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為了成辦一件事,總在心裡籌劃盤算,但口中說出來的話,卻仿佛是與此事不沾邊的另一件事。他們喜歡用這種方式達到自己的目的。這既是狡猾者的本性,也是我們常說的“口是心非”。
如今,道貌岸然的狡猾者特別多。他們為了獲得一些利益,比如錢財、名聲、權勢。口口聲聲說是為了救度天下蒼生,為了人們的幸福安樂……乍聽之下,定會為其“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胸懷所感動,但落到實處時,卻令人大失所望——他們非但未曾利益別人,甚至為了一己私利,不惜傷害別人。
這種人常說“我一切都是為了你”,但實際上,卻是為了他自己。他們為了成辦一件事,總在心裡籌劃盤算,但口中說出來的話,卻仿佛是與此事不沾邊的另一件事。他們喜歡用這種方式達到自己的目的,這既是狡猾者的本性,也是我們常說的“口是心非”。
關於這樣的狡猾者,古往今來特別多:
古印度有一個憨直老實的人,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得到一個金瓶,卻不知其價值,於是向旁人詢問。一個狡猾的人對他說:“這是金瓶,價格昂貴。我們應該共同擁有它,因為找到金瓶的是你,而發現價值的是我,所以我也有權利享用。”
憨者覺得有理,便爽快地答應了。他們商量把金瓶埋藏在一個秘密的地方,需要時一起來取。
事後,狡猾者心生一計,為獨吞金瓶而將其轉移到別處。過了一段時間,他邀憨者同去挖取金瓶,卻不見金瓶蹤跡。
狡猾者先發制人,對目瞪口呆的憨者大吼:“一定是你把金瓶偷走了。”
見對方嚇得愣在那裡,狡猾者於是順水推舟,裝出一副寬宏大量的樣子:“唉,算了!只怪我們運氣不好,金瓶可能是長翅膀飛走了,自認倒霉吧。”
憨者緩過神來,並未按狡猾者制定的“套路”走,突然大聲說道:“我絕對沒偷!否則,當初就不會答應與你共享,肯定是你偷了。”
狡猾者一見此招不靈,又使出第二招:“你不承認的話,我們可請國王決斷,弄不好可要坐牢啊!”
狡猾者想以“國王”和“坐牢”來威脅對方,憑自己的小聰明和能言善辯獲勝。但憨者心胸坦蕩,毫無懼色,一口就答應了。
到了國王處,狡猾者搶先陳述經過,並一口咬定是憨者偷了金瓶。
幸好國王是位明君,他說:“你的理由不夠充分,我要調查核實。”
狡猾者又說:“我有一個好主意,不如明天我們約個時間,一起去埋金瓶的地方詢問土地神。”國王同意了。
狡猾者回到家中,唆使父親假扮土地神。第二天一早,父子倆到了藏金瓶的森林。兒子把父親裝進一截朽木,兩頭堵住,只留了一點供呼吸的縫隙。
一切准備就緒後,他才去與國王等人會合,一起來到藏寶之地。
狡猾者說:“請土地老爺顯靈,指明偷金瓶的人。”
此時,從朽木中傳出了“土地神”的裁決:“是憨者偷的。”
國王覺得有些蹊跷,但默不作聲。
憨者急了,用力推搖朽木:“你說是我偷的,可以把我燒死。但我認為你冤枉了我,所以決定先燒掉你。”說完就從口袋裡掏出火石,撿來樹葉枯枝,要燒這截朽木。
狡猾者見勢不妙,急忙上前阻擋:“不能燒,否則要受懲罰。”
憨者一把推開他:“有什麼不能燒的,燒了他之後就燒我。”
火焰盛燃,越來越旺,煙也熏進了木頭裡。“土地神”實在忍受不住了,大喊:“放我出來,我不是土地神。”
至此,狡猾者的陰謀完全失敗,金瓶也回到了憨者手中。
可見,口是心非的狡猾者,常愛故弄玄虛、弄耍伎倆,最終只能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害人不成反害己。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寧與君子結怨仇,也莫與小人結親友。因為,即使與正直的君子結下了怨仇,但他們遇到對眾生有利的事,也不會因為與你有矛盾就從中作梗,反而會盡力相助。但狡猾的小人卻截然相反,且不說與其結怨會遭報復,就算與之結為親友,也無法避免他們的暗算。
縱然你真心對他,但因其本性卑劣,也不會懂得知恩圖報。即使你平時一直關心他,但只要偶爾發生一點小摩擦,他就會懷恨在心,一有機會,便會變本加厲地損害你。尤其當涉及切身利益時,他更加會不擇手段。
因此,在與別人交往時,先觀察他的人品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