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群書治要》振興中華文化—《群書治要360》齊家治國之智慧(第一集)
尊敬的王會長賢伉俪,諸位領導,諸位貴賓,諸位兄弟姐妹們,大家晚上好。感謝主辦單位給禮旭這一個跟大家一起學習請教的機會。這一次,許多我們講課的老師,像下午我們劉余莉教授,我常常在網上都聽她講《群書治要》。她們在北京有一個團隊,非常用心深入《群書治要》的教誨。像肖祥劍老師他們編纂《群書治要譯注》,那是很大的工程,他們在這部書下了非常多的心血。我們在網上都常聽他們的教誨、講課。等於是這一次也是來向諸位老師,還有諸位兄弟姐妹們請教。因為這一部書確確實實是博大精深,而假如沒有師長這個先人指路重視這部書,我們可能並不能看懂它的價值。就像早上凌孜會長強調到,老人家在十多年前就強調要從《弟子規》學起,而從《弟子規》學起,就是從根救起,從德行扎起。
早上師長老人家也提到,當初二00六年到英國參觀劍橋大學,之後還有參觀牛津大學、倫敦大學。師長分享當中有講到,這些漢學家確實也不簡單,很了不起,他們用儒釋道三教的教誨,可以寫博士論文,可以寫碩士論文。剛好那一次禮旭也在現場,聽他們講的非常標准的北京話,所以聽了都覺得很汗顏,自己的北京話還沒有他標准。當時候,一來覺得講得沒人標准很慚愧,另外有一個影像在提醒著自己,可不能三十年、五十年之後,在我們中國的大學殿堂上,是站著英國的漢學家給我們講漢學。這一幕想到的時候,覺得非常的警惕。聖人教誨我們要有羞恥心,「知恥近乎勇」,祖先留這麼好的教誨給我們,我們不認真學,最後還變成英國人、外國人來教我們,那我們真的是沒有臉見我們的祖宗了。而師長去了劍橋這幾所大學之後,老人家非常感歎,說到,中華傳統文化是心性之學,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智慧,怎麼被認識成是學術、是知識而已?它應該可以利益家庭、利益社會國家,進而利益全世界才對,而不是拿著漢學只是去領一份薪水,拿一份文憑而已。所以我們聽老人家這一段話,可以體會到他老人家非常的惋惜,五千年高度的智慧,居然沒有被世界所看懂、所深入。
而我們看到,像我們劉余莉教授,她是黨校的教授,每一次看到她們都會很佩服。因為她們除了教學,還在學校要帶博士生、帶一些學生之外,我們各地很多傳統文化的論壇邀請她們去,她們確實都不辭勞苦,有時候一個月甚至於出去好幾次的時間。所以她們這個體力、精力都消耗得比較大。但是她們從來沒有說辛苦。所以看到她們就想到,我們《論語》當中講到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因為我們跟著師長的教誨,可以了解得到現今的社會種種亂象。從家庭,夫妻離婚率高,現在父子兄弟沖突,甚至上法院的都有,家庭情況頻傳。延伸到整個社會犯罪率,包含整個環境的問題,甚至於國與國的沖突,種種這些現象,那都是結果。我們跟著師長學習做個明白的人,做個覺悟的人,就是從每一件事情當中,可以找到根本的原因。根本的原因就是人心缺乏教化。我們在很多種種現象當中,好像很復雜,可是回到那個根本點上,其實並不復雜,就是人心壞了。可人心為什麼會壞?師長早上也講到,「苟不教,性乃遷」,「人不學,不知道」,「人不學,不知義」,沒有人教他,那他當然很容易受到整個環境的污染。所以人心要好,一定要透過聖賢的教育。所以我們這一次主辦單位定的題目,最重要的就是「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我們整個背景有師長老人家的墨寶,「安身立命,教學為先;創業齊家,教學為先;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禮義之邦,教學為先;國豐民安,教學為先」,要長治久安,要太平盛世,都是要教學為先。所以這些美好都是果項,都必須透過教學。
而剛剛我們劉余莉教授講到,她曾經在課程當中講了宋弘的故事,他留下了一句千古名言,「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這是夫妻之間的情義、道義。而有一個官員聽了劉教授這個故事,他本來要離婚的,就不離婚了。那請問大家,用您的電腦算一算,劉教授這一堂課的功德是多少?這個不好算,俗話說,「寧拆十座橋,不破一樁婚」,能成就人家夫妻的和諧,而且這一個官員他又帶領了多少的人民跟群眾,他這個觀念一正,他可以教化一方。他觀念錯誤,他可能會誤導很多的人。我們曾經接觸到一個江蘇的官員,他到任之後才了解到,他那個單位離婚率非常的高。結果他去了以後,他就以身作則,然後他的太太常常還煮好吃的端到單位請同仁。結果這些同仁看到他們夫妻相敬如賓,又這麼樣的有情義,都受感動,從他去了之後,就沒有再有任何一個同仁再離婚。
所以看到這個例子,我們就想到詩經上面的一句話,「君子如祉」,君子就像人民的福分福祉一樣,「亂庶遄已」,這個禍患、這個混亂,他到了以後,很快這個禍患就能夠化解掉。這個單位離婚率這麼高,是因為沒有人教他們。但這個好官一來,他以身作則,這個災禍就化掉了。所以這一個官員夫妻的榜樣也積了很厚的陰德,本來該離婚的沒有離婚,本來可能他就沒有完整家的孩子,現在有完整的家了。所以「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我們早上,尤其聽到師長講到我們習主席帶頭弘揚《群書治要》,弘揚中華文化,我當時坐在底下頭皮發麻,真的是「君子如祉,亂庶遄已」,習主席以身作則,清廉奉公,然後又非常的勤奮,處處替人民著想,不擾民。他那一分柔軟跟仁慈,在很多最近的事例當中都可以體會得到。而我們了解到,習主席帶頭廉潔,不浪費。請問,我們中國一天省了多少浪費的錢?這個數字很難估計。我們習主席出去辦公的時候,在外面是住三星級的酒店。你們要比我清楚,我在大馬比你們清楚,這樣不大妥當。但是我雖然在大馬,但我的心隨時跟祖國是連在一起的。所以聽到我們主席這樣做榜樣,真的我們聽了都感動,都默默的在流眼淚。確確實實是祖宗之德,確確實實我們要感謝我們習仲勳老先生培養出這麼好的兒子,是最值得我們感恩的老人。
所以我們中華文化有一個非常核心的精神,就是不忘本,就是知恩報恩。在《中庸》當中講到,「父為士,子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這一段話裡面講到,一個老人家,他是一般的讀書人,可是他的兒子是大夫,他死的時候,因為他的身分是讀書人,就用讀書人的禮葬他,但是每一年祭祀他,全部用大夫的禮祭這個老人,時時不忘這個老人為國家培養了一個棟梁之材。所以看到這些經文,非常非常的感動我們老人家那個不忘本。包含我們中華文化非常的有包容性。所以印度的佛家的教誨傳到我們東土,是在東漢明帝的時候,而所建的第一個佛寺叫白馬寺。因為去印度取回來的經書是白馬馱回來的,由於長途跋涉,最後這個白馬累死了,我們感懷這個白馬的恩德,所以第一座佛寺叫白馬寺,就永遠記得它對我們國家社會的恩德。
