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青年的通病(下)
作者:星雲法師
五、不著意而無心
《阿含經》說明“非人”的情形,其中有一條是:“聞善言不著意”。同學們對自己的意見執著不放,但是對於好話卻漫不經心而不著意,普遍害了“無心”的毛病,對於善言漠不關心。老師告訴他:“你們要把握少年時光,好好讀書!”青年就在心中嘀咕:“嗯!老生常談!”“你們要惜福喔,要發願立志呀!”“哼!討厭!”青年對於好話不僅不接受,甚至厭棄,豈不可悲?我們聽到金玉良言應該喜歡,牢牢記住,把它吸收,付諸行為。我記得幼小時候,那是歲盡冬殘的晚上,大家圍著火爐講故事,長輩說:“在一個深山裡,有一位白胡子的老公公生病了,沒有人照顧他……”故事還沒說完,大人找不到我,老半天才發現我躲在桌底下啜泣,細問之下,才知道故事感人的情節深入小孩子童稚的心靈,激發了慈悲心,聯想到“遠在他方的外公好可憐喲!”非得連夜冒著風雪去探望才能安心。我從小到現在,很容易被一句話所感動,別人講的話,尤其是至理名言,人體藝術攝影總是那麼深深打動我。同學中有人喜歡看電影的,你們看電影有沒有感動過?你們看書是否被書中的道理所吸引?大家看什麼東西,只是用眼睛,不用腦筋,不用心去留意事物,因此事情過眼即忘,一片空白。能夠被善言所感動,表示這句話已經深深印在腦海裡,引起共鳴。所以同學們雖然常常在聽話,並且聽了那麼多年的話,有幾個是真正懂得聽話的人呢?今後同學們要用心聽話,聽好話,聞善言,長養信心,增加善行。
聞善言而著意是長養善心精進的力量。我們的身體有毛病了,需要打針、吃藥,我們的精神也需要善言來滋養,好吃的東西給我們吃卻不要,實在太可惜了!這種不著意的毛病就是不用心、不留心。做什麼事總是得過且過,心不在焉,當然不會成功。譬如有人出家許多年了,早晚五堂功課還不會背念。以前有一位同學,《楞嚴咒》背得滾瓜爛熟,因為他花了二個月的時間,每天早課用心聽來的。但你們大家聽了幾年還不會,關鍵就在是不是肯用心!“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有決心去做一件事,事情沒有不成功的。今後大家要一心一意,處處留心,時時注意,除了用眼睛更要用心去觀察每一件事事物物,去細思每一項事情的來龍去脈,能夠這樣,無所不及,無所不成。
六、不立願而無志
大家在小學時代,老師出作文題目:“我的志向”,有的人立志做工程師,有的人立志做教育家、醫生、飛行員、科學家等,現在我問大家:你們進入了佛門,發了願沒有?立了志沒有?立了願完成了嗎?我們射箭的時候,需要鹄的;賽跑的時候,需要目標;人生也需要發願立志,願力好比上了燃料的汽車,風馳電掣,奔跑迅速,小說排行榜是推動我們到達成功的力量。古來的菩薩在因地修行的時候,往往立下恢宏的大願,像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藥師如來的十二大願,普賢菩薩的十大願,觀音菩薩的十二悲願……佛菩薩發了願,好比學生訂了功課表,願力激發了慈悲心,就會產生無比的力量,逐一的去實現行慈濟眾的工作。過去的佛菩薩如果不發願,好比沒有方向的船只,隨波逐流,能夠成為聖賢嗎?有願才有力量,以願心來莊嚴國土,普濟群倫。
同學們或許會說:“我們每天早晚課不是都唱四弘誓願嗎?願度眾生,願斷煩惱,願學法門,願成佛道,怎說我們不發願呢?”同學們!那四弘誓願,我承認你們會唱,而且唱得非常好聽,但是你們不敢講啊!你們也沒有做啊!你們真的有度無邊的眾生,斷無盡的煩惱,學無量的法門,成無上的佛果嗎?
