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超定法師:走出宿命的陰影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從帶業與消業往生說起

  學佛修行,主要努力的目標何在?依現況看來,似乎都為了解決宿業,往生淨土。傳統的淨土宗大德,提倡帶業往生,用意在於鼓勵行人,一心念佛,發願往生西方。至於無始至今,所造生死業如恆河沙數,今生修行忏悔,能消多少算多少,消不掉的罪業,就帶到蓮邦,藉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加上理想的環境裡,用功修持,慢慢去消吧!後來有一位密宗的上師,在十幾年前,率領他一班學生,作一份查經報告,發現“帶業往生”之說,查無實據,“消業往生”才是佛陀的真意。於是新舊雙方展開論戰,文證、理證、方便說、究竟說、祖師說、如來說,缁素大德卯足氣力,為“我見”論辯的文字,真是洋洋大觀。另一位折衷論者,調和二說道:消除惡業,帶著淨業往生淨土。理由是:淨土是淨業所感的地方,“心淨眾生淨,心淨國土淨”,非修淨業,不能往生淨土。倘若惡業不消,如流氓惡霸,原性不改,豈不把淨土弄得烏煙瘴氣,雞犬不寧,大家如何和樂清淨,安心修道?

  有人問我對以上爭論的看法。一向生活在傳統中國佛教圈裡,我既不反對帶業往生的舊說,對消業往生的新說,也覺得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站在慈悲方便的立場,既已發心學佛,求生淨土,只要信願具足,懇切忏悔,既往不究,專修淨業,決定往生。淨土法門,本來就是方便的易行道,說得太深太難,反而障人為善,杜絕菩提大道。不過,消業往生之說,警策念佛之人,精進向道,淨念相繼,念念是佛,妄念不起,宿業消除,新業不造,臨命終時,決定隨願往生淨土。恆之於隨業受報的業感說,的確是理由充分,不違佛意。

  然而,不論消業或帶業,乃至佛教徒口中常感歎業障深重,此業都含有濃厚宿業的意味。本著依業流轉,及勸人“隨緣消舊業,切莫造新殃”而言,強調業力與修行的關系,無可否認的,有它正面的意義。遺憾的是:過份重視宿業,帶來相當的負面影響。原來頗具創意的佛法業力說,一變而為無可奈何、無力感的宿命思想,這是值得正信佛弟子深思的問題。

  佛法的業感說

  印度宗教,從《奧義書》以來,即肯定行業是有情流轉生死的動力。佛教也說“諸業、愛、無明,因積他世陰。”所不同的,佛法是緣起論,緣起無我,否定自作、他作、共作,無因作;身心、世界都是輾轉相依,次第相續的活動,“有業報而無作者,此陰滅已,異陰相續。”如火種的存在,薪盡火相傳;前異熟滅,後異熟生,有情生命就這樣延續下來。

  佛教業感說的價值在於:

  (一)自力創造非他力:佛教因緣論,否定神權的他力、咒力,唯有從現在自我身心,依循正確事理去改善過去,開展未來。

  (二)機會均等非特殊:“婆羅門至上”之說,佛陀反對到底。社會階級,種族差別,完全是人為的。善惡行業,決定人生的際遇。貧富貴賤,苦樂禍福,都不是一成不變的。俗語說:“風水輪流轉”。上升與下墮,不是神的主宰。在因果定律下,人人機會平等。

  (三)前途光明非絕望:佛教是宗教,不同於唯物論者,人死如燈滅的一世論,也非西方神教的末日審判,信者永生,不信者永火的二世論。佛教三世因果說,依現在果報而推及過去行業,又從現世的行業,確定未來的果報,使人安於現在、把握現在以創造未來光明的前途。

  (四)善惡有報非懷疑:人生行為的價值,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驗之於無盡而廣大的時空中,絕對是因果不爽,無可懷疑的事實,孳孳為善必有益,縱情造罪必遭殃。有此正見,才能於坎坷的生命歷程上,努力向上向善向光明。