而這一次馬來西亞的首相,納吉首相,他在二月份邀請師長到馬來西亞講經一個月。我們看了就想起,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興盛,甚至一個家庭要興盛,詩書為起家之本,他重視老祖宗的教誨,他就有智慧、有福報,這個家、這個國就要興盛。所以清朝它二十萬軍隊入主中國,能夠創造一百多年的盛世,這個在全世界是少有的。康熙、雍正、干隆,將近一百五十年的盛世,最重要的就是康熙、雍正、干隆他們帶頭學傳統文化。甚至於吳三桂叛亂的時候,康熙皇帝在宮廷裡面講經都沒有斷過,他覺得這個才是最重要,能夠真正把國家治理好的關鍵所在。所以領導人帶頭學。而師長老人家也講到,我們中華文化應該是世界的遺產,因為老祖宗在經典當中都是講天下,希望天下都好。所以我們中華的文化在這一個大時代當中,我們應該有一種胸懷、責任把它弘揚到全世界。
一九七0年代,湯恩比教授講到,「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唯有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諸位長輩,諸位兄弟姐妹,您有聽過這句話的請舉手。大部分的人都聽過了,請放下。請問大家,你聽了這一句話之後,有沒有感覺你的生命不一樣了?有沒有感覺那一天……大家細細讀這句話,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唯有,唯一有,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那孔孟學說、大乘佛法在哪裡?在中國,幾千年的傳承。所以諸位長輩,諸位兄弟姐妹,這句話聽完以後,你們有沒有感覺,啊!開悟了,原來我這一輩子來投胎來干什麼的我搞清楚了。師長常常勉勵我們,人生短短數十寒暑,絕對不能白白來這個世間一遭,一定要為家族、為社會、為國家、為世界做出貢獻,能夠利益後世的人,不能白來。
而孔老夫子又教誨我們要見義勇為,「見義不為,無勇也」。全世界唯有靠我們中華文化才能救,那這個擔子我們中國人不擔起來,那不是見義不為了嗎?那不是見死不救了嗎?那請問大家,假如見死不救,會到哪裡去?你們自己講了,我沒有講。所以恭喜大家,大家沒有後路可以走了,你們只能往前沖,承擔這個歷史的使命。而其實我們之所以道業不能成就,就是還有後路可以走,才會退縮,才會不敢承擔,才會不敢發菩提心,不敢發大慈大悲的心。所以把後路斬斷,往前走。
而我們很欣喜,馬來西亞的首相他特別看得懂師長的教誨,跟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誨。而我們中國跟馬來西亞的互動非常的好,好像在廣西有一個專門為我們馬來西亞華人建的工業園區,然後在馬來西亞彭亨州也有一個專門為我們中國人建的一個工業園區,所以兩方的互動非常好。聽說還有大型的現場舞台劇,好像是張藝謀先生導演的。你們的消息好像沒有我靈通。我知道你們,你們都是老實人,都聽師長講,不看電視、不看報紙。但是因為這個是我們兩國交好的大事,要在馬六甲拍大型的現場舞台劇,叫「馬六甲印象」。剛好我們漢學院又建在馬六甲,所以非常有這個因緣。
而納吉首相他在馬來西亞漢學院動土的時候,他對我們鄭和下西洋這個歷史非常的佩服,他有提到,很多國家強盛以後都是強占人家的土地跟資源,唯有中國人到了馬六甲,把好的文化,好的謀生的能力,就是最好的禮物,都送到了馬六甲。所以這個首相也非常認同漢學,希望馬六甲漢學院能夠真正培養出漢學人才,然後利益整個世界的漢學的復興。所以他邀請師長,我們說人逢知己精神爽,是千杯少,不過喝一、二杯就好了,這個很助興就好了,酒不要喝多,喝多了會亂性的。所以人生能逢知己,這是人生的大樂。所以師長歡喜,到馬來西亞講經一個月。而更讓我們很感動,納吉首相的夫人親自聽老人家教誨,對著老人家講,你講的教誨這麼好,不能只有講給我聽,你要講給我們馬來西亞全國的人民聽。所以安排了兩次國家電視台,讓老人家直接上馬來西亞國家電視台講傳統文化。
而師長在這個因緣當中,讓我們學生學到非常多,老人家一舉手一投足都是悲智雙運,裡面是智慧,又含著利益眾生的慈悲。我記得當時候師長第一天下飛機,那當時候是下午了,剛好一些工作人員,我們的同仁,在師長的精捨,老人家很慈祥,給我們發紅包。結果就看到丹斯裡李金友先生兩個外孫,年齡應該一個差不多六歲,一個差不多三、四歲,他們也非常懂得尊師,就帶外孫來給師父頂禮。來的時候,老人家看到這兩個孩子,因為本來手上是這麼一大疊的紅包,而且這個紅包,每一個紅包都有一個德行,一個德目,比方有和字、有謙字、有孝字、有仁字,很多不一樣的德目。結果當這小孩來到面前,老人家不疾不徐,很有定力,在那裡找啊找啊找啊,最後找出了兩個紅包都寫著孝字。智慧在哪裡?慈悲在哪?在每一個舉手投足當中。假如是我的話,趕快發一發,把事情干完就沒了,哪有悲、哪有智在裡面?所以想到這裡就知道自己定力不夠,還有常常應付很多事情、很多人事,這個太不恭敬了,比起師長那差得太遠了。所以,就是這麼幾秒鐘的時間,把孩子這個孝根深深扎下去。
好,主辦單位有講到,禮旭只能在桌子跟白板間走動,其他地方沒有光線。所以,這一個紙條太重要了,代表學習聖教首先要學規矩,不能不懂規矩,不能隨意。隨意會增長自己的自我,然後就不能隨時守不同因緣的規矩了。
所以老人家發紅包,就看出了對每一個因緣的恭敬,對每一個人的成就在這個小地方就看出來。包含那一天,剛好航空公司的服務人員看到師長的這個證件,好像剛好生日,還送了師長一個蛋糕。所以當天就吃蛋糕。結果我們就看到師長吃蛋糕,吃干淨以後,拿著那個小湯匙在那裡刮奶油,這個節儉都做到這麼細膩的地方。而師長在這一次馬來西亞之旅,講經一個月,親自去拜訪納吉首相的母親,這都是把知恩報恩演給我們學生看。
說到這裡,就想到我們江蘇固鍀公司,我們吳念博董事長。他們在去年中秋節,他的員工有兩千多人,中秋節訂了釣魚台的月餅,送給每一個員工的父母。這個也是感謝他的父母,感謝他的家庭,對這一個員工的栽培之恩。而且這個月餅裡面,是快遞送過去,裡面有每一個員工寫給父母的家書,感謝父母的恩德。我相信這兩千多封信過去,不知道有多少父母非常的感動跟欣慰。而且真正了解到這個做法的,可能是員工的父母、家人的這些親朋好友,了解到之後,我相信他們都會非常認同公司,也會非常認同公司推展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那就有更多我們中國人愈來愈能夠看懂,愈來愈能珍惜老祖宗的教誨了。
所以,讓我們中國人,以至於讓世界所有的人,能接觸到傳統文化非常重要。為什麼?人生總在遇緣不同,他沒有緣分,他就沒有那個機會去深入。就好像禮旭自己,在還沒有遇到師長以前,也是隨著這個時代的價值觀隨波逐流。所以,在《韓詩外傳》當中講到,「經師易遇,人師難遭」。像師長這樣的善知識難遭,我們能遇到,我們的人生整個價值的扭曲才可以導正回來。
而我們自己本身受到中華文化,受到師長這麼大的恩德,我們怎麼來報這個恩?《了凡四訓》當中有一段話非常的精辟,了凡先生講到,「愛敬眾人即是愛敬聖賢」,因為聖賢人他最希望的就是人民安樂幸福。我們的祖先也是這麼希望我們,所有三教的聖人都是這麼希望,人民能夠真正過上幸福快樂的日子。所以愛敬眾人即是愛敬聖賢。人通眾人之志,現在整個我們全天下的人最需要的是什麼我們能體會到,能去幫助他,就是通聖賢之志。因為聖賢之志就是希望所有的人各得其所。我們盡力的讓他們能夠接觸到傳統文化,就是古聖先賢、老祖先最欣慰的事情。而且因為外面的誘惑太多,人現在不遇聖教的話,墮落的速度沒有辦法想像,那個速度太快了。
