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妙華法師:金剛經功德不可思議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摘自《金剛經的啟示》

妙華法講述

   佛陀擔心說:我說這個福德這麼大,雖然把道理講得很清楚,有人聽了以後說:會有這麼大的功德嗎?因此,在第十二分當中,佛陀又進一步給我們做了闡述。“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稀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第十二分用“尊重正教"分標綱領是非常有道理的。因為金剛經是大乘經的寶典,是心中之心,領悟了金剛經,就可以說住持了佛陀的正法。那麼受持、讀誦、聽聞金剛經的人,對金剛經的尊重就應該表現在下面幾個方面。

    "隨說",如果大家理解的不准確,那就會差之毫厘,失之千裡千裡了。應該理解為機教相扣,觀機逗教。所以,不要當隨便的“隨”去理解,而應該理解為看著眾生的領會的程度去講金剛經。會講經的人自知而又知他,眾生能夠領受到什麼程度,他就把經文的要義解釋到什麼程度。比如深入淺出,打比方,廣泛的比喻等等,用權巧、方便的方法講解經的要義,就是隨說。

     如果有人領受到金剛經的要義,在車船、碼頭、居落、村寨,凡是有人的地方,為了破除別人的煩惱,使他明心見性,為別人有方便的去講金剛經裡的某一段,某一句話,也叫隨說。意思就是不受時間,空間的局限性。哪怕講一個字,或者講一段話,講四句話都可以。這個地方就是佛法的正法住世的道場。因此“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就像對待佛陀在世那樣恭敬。佛陀滅度以後,唯他的法身伴隨著我們,那麼金剛經就是佛的法身再現。因此有金剛經的地方,佛就常住在世。如果有人領會了金剛經的要義,那麼佛陀就常常伴隨著你。如果沒有領會金剛經的要義,口念而心不行,那麼佛在眼前也就猶如遠在天邊。

    社會上的人,看到佛塔、寺廟後,知道這是聖地,生起一種清淨供養的心,拿香花燈燭去供養。在民間供養當中,看到有廟的地方,就知道這個廟裡頭供著聖賢的形象,然後就拿了香花燈燭,各種寶貝去供養塔和廟。也就是說這句話暗含的意思就是,我們凡夫只以為塔和廟是聖人的形象所在,而不知,或者忘了聖人的言教,以及所表示的真理。

    塔有四種類型:有佛陀的生身塔,有轉法輪塔,有涅槃塔,有成道塔四中。塔是梵文悉屠婆的簡稱,我們常常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就是說救人一條命,比為佛造七重塔的功德要大.那麼世人都知道塔是供有聖像的地方,應該恭敬供養,並不知道或者是忽略了金剛經所在的地方就和佛的塔廟所在是一樣.因為金剛經是佛的法身捨利.法身捨利無形無相,而世間的人只是對有形有象的東西易於把握,心中著相,而對於無形無相的法捨利難以生信.不能夠把握,也就不知道恭敬供養.先不講在過去交通不發達的年代高僧們以白骨為標,捨身去求法的坎坷經歷,我們應該尊重佛教的經典.更何況金剛經能破我們的煩惱,增長我們的智慧,是我們發明心地,因此,我們更應該恭敬供養.講到此,一切學佛的人要愛護人類的文化,小到字紙,不能隨地亂扔.尤其是聖賢的經典,更不能夠糟蹋.這是社會文明和個人修養的標志.尤其是像大乘寶典,它來之不易,又是安立我們法身慧命的寶典,看到這些寶,就像看到佛陀一樣的尊敬和供養.

   “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希有之法!"讀是每天早上淨心焚香,清淨案頭,息下狂心讀金剛經,或者其他的經典.誦,是不看文而去背誦.讀誦金剛經能夠消除我們的罪業,增長我們的福慧,也是一個修福德的法門.

   歷史上五台山有一個華嚴經大師,剛出家的時候非常苦惱,沒有文化.聽到別人講華嚴經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非常圓融,他痛哭流涕,生起了慚愧心.此丈夫,彼丈夫,我也丈夫,此人也,彼人也,我也人也.我為什麼不能如此?他每日拜華嚴經塔,拜了七七四十九天,而開悟.有一次方丈和尚開演《華嚴經》的時候,他就合掌告訴方丈和尚說:“你講的不是《華嚴經》的綱要,《華嚴經》不應該這樣講。方丈和尚就請他上法座,他講了三天三夜,把《華嚴經》口若懸河的綱要全部講完。這就是沒有文化,因受持、讀誦而開悟的一個典型。

