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正群法師:如何圓滿完善人格於世間持守五戒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在民國年間,中國近代的高僧太虛大師提出了人生佛教的概念,人生佛教和傳統的佛教宗派相比,好像是獨立於別的宗派的新生產物,但它的思想內容卻是與原始佛教相契的,人生佛教的立足點是人,釋迦佛也是由凡人修成的,他也是降生在人間的,他所度的眾生也是人。太虛大師有一首偈是這樣說的:“仰止為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這首詩清清楚楚地說明了做人與成佛的關系。我們應該以佛陀為榜樣,改掉自身的毛病和習氣,達到人格的圓滿和完善,但是,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改掉自身的毛病習氣,達到人格的圓滿和完善呢?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佛法不能離開世間法。我們要在日常生活中以戒為師,守持五戒,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YIN,不妄語,不飲酒。如果能守持五戒,就能夠完善我們的人格和提高自身的素質。

  一、不殺生。就是要我們有慈悲心,讓我們要對一切有情眾生一視同仁,不要為了自己的一時私欲而將它們殺害。佛陀主張平等、慈悲的精神,他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都可以成佛。所以我們要懷著一顆慈悲的心對待一切有情眾生。只要我們能守持不殺戒,社會上的打架、斗毆、殺人等等這些惡性事件就可以日漸消除,社會也可以安穩,天下就可以太平了。

  二、不偷盜。偉大的佛陀告訴我們,只要是“有主之物不與而取”就是盜。我們每個人生活在這個世間上,需要各種各樣的物質條件來滿足這個五蘊假合的色身,但是我們要通過合法的手段和途徑來獲得我們所需的物質,儒家與佛家講不偷盜都是有著相似之處的。如果能持不盜戒,社會就可以更安寧,人人也都能安居樂業了。

  三、不邪YIN。如今的社會找情人、搞婚外戀的現象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人們的道德觀念已經開始日漸沉倫與喪失了。沉迷畸形的感情中,不能自拔,貪戀美色的享受而不能迷途知返,有些人對家的概念和應盡的責任已經不屑一顧了,所以現在社會上的離婚率很高,有的甚至因為婚外情而殺人喪命,確已屢見不鮮。這樣很容易引起家庭的不穩定,如果一個家庭建立後,夫妻之間沒有邪YIN行為而能夠相敬如賓,那麼,家庭就能夠幸福美滿了,社會就多一份穩定。

  四、不妄語。不妄語又包括了不妄言,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話。世人如能守持不妄言戒,就能在日常生活中童叟無欺,人與人之間就能夠相互信任,杜絕猜疑。如果在日常當中,我們不兩舌,不惡口,則人與人之間就不會挑撥離間,就不會用種種虛妄不實的語言來離間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不會導致無端的是非,甚至動武傷人。不惡口的人出言慈和,還可以積德成善,為眾人所愛敬。人人守持不妄語戒,就可以共同建立起誠信的社會環境。

  五、不飲酒。三國時,魏王曹操在《短歌行》裡寫到:“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這裡杜康就是指的酒,可是酒真的能解憂嗎?有一首歌詞是這樣寫的:“抽刀斷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在現今的社會裡,酒後駕車,酒後失德的事情還少嗎?最後害人害已,搞得自己家破人亡,妻離子散,世人難道不應該引以為戒嗎?佛在世時,有一男居士受了五戒,一向清靜,只國誤飲酒而破了不飲酒戒,最後導致了其余殺、盜、YIN、妄四戒全破了。這裡,我們可以清醒地認識到飲酒的危害性了吧!世間的“酒聖”、“酒仙”們,你們還不應該趕快懸崖勒馬嗎?

  自漢明帝永平十年,有迦葉摩騰和竺法蘭兩位尊者將佛法傳入中國以來,至今已有二千多年了,並成了中國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是長期以來,大多數人還是無法正信佛教。有的人來到寺院燒香拜佛,就以為佛教是用來保平安、升官發財的途徑;有的人看佛教的信眾老年人占多數,就以為佛教是老年人老來無事的精神寄托;有的人則受一般世俗見解的影響,以為學佛是走投無路或感情受到打擊創傷時無奈的選擇……可到底什麼是佛教呢?佛教是佛陀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佛法是人生的智慧,是生活的智慧。佛法的宗旨是要我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佛法能使眾生解除煩惱、離苦得樂而最終了脫生死。

  我們每個人只要能守持五戒,在日常生活當中做到不殺生、不偷盜、不邪YIN、不妄語、不飲酒,按照佛陀所示的真理,努力行善,就可以培養自身健全的人格,提高自身的素質; 我們學佛,不僅自利還要利他;我們完善了自己,同時也在利益他人,我們幫助別人,同時也在完善自己;即防非止惡,又淨化人心。再廣修四攝、六度即可轉凡入聖,變娑婆為極樂。

 

 

上一篇:傅正法師:新時期還要不要持戒戒是眾生解脫道
下一篇:索達吉堪布:只為自己完全不為他人著想無異牲畜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