我前不久聽到一位大學的老師講,他說他有一個學生是體育系的,一個女孩子,進去的時候非常的壯,一看就是體育系的。出來的時候,腰只剩這樣子而已。為什麼?因為她沒有學習倫理道德,這個老師知道她墮過的胎就有四個,不知道的就不清楚了。所以一個孩子在這樣的年華,因為人不學不知道,造下連老虎都不會傷害自己孩子的這個惡行,居然是我們萬物之靈的人類做出來的,而且做了這麼多,她把她的身體給搞壞了。而我們體會體會,親自殺害自己的孩子,這個造的罪業是滿大的,而不止一個,四個以上。這個孩子還沒有經營她的家庭,她的福報已經快要折光了。
所以我聽到這裡,內心就想起在二00五年,當時國家非常重視倫理道德,強調八榮八恥的榮辱觀。當時有這個機會到大學去,跟北京幾所大學交流傳統文化,還有八榮八恥。我記得在我們前總理溫總理的母校地質大學,剛好有連續九堂課,當時候應該有八、九百個學生聚在一個會場。我在講課當中被學生深深的震憾,因為當講課的過程當中,他們的專注的程度到什麼程度?我講一句話跟另一句話的空檔,那個差不多一秒鐘的時間,他們鴉雀無聲,好像那個一根針掉下去的時候都聽得到。所以我那時候的震撼在哪裡?我們不能怪大學生,我們不能怪年輕人,他們不是不願意學,他們沒有這個緣。您看遇到的時候是這麼樣的認真跟專注。
而當時候另外一個女老師她跟我提到,她說我們到大學去講傳統文化刻不容緩。因為她說前幾天,他們學校找了一個成功人士到地質大學去給學生講課。這個成功人士是賺不少錢,事業賺了不少錢。結果這一位企業家上台去,他跟學生講,他說諸位同學,你這一生想要有成就的話,首先要把道德兩個字放下,只要不殺人、不放火、不犯法,什麼事都可以干。當時候這個女老師就在底下,她說她聽得冷汗直流。可是更讓她吃驚的是,當這一個企業家講完之後,學生響起一片熱烈的掌聲。他們沒有判斷的能力,近朱則赤,近墨則黑。所以每一次我遇到企業家,而且又是很有道德的企業家,我都握著他們的手,你們有空到大學去講課,你們現在是成功人士,我們是窮書生,大學生不一定聽我們講。現在到書局去,暢銷書裡面成功人士自傳,十本裡面可能企業家占了八本。所以這個時代企業興國,整個國家的強盛跟整個中華傳統文化的復興,確實要靠企業家,因為現在他們的地位高。而地位高,同時有一分責任,就是給社會帶向倫理道德,帶向幸福安康的大道。這是被尊重,同時也要有這一分義務,把社會大眾帶向康莊的大道。這是我在大學分享的時候的感觸。
又有一次到女子監獄去講了兩個小時,所有的服刑人員目不轉睛。我當時真的很痛心在哪裡?我感覺我對不起她們。因為我是小學老師,假如我們小學老師都把老祖宗的教誨都講給她們聽了,她們今天還會在監獄裡面嗎?而且她們是兩個小時目不轉睛,沒有人逼她們一定要這麼專注學。所以看到這些現象,我們可以了解到,從小孩到老人,到各行各業,到每一個家庭,統統需要傳統文化,不然他的人生方向目標他找不到。而且是什麼?救人如救火。諸位長輩,諸位兄弟姐妹,您清不清楚你身邊有哪些人准備要離婚的,有沒有?你要趕緊去拉他一把。我記得有一個朋友他跑來給我講了一件事,也非常感慨,他說到,他有個朋友跟他要光碟,結果他剛好忙,想說隔幾天再送給他。他那個朋友是主動要光碟,他耽擱了幾天,結果還沒送去,他的朋友自殺了。所以他非常非常的遺憾,假如他早一點送去了,很可能一念轉過來,他這個劫難就化過去了。
而我人生,實實在在,假如沒有遇到師長,真的,現在還有沒有活在這個世間都很難講,因為我本身就是短命相。我記得當時候,師長,我們在香港錄了十天,請老人家指導,送到澳洲給老人家指導。老人家光碟一放,短命相。而且那一天,我們齊居士她會看手相,我剛好就給她看了一下。她一看,我這個生命線斷成三截。我二十九歲那一年,開車在高速公路睡著好幾次。真的,沒有祖宗保佑,我早就沒命了。所以這個人生也變得單純,這個命也是老祖宗留給我的,這個命是師長給我救回來的,所以往後的人生就報祖宗恩,報師長的恩,這個人生也過得比較單純。而且諸位長輩、兄弟姐妹,你們要幫助我,我有時候也會迷糊,迷惑顛倒,我假如不干這個事情,你們一定要把我拉回來,因為我不干就沒命了。
本來我是大學畢業就想做生意,而且還做了一段時間的Sales,而且是Top Sales。我曾經到幾所公司去,業績都是最好的。我是行銷什麼?行銷課程,那課程有的上三天的課,台幣要六萬塊錢。那個時候收費,那十多年前的事情,很貴!結果我行銷這個課程,很多朋友來上了,上了幾天很激動,差不多一個禮拜就恢復原狀了。可是恢復原狀以後,因為她來聽課是刷信用卡聽的,所以她開始要面對她丈夫對她的指責,「你怎麼去聽這麼貴的課?」所以我在業績最高的時候,我就干不下去,這樣不是增加人家家庭的煩惱嗎?結果真的有感應。什麼感應?當你覺得賺這種錢良心不安的時候,你不去賺,你就有福報來了。人真的有時候一念之間禍福就完全不一樣,我們覺得賺不下去了,沒有真正能利益他,這個時候我有一個同事就送了一套老人家講經的光碟給我,一聽覺得,怎麼有這樣的長者可以把道理講得這麼清楚?我們所有人生的疑惑慢慢都解掉了。
結果接觸老人家以後,剛好有一個機會去代課兩個月。我本來都沒想過要當老師,雖然說我家裡面很多親戚都是當老師的,但沒有起過這個念頭。後來是因為遇到師長,才了解到只有教育才能徹底解決所有家庭、社會、國家、天下的事情,我們對教育慢慢的認同。那老祖宗保佑就讓我有一個到學校去代課兩個月的機會。剛好有一個老師生產,那一年台灣的法律調整,要大學畢業才可以代課,結果整個鄉找不到大學生。我是從高雄跑到台東,坐了幾百公裡的路到了台東,剛好找不到大學生,我就去代了這兩個月的課。結果代了課,當時候我記得我把這個消息傳回家裡來,我母親是教書教了三十多年,她一聽我要代課,我母親馬上寶刀出鞘。她已經退休很多年了,退休十來年了,寶刀出鞘,來,坐了幾百公裡的路,趕到台東來,說我先上給你看。
所以人這一生最幸福的就是有好的父母,好的兄弟姐妹,你這一生不管遇到什麼樣的挫折、困難,只要回到這個溫暖的家,馬上煙消雲散,他們是毫無保留的幫助我們。而我母親去了就問,「你要帶幾個學生?」我說七個。我母親說,「想當年我帶六十幾個一班」,我母親是胸有成竹。結果上完課第一天,跟著我母親回來,回到休息的地方,我媽媽說,「怎麼七個比六十幾個還難帶?」原來我母親不知道這個十來年,孩子的功夫是愈來愈高了。而我們也看到、也聽到很多教育界的這些同道們,他們有時候也會感歎,說現在的孩子愈來愈難教,五年前、十年前那些孩子比較好。
其實我們很冷靜的來想一想,我們覺得很難、很苦,到底是誰造成的?諸位長輩,諸位兄弟姐妹,我們覺得我們現在所存在人生的困難、痛苦,到底是誰造成的?禅宗有一個公案,就六祖大師在獵人隊裡十五年,出來之後剛好在一個佛寺裡出現了一個景象,剛好風吹過來,幡動了。當下第一個人說了,風動了。第二個人說,幡動了。六祖大師說,仁者,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仁者的心動了。所以是外在的人事環境、物質環境,這是一個緣,之所以會動心,之所以會有煩惱的因,是在我們的內心產生了比較,有一個好教、不好教,苦就來了;有一個難、有一個易,苦就來了。所以我覺得困難,這個我是煩惱的根源所在。
今天假如我們不是先想我,而是先想孩子,可能這個苦就不存在了。怎麼說?孩子愈難教,代表他往後的人生愈苦,我們現在不把他拉起來,他以後的人生不堪設想。所以遇到愈難教的孩子,假如我們一心為他,那我們會愈來愈有動力,愈來愈不疲不厭。就像孔子教導學生,就像師長教導我們一樣的精神。而當我們不疲不厭去教導學生的時候,最受益的就是自己。自己的愛心、自己的耐心不斷提升上來,學而後知不足,教而後知困。所以我們家裡的親生的孩子,那是老天爺送來提升我們道德修養的寶,由於他們來到我們的家,才能讓我們看清我們的修養還有哪些不足,在教育他的時候能夠反求諸己。
