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法師:廣學多聞永遠不會開悟
摘自淨空法師《淨土大經科注》第448集2012年7月27日講於香港
我們認識釋迦牟尼佛,照著經典這個事實真相,佛教不應該是宗教,是教育,釋迦牟尼佛的教育。佛教應該是釋迦牟尼佛的教育,他是個非常負責的老師,而且教學的時候,他是有次第的,有原則的,就像辦學校一樣,四十九年前面十二年像是小學,辦小學,培養大家的基礎,講《阿含經》,這是小乘;十二年之後,他再提升,像辦中學,《方等》講八年。《方等》前面接小乘,後面開大乘,《方等》跟《阿含》合起來是二十年,有二十年的基礎了,好!辦大學,講《般若》。這是釋迦牟尼佛主要要傳授的,也就是他教學的中心課題,二十二年,占的時間最長,四十九年幾乎占一半,二十二年,《般若》這是大乘,好比辦大學。最後的八年《法華》,好比是研究所。你看他有次第,由淺而深,他不是立等的。
佛是最忌諱立等,立等的人不能成就,小學沒有念,就念大學,這怎麼行?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在《佛藏經》上有這麼一句話,釋迦牟尼佛說的,“佛子,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不承認你。但是今天這種人特別多,這佛不承認的。佛是一定叫你由小慢慢向上提升,有次第的,不可以立等。立等只有一個條件,釋迦牟尼佛“拈花微笑”,那就是禅宗,這是立等的,他不講次第的,他一進門就是上研究所,前面他都不要學的,這是什麼?這天才兒童,上上根人。上上根人可以,不是上上根人不行,上、中、下三根都不可以,都要循序漸進,哪有一上學就上博士班!不可能的事情。這些我們都必須搞清楚、搞明白,我們得按部就班。
那麼真正講來“證果”,“修行”、“證果”這就是博士班畢業。博士班畢業的時候,最後八萬四千法門變成三個門,這三門是“覺”、“正”、“淨”。禅宗、顯宗,上上根人學的,不是上上根人沒用處,你決定學不成功。禅宗之外在中國還有七個宗派,中國大乘八大宗。小乘是兩個宗,宋朝以後就沒有了,宋朝時候就沒有了,中國不修小乘,用什麼方法來代替?用“儒”跟“道”,這是對的。如果沒有“儒”、“道”的基礎,又不從小乘學起,這是釋迦牟尼佛所不承認的。那麼到今天這個時候,“儒”、“道”沒有了,小乘也不學了,所以大乘架空了,下面沒有了,大乘怎麼學(都)是學的知識,他不能開智慧。學知識那就變質了,在佛法講就變成外道了,他心外求法,他沒有“定”,他沒有“慧”,這個我們心裡要知道。
我們的心散亂,這就是說明你沒有“定”。“一門深入”、“一心不亂”這是定,大乘法一定要“定”,不“定”不能開悟。
“定”從哪裡開啟?從《阿含》就開始了,《阿含》修“四禅八定”,世間禅定。到《方等》學出世間禅定,比世間禅定高了;在教下叫“止觀”,“止觀”就是禅定。“止”是“制心一處”,講求的是“一門深入”,不是叫你學很多,學很多你心力分散了。什麼時候再“廣學多聞”?開悟之後,大徹大悟之後才准許你廣學多聞,為什麼?你已經“得定”、已經開智慧了,這個時候學東西一聽就明白了,一看就明白了。
惠能大師開悟了,你們想想法達禅師到他那裡去參訪,法達是專攻《法華》的,“一門深入,長時熏修”,古人他懂這個道理;無盡藏比丘尼專攻《大涅槃經》,都是“一門深入”,學了十幾年,心真的是定了,這得“三昧”,沒開悟,在將悟沒悟的那個邊緣上,這個時候需要高人幫他一把。他到漕溪去參訪,法達禮拜的時候頭沒著地,三拜頭都沒著地,六祖問他:你禮拜頭沒著地,是不是有值得驕傲的地方?他就說出了誦《法華》三千部。《法華經》很長,一天只能念一部,三千多部的時候就十年。六祖問《法華》講什麼?他答不出來,轉過頭來向六祖請教,六祖說《法華經》我沒聽過,六祖不認識字,他不會看,有人念給他聽,他就知道了,沒有人念給他聽過。他說:你念給我聽,你都背得很熟了,念過三千多遍。他就念《法華經》,《法華經》二十八品,念到第二品,六祖就告訴他:行了,別再念了,我全知道了。給他講《法華經》,他“開悟”了。
