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一行禅師:慈悲最高貴的生活方式最殊勝的修行法門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陀傳授給我們許多慈觀的方法。
  
  有一次,一群僧侶對佛陀說,他們叢林寺院附近有精靈作祟,造成許多困擾。佛陀於是對他們說了《慈經》:希望達到安樂平靜的人,應學行正直、謙恭、懂得使用愛語。他們懂得簡單和幸福生活,慈和、恬淡、少欲,不跟隨大眾比較和競爭。他們不會做任何智者所不認同的。他們的心經常憶念:願所有人和眾生生活得幸福、安全、心思賢厚和自在。願地球上所有生物生活安寧,無論是弱的、強的、高的、矮的、大的、小的、我們能看到的、我們不能看到的、近的、遠的、已生的和將生的。願不會有任何人殺害其他人,不會輕視其他人的生命,不會因為憤怒和惡心帶給其他人痛苦和困難。猶如母親以自己的生命保護她唯一的孩子,我們以慈悲心對待一切眾生。我們以無界限的慈悲心覆蓋全世界和眾生,由上而下,由左至右,慈悲心不受任何東西所分隔,我們的心沒有任何的仇恨或怨憤。不論任何時候,在行、住、坐、臥時,只要清醒的時候,我們願保持心中的慈悲。慈悲的生活是最高貴的生活。不落入邪見和貪欲,過著安寧的生活,達到覺悟,修行將能真正超越生死。在誦念並修行《慈經》幾個月以後,這些僧侶理解到那些不安的精靈所受到的痛苦。結果,那些精靈也開始修行《慈經》,充滿愛的能量,森林也因此恢復了寧靜。聲與光無孔不入:我們的愛也需如此。
  
  佛陀還傳授了許多明確的練習方法,幫助弟子修行與實踐四無量心:若是你的心充滿著慈,便將慈送往第一個方向、第二個方向、第三個方向、第四個方向,然後往上送、往下送。接納一切,不帶仇恨、排斥、憤怒或敵意。慈之心何其大,它不可衡量地成長著,終將能擁抱全世界。也依此法修行悲心、喜心、捨心。
  
  帶著慈心,比丘滲入了第一個方向、第二個方向、第三個方向、第四個方向、上、下、周遭、一切地方,接納一切。他帶著慈心滲透全世界,他的慈心寬廣無涯、孕育成熟,不受拘束、不帶仇恨或惡意。對悲心、喜心、捨心,也是如此修。如果愛的能量夠強,就可以把這股能量散送給十方的眾生。我們可以把愛觀想成音波、光波,或純潔的白雲,緩緩地散開籠罩全世界。但慈觀不僅僅是觀想而已。真正的雲會帶來雨水,聲與光無孔不入,我們的愛也需如此。與人相處時,必須觀察我們的愛心是否存在。
  
  坐著修行慈觀只是個開始。但,這是個很重要的開始。我們安靜地坐著,谛觀自己。有了修行,愛會自然而然地增加,涵蘊一切,擁抱一切。在學著以愛來看世界的過程中,我們也在清除心中的憤怒與仇恨。只要這些負面的心態還在,我們的愛就不算完美。也許我們會以為我們有辦法理解、接納他人,但我們還是沒有辦法全心全意地去愛。龍樹說過:“修行慈無量心時,你一定要谛觀,以便面對你心中的憤怒與仇恨。”在龍樹《大智度論》法文譯本的前介中,譯者拉默寫道:“四無量心不過是柏拉圖式的理想。”理想而已,不是能夠修行的。雖然,拉默教授是個了不起的譯作家,他對佛家修行卻所知不多。在希望眾生幸福、和平的發願那刻,愛的能量也在我們的心中油然而生,愛將滲透我們所有的感受、認知、心行和心識;事實上,它們變成愛。這不僅是“理想”而已。
  
