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索達吉堪布:幸福的根本是心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主持人致辭:

  大家晚上好!歡迎出席今天的“至誠講壇”。

  今天,我們榮幸地邀請到了“上海慈慧公益基金會”名譽理事長、著名慈善理論家和活動家索達吉堪布。堪布學識淵博,對於世間各種問題,都有本著慈善之心的獨到見解。早在90年代,堪布就遠赴歐美和東南亞各國,進行佛法的弘揚。近年來,應北大、清華、復旦等高校邀請,他也前往各個高校講學,與知識分子們探討佛學的真理。

  接下來,有請至誠書院副院長兼黨總支書記——陳文濱先生致歡迎辭!

  陳文濱院長:尊敬的索達吉堪布,各位朋友、各位同學,大家晚上好!

  汕頭大學至誠書院“至誠講壇”,提倡包容的學習心態,致力於學術和文化交流,通過這種交流,希望同學們開闊視野。

  今天,我們邀請到索達吉堪布,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孔子講過:“弟子入則孝……而親仁。”也就是說,如果是一個好學的人,就要親近有仁德者。下面,就讓我們親近這樣一位大德——索達吉堪布,讓我們聆聽他的報告,尋找開啟幸福人生的鑰匙!

  主持人:佛教蘊含著人世間的真知灼見,尤其大乘佛教致力於成就無量修行、普度一切困厄,將個人修行跟普度眾生結合起來,更是至高無上的思想。

  當今時代,盲目和貪欲充斥在我們身邊,我們不得不面對這樣的尴尬——人人都渴望得到幸福,大多數人卻不得其法;人人都在追求幸福,卻與幸福背道而馳。

  今天,我們請到索達吉堪布,就是想以他的眼光看看:什麼是幸福?幸福的根本是什麼?怎樣追求幸福?我相信,堪布在演講中,一定會給出令大家滿意的答案。接下來,讓我們用熱烈的掌聲,歡迎索達吉堪布開示——

  尊敬的各位老師和同學,大家好!很高興來到汕頭大學,跟大家共同學習。

  藏族有一句俗話:“說話開頭難,辦事結尾難。”剛才陳院長致辭時,我還沒想好怎麼開頭,後來,主持人說:“什麼是幸福?幸福的根本是什麼?怎樣追求幸福?”看來,我應該從這幾點談起。

  作為出家人,我的思想、行為跟你們不太一樣,如果以我的眼光看幸福,和你們的理解也不盡相同。但不管怎麼樣,我也是一個追求幸福的人,對幸福思考過許久,所以很有興趣和大家交流這個話題。

  一、認識幸福

  1、何為幸福

  談到何為“幸福”,可謂眾說紛纭:有人認為,幸福來自金錢;有人認為,幸福源於愛情;還有人認為,幸福在於地位……

  而我認為,從佛教的根本觀點“萬法唯心造”來看,幸福是一種得到滿足的心態,也就是說,幸福的根本是心。

  2、對幸福的誤解

  世間人每天從早到晚忙碌,唯一希求的就是幸福,但結果得到了什麼呢?大多卻是不同程度的痛苦。之所以出現這種反差,往往是因為沒有認清幸福。

  有些人認為,只要滿足了暫時的身心需求,這就是幸福。

  2009年,英國舉行了一次“誰是最幸福的人”的征文比賽,收到全世界一百多萬篇來稿,最後,評委選出了四個“最幸福”的人:成功完成一例手術的外科醫生;在沙灘壘城堡的兒童;給嬰兒洗澡的母親;與心愛的人走上紅地毯的新人。

  以世間的眼光看,這四個人都非常幸福,他們也是千挑萬選出來的。可是,如果我們深入分析:他們真的幸福嗎?答案就不一定了——兒童在海灘玩耍時,沙灘城堡若一下被海浪吞沒,他的幸福還在嗎?給寶寶洗澡的母親,如果孩子長大後不孝順,這難道不痛苦嗎?醫生這次的手術非常成功,但下次萬一失敗了呢?跟心愛的人步入婚姻之後,生活會事事盡如人意嗎?

  佛教中講萬法是無常的,所以,不能過於執著有些事物。如果認為有錢就會幸福,或者結婚就會幸福,那麼你也應該想想:自己夢寐以求的這一切,假如失去了該怎麼辦?這時候,還有幸福可言嗎?

  還有些人認為,離開了痛苦——比如現在頭特別痛,過一會兒不痛了,這也是一種幸福。美國著名盲人女作家海倫?凱勒曾說,假如給她三天光明,她就是最幸福的人。“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南非前總統曼德拉,因反抗種族歧視入獄27年,後來他在《回憶錄》裡說,坐牢時每天曬半小時太陽,便是最幸福的事。

  和曼德拉有類似經歷的人,也不在少數。藏地有一位出家人,“文革”前後,他坐了十幾年牢。在獄中,每天下午三四點鐘,可以分到一碗稀飯、一個饅頭,一天的食物僅此而已。據他說,監獄裡的人特別盼望這個時刻,每當得到稀飯和饅頭時,他們覺得這是最大的幸福。

  還有一個藏族學者,和第十世班禅大師是好朋友,他有過18年的獄中生涯。他在一本書中也說,在監獄期間,最大的痛苦是看不見春夏秋冬,只能看到高高的圍牆。在漫長的18年裡,他每天都對著一堵高牆,所以覺得能越過高牆,看到牆外的藍天白雲、山河大地,這就是幸福。

  當然,如果他們的幸福觀都成立,對照起來,我們絕大多數人每天都生活在幸福之中。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我們的眼睛可以看到藍天白雲,每天也可以曬半小時太陽,但並非人人都能從中體會到幸福。許多人總覺得自己是最不幸福的,終日怨天尤人、牢騷滿腹,用一句老話來說,就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3、抉擇正確的幸福觀

  1)幸福在內,不在外

  那麼,對大多數人來講,他們認為的幸福是什麼呢?

  如今許多人認為,幸福的根本是金錢。但實際上,金錢和幸福有關系嗎?是有關系,但