所以其實學聖教,學習的態度非常重要,學習的心態非常重要。我們今天在學習的過程當中會遇到煩惱,會遇到瓶頸,很可能是我們一開始接觸聖教,我們的觀念跟態度偏掉了。比方傳統文化是內學,它是往內求的學問,就不能把責任往外推,那就不能怪孩子難教,不能怪學生難帶,不能怪員工不好教導。這個時候應該是往內,反求諸己。而有這個往內的時候,那就像佛門講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所有一切人事物都是來提醒我們的不足,都是來提醒我們還有什麼貪、還有什麼瞋、還有什麼慢,是透過他提醒我,他是我的貴人,我們應該感謝他。遇到一個學生教到我們脾氣起來了,那就提醒我們耐性不夠,瞋恨心還很重。所以這一個心態有了,看一切人都是老師,都是聖賢、佛菩薩的化身,那怎麼可能會有煩惱?諸位長輩、兄弟姐妹,您站在聖賢、佛菩薩像前應該很歡喜!這一分恭敬,這一分歡喜,我們應該把它用在對一切的人,那就一切皆恭敬了,那我們普賢菩薩的行持就在當下就在落實。
所以我們學聖教一定要把根本原因找到,根本原因一定在我們自身上。我記得新加坡有一對夫妻,他們在一次傳統文化學習分享當中,剛好這個先生就說到,他這一輩子最幸運的就是能娶到這麼賢慧的太太。結果他的太太也說,她人生最大的福分就是嫁給她丈夫。大家聽了這個對話,心裡有什麼感受?有沒有感覺好像在聽一首非常美妙的歌曲?你們沒有反應。因為你們有反應,我接下來這一句經句比較用得上,「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妻子好合,如鼓瑟琴」,這夫妻這麼好合,就好像在彈古琴,彈瑟,奏起來人間多美的音樂!剛好他們在分享的時候,她這個丈夫就說到,說我太太很好,有時候遇到我母親誤會她了,對她很凶,她還跪下去給我母親道歉,那時候我覺得我太太挺委屈的。
我們體會到的道理要馬上做,就是要馬上來守規矩一下,要走到白板這邊來。因為剛剛跟大家交流到就是說,學習的態度非常的重要。其中有一個態度,有一個很重要的態度是什麼?「聞教便行,奚待更勸」,一個人聞到好的經教,好的善知識教誨,便行就是馬上就去做,這個態度能建立起來,他這一生的道業智慧決定可以成就。因為他太主動,他真干,不用其他人再勸他。那等於是,我們在課程當中、在經典當中學到的道理,我們很珍惜學到的這個機緣,然後每一句都把它放在心上,今天就把它落實。有這個態度,決定三年五年都有非常大的提升跟成就。所以待會這個故事我們聽完,這個媳婦的精神我們就學到,好嗎?假如用這個態度來學習,每一堂課來聽老人家講經,很可能你在家裡聽聽聽,開悟了,因為你馬上就放下習氣了。
那當這個丈夫講到自己的太太挺委屈的,他的太太把話接過來,她說我一點都不覺得委屈,因為老太太,我的婆婆,是我們家裡的寶。「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這是家裡最大的福田,你的家道就是靠著老人家讓你種福才傳下去的。而當我看到我婆婆生氣了,我非常的著急,不能氣壞她老人家的身體,所以我想怎麼讓她老人家息怒?跪下來道歉,老人家馬上氣就下來。所以她那個跪下去道歉,當看到她婆婆氣消下來了,她是更心安,而不是覺得委屈!所以當我們是想自己,就委屈了;想婆婆,歡喜,跪下去都是歡喜。
可能有沒有女同胞聽到這裡,有一點吞不下去了?還要做到這個,還要跪下去這樣子道歉,那我不是很吃虧嗎?老祖宗又有一句話等著我們,叫「吃虧是福」。其實我們現在面對很多事情,我們的心非常浮躁,都被一個行為,說不能,人家不能誤會我。看到別人誤會暴跳如雷,被一個境界就已經氣得不行。要靜下心來去體會,吃虧確實是福。今天婆婆誤會這個媳婦,日久見人心,總有一天事情會真相大白。二、三天以後,比方說婆婆罵她哪個東西給她弄丟了,結果二、三天以後看到,我自己放的,忘了,還罵她。當下這個婆婆有什麼感受?我誤會她,她還跪下來給我道歉,這樣的媳婦去哪裡找?那不就把媳婦就變成自己的心肝寶貝、心肝女兒了嗎?那這個吃虧不是很大的福嗎?而且人都被自己的情緒給障住了,一個媽媽非常能忍辱,她的孩子最佩服的就是自己的母親。而哪一個人踏出社會不用修忍辱?他的人生怎麼可能一帆風順?所以在他母親的身上,他學到了應該以大局為重,應該要懂得忍下來。而且他常常看到母親為整個家庭在忍,等到他能有能力的時候,他決定要回報最讓他感佩的母親。所以真的,「人欠你,天會還你」。這個老天,只要我們跟道德相應,一定會得到好的回報。
而當時候我到學校,我母親覺得這個很難教,我就想到了,曾經聽老人家講經的時候說,佛陀是第八千次來到這個世間給我們講經說法,讓我們能夠覺悟。這個佛陀的行持對我從事學校教育非常大的啟示,我們往後去教書的時候,給孩子提醒勸導一次、二次,突然脾氣要上來了,就上不來。為什麼?這個學生比我還好,我才勸他兩次而已,釋迦牟尼佛勸我八千次,我還在這裡墮落,我沒有資格笑這個孩子。所以這個心理建設好了。而且我們要跟孔夫子學,要跟釋迦牟尼佛學,那他們一生不疲不厭,我們怎麼勸兩次就發脾氣?所以科學家還講,提醒一個人,要讓他記住,要二十一次。所以諸位長輩,諸位兄弟姐妹,當你覺得你提醒那個人提醒到你快要發火的時候,你就要告訴自己,二十一次沒有、二十一次沒有,而且是記住!知道還要悟到,還要做到,還要得到。記住就要二十一次了。所以要有耐心,釋迦牟尼佛最後一次還勸了我們四十九年。
而且孩子他就好像農夫耕田,我們老師是耕這個心田,農夫這一畝田已經荒耕十年,請問這個農夫他擁有這塊地以後,他會不會想半年以後我要豐收,有沒有可能?不可能,他能好好的去改善土壤,二、三年以後豐收,他已經很高明的農夫了。我們的學生,我們的孩子,我們的下屬,他們很可能都已經十幾歲,甚至成年了,他們失教的時間愈長,我們應該愈憐憫,應該愈有耐性教他們才對,這個才是正確的邏輯。愈小的孩子愈好教,愈大的人愈難教,是吧?所以我常遇到一些婦女,她有時候會很生氣,我先生這麼大了,連這個都不懂。我跟她說,你先生是身體大,他的心沒有接受傳統文化,他的心還很年輕,還很小,而且因為他已經是成人了,染濁更深,所以應該教丈夫的耐性要遠遠超過兒子,這個才是符合邏輯的。諸位女同胞要鼓掌給我回應一下。所以我們思考什麼事情要符合邏輯才對。
而那一次的代課,確確實實是這個因緣成就我,孩子成就我。因為我去教書,第一個禮拜,剛好看到幾只螞蟻往生了,這是佛家術語,去世了。結果入土為安,我就蹲下來挖個洞把它們埋了。我記得有三個孩子剛好經過,看到我在蹲下來不知道做什麼,那些孩子說,老師,你在干什麼?我轉個頭,印象很深,因為其中有一個男孩頭很大,皮膚很白,耳垂又很厚,像彌勒佛一樣。他說老師,你在干什麼?非常誠懇的問我。所以孩子那一分誠懇讓我這個回答也顯得非常慎重,我說我在埋螞蟻,讓它們入土為安。結果隔天,我在走廊上看到那三個孩子蹲在那裡不知道干什麼,我就過去看,我說你們三個在干什麼?那孩子轉過來,那個認真的眼神還印在我的心上,說埋螞蟻。所以,從那一刻開始,我就堅定了教育這一條路一定這一生走到底,因為這個太有意義了。因為這個孩子你才就這麼跟他講,他的慈悲心就起來了,這個教學的這個行業太有價值了。