  龍樹直截了當地說道:當我們希望十方眾生幸福時,慈這個心念便油然而生。它開始跟隨我們的感受、認知、心行和心識,從我們的語言和行動中表現出來,也影響到其他的不相應法(既不屬於心理也不屬於身體的世間有為法)。一切各法彼此和合,皆可稱之為慈,因為慈是它們的根源。這些心法和心念是造成我們未來行動的條件,但一切皆由思(意志)這個心念而得名,因為在造成身業和口業的能量中,思是最強的。對於悲,對於喜,對於捨亦如是。
  
  1、正念是讓我們谛觀色受想行識的能量,進而看清楚真正的需要,不致沉沒於苦海中。最終,我們的心念、心意將充盈著愛,由那刻起,我們的行動也都會流露出愛。言語和行動是心意之業,因此,心意中若是彌漫著愛,一言一行也充盈著愛。我們將只說愛語、正語,只做能帶來幸福、減輕痛苦的事。然而,在《大智度論》中的另外一段,龍樹卻說,四無量心僅是心願,只存在我們的心中。這種說法跟拉默教授的柏拉圖式理想一樣。原來,是龍樹給拉默這種想法的!但,如果我們能記得龍樹一心要提升在萌芽中的大乘佛教,就更能了解個中原委。他寫道:“小乘佛教徒修行四無量心,但他們所修行的四無量心僅在心願形式。同時修四無量心與十波羅蜜多。”
  
  2、即是能轉變世界的菩薩四無量心。為了要提倡大乘佛教,龍樹錯怪小乘佛教中的四無量心僅為內在形式,而無外在表現。這跟他之前講的“當愛在心中生起,言行就會流露出來”有所矛盾。把慈、悲、喜、捨當成僅是存在心中的心願是不正確的。修行的目的不只是要在心中生起四無量心,也要在言行中把四無量心帶到世界。我們修行慈觀時,並不只是要觀想愛在空間中散播,更是要接觸匿居心底的愛之源,然後,在日常生活中,現實的人際交往中,表達和分享我們的愛。我們要不倦修行,直到能在他人身上看到我們的愛的確成果,直到能把平安及幸福帶給所有的人——包括那些對我們極不友善的人。慈悲之心:集天上繁星之光,仍不如月光皎潔的修好眠。
  
  在《增支部經》中,佛陀提到修行慈觀的11種好處目的是為了要鼓勵人們修行:第一種修行者好眠。第二種醒來時,感到心境輕松舒坦。第三種不會做噩夢。第四種廣受喜愛,與眾人相處時輕松自在。其他人,尤其孩童,喜歡與之親近。第五種親愛非人類眾生,例如鳥、魚、象、松鼠。可見或不可見的生命都喜歡與之親。第六種受諸神護佑。第七種不受火、毒、刀劍傷害,更不須特別防范。第八種很容易就可達到禅定境界。第九種容貌光彩。第十種臨終時,心念清明。第十一種往生梵天。繼續修行,因為在此已有修行四無量心的僧伽了。
  
  佛陀在《如是語經》中說,若是把在世上所做的一切的善行集合在一起,也還不如修行慈觀。設禅修中心、造佛像、鑄鐘或做社會服務,其功德都不及修行慈觀的十六分之一。集天上繁星之光,仍不如月光的皎潔。同樣地,修行慈觀會比所有善行集合在一起還有益。修行慈觀就像是孜孜不息地掘地,直到掘到最純淨的水為止。谛觀自己,直到智慧湧起,愛流到表面。喜悅和幸福在我們眼中閃耀,周遭的人都從我們的微笑與存在中獲益。如果你能把自己照顧好,你就能幫助所有的人。你不再是世界的痛苦之源,你成為喜悅和清新的水庫。到處都有知道怎幺照顧自己的人。他們喜悅快樂地活著,是我們最堅強的支持。他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為每一個人做的。這就是大乘佛教的真谛,也是慈觀。佛陀說,就算僧侶只修行一彈指時間的慈觀,就不枉出家了:“他不會在禅定上失敗,他將能實現老師的教法。供養他的食物不會被浪費掉。沒有什幺善行是比日日修行慈觀來得更大。”
  
  

 

上一篇:夢參老和尚:末法時代培養善根相信因果努力參禅
下一篇:濟群法師:佛教徒為什麼要皈依讓自己煥然重生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