  業力與自由意志

  業力與自由意志,二者似乎相反。既隨宿作之業而決定,則無自由意志可言;反之,在自由意志下,則不受宿業限制。關於這道理,必須正確認識佛法三世業感說的真義。如上所述,三世因果業報是佛教徒必備正見之一;如否定它,便成斷滅的邪見人。在十二緣起支,不知業報是無明內容之一。然而佛教業力說,絕不能偏離於因緣論。因緣論不但駁斥非因計因的神意論,及執一切皆偶然的無因論,同時也反對抹煞現前的努力,而把世間一切完全歸之於過去的定命論。當知,佛教雖然承認三世因果,而主要重心在於現在。過去已成過去,往事如煙,懷念過去的光榮,或後悔既往的作為,無助於實際的效益。未來是不定法,前途的如何,取決於現在的行業。一味地追憶過去與幻想未來,是不合因緣正義的二邊之見。

  談到自由意志,依佛法說是相對的、有條件的,而非毫無限制的絕對自由。從造業的原動力看,業包括身行、語行、意行。行業是以思心所為主而有的身心活動,依審慮思、決定思而後發動具體的行為表現,構成善惡的業力,本此業力而感受生死果報。據此而論,我人上升天堂,下墮地獄,乃是自由意志所為。造業是自己主意,自由意志的選擇。不過約業果相續說,現世的生命果報,不能不受前一生命的影響;宿世的活動留下潛能,使當前的意志受到牽制,不能隨心所欲,達成自己的願望。使我們重建信心,樹立擇善固執,生死不渝的正見,邁向理想目標前進,乃是佛法修學的根本課題。

  活在當下 身心自在

  我曾提及佛使比丘“生活中的緣起”,對傳統三世兩重因果說的批判。有人不以為然的說:十二緣起不通三世的解說,固然為回歸佛法緣起無我的本義,以對治我見、常見。但以當下一念的緣起觀,是否矯枉過正,令人起無見、斷見呢?古德雲:“寧起有見如須彌山,不起無見如芥子許”。立足於人天道上,有見、我見、功利心、榮譽感,並不礙於有漏善業的修集,只是與解脫道不相應罷了!通俗的因果觀,神不滅論,如現代人搬家,舊屋新屋不同,人還是那個人;衣服換來換去,主人翁並沒有換。很顯然地,這是靈體不滅、神我獨存的思想。佛法緣起甚深,業果不可思議,但業感說必須建立在緣起的基礎上。捨緣起而談業果,乃是印度神學的老路,與釋尊緣起中道義絕不相應。“有業有報,作者不可得”的緣起無我論,對自性見深重的眾生,腦筋是轉不過來的。“大聖說空法,為離諸見故”,緣起空義,不但對治有見、常見,同時也不許無見、斷見。空無依傍,截斷眾流,如天馬行空,何必瞻前顧後呢?

  佛教是理智實踐的宗教,理論的方便說明,旨在令人捨迷情而向正覺。佛法不是玄學化的本體論,世界有邊無邊,生命與軀體是一是異等等戲論,大覺佛陀置而不答。面對中箭的險境,生命垂危,傷者不急於拔除毒箭,而執意尋求無關急救的答案,如此延誤醫治,斷送寶貴生命,何等不智!佛教業力說,在原始佛教時代,並沒有重要的地位,直到佛滅後部派興起,阿毗達磨論師才特別發揮起來。如集谛的內容,原是指貪愛等煩惱,後來才加上有漏諸業。當然,起惑、造業、受報的三雜染是一貫作業,集谛是可以含有業的成份。但以修行著力點而言,應以根絕造業的無明、貪愛為要務。至於前世業障,已由業因而受果報,如何忏悔令清淨?念一佛持一咒,能滅無量劫生死罪,不過是後期大乘發展起來的思想。總之,我認為:當著眼於現前問題的解決,對佛法作聞思的工夫,以培養正見;面對現實,勤修念處,加強透視世間的洞察力和克制墮性的意志力,使菩提心堅固,菩提行不退轉。我人與生俱來習已成性的弱點,在正念力的監視下,原形畢露;終得無常、無我的正觀力,根塵相對:無明不生,業盡情空,當下解脫!

 

上一篇:古人論處世: 富貴與貧賤
下一篇:寶寶4種壞習慣 父母絕不能遷就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