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濟群法師:學佛修行要學以致用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就學佛來說,學多學少並不重要,關鍵是能夠學以致用。如果學得多,但落實於心行的少,反不如學得少而能落實於心行。不要因為學得多,就有優越感。專心學習的人不會面對很多人事,即使有不少缺點和習氣,也不容易暴露出來。

  而做事過程中,有因緣引發各種習氣,調動各種凡夫心。佛陀在戒律中規定:在家做過什麼,出家就不能再做,確實是用心良苦。因為佛陀深知人性的弱點,深知凡夫心的危害。但我們要知道,聲聞是少事少業的修行,而菩薩是多事多業的修行。發心做事的同學,如能在面對各種境界時有意識地訓練自己,就比別人有更多的鍛煉機會,正是禅宗所說的“歷境煉心”。以此幫助我們很好地認識自我,糾正自身的問題和習氣。從這個角度來說,做事有做事的優越性。

  認識自身問題的過程,也是調心的過程。比如在情緒低落的情況下,心的覺照力能否用得起來?這就是考驗修行工夫的時刻。另外,在做事過程中,往往會依循固有習慣,有自己喜歡或討厭的對象,有看得慣或看不慣的事情。面對種種人和事,我們會不知不覺地進入原有的心行狀態,這更是需要特別加以警惕的。

  有一點不知大家注意到沒有,社會上的員工在面對不同顧客時,始終能保持職業性的微笑。尤其是那些訓練有素的員工,一旦顧客出現,立刻能調整到最佳工作狀態。當然,他們是帶著有所得的心在服務,是為了保住自己的職業,為了從客戶那裡得到利益,從而使心時常處於警覺狀態。人們為了一點點物質利益,尚能對自己的心行進行有效訓練。我們為擺脫凡夫心,成就佛菩薩的品質,更應當發勇猛心,積極改造自我。如果總是糾纏於情緒中,那是很失敗的人生。

  有些同學對接觸信眾存在畏難情緒,這其實也是一種心理障礙。通常,我們會因此而采取回避方式。尤其是出家人,更能為自己找到充足的理由:不接觸人有利修行,所謂不攀緣。理由固然正確,但更多原因卻是在給自己的心理障礙找借口。所以說,問題並不在於是否接觸信眾,關鍵是檢討自己是否存有心結,清楚自己的發心是什麼,自然也就明確目前更需要做的事。

 

上一篇:聖嚴法師:佛教所說的解脫有哪些含義
下一篇:索達吉堪布:佛法如何解釋克隆生命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