   金剛經對於有文化的來說可以理入,就是通過念誦研討金剛經,從道理上去明了,發明心地。對於沒有文化的人來說,通過讀誦消除自己的罪業,發明心地也同樣是可以的,叫事入。“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最上第一希有之法是什麼?這個法就是菩提.菩提就是取得正等正覺.如果有人能夠因為受持、讀誦金剛經開佛知見,悟佛知見,那麼當下成佛有份。看來佛遠在天邊,但是一念悟,自性即佛,自心即佛,而不必往外去求。“希有"世間難知難遇,非常稀少.能夠往自心當中發明心地的人非常少,因此稱為稀有.有大乘寶典所在的地方,就是佛的法身捨利.用一個最通俗的道理講給大家,如果有人到海外去留學了.臨行的時候,他母親就告訴他:"你不要忘記了自己的祖國,不要忘記了故鄉.並告訴他很多做人的道理.這個人如果在海外漂泊了幾十年,他沒有忘記母親的這樣的教導,那麼他的母親就等於在他的身邊.如果這個人他成天形影不離和父母在一起,但是和父母離心離德,不盡孝道,那麼雖在眼前,猶如遠在天邊.做為佛弟子也是這樣,佛陀雖然已經滅度2540年了,也就是去盛時遙,如果我們能夠常常記住佛陀的教導,按照佛所說的去做,按照佛所指引的道路去發明心地,那麼佛就永遠伴隨著我們.有兩位比丘去發心去見佛陀,他們越過沙漠地帶,干糧和水都用盡了,這時候在沙漠之中遇到一小塊綠洲,有一個牛蹄窩,積了一點下雨的雨水.年輕的比丘就不顧一切的爬過去要喝,而老比丘告訴他說:這個水裡頭已經滋生了很多小生命了,浮游生物,這個水你不能喝,喝了就是殺生.但是青年比丘說:愚癡的老比丘,如果你不喝這個水,就渴死在沙漠上?你哪還能見到佛嗎?年輕的比丘不聽老年比丘的勸告,喝了這個水.而老比丘就活活渴死在沙漠上.以俗人的世智辯聰理解,顯然這年輕人比老年人要聰明得多呀.為了活命,水是要喝的.這年輕的比丘就越過幾個國家,終於見到了佛陀.跪倒在佛陀面前說:佛陀呀,我跋山涉水,終於見到你了.佛陀說:愚癡比丘,老比丘已證羅漢果先你而見到我。後世末法,若有弟子,尊重我的教誡,我就常常伴隨著他。若有弟子,違背我的教法,即便是你在我的眼前也遙隔千裡。佛陀雖然已經圓寂千百年了,但是他的思想像明燈一樣,照破我們心中的黑暗。他教給我們破除我執、我見、然後連破除我執我見的方法也要捨去,使我們得到一個光明坦蕩的人生、達到一個無住、無為的人生境界。沒有一個願意煩惱的人,煩惱的活著,那麼既然不願意煩惱,想要斷除煩惱,就得有斷除煩惱的方法。而《金剛經》就是一把鋒利的斷除煩惱的寶劍,就是無上妙藥。就怕是藥,人們不願意去吃,也擔心治好了病以後,他還要吃藥,再執藥成病。因此《金剛經》從起始就破四相,在破四相當中,以破我們每一個人的我執為主。實質上破除我執以後,其他三相自然就破了。一個人如果達到無我的境界,那麼,哪還有一個對立面的人呢?哪還有一個眾生?哪還有一個壽者呢?顯然就都破了。因此重在破我執,破了我執以後,又害怕這也空,那也空,那不就是消極厭世了嗎?因此第二步就是讓我們法菩提心,因為你自己覺悟了,還要勸更多的眾生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若尊重弟子”,一句中包含了一般的比丘,成聖的羅漢,自覺覺他的菩薩在內。意為:如果對《金剛經》能夠領受、讀誦的話就像尊重佛陀的弟子一樣。弟,佛視所有的菩薩如弟,看所有的羅漢如子,故此,合稱弟子。再貫穿前文,有佛的地方,有廟的地方,就有常住的三寶。什麼叫常住三寶呢?供在藏經樓的經典就是法寶,大殿裡頭塑的佛像就是佛寶,在廟裡頭住的圓領、方袍的僧人就是僧寶。三寶是三位一體的,這就叫三寶。若尊重弟子又包括尊重常住的三寶

,包括一切凡聖的比丘,那麼賢聖就更不待言了。更主要的不是僅僅心向外求尊重別人,而是自己要生起殷重心,自重。這就涉及到自性自性三寶。自性本來清淨無染的,就是佛寶。自己身口意三業清淨就是僧寶。心能夠與佛法的道完全泯合這就是法寶。正法常常住在各自的心中。尊敬常住佛、法、僧三寶,和尊重自性三寶不矛盾。因為金剛經無處不是在叫我們發明自心自性的,而不要讓我們往外去求。無非是要我們狂心頓歇,向自心自性當中去發明菩提。

    在《妙法蓮華經》當中,有這樣一段譬喻。是說有一個長者,他非常富有,家產田園,珠寶美玉很多,但是在一個慌亂的年代,他和他唯一的兒子走散了,這個兒子就在外面漂流,漂泊了幾十年。後來,有一日他偶然乞食到了自己的家門口了。長老一看就看出是自己的兒子回來了。但不認這個家門。更不人他的父親了。長老見自己的兒子穿的破破爛爛,蓬頭垢面。長老想喚他回來,把他嚇壞了。他平時要飯都是伸出手乞食,別人才給一點。今天這個人一下子要把這些田產都給他,是什麼用意呀?他的心量弱小,很懦弱,迷失了自己,不敢接受。長老告訴家裡的長工,說你去找他,叫他到家裡來一起和你打工。時間久了,長老的兒子心智慢慢增大了,漸漸有了膽量。然後長老才告訴他說:你是我的兒子,幾十年前我們失散了。所有這些家產全是你的,你應該當下承當。

    在座的各位,芸芸眾生,本來有一個智慧、光明、清淨的佛性,由於我們迷失回家的路太久了。在財色名食睡和貪嗔癡慢疑見的塵垢當中染污的太厚了,我們不能夠當下承當也不敢當下承當。

 

上一篇:淨空法師:自性清淨心裡頭一法不立
下一篇:宣化上人:修道要斷欲去愛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