我們這一生來到這個世間,老天爺既然把我們生下來了,反正又不會餓死,是吧?那到底要做什麼事情?陳弘謀先生他是編《五種遺規》的聖哲,他的人生觀裡面有一個態度,他說人這一生必成為這個世間最不可以少的那種人,必做世間人不願意去做的事情,而且是最重要的事情,他責無旁貸去做。那這樣的人生態度,這一生絕對不會虛度,不會白來。所以當看到我們二十多歲的年齡,整個社會、整個國家栽培我們,我們應該怎麼來回報?教育這些孩子、下一代很有意義,所以我就從那時候開始,代完課就回去准備考老師了。後來確確實實也是老祖宗保佑,就順利的走上了這個教學的路。
而我們走上教學的路,很慶幸的是先接觸經典,先接觸了師長的教誨,我們能判斷什麼樣的教育理論才是跟心性相應,才是跟聖賢的教誨相應,有這個判斷力。因為現在整個世界,它的知見比較混亂。我記得了解到大學的教科書裡面有編到,好像經濟方面的教科書裡面編到的是,企業唯一目的,賺取利潤,這一句話在大學的教科書裡面,很長一段時間。請問大家這一句話正確嗎?唯一一個目的就是賺取他的錢,賺取他的利潤,這個跟聖賢教誨是違背的,可是卻在教科書裡面。所以現在這個時代為什麼亂?因為聖人的教誨被人家丟棄了,邪知邪見反而起來了。還有一個國家的報紙上寫了好大的幾個字,叫貪婪是人類進步的動力。報紙!那這個國家的政府都沒有保護人民的純淨純善的心,都誤導了。
有一次哀公請教孔子。我們先翻到一百七十九頁,三百零四句,這個經文,這段話是在《群書360》的「敬慎」第三個綱,「治亂」,就整個家庭、社會、國家的盛衰興亡、治亂關鍵,這些句子都有把它彰顯出來,三百零四句。我們一起把它念一次好嗎?「哀公問於孔子曰:寡人聞之,東益不祥,信有之乎?孔子曰:不祥有五,而東益不與焉。夫損人而自益,身之不祥也;棄老而取幼,家之不祥也;釋賢而用不肖,國之不祥也;老者不教,幼者不學,俗之不祥也;聖人伏匿,愚者擅權,天下不祥也。故不祥有五,而東益不與焉。」我們看這個經句也要能體會到聖賢的存心。哀公是國君,他請教孔子,我聽說把房子往東邊蓋不吉祥,這樣的說法能相信嗎?藉由哀公這個國君問的這個問題,孔子順勢而為,把整個治理國家興衰的大道理供養給了國君。那是什麼?抓住任何一個機會提升國君的智慧。因為國君一有智慧,利益的就是全國的人民。
所以我們也要抓住每一個機會點,能夠勸導身邊的人學習傳統文化。因為他們可能為人父、為人母,可能是為人君、為人師,種種重要的角色,他們影響的人都不少,都影響這一生的有緣人。假如你抓住了這個機會把他的觀念導正,很可能他又能造福很多人。所以事實上,人應該非常珍惜每一個來到我們生命當中的人,因為全世界有七十億人,我們能相遇,從機率來算的話,幾乎快等於零,很不容易的。所以大家看看左右的兄弟姐妹們,這個都是很難得的因緣,「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五百年修得坐在一起學習傳統文化。所以人珍惜這個緣分,他在每一個當下都非常的恭敬每個人、每個事,他才能很誠懇的把這些好的東西給他。
所以孔子接著就講到了,不祥有五個事情,但是房子往東邊蓋不算不吉祥,就把它引到最重要的怎麼讓天下吉祥。第一個,損人而自益,身之不祥,損害別人,然後自己獲得利益,就是自私自利的人生,這是不吉祥。其實損人決定不可能利己,損人的時候自己的福報已經折掉了,怎麼可能會利己?所以真正把道理搞明白的人,他絕對不干損人的事情。因為「福田靠心耕」,都是利益別人,福報增加;損害別人,福報一定是減少的。所以「君子樂得作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而這一句話,當父母的人你能夠讓孩子這一生以助人為樂,這個孩子鐵定有福報,你都不用擔心他。可是假如我們父母的觀念錯誤了,真的還教他自私,都只想自己,可能父母的這個引導是把災禍給孩子。
我們有聽過一個真實的例子,有一個學校的老師,他是做主管,學校的老師他是有一個福分去當學校老師,因為當學校老師他是公務員,那個是鐵飯碗,有福報才能夠有這樣的職位。所以人要珍惜每一個福分,然後去盡自己的道義,不能空享福。而且雖然在學校服務,但是不見得懂教育。比方今天剛好有跟朋友在聊,他們就會覺得,現在的教育非常的普及。我接著跟他講,現在是學歷很普及,不是教育很普及。學校假如主要教知識跟技能的傳授,那是知識傳習所,那是拿得一個文憑而已,他不見得真正受過教育。真正受過教育的人一定懂得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同學,一定懂得應對進退,接待客人。現在大學畢業都不見得會接待客人,所以一定要受過教育才懂。
這一位在學校服務的主管,他的孩子也在學校念書,念小學一年級,他這個孩子天性也很好,每一次下課,他覺得父親是行政人員比較晚走,他都服務整個班級,自己把門窗都巡視完,都是最後走。而助人為樂是跟每個人的性德相應,這個孩子做了以後都很歡喜,然後就邊走邊跳的到他父親的辦公室,他覺得今天又做了好事了。結果做了一段時間,突然有一天他的父親跟他講,「你怎麼這麼笨?都是你做,別人都不做,你多吃虧!」那孩子當下愣住了,他才小學一年級,他還沒有很強的判斷力,可是父母、老師在他的心目當中地位很高,所以父親這一句話他就聽進去了。從那一天開始,他都不干了,他不主動再去付出,慢慢慢慢的變得很會計較。所以人的心,他的德行每天都有變化的,「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就會往後退。結果這個孩子就變得非常計較、苛刻,不願意再付出了。
升上去以後,三、四年級,苛刻到什麼程度?人家同學的父親不幸去世了,他還笑人家沒有父親。那個同學很傷心,哭著去告訴老師,他都不覺得不對。結果當他罵完同學沒父親過沒多久,他們家遭小偷,他的父親脾氣大,發現那個小偷就窮追不捨,追到那個小偷沒有路可以走了,追到死巷子,他還不罷休。老祖宗說,「窮寇莫追」,算了,不要跟他一般計較。但是他就很生氣要打那個小偷,結果那個小偷就慌了,拿出一把刀刺了他一刀,剛好刺到要害。所以他的兒子才罵人家沒父親沒多久,他的兒子就變沒父親了。所以父母的價值觀偏掉了,不知道會帶領孩子走上什麼樣的錯誤都不清楚。所以其實我們當父母的人,教兒教女要先教我們自己。教育者,要首先受教育,我們的思想觀念是不是正確,這個是首先最重要我們要下的功夫。所以您看這裡講了,「損人而自益,身之不祥」,應該引導孩子處處替人家想才對。
接著講,「棄老而取幼,家之不祥」,都不管老人,都把孩子擺在前面,這個家道就傳不下去。我們在台灣,青年有十二個守則,這個教誨很好,都是抓根本。其中孝順為齊家之本,家裡沒有孝了,這個家道一定要中落。那我們冷靜想一想,現在全家要出去玩,先問老人還是先問小孩?那「棄老取幼」,問小孩都是去那個游樂園,然後還坐那個什麼雲霄飛車,還做那個很激烈的活動,那老人做不了,只能在底下打瞌睡。包含出去吃飯,先問老人還是先問小孩?而且現在有一個現象很值得我們警惕,現在不幫老人祝壽,居然幫一歲、二歲、三歲、五歲這樣的小孩祝壽。祝壽是他有貢獻,他對家、對社會有貢獻,所以幫老人祝壽是時時不忘老人家的貢獻。他三歲、五歲有什麼貢獻?他都是讓父母在辛勞的、在付出的。所以現在小孩子從小就過生日,還請一大堆人,花一大堆錢,那福報都花掉了。所以現在的小孩愈來愈沒有福氣,小時候就花得很凶。你們現在冷靜去看看,現在的孩子有沒有長得像彌勒佛這樣子的,不多吧?都長得跟我一樣比較瘦的。所以我們施教幾十年,現在慢慢把它轉過來才行。所以不能棄老取幼,這個家之不祥。