現在的青年懶洋洋的,做事提不起干勁,打不起精神,讀書引發不起興趣。這是什麼原因呢?就是因為沒有真正發願,沒有發願,所以就沒有力量。譬如有一位青年發了一個心願:要把畢業特刊編排得很好,有了這一個心願,給自己加上了一項責任,好比上了發條的時鐘,力量就產生了,廢寢忘食,絞盡腦汁,要把這本刊物編得盡善盡美。這時候,心無旁骛,一心一意要實現願望,一定能夠如願以償。過去的祖師們在一個地方一住就是十年、二十年,即使受到任何的磨難,短篇小說散文也不輕易離開。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他們發了願,立了志,為了將來能夠成為法器,所以甘受一切磨練。同學們是否也有這種願心呢?沒有發願,就害了“無志病”。佛陀在年輕的少年,看到受苦的眾生,就有救濟眾生出離苦海的悲願。玄奘大師幼小的年紀,就有光大佛教的志願,同學們要希聖成賢,首先要先學習發願。
同學們也許會說:“佛菩薩的願心太偉大了,我們無法望其項背。”這是因為同學們不立志的緣故。譬如出家眾立志要把出家人做好,出家人應該具備的條件:守戒修定,求慧學法,發四無量心,行六波羅蜜,你只要有願力,何患無力做到?譬如大家立志把學生做好,那麼就會發願:尊敬師長,用功讀書。《勸發菩提心文》中省庵大師說:“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為先。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怎樣發各種的願呢?譬如典座的時候,發願烹調得很好,讓大眾享受甘美羹肴;掃地的時候,發願打掃清淨,讓大眾擁有清潔的環境。時時發願,從各種的願心中,去培養成佛作祖的功行。
七、不行慈而自私
我們佛教最注重慈悲精神,可是現代的青年卻缺乏慈悲心,做事不與慈悲心相應。看到眾生的苦難,沒有人溺己溺、人饑己饑的切膚之痛;看到佛法的衰微,沒有復興佛教、捨我其誰的慨然之志。一切好像都與我沒有關系,不行慈悲的事,不做有意義的善行,可以說普遍的害了“自私病”。
過去有的青年富有悲心的,開口閉口要到養老院和孤兒院去服務,把溫暖布施給無依無怙的老人小孩。或者以“弘法利生”為己任,充滿熱誠。但是現在沒有青年敢如此說了,因為只要青年有這種意向,學院馬上會完成你的心願,送你去本山所附設的這些單位服務。過去因為沒有慈善機構,所以青年常發慈悲口號,等到真正有機會讓你們去實踐慈悲,卻畏縮膽怯,不敢前進,所以慈悲不是掛在嘴上說說而已,而是要身體力行,實地去完成的。青年們求佛法,行佛法,如果不行慈悲,要與佛法相應是不可能的。沒有慈悲心的知識,只是邪知邪見。
青年們為什麼缺乏慈悲行呢?因為自私。自私而只想到自己,不想到別人。自私只有個己,而沒有佛教、眾生。因為有“自我”為中心的念頭,無眾無教,所以慈悲興不起來。我們來分析“我”字的構造,“我”旁邊為“戈”字,因為自私,人人為謀圖己利,所以就容易動干戈,有我就有糾紛。佛教很偉大,佛法很了不起,佛陀開示我們三法印中說:“諸法無我”,早就為我們揭橥了千古不變的真理,唯有去除自我,才能和平。但是慚愧的是,我們佛教徒太自私,沒有把自己奉獻給佛教和奉獻給眾生的觀念,什麼事只要對自己不利,即使對大眾有利益的事,也吝於布施慈悲。我們常常批評耶稣教不好,可是我們看耶稣教徒把自己奉獻給孤兒院、麻瘋院,多少耶教徒在孤兒院、麻瘋院中度過了一生的歲月。而我們佛教徒,一個微笑,一句好話,有時都不願意布施給人。我們佛教本來是“大慈大悲”的宗教,但是今天的佛教界,不但青年,甚至長老們都自私不行慈,背道而馳,好比緣木求魚,只有離佛法愈遠了。所以我們要去除自私的觀念,常行慈悲。
八、不求深而膚淺
前不久印順法師到山上來演講,曾經和我討論有關青年們缺乏養深積厚的問題。我對他說:“現在的青年,在佛學院讀了幾年書,就急急忙忙想回去寺廟當住持,沒有過去大叢林中求深求厚的精神。”他對我說:“過去的人,生活艱難,要成為一位法師,非得經過十年以上的積養不可。現在的人,生活太容易,太富裕了。學了幾年佛法,馬上成為法師,可以收徒弟,掌管寺院,受人供養了。況且過去的佛學院少,要有成就,非得一番潛修不可,現在做法師容易,做住持也容易,為什麼要花十年以上的時間來學習呢?”我們看一看:台灣的佛學院如雨後春筍,為數不算少,而歷來畢業的人,更如過江之鲫,多不勝數,有幾個人有成就?像會性法師這種求深求精的人太少了。
會性法師本來住在獅頭山,閉關六年,獅頭山元光寺非要他擔任住持不可,但他寺廟不要,跑到鄉下隱居閱藏,今日成為本省年輕一輩中有成就的青年楷模。大部分的青年都太膚淺,不願求深,所以成不了大器。在高寒地帶的樹木,成長的非常緩慢,年輪非常的密集,所以質地很堅硬,為建屋造橋的好棟材。同學們將來希望有成就,出人頭地,現在就需要培養這種積深的態度,做學問不比學技術,二、三年就技藝超倫。譬如有人學幼教,不必多久,就學會彈風琴。但是學佛法二、三年了,還是沒有成就,因為佛法是人生的學問,是生生世世的大事。菩薩尚有十地精進,何況我們?所以同學們學佛法要下工夫,求深求厚,不能操之過急。
上面列舉了青年們的八項毛病,尚有許許多多無法細數的毛病,不再贅敘。一個醫生知道病人的疾病,並不是真正的目的,如何使病人百病消除,身體健康,才是最重要的。同學們知道了自己的毛病,接著就要用心去改正。去除毛病的方法,就是把“不”字改為“要”字去努力:“要耐煩”、“要落實”、“要回頭”、“要認錯”、“要著意”、“要發願”、“要行慈”、“要求深”,以佛法這面鏡子來端正我們的舉止,以佛法做我們的導師,引導我們走向正確的方向。我們身體上的毛病,只要對症下藥,容易治療,而精神上的毛病不容易根治,佛法八萬四千個法門,就是最好的藥方,大家今後好好把握這劑良藥,檢討奮發,使自己成為健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