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達照法師:訓練放下自我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法的知見》之二十二 

達照法師

三、訓練放下自我

當你把這個“自我”稍微放下一些,你就會發現痛苦也因此放下不少。有時候我們個人的煩惱,包括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的痛苦,事實上很多都是因比較而產生的。所謂“人比人氣死人”,如果你沒有比較,恐怕就沒有痛苦。比如說,生病的痛苦是跟自己沒病時比較而產生的,你以前身體很好,現在突然變壞了,就會很痛苦;如果從小就吃藥長大的人,他可能也不知道健康是什麼樣子,也就不會覺得太痛苦。如果你沒有“我”了,你就沒有東西可比較了,不會拿一個沒有“我”的東西去跟人家比,你看人家也是沒有“我”,所以無我後消除的只是在這個世間的痛苦。
我們大家都是以自我為中心。在家庭裡面,兩個人一起生活,你可能考慮得更多的是自己。有時候你會說:“沒有,我都是為他考慮。”為他考慮是什麼原因呢?是因為你喜歡他,他好了,你才更開心,所以還是為自己;如果他好了,你很痛苦,你絕對不會一心為他。有很多夫妻開始愛得死去活來,後來其中一個有外遇了,不會再為他了,反而恨之入骨。
佛法告訴我們要回小向大。有一個簡單的觀察無我的方法:以自我為中心的時候,你把為“我”放大一些,變成為兩個人,從為兩個人到為一家人,從為一家人到為一村人,從為一村人到為一個鎮的人,這樣就把小的“我”慢慢攝小歸大,即回小向大。通過觀想,把為“我”的這顆心變成為一切眾生;到你為一切眾生的時候,你的心就包含了一切眾生。就像佛陀,“等視眾生如羅睺羅”,他把九法界的一切眾生都視如自己的子女。我們要是能夠做到這樣的話,看到別人在造業做壞事,最多就是比較難過,希望他們趕緊改過來。就相當於父母看到孩子生病了,會想辦法將他的病治好,絕對不會責怪他生病。許多人害怕“無我”,把這個“我”抓得很緊。當看到內在“無我”的時候,我們馬上就得解脫了。希望大家現在就能夠這樣觀察一下,哪怕只是先在思想上慢慢認識。佛在世時,通過《阿含經》講述了一切法無常。我們要觀察無常背後沒有“我”,繼續分析,其實身體也沒有“我”,思想也沒有“我”;一旦確定了“無我”,就到達了涅槃的彼岸。由於妄想構成了這個世界,當妄想熄滅的時候,我們就進入了涅槃。

四、剖析無明的境界

1.無明是什麼

無明妄想導致了心和物的分離,構成了世界。佛法的世界觀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就是我們所感知的這個世界是妄想造成的。《楞嚴經》裡面說:“世界本空,空生大覺。”世界的本質是空的,不是真實的,沒有一個實相。而那個真實的實相世界,不是我們現在用第六意識妄想去分別的世界,它是另一個世界。是什麼世界呢?就是涅槃世界。若欲證得涅槃,需要我們的心能體悟到無分別的智慧。
在十二因緣法中,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無明就是最初不了解事物真相的那個樣子。無明還是生滅法,還不是不變的,這種狀態是會有動搖的。有些同修,打坐到達一定境界的時候,會有些體驗。有一天,突然一下子覺得沒有妄想了,停在那裡了,心也很清楚、很明白,也感覺不到有這個世界的存在,都是空空的,好像一切都空掉了。但是到底這個世界是什麼樣呢?他也說不出來。是什麼境界呢?好像也沒有什麼境界。其實這個境界就是無明的境界。有許多修行人到這裡,會覺得自己已經開悟了,已經知道心空掉是什麼樣子了,實際上,他只是感覺到這個世界空掉了,但還有一個空的相。在這種空境中,他會覺得好像挺明白的,腦子很清楚,就讓自己處在這種空的狀態裡。當然這比煩惱的世界要好得多,至少他不會煩惱。可是如果定力不夠的話,這個狀態並不能維持很長時間,幾乎進去後馬上就會出來;定力好的人也可以達到更高的境界,像四禅八定的非想非非想定。他雖然可以處在這個境界裡,但是最後的我執還在,執著有一個“我”。
他在這個無明的境界中感覺空空的,什麼都沒有,很輕松。有時候會覺得好像身邊的一切都很圓滿,沒有什麼缺點,但也說不出什麼好處。在這個狀態下,唯一的一點,就是——他正處於這種狀態中時,還沒覺得不安,但轉念一想,又會覺得不安,因為他還沒有看到佛,也沒有看到涅槃,也不知道佛經裡講的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六種神通是怎麼回事。但是如果什麼都不管,就處在這種狀態中,還覺得蠻心安的,因為他不會受五欲六塵的干擾,紅塵滾滾也到不了他這裡,他覺得心裡還是很坦然的。

2.道家最多只能讓我們達到無明的境界

道教講: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無極就是窈窈冥冥,無動、無滅、無生,沒有動搖,這就是無明的境界。無明的境界就是你的心沒有動,停在那裡。
這個狀態保持一段時間以後,它開始動搖,所以無明以後就是行,行就是動,那顆不安的心就開始動起來了。當無明開始動搖了,無明緣行,行緣識,這叫太極。行是稍微動搖一點點,識就開始分別了,意識就開始要分別。分別什麼呢?還沒有分別物質和心的時候,這屬於識。當識出現後,妄想一生起來,心和物就分開了。我們可以想一下,凡是你打妄想,一定是有個東西讓你想,然後你就會感覺有兩個東西——一個是我,一個是妄想在想的那個東西。比如說我想到車的時候,我們腦子裡面馬上會把想到的車當成物質。其實當你追究到心的本質的時候,這個無明境界跟物質並沒有分開。
道教有時候講:“混沌未開,天地渾然。”天地渾然一片,不分人我,不分彼此,這是無極的境界,但還是沒有解脫,所以道家講的仍不究竟。
《道德經》把這種無明的境界說得非常漂亮,文字上幾乎可以跟佛教的《般若經》相媲美。有個人看了《道德經》以後拍腿叫好,他說:“太好了,這簡直跟《六祖壇經》、《金剛經》講的一模一樣!”但我說他是邪見,是外道。我們把文字拿過來一比較,好像跟《般若經》的境界看上去挺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講起來好像兩邊都能圓融。雖然文字上講起來可以很圓融,但實際內在的境界並沒有解脫。因為它並沒有給我們標示出從生死到涅槃的那條路,也無法指導我們如何修行才能到達解脫的境界,它只能讓你達到無明的境界。

 

上一篇:淨空法師:老實念佛,有災難能化解,沒有災難,能消業障
下一篇:140歲老龍蝦被動物保護組織解救後放生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