「釋賢而用不肖,國之不祥」,一個國家、一個團體興衰的關鍵,就像諸葛孔明在《出師表》講的,「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西漢為什麼可以興盛?就是尊賢。「親小人」,親近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這個東漢末年為什麼敗?就是用了小人。那請問大家,當您聽到這一句的時候,比方您是老板、主管,您會不會想到說,我絕對不會用小人,我一定用賢德的人。其實真能用賢德的人必然是自己能夠接受別人的批評,他才能夠用得到賢德的人。因為賢德的人很正直,他是為了成就你的德行,為了成就整個公司的福利,他不會是為了討你的好,谄媚、奉承你。所以假如我們喜歡聽好話,那就用不了賢德的人。首先得要《弟子規》那個「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的態度有,自自然然就能感召賢德的人到身邊來了。
接著下一句講,「老者不教,幼者不學,俗之不祥」,上一輩的人不教,晚輩不學了,整個社會的風俗會愈來愈差。我當時候有聽到社會的人士在講,「做什麼沒關系,只要能賺到錢就好了」,這些說法都是很錯誤的。像孔子、范公,這些非常有家教的家族,他們的子孫選擇行業都是要選那個跟道德相應的行業,真正能利國利民的行業他們才做,決定不會去做會損害人民的行業。所以這個都要教,不能不教。還有長輩說,「年輕人有年輕人的想法,我們管不了了」。我聽到這個人這麼講,我就跟他說,你從今天開始不能再講這句話,因為你講這句話會造很大的業。因為你這句話講給別人聽,別人也這麼覺得,好了,不教了,下一代有下一代的想法,那整個下一代不就毀掉了?所以我們從這一位朋友講的話,我們要汲取一個教訓,人的口業是很容易造的,只要跟經典不相應的話講出去有可能會誤導人。所以要養成一個態度,講的話一定跟經典相應,相應的話才講出去。不然福報會從嘴巴整個會漏掉,禍從口出,病從口入。
最後,「聖人伏匿,愚者擅權,天下不祥也」。剛剛跟大家提到很多大學的教科書教的都是偏頗掉的,所以愚者擅權,聖人的教誨反而不被重視,伏匿了。我們感覺香港是福地,能夠請到我們師長來給大家勉勵,所以香港這一塊寶地要好好珍惜師長他老人家的這個教誨。常常請他老人家來給大家引導正確的思想觀念,讓大家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成聖,這個就能讓香港一片吉祥,千祥雲集,這個聖賢人統統都出來教化。這句話我們就懂得怎麼,世界上不懂,但我們一定把它轉過來,轉成吉祥。因為我們有接受聖人的教誨,我們就有判斷力。比方教科書上說企業唯一目的賺取利潤,可是孔子在《論語》教我們,「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假如教科書裡教出來的大學生都是想著我怎麼謀取我的利益,都只想自己的利益,那教出來不都是小人嗎?君子應該是想著我怎麼盡道義。那有孔子這個標准,我們就能判斷邪知邪見。
我記得二00八年,剛好馬來西亞宗教訪問團到廬江,參與課程。結果我們坐在一桌,我的正對面坐了一個伊斯蘭教的長老。跟大家分享這個故事是給大家提一個醒,這件事可能以後你們也會發生。什麼情況?伊斯蘭教的長老,我們坐下來吃飯,還沒開始吃,這一位長者就問了我一個問題。他說,「請問你知道陳蔡絕糧嗎?」孔子曾經在陳國、蔡國絕糧七天,七天沒有飯吃。一個伊斯蘭教的長老問我第一個問題,就是你知不知道陳蔡絕糧?我當時候真的流冷汗,然後我心裡咯噔一下子,幸好知道,假如不知道就糗大了。我以前曾經聽,到外國去留學的大學生,說去的時候人家問他,你讀過《論語》嗎?搖頭。你讀過《老子》嗎?搖頭。結果那個人很失望的走了。人家覺得很奇怪,你們的聖人怎麼你們都不認識?所以這個長老一問,就是問這麼深入的問題。
而且這個長老在二00九年,我們在馬來西亞北方大學辦了一個傳統文化課程,有二千五百多個校長老師參與,他是其中一個主講老師,他就專門講孔子,那一堂課他就講孔子。結果馬來西亞剛好接到一個聯合國的刊物,到馬來西亞來,說提供給他們做教育用。結果國家就交給了這個長老說,你先審核一下,看看這個能不能用?結果這個長老審核完了,他把聯合國的書退回去。他怎麼說?這一本書裡面連孔子的思想都沒有提到,這本書不合格,退回去。您看回教長老都以孔老夫子的教誨來評斷這個是不是好的教育教材。所以確確實實,我們要接受孔子這些聖賢人的教誨,我們才有判斷力,我們這個慧眼才能夠開得了,我們才能真正帶領孩子,帶領自己的學生、員工,走上幸福的人生。
諸位長輩,諸位兄弟姐妹,請問你們幸福嗎?請問您希望你的孩子跟你過同樣的人生嗎?你們現在都已經過得很幸福了,所以可以讓孩子跟我們過一樣的人生。其實這個問題是很值得為人君、為人親、為人師思考。因為真的孩子每天都看著我們,都跟在我們後面,所以我們早一天有智慧,他們就早一天有福報,早一天長智慧。所以一個人真的有使命感的時候,他的學習是不需要人家推的,他會非常積極主動的去提升自己。因為他知道孩子不能等,學生不能等。
而這一次一開始跟大家分享交流到的是,我們在一百二十五頁,二百零八句,開始是「為政」當中第五個大綱領,「教化」。因為我們這一次的主題是「建國君民,教學為先」,而這個教化的句子,在《群書治要》當中有非常精辟的教誨。我們先看二百零八句就把孔子的教誨編進去了。「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其實,古聖先賢的教誨,只要一句聽懂、肯做,人生就保證不一樣。因為這是心性之學,一句照做了,整個靈性、智慧就往上提升。而孔子告訴我們,人的本性都是相近的。「人之初,性本善」,每一個人都有純淨純善的性德,也跟《大學》講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這個明德就是本善。而我們首先不懷疑古聖先賢的教誨。這一句話真正相信,從今天開始不會懷疑自己了。人有很多的精力都是因為懷疑自己,都是自己沮喪退縮了,不知道耗了我們多少的時光跟精神。而這一句真讀懂了,決定不再懷疑自己,時時都相信,「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
我讀了這一句以後,我從此不再自卑。我以前是比較沒有信心的人,大家看得出來嗎?我以前沒有信心到還做心理測驗,那個心理測驗結果說,你很像無尾熊型的,你很像老虎型的,或者孔雀型的。人沒有信心,還要借助於這個心理測驗,然後測驗完之後跑去告訴別人,「我很像孔雀」。我們了解,沒有經典,人開不了智慧,會遺失到什麼程度?像畜生都可以高興老半天。所以我都感覺,我們這一代的災禍在哪裡?喪失民族自信心。這個是西方傳過來的心理測驗,就覺得像寶一樣。假如是我們中國人來做這個心理測驗,那他做出來的心理測驗是說,你有大舜的志向,你有堯帝的仁慈,是吧?你有唐太宗的恢宏大度。那應該是測驗出來是告訴我們,你有很多聖賢人的特質,你要好好努力效法他們,怎麼學到最後都是去跟畜生比?我告訴大家,我們去讀教育學科的時候,真的拿狗、拿貓、拿老鼠做出來的實驗,最後拿來教誰?教人。最後把人教成什麼?目標是狗跟貓,一不小心就不如狗跟貓了,因為你定的目標是貓跟狗。所以現在整個教育,貓跟狗它是動物,它是欲望要滿足,你怎麼把人都引向欲望的人生觀去了?
