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明真法師:佛陀的日常生活淡泊節省講究衛生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在日常物質生活方面,佛陀是極端主張樸質、節省的。如約衣說,佛陀就是主張穿“糞掃衣”的。大乘義章卷十五說“糞掃衣者,所謂火燒、牛嚼、鼠嚙、死人衣等,……棄之巷野,事同糞掃,名糞掃衣。行者取之,浣洗縫治,用以供身。”——這是說一般居民將事同糞屑掃出去了而傾棄在巷野的破爛布條,比丘揀取出來,加以浣洗,縫治為衣;就叫糞掃衣。

  再約食說,佛陀主張“日中一食”。增一阿含四十六、中阿含五十一內,有一個故事:“佛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告諸比丘:我恆一坐而食,身體輕健,氣力強盛,汝等比丘,亦當一食。……爾時跋提婆羅白世尊言:我不堪任而一食。所以者何?氣力弱劣。”結果跋提婆羅因不堪任“日中一食”,就隱匿了三個月不敢和佛陀見面。

  最後應該講到住了,佛陀主張“樹下宿”“露地坐”“冢間坐”的。根據四阿含裡的材料,佛陀個人雖說在這些地方住宿的時間不多,但亦約有百處以上是說佛陀住在所謂“葉屋”裡的。又中阿含卷六,給孤獨長者說他自己當初想在捨衛國購買地皮,來建築屋宇供養佛陀時,捨利弗為佛陀提出的條件,也只是希望“晝不喧鬧,夜則寂靜,無有蚊蝱,亦無蠅蚤,不寒不熱”;並沒有希望做到怎樣堂皇富麗。

  那麼佛陀為什麼要強調這種淡泊刻苦的生活呢?一般地說:當然是為了“專精道業”,不能把心志沉溺在物質的享受上,使之浪費時間、金錢和精力。但是,除了這,我認為還有兩個比較主要的原因:一是當時社會的經濟生活艱苦。如長阿含卷二說,佛在跋祇國游化時,因為“彼土谷貴饑馑,乞求難得。”不能不將常隨的比丘眾遣散到其它的國度裡去。佛法傳入中國時,由於中國當時的社會情況,畢竟與佛陀住世時的印度不同;故佛法傳入中國後,一般出家比丘,都不能實踐印度的乞食制;到了唐朝,一些昂頭天外,牢籠不住的禅宗大師,更別開生面,多數歡喜在水邊林下,犂雲鋤月,使佛法與自己活生生的勞動打成一片,向石頭土塊裡演唱宗乘,接引來學。這就不能不說沒有它的客覌原因了。

  佛陀雖強調淡泊刻苦的生活,但在四阿含裡卻又有很多的地方,極力排斥當時所謂“苦行外道”。苦行外道,是以苦行自負的,直認苦行為“道”,或認苦行為證道的唯一途徑的。佛陀主張淡泊刻苦的生活,主要是在減輕當時人民的負擔,並借此來消磨自己貪嗔癡慢的習氣,在自己本分上是應該這樣做的,絲毫沒有使個人可能“自負”的地方。淡泊刻苦的生活,固然是佛陀所倡導的;但假使弟子們認為自己能實踐這種生活,就自負不凡,認為自己能行人之所不能行,忍人之所不能忍,因而在思想上造成“自貴賤他”的趨勢,這就與佛陀原意大相違反,不能不痛加申斥,說這樣做,就不能算作一個眞正學習佛法的人了。

  在當時,佛陀能貫徹自己的這種主張嗎?根據許多材料,可以毫不隱諱的答復,佛陀是不能貫徹的。如中阿含卷十三說“世尊迥顧告曰:阿難,汝取金镂織成衣來,我今欲與彌勒比丘。”雜阿含卷四十一說:“世尊告摩诃迦葉言:汝今已老,年耆根熟,糞掃衣重,我衣輕好”力勸尊者迦葉改著自己的輕好衣,不要再著糞掃衣了。至於飲食,在四阿含裡記敘的,當佛陀來接受在家信眾供養時,絕大多數都是異常豐美,幾於觸處可見。又如當時佛陀所住的祇樹給孤獨園、竹林加蘭哆園、庵婆婆梨園等地方,不但風景優秀,就是房屋也是十分漂亮的。--這些不都是佛陀不能貫徹自己主張的好證明麼?

