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問:師父,我們剛才聽到您老慈悲開示,有一個重要的關鍵點,比如說,我們知道有的老專家、老學者,一直到九十歲、一百歲,他雖然研究佛學一輩子,他不相信。那麼這您老講到,這是每個人善根、福德因緣不同造成的。那麼大家都知道古聖先賢的經典裡有無限的寶藏,都想對它建立信心,那差就差在不是學問,是善根、福德、因緣不同。他的這個差別在哪裡?佛苦口婆心叫我們放下,他是名聞利養、七情五欲都沒有放下;沒有放下,研究這些東西就變成世間學說。真正放下,那就叫“學佛”;他放不下。他放不下,那比如說,我們現場有從世界各地趕來聆聽您老教誨的,但有的大教授、大學者,在他們面前,同樣面對佛經、儒釋道的經典,他們沒有信心,那是不是說這些人還不如那些阿公阿婆有福報?
淨空法師答:沒錯!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這個事情過去李老師跟我說過好多次,所以老師有慈悲心、有善巧方便。你比如我學佛,我學佛是從哲學進去的,所以對佛法的經典、論典、經論非常歡喜,為什麼?這個裡面有學問。對戒律就沒放在心上,認為戒律是人的生活規范。佛經上的戒律是二千五百年前印度人的生活規范,我們現在人學它干什麼!時代差了兩千五百年、地域,那是印度,我們是中國,不一樣。中國三代之禮都有興有革、都有改變的,這個佛一成不變,這怎麼行,這怎麼能學?!我這個錯誤觀念就很深,老師不容易把我改變,可是章嘉大師慈悲,我每個星期到那裡去上一堂課,臨走,他一定送我到大門口。送到門口,在我耳邊就說一句話,“戒律很重要”,就說這五個字。每一次的時候都跟我說這一句,我也沒在意。三年之後,他老人家圓寂了,政-府用國葬的禮來對待他。那麼甘珠活佛,帶著他的一些弟子在火化爐旁邊搭了個帳篷,搭了三個帳篷,我也參加了。我在帳篷住了三天,認真反省:老師,我跟他三年,他教了我些什麼?這一認真反省,第一句話就是“戒律很重要”。他為什麼說這個話? 說了幾十遍,一個星期一遍。是因為認真去思維,我想了兩個星期終於明白了,明白什麼?世間法跟出世間法,佛法的目的是要出世間的,出世間的禮樂不能變,一變的時候就出不了世間了;世間這些禮樂是可以變的,可以隨著地區不同、隨著時代不同有興有革,戒律不能改,戒律一改,就出不了六道輪回了,就證不了涅槃了。所以我想到這個,覺得老師對我的慈悲、對我的愛護,所以對老師特別感恩。開始看戒律的書,開始研究戒律,重視這一門了,這可不是開玩笑的。
那麼像我這樣不重視戒律的人太多太多了,特別是知識分子,定弘法師,諸位都曉得,跟我有十幾年了,講經講得不錯,也說得天花亂墜,對戒律不重視。我想成就他、幫助他,把他送到台灣果清律師那個地方去學五年,這五年什麼都別干,好好學戒律,把根扎好。這是我懂得了戒律,沒有戒律就沒有三昧、就沒有證果,就沒有開悟的。所以戒律是佛法的根源,“戒為無上菩提本”,決定不能疏忽。
那麼將來佛法要興,要從律學院辦起。我沒想到果清,這也是給我們做了一個榜樣。他跟我淵源很深厚,我們認識三十多年,大學畢業的時候,他參加台中的“內典研究班”,那個時候那個班有八個學生、六個老師,我也是老師之一。八個學生現在都在,大概六十多歲了,他今年六十六歲,你看三十年專攻一門,他成就了。學太多了,不行!學太多了,學雜了、學亂了,一樣都不能成就,“一門深入,長時熏修”,“讀書千遍,其意自見”。他怎麼“見”的?千遍,心定了,定就是三昧,定久了智慧自然開了,看不懂的地方自然明白了。所以那些專家學者,要教他把那個書念上一千遍,他就開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