老祖宗說,「欲是深淵」。你看現在的孩子,大學還沒有畢業,這麼會花錢,那不都是順著那些欲望的理論教出來的孩子嗎?怎麼會偶然?事出都必有因的。所以這個災禍來自於我們沒有信心,外國的月亮比較圓,都沒有判斷就把它們都拿來用。所以有時候還會問朋友,問同事,因為沒信心,就問說,「你覺得我這個人怎麼樣?」然後,朋友就會很嚴肅的說,「你要聽真的還是假的?」聽真的可能心髒還要做好准備,不然心髒病發作。確實沒有信心。但是讀了這些經句,我們堅信,老祖宗講的都是真實語,不會騙我們,所以一下心安了,我有本善,我有明德,不會自卑。
但老祖宗又告訴我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我們也染上了一些惡習慣,所以有自知之明,不會傲慢,趕緊要對治這些習氣,一刻都不能停留,那不可能會傲慢,因為自己都知道自己還有很多不足。不自卑又不傲慢的人生態度,在一句教誨當中,你領納進來,你的心靈、你的人格就轉了。所以學的不在學很多,在句句都能領納,句句都能去做,就能有很大的受用。而這個性相近,不只是自己有了信心,我們堅信這一點以後,我們面對任何一個生命當中的有緣人,我們決定不會懷疑他們。您當老師,你相信每個孩子以後都可以成聖成賢;你當父母,你相信一定可以把孩子教好;你當老板,你當領導者,你堅信不疑,「人之初,性本善」。這一分信任,那一分眼神,能夠感動你生命當中非常多的有緣人,您那個眼神會讓他特別的震動他的心靈,覺得好像很久沒有被這樣的眼神信任過了。
我記得我當時在學校教書,有一個孩子已經被三所學校趕出來,到我們學校是第四所。結果這個孩子有一天又犯了大的錯,就很落寞,坐在樓梯口。我看到他的背影,覺得他可能是很沮喪,我就坐過來陪他。他當時就說,「老師,我想死。」我說你為什麼想死?「大家都不喜歡我。」「那人家為什麼不喜歡你?」他自己也把原因找出來,「我都打人,我都罵人」。其實在他最沮喪的時候,我們陪他坐一下,這個孩子就很信任我們。結果過一、二天,因為我當時就送給他一些書看。結果一、二天之後,他到我的辦公室門口,很害羞的樣子,在那裡走來走去。我一看他的表情,就知道找我的。我就出去,然後我說,有什麼事要找老師嗎?他在他的手臂上自己畫了一尊釋迦牟尼佛,畫得非常好,他還遮起來,很害羞,怕我看,慢慢慢慢把手放下來給我看。諸位長輩,諸位兄弟姐妹,大家想一想,他在畫那一尊釋迦牟尼佛,他那個當下的念頭是什麼?是佛陀那個慈悲的相,他的整個心靈都跟這個慈悲的相相應。所以我們信任他,他會覺得要好好做,不能讓信任他的人失望。所以人一相信每個人都是可以成聖賢的,您的眼神就可以積功累德,您的眼神就可以喚醒很多人的信心跟志氣。
我自己成長過程當中,我資質也是不好。我記得我一到四年級成績都不好,有時候還考,班上才四十多個同學,我有時候考二十幾名。而且我媽媽就跟我同一個學校。一般來講,學校老師的孩子,印象都是不是第一名最少也要第二名,好像這個是行規。那老師都會比來比去,假如孩子這一次考第二名,其他老師的孩子考第一名,那個老師嘴巴會翹得很高,心情很不好。我考這麼差,我媽媽從來沒有跟人家攀比成績,還是相信我慢慢慢慢會進步起來。每一次考不好,我就聽到我爸爸的摩托車聲,我就在樓梯口等我爸爸,要跟我爸爸忏悔。結果每一次,都沒等我爸爸上樓梯,我就在樓梯上給爸爸講,「哎呀,又考不好了」。我記得我父親每一次都是笑著對我說,「加油,加油」,從來沒有因為成績跟人攀比然後罵過我。但是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父母都很喜歡讀書,吃完飯就去看書,整個家裡面它形成一個讀書的氛圍。其實最重要的還是以身作則。
我後來遇到一個我們青島的校長,他講的一段話很好,他說,教育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急於求成,會揠苗助長,適得其反。你今天把一顆蛋放到鹹水裡面去,請問這個蛋會變成什麼?鹹蛋。請問你把這顆蛋放到甜水裡面去,它會變成什麼?甜蛋。它遲早的事情,是吧?你有好的環境,那孩子遲早都會成材,你干嘛急於一時?去跟人家攀比,攀比到最後,你壓力也很大,孩子壓力也很大。攀比來攀比去,真的造成整個家庭跟社會壓力很大。我曾經聽,我們國家有一個頂尖的專業人才,他在大學教書,而且他那個專業是非常少人懂的。後來因為太太常常攀比,某某教授房子又變大了,某某教授收入又多少。比到最後,這個教授壓力太大,最後自殺了。所以這個攀比的過程,無形當中會讓身邊的人增加非常大的壓力。
所以人這一生,家人能同在一個屋檐下,那個是多深的緣分,要互相理解,互相疼愛,不是互相制造一堆的壓力。愛是互相體諒的地方,愛是無私付出的地方,愛不是造成很大負擔的地方。我確實在方方面面,成績,包含才華,我從小到大都沒參加過什麼比賽,還有長得又不帥,所以在這樣的氛圍之下,就沒有信心。但是我的父母始終都是很信任我。後來那分信任到什麼程度?信任到不忍心讓父母失望,你就會變得非常自立自強,希望父母對我們恩德這麼大,應該做出讓他們欣慰的事情。
在一百二十九頁,二百一十七句,也是在「教化」當中,我們看這個句子提到,「子產治鄭,民不能欺」。這個是春秋戰國時代三位政治領袖,他們治理國家,治理一個地區的成效。子產治理鄭國,他的能力非常好,他設立的制度也非常完整,百姓不能欺騙他,這個要很高的能力才做得到。「子賤治單父」,他治單父這個縣,「人不忍欺」,就是感他的恩德,不忍心欺騙他。孔子有一個學生叫巫馬期,在宓子賤治理單父三年之後,孔子派巫馬期來了解自己同學治理的情況。剛好到的時候是晚上,有一個漁夫在打魚,結果打上來的魚,看了以後又把它放掉。巫馬期很好奇,就去請教這個漁夫。結果這個漁夫就說,宓子賤大人教導我們,萬物它都有生長的時間,這些小魚剛好就是在生長當中,我們不應該捕小魚。對這些萬物都應該讓它生長,生生不息下去,不可以損害這些生機。結果巫馬期聽完以後就很感動。就在晚上,宓子賤大人都看不到的情況,老百姓感他的恩德,都不忍心欺騙他,對他的教誨都記在心上。
諸位長輩,諸位兄弟姐妹們,假如你的孩子去讀大學,念念都想著父母的教誨,不忍心讓父母擔心,那你往後這個孩子你就不用擔心了。所以管理教育能夠達到不忍欺,這是非常好的境界。但那個不忍欺是很自然的交感,因為你信任孩子,你成就他,他非常感動父母的愛,自然交感。所以人生每一件事情都不是偶然的,有感有應,父母無私的信任、奉獻,感來的就是孩子不忍心欺騙父母。其實我們家是公務人員的家庭,收入並不多,等於是說溫飽,可是我們三個姐弟都會覺得是最幸福的人。我們沒有很多錢,可是我們覺得我們是最幸福的人。這不是我的心聲,每一次跟我兩個姐姐聊起來,都是這種感覺。所以我們就覺得是幸福的人,內心裡有父母濃濃的愛,我們沒有匮乏感,不會去要求別人要對我們好。但我們會很願意的把父母給我們這分愛再去分享給別人。