  佛陀為什麼不能貫徹自己的主張?為什麼使自己陷於矛盾?我認為:當時佛陀及其弟子的日常物質生活,全都是在家佛敎信眾供養的;信眾既然根據個人經濟情況或者感情上的信仰程度不同,把衣食住等都預先准備好了,假如沒有特殊原因,佛陀也只好不加簡擇,遇啥吃啥,遇啥穿啥,不容再麻煩人家了。另外佛陀雖強調淡泊刻苦的生活,但在自己的思想認識上,覚得還有比這更高貴的東西;為了使信眾能接近、享有這更高貴的東西,在淡泊刻苦的生活方面,非要打些折扣不可。譬如說,比丘積蓄多余的衣服,佛陀原來是不許可的。為什麼?“若蓄衣便增長惡不善法衰退善法者,如是衣我說不得蓄;……若蓄衣便增長善法,衰退惡不善者,如是衣我說得蓄。如衣,飲食、床榻、村邑,亦復如是。”善法最適當的注腳,就是利益安樂眾生的事業。衣,應不應蓄?應該從增長利益安樂眾生的事業上去考慮問題,不能死執成法,把自己變成一個敎條主義者。不過這樣做,在沒有獲得“最上慧覌法”的比丘,是不十分容易搞得通的。

  佛陀在物質享受上,雖強調淡泊節省;但對於日常穿衣吃飯這些瑣事,卻又十分認眞,一點都不肯馬虎。例如著衣,佛陀在質料上,固然十分樸素,但卻十分整潔。衣服穿在身上,不長不短,恰好合身;既不緊緊地箍在身上,也不是空蕩蕩地顯得寬大無邊。佛陀在增一阿含卷二十四內,說“沙門出家,有五毀辱之法。”一是發長,二是指甲長,三是“衣裳垢圿”。至於佛陀食與住的情況,在優多羅口頭和許多經文裡也有很好的描述。

  澡浴,也是佛陀一種特殊的嗜好。長阿含卷三說佛陀在涅槃前,還和許多弟子到拘孫河洗了一次澡。增一阿含卷二十八內,佛陀向弟子們提倡建築浴室。說有了浴室,對人民有很多好處,一、除風濕。二、治療一切與之相適應的疾病。三、除垢污。四、使身體輕便。五、使身體肥白。不但提倡建築浴室,在同卷經文內,還提倡,“施人楊枝”。因為在佛陀時代,根本談不上今天所使用的牙刷牙膏,只好敎人折取細嫩楊枝,截為段段,將一端用齒嚼絨了,即用以揩齒,名曰齒木。佛陀說用楊枝揩齒,不但可使口腔不臭,還能幫助消化和減輕眼內的火熱,因之贊歎施人楊枝,也是有功德的。

  佛陀對環境的淸潔衛生,也是十分重視的。中阿含卷八說:佛陀在鞞捨離時,有一天,望見天色晴明,將許多東西抱出,抖了,抹了,放在太陽裡曬;不料後來天氣漸變,黑雲蔽日,眼看要下雨了,佛陀又趕忙將東西抖了,抹了,抱到房內去;可是收拾好了,雨還沒有落下來,佛陀又趕忙拖著一柄掃帚,將自己弄髒的地面,掃得干干淨淨的。增一阿含卷二十五說:佛陀告訴弟子,在掃地時,應先辨別風向,好好將灰屑掃聚一處,畚了出去;還要仔細檢視,看地面掃干淨了沒有?不然,到處都是灰,甚至粗心大意,地面還留積一些討厭的灰屑,這是不能成就掃地功德的。若掃塔內,先應灑水;遇有瓦礫,要撿出去,凸凹不平的地方,也要動手修治,使之平整。

  佛陀的法身,是常住不滅的;佛陀的智慧功德,存活在廣大的人民心裡;只要我們作弟子的,能夠掌握佛陀日常生活的精神,用以作為自己光輝的榜樣,亦步亦趨,不屈不退,佛敎是會發出更強烈更絢爛的異彩而永耀於人寰的。

 

 

上一篇:宣化上人:為什麼要參禅參禅的十種利益
下一篇:茗山長老:踐行慈悲心的十三種方便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