛一生下來,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個“我”來了,還是有“我”。

所以難懂吧?所以修行之難吧?先要無我。後來的真我,是這個樣子。但是這個真我是《涅槃經》上講:常、樂、我、淨,這個我。這個我是如來地境界、成佛了的境界的我。所以“如來現起”,現量境要起就起。看這個眾生,所以觀世音菩薩循聲救苦,以三十二變化身,救度這個世界。豈止三十二?他在密教裡頭,有二十一尊度母,也是他的化身。所謂正法明如來、准提佛母,就是他的正化身,都是他的變化。這些身有時候變成二十一尊度母,所謂綠度母、紅度母、白度母等等,有時候又變成“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觀世音菩薩何以有如此的功德?因為他早已成佛了,他的本名叫“正法明如來”,正法明如來化身在這個世界是觀世音菩薩,同西方極樂世界觀世音菩薩也是他的化身,正法明如來。這一些化身就是如來的境界,“現起他受用”,為了眾生,自己“我”化身出去的“我”,這種境界,要到十地以上的菩薩、到佛地,這個我是真我的成就,常、樂、我、淨了。

第七識,我們也交代了。

 

上一篇:達照法師:世界的真相:涅槃寂靜
下一篇:淨空法師:輪迴的力量或者還有使命,這兩個力量讓你還去不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