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法師:放下,並不重視“事”上的放下,重在“心”裡
“憬興曰:‘從佛無貪善根而現。”
“無貪善根”,我們參考資料在第七頁裡頭,這從《三藏法數》裡頭節錄下來的。
“謂於五欲之境。”
“五欲”是“色、聲、香、味、觸”,這個五種。對這個五種:
“不貪、不著、不愛、不樂。”
這四樁事情很難。
“此無貪法,是善種性,能為無量善法根本,故名無貪善根。”
三善根,還有“無嗔善根”、“無癡善根”,合起來叫三善根。幾個人真修?
“五欲者,色欲、聲欲、香欲、味欲、觸欲也。”
“五欲”裡頭第一個是“色欲”,這個“色”是物質,范圍非常廣大,特別是男女之色,這是屬於眼根,眼見色,包括所有一切物質現象;第二個是音聲,耳所對的;第三個是“香”,鼻根所對的;“味”是舌根所對的;“觸”是身體所對的。真能放下了,為什麼?真正知道這些東西是假的,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放下,並不重視這些事上的放下,重在心裡。心裡面真的沒有執著、沒有分別,這就真放下了;心裡沒有放下,把這些事放下了,事上不接觸了,閉關了、住茅棚了,與外面完全斷絕了,這不就放下了嗎?心裡頭還掛念著,沒放下!大乘教裡頭“論心不論事”,跟小乘不一樣。小乘容易,小乘是“論事不論心”,所以小乘戒好持;大乘戒難持,大乘戒要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個難!事上,事上接引眾生,大乘菩薩衣冠、身上還佩有璎珞,這小乘是不許可的,他度眾生,眾生歡喜,這就是“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他心裡一塵不染,小乘做不到。小乘在事上沒有犯,就是不犯戒;大乘事上沒有犯,起心動念他犯戒了、他破戒了。這就是大乘比小乘難,大乘比小乘高,高在這些地方。大乘度眾生廣,他沒有障礙,“貪、嗔、癡”確確實實轉過來了。憬興法師說得好,“從佛無貪善根而現”。
“亦除眾生貪濁之心,故清靜。”
佛給眾生做榜樣、做好樣子,眾生向佛、菩薩學習,也能夠萬緣放下。彌勒菩薩,布袋和尚教人,這個和尚也非常特殊,跟濟公長老差不多,也是一天到晚游化在人間,背一個大布袋。別人供養,統統放在布袋裡頭。人家問他佛法,他也不說話,把布袋往地上一放,兩手放下,做出這個樣子給人看,人家一看,放下。放下以後怎麼辦?他把布袋背起來走了,不理會了,就走了。這是大乘,放下之後要提起。提起什麼?度一切眾生。
……
“道之光明也。道體清淨,離一切過垢,照破無明之闇,故曰道光。”
“道體”就是真心,真心沒過失,真心沒染污。惠能大師見性,第一句話就是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是“體”。他的五句話,前面兩句是講“體”,自性的“體”,清靜、不生不滅。後面兩句是講“相”,“本自具足”,這是“體”的“相”;“本無動搖”,它是寂滅的、它是不動的。這就是為什麼要修定,修定才能開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