所以什麼時候“廣學多聞”呢?“開悟”之後。你看法達搞《法華經》十年沒開悟,六祖還沒聽完兩品他就明白了,所以“廣學多聞”什麼時候?悟後!不是在開悟之前。開悟之前“廣學多聞”永遠不會開悟。把你的悟門堵死了。所以好的老師不會叫你走這個路,走這個路害你,不是真“善知識”。
我們跟李老師學教,老師規定只可以學一門,你同時想學兩門不教你,就老老實實告訴你:你沒有能力,一門學好了再學第二門。“好”是什麼程度呢?從前“好”的程度是“開悟”,那才叫畢業,現在它的標准很低,你上台去講,我在台下聽,我聽了很滿意,點頭就算通過了,你再可以學第二部經,還是守住“一門深入,長時熏修”。所以我們初學講經的時候,學會這部經了,能講了,我自己跟自己定的標准:要講十遍。十遍到哪裡去講呢?到居士們家裡去講,星期一在張三家裡,星期二在李四家裡,我講的都是一樣的,我這樣講十遍,你才能真正體會到這個經裡頭講的意思。
怎樣把所學到的用在生活上,用在工作上,用在處事待人接物,你就真學會了;如果所學的用不上,那學來干什麼呢?“所學非所用”那不就白學了!佛法可貴之處:學了馬上管用。所以學習的氣氛非常濃,歡喜心。小部經不長,一部經也不過一千、兩千字,一個月學一部,很有成就感。佛學院裡頭一年都沒辦法學一部,我們一個月學一部。我那時候沒出家,跟李老師學講經,我跟他一年三個月,就是十五個月,我學了十三部經,比佛學院厲害。佛學院畢業不能講十三部經,我在台中住了一年三個月,我可以講十三部經。所以我一出家就講經,一出家就教佛學院。教佛學院一個學期教一部經,一年教兩部,他們三年畢業,我才教六部經,還有七部還沒用上。
所以我就深深體會到佛學院不如私塾。私塾教學真管用,李老師教我們是私塾教學的方法,真管用!所以以後星雲法師找我,他辦了個“東方佛教學院”,請我去做教務主任,我就跟他建議,那個時候有一百三十多個同學,我的意思想三個人分一組,專學一部經,十年至少可以培養二十個,我們有把握可以培養二十個講經的老師。專講一樣,一生專講一樣,專學一樣,十年之後頂尖的人物,那佛光還得了,佛光遍照全世界。星雲法師不能接受,他說這不像學校,我說真管用。他也知道真管用,但是不像學校,一定要采取大學這種方法,我們兩個意見不合,我就離開了。我在山上住了十個月,離開了。他要接受我,我也一直住在他山上,住了這麼多年,你說那佛光山真正名副其實的佛光山,能夠講經講得好的至少有四五十個人,真正紅遍全世界。這機緣、緣分不夠,大家不相信,喜歡像現在一般學校什麼都學,“廣學多聞”。
其實“廣學多聞”都學的一些皮毛、常識,一樣都沒有扎根。一門通了,門門都通。到那個時候,門門通了的時候,你一定會大發慈悲心,你還是搞一門,為什麼呢?給後人做好榜樣,不開這個例子,我什麼都講,大家都學去,後人沒有了,培養不起來了。所以你一定會有大慈悲心,顧慮到後面的人,我不開多門,我一生講一部,給你們做一個樣子,這是大慈大悲,給後面來學的人,給他做一個好樣子。這就是決定是自己成就,自己成就之後,然後“轉相拯濟”,這大開方便之門,可以培養學生。雖然培養學生,還是專搞一門,學生在淨宗道場修學其它的經論可以,不離開淨宗這個主軸,無論學哪一部經教,都導歸“極樂”,這就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