而父母給我們的愛都是在很多細節的地方。我記得我父親是公務員,要買車很不容易,結果我父親買了一部人家已經開過十年的車,而且那個車也是小車。當時候,我們三個姐弟坐在後座,父母坐前面,後座的椅子是傾斜的,又是十年車,座位還傾斜,我們三個姐弟都是傾著身擠在那個車子裡面,但是我們的感覺是非常的幸福。我記得那一台車因為已經舊了,剛好有一次在台南的關子嶺爬坡,爬到往後退,全家人尖叫。現在想起來都是全家人一輩子的回憶。我們沒有很多錢,可是父親買那台車,我們就知道,父親已經把他全部的力量都拿出來,就為了讓我們成長過程中有這些天倫之樂,所以孩子感覺到了。那一次,我們全家是下來推車,把它推上去的。所以看到這個不忍欺,確實對自己成長是很觸動。
接著這個經句講,「西門豹治邺,人不敢欺」,他非常嚴苛,底下的人民看到他的嚴刑峻法都嚇得發抖,不敢欺騙他。所以這三個領導者的治理政治的才能,誰最賢?我們去判斷,應該不難判斷出是宓子賤,真的用真愛去對待老百姓,他感來的就是老百姓把他當父母一樣的尊重。所以以前的好官要離開一個地方的時候,那真的,老百姓好像就像丟了自己親生父母一樣的難過。就像明朝的海瑞去世的時候,萬人空巷,整個南京城所有的百姓排著送他走。
所以這個第一句,性相近也,這個信任自己。我記得我的父親只有在我調皮做出很不可理喻的事的時候,他才會教訓我。而且教訓的時候,會把一根棍子放在旁邊,那個是家法,我看到那個棍子就想到「識時務者為俊傑」,所以這個時候要老實接受父親的教誨。我記得,剛好有一次,就是這幾年的事情,剛好在家裡,我爸爸媽媽就笑著說,「我們兩個都不大會講話,話都很少,怎麼生一個兒子這麼會吹牛?」結果,我當時聽到父母親這麼講,我馬上第一個反應,就想到我父親每一次我犯錯教訓我的景象。我就跟我父親講,我說,「爸,每一次你教訓我的時候辯才無礙,連個逗點都沒有,所以那個口才是跟你學的」。父親平常話很少,但是為什麼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會講得這麼順?因為他是真心為我好,為孩子好。所以他那個真心流露,句句都非常的懇切。我母親還問我,「你爸爸這麼教訓你,你到底聽懂不懂?」我媽媽每一次都在旁邊,她都不插嘴。我媽媽很有教育敏感度,她一插手,就壞了我爸爸教育我,她都沒有插手過。但是她有個問號,到底兒子聽懂不懂?當我母親問我的時候,我說媽,全聽懂了。真的,真心是離文字的,那直接可以心與心是可以感受到的。
尤其我父親講得最多的一句話,「孩子,你要自愛」。所以,師父今天早上講的,聖學就是先教自愛,懂得自愛就能夠去愛人。所以那個自愛兩個字就深深印在自己的心中,時時在自己的一言一行當中要自愛,不要做出糟蹋自己的事情。人被人家欺負了還不可悲哀,被自己糟蹋了才是人生最可悲的事情。所以,因為父親相信我們性本善,所以一直提醒我們,要自愛、要自愛。這個自愛就是能在這一生真正能夠恢復我們的明德跟性德,性相近,給我們人生,以至於給我們面對任何一個人,非常重要的一個態度,相信每個人都能成聖成賢。而習相遠,對自己來講有自知之明,然後就像《大學》教的,要格物,時時都拿自己的習氣開刀,對自己的習氣趕盡殺絕。因為假如我們妥協了,我們放縱了,慢慢這個習氣它會愈來愈坐大,這個都是不知不覺當中,只要我們沒有那個警覺性,沒有馬上把習氣、邪念轉掉的話,它會坐大。
這個習相遠就讓我們體會到,我們每一天接觸的緣分非常重要,所以近朱則赤,近墨則黑。我們的教育就從胎教就開始,就從胎中就給他最好的環境。他的母親每一個念頭都是善的,孩子開始接受母親的教化。目不視惡色,眼睛不看不好的;耳不聽YIN聲,耳朵聽的都是中正之樂,好的音樂;口不出傲言,母親講話都是非常柔順的,沒有講粗話、傲慢的話。這個孩子在胎中就禀承母親的正氣,生下來三歲以前,每一天又看著母親的行儀,這個德行的根就扎下去了,三歲看八十。近朱則赤,母親是他最好的榜樣,給他最好的學習環境。所以周朝最重視胎教,周朝的領導者是歷代出最多聖人的一個朝代,所以它不是偶然的。那不只胎教,三歲以前做好教育,包含歷史當中孟母三遷,孟子的母親還找到一個學校附近讓孟子住下來,每天都可以去聽學校的老師講聖賢的教誨。
這個習相遠就讓我們感覺到,接觸的環境非常重要。而且,學好終年不足,學壞一日有余。比方說我們今天聽四天、聽五天的課,結果五天以後去看一片戰爭片、殺人片,一看完,可能這五天學習的效果都退回去了。學好終年不足,一接觸不好的,可能染上這些習性,就要花很大的時間再去把它去掉。所以這個是要非常了解我們整個學習的狀態。就像你一滴墨汁滴到清水裡面,不到一秒鐘的時間滴進去的,你要再把它清出來,不知道要花幾十倍,甚至幾百倍的時間。
《論語》當中又提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一定要找一個好的環境來提升自己,來教育自己的下一代。我們讀到裡仁為美,這個地方的人都有仁德之心,這個地方是個好環境。那可能大家都在找,哪裡才有這樣的地方?其實這個時代接觸傳統文化的人少,所以應該每一個接觸傳統文化的人都要期許自己,自己在的地方要變成裡仁,從自己帶動起。所謂和諧社會從我心做起,從自己帶頭來做,把這個地方變成裡仁。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期許,我相信社會風氣的轉變指日可待。而我們的孩子,假如跟著父母,都是同樣有這樣的態度,父母帶著孩子看到垃圾就撿起來,看到鄰居很恭敬的向他鞠躬,我們相信一個禮拜、二個禮拜之後,這個地區的風氣就開始轉變。
所以面對整個傳統文化的復興,我們時時都期許自己。像早上師長也有教誨到,「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有這樣的使命感,我們不會放縱,我們一言一行都會謹慎,都會提醒自己要給身邊的人做好的影響。有這樣的責任,我們隨時都在自我教育,也在教化身邊所有的人。好,今天晚上先跟大家分享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
資料恭摘: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弘揚《群書治要》振興中華文化—《群書治要360》齊家治國之智慧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一集) 2013/4/20 香港國際博覽館HALL2 檔名:55-07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