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高僧海山長老:我的回憶(一)
(珍貴的收藏本)
(一九二八年——一九九四年)
一
蓮出綠波,頻遭風雨
仰首問天,出路何予
我俗姓馬,名廷耀,四川省西充縣碾垭鄉人,一九二八(戊辰)年二月八日生。碾垭鄉地多田少,四面環山,馬桑、小峨嵋兩山,橫亘前後。我家住在山溝裡,沒有小河,每逢旱年,生活極端困苦。七八歲時,放牛割草,登上山頂,極目遠眺,但見萬裡晴空,令人心曠神怡,遐想神馳。假我能去到天的那一邊,到那傳說中的美好環境中生活、學習,該有多好呀!
我們村有馬、蒲、斯三姓人,我有爺爺,父母,兩個姐姐,及弟兄五人,三代同堂。長輩們樂善好施,廣結善緣,在當地頗有口碑。爺爺帶頭在小峨眉山頂共建一座小廟,人稱蒲家廟,塑了三尊佛善薩,事後又大力培植樹木,綠蔭夾道,風景絢麗。每到初一、十五,三姓輪流主持念佛,善男信女參加念佛者眾多,前來虔誠膜拜者,更是絡繹不絕。
父親行醫務農,負擔全家人生活。天有不測風雲,在我兩歲那年,父親撒手塵寰,母親成了家中的頂梁柱,料理家務。母親早年皈依佛門,講究禮節孝道,孝敬老年,教子勤儉,多積善德。家中事務被母親操持得井井有條。
村中有一大悲寺,寺裡老和尚修持很好,一手毛筆字寫得特別漂亮,又愛清潔,所住庭院,一塵不染,淨如水洗。他誦經的小經堂布置得莊嚴雅致,燈燭輝煌,馨香撲鼻,梵音伴隨著木魚聲時時傳出,聲音悅耳。
在那次連續三年天旱時,老和尚天天念《華嚴經》,求降甘露,解民倒懸。不久還真下了大雨,因而附近的老百姓,都非常敬重他,很多人跟隨他學佛,村裡人念佛就是在他那裡學到的。
我小時跟媽媽一起,常到廟參加念佛活動,每年的二、六、九月觀音菩薩會期及春節期間,特別熱鬧。我三哥會吹笛子,每年九皇會時,他是首先要參加的。一到會期,從山腳到山頂到處都是人。在迎接表文時刻,善男信女,手捧清香,稱念佛號,排成長長的隊伍。但聽笛聲悠揚,佛樂齊奏,令人耳目一新,讓人羨慕,叫人向往。
我排行老幺,兄弟姐姐,全家九口,生活還是處於入不敷出的緊張階段。可爺爺,媽媽,哥哥等商量,決定讓我讀書,學點知識。所以,我九歲時,才開始念私塾。爺爺那時已經七十歲了,他不辭辛苦,早晚在家,督促我學習。那知“人命無常”,在這節骨眼上,爺爺又無病走了。他是我親眼看到走的,在我年幼的心靈深處,打下了極端悲痛的烙印。好象爺爺預知他要歸去一樣,前三天家裡還請人給他念經作佛事,祈他健康長壽。第四天,客人剛剛走完,他無病無痛,看去只眼皮有點腫,等我中午放學回家,爺爺卻安祥地走了。我簡直不相信,無病的人會死,後來才悟到,好來好去,這是善人善終的體現。
我九歲入學時,啟蒙老師先教《三字經》、《大學》、《中庸》、《論語》,再讀《孟子》。私塾的教學方式講究硬背,我也毫不例外,因為當時人小,記憶力強,背誦時本本過關,深得老師的喜歡。十二歲到十四歲時一半的時間讀國民小學,一半的時間回家參加勞動,在母親言傳身教的影響下,養成了吃苦耐勞的性格,見啥做啥,什麼農活都干。小學設在大悲寺內,離家有六裡路,來去都是步行,那時少年,血氣方剛,上學也不感到辛苦吃力。
父親在時,曾想把大哥、二哥、三哥培養成醫生,讓他們有一技之長,治病救人,為群眾做些有益的事。哪知父親去世後,兄弟開始發生矛盾。在四哥高小未畢業時,因兄弟之間意見不和,鬧著要分家,各奔前程,家庭不和,也只好如此了。關於家產處理,母親留一份,其余按五股分攤,每人分土一畝五分、田四分、山坡兩畝、房屋三間,我和四哥跟媽媽一起生活。
一九四二年抗日戰爭激烈,時局動蕩,加之搶劫、偷盜橫行,煙賭泛濫,謠言四起,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民不聊生。我三哥在街上做點小本經營的雜貨生意,土豪劣紳的狗腿子肆無忌憚,橫行霸道,買了東西不給錢,我三哥剛提說錢,狗腿子竟將三哥毒打一頓,揚長而去,這樣的情形在當時是司空見慣的事情。
國民黨當時名為征兵,實際是強拉壯丁,我們弟兄五個雖已分家,卻也成了抓丁對象。保長揚言:馬家弟兄五人,應抽二丁。大年晚上,保長帶隊到我家來抓人,他們橫沖直撞,門扇搖晃,弄得雞飛狗跳,全家驚惶,如臨末日。加以天災連年,生活時時處在餓肚子的邊緣,食難果腹。社會形勢,已到如此地步!仰望蒼天,我的出路何在?我的歸宿又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