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濟群法師:認識凡夫心發心圓滿是修行圓滿的關鍵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發心代表著人生的目標和指向。不僅學佛要發心,成辦世間利益同樣需要發心。人們希望成家立業、升官發財,也屬於發心的一種。世、出世間任何事情,都要心的參與方能成就。在做事過程中,人們通常只關注外在結果,卻忽略了心的參與及在參與過程中發生的變化。

  我們要知道,同樣的行為,以不同的發心來做,結果會大相徑庭。對於凡夫來說,一切行為都是建立在凡夫心的基礎上。那麼,凡夫心又有哪些特征呢?

  凡夫之所以為凡夫,根本原因是在於無明。無明,又名不覺。當我們每產生一種想法、情緒或念頭時,無法在當下以智慧去觀照並照破,也就是《心經》所說的“照見五蘊皆空”。我們常常在不知不覺的當下,一頭就栽進這些想法、情緒或念頭中,被它們左右數天、數月甚至持續一生。就像武俠小說描寫的那樣,一輩子沉浸於愛恨情仇中,似乎生命的全部意義皆維系於此。

  作為旁觀者,我們或許會為這種畸形的人生感到不值。事實上,我們自己也常常扮演類似的角色。每一種想法、情緒或念頭出現時,因為缺乏智慧的觀照,我們那顆四處攀緣的心就會粘附其上,進而產生執著。當心落入這些陷阱後,念頭又會繼續攀緣念頭,最終越陷越深。對我們所討厭的人,時時想到他的諸般不義,如此,負面情緒越想越大。一旦成為主宰我們的力量,痛苦自然在所難免。如果在這些想法萌芽之時,我們能以智慧進行觀照,便能將煩惱消融於覺照中,使之不能繼續產生作用。

  無明而外,我執也是凡夫心的重要力量。凡夫的特點是處處想著自己,一切皆以自我為單位,如我的想法、我的事業、我的家庭、我的健康等,癡迷於自我感覺中。而這種關於“自我”的錯覺,正是一切貪嗔癡煩惱的根本。我們所以會起貪心,是因為“我”喜歡,於是想占為己有;所以會起嗔心,是因為“我”討厭,欲除之而後快。

  佛法的緣起觀告訴我們:一切現象本無“我”及“我所”。當我們粘上自我的感覺後,它就成為煩惱之源。比如這個茶杯,本是因緣和合的產物,無“我”及“我所”,更不會對我們構成任何影響。但我們買下茶杯後,立刻在上邊粘附了自我的感覺,認為茶杯是“我的”。於是乎,當這個茶杯丟失或損壞時,我們難免會受到影響。

  其實,世間時刻都在發生各種天災人禍,但並不是所有變故都會對我們構成傷害。能使我們為之動心的,只是發生在我們身邊並與我們有關的人和事。世間每天都有無數孩子患病甚至死亡,一般人只會對此感到同情,甚至漠不關心的也大有人在。但對於母親來說,孩子的病痛就是頭等大事,若不幸夭折,更難以從喪子之痛中擺脫出來。原因就是母親在孩子身上粘附了“我”的感覺。可見,真正構成傷害的,並非某個孩子的健康狀況,而是這種“我”的感覺。

  凡夫心的力量,還包括貪心、嗔恨心、我慢心、嫉妒心。這些力量左右著我們的一切心行,滲透於我們所做的每件事情。即使學佛之後,我們還會帶著這些心行習慣進入佛門。比如,我們會貪著寺院的環境,貪著崇拜的師父,貪著所修的法門。表面來看,我們似乎也在學佛,也在修行,但心行仍滯留於凡夫心。

  若不能及時認識到這一點,最後成就的也只能是凡夫心。

  了解凡夫的心行之後,便能明確以怎樣的心學佛。凡夫往往帶著世俗的功利心親近三寶,無非是保平安、求福報。若以這樣的目的學佛,是對生命的極大浪費。佛陀的教法,是讓我們了解生命真相,進而幫助我們實現人生最高價值,這才是佛法的不共之處。

  所以,我們要發大心,立大願。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是在因地發起宏願才成就的。如阿彌陀佛在因地發四十八大願,成就西方淨土;藥師琉璃光如來在因地上發十二大願,成就東方淨琉璃世界。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普賢菩薩、文殊菩薩也都是從發菩提心開始,為利益一切有情而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我們不必妄自菲薄,以為成佛是無法兌現的夢想。在因地上,那些業已成就的諸佛菩薩,也曾和我們一樣是可憐的眾生。我們之所以修不起來,是因為菩提心尚未發起。而我們現有的凡夫心是非常狹隘的,很難平等饒益一切眾生。所以,我們必須不斷強化自己的發心,同時以正見剔除世俗菩提心中的雜質,由世俗菩提心升華為勝義菩提心。如此,距離佛道就不再遙遠。因為菩提心具有覺悟、平等、無限、無所得的特征,當我們以一切眾生為利益對象並將心量擴張到無限時,就能和佛菩薩相應。這正是《華嚴經》所說的“初發心即成正覺”。

  我們通常認為:發心是起點,成佛是終點。而起點和終點之間三大阿僧祇劫的距離,足以使心力羸弱者退卻。但我們要知道,發心的心和成佛的心是一而非二,並無本質區別。所不同者,只是發心的純度尚未圓滿。若發心發得准確、到位、究竟,當下這顆心和成佛所成就的心,就是無二無別的。由此可見,成佛並非遙不可及,更不是天方夜譚。因為成佛所應具備的品質,眾生心中本已具足,只需將它圓滿開發出來。

  如何開發呢?首先要發出離心,意識到輪回的本質是苦,這就必須以放棄現世享樂為前提。若我們仍貪著現世安逸,是無法擺脫凡夫心的,這也正是古德特別強調的“捨棄今生”。其次是要發菩提心,不僅自己希望出離,更發願幫助一切眾生解脫。

  發心,是修行能否成就的關鍵。如果發心正確,修行就成功了一半;如果發心圓滿,也就是修行的圓滿成就。以《華嚴》的見地來說,發心圓滿即等同於修行圓滿。同時,猛利的發心還可對治貪著等諸多煩惱。若我們發起猛利的出離心,不再貪著世間五欲六塵,再去念佛、修行,便能與道相應。一般人之所以修行不得力,多是因為對現世的貪著太深,故一句佛號很難念得相應。

 

 

上一篇:弘一法師:為什麼藥師法門即維持世法又能速證菩提
下一篇:明旸法師:八苦行相解析你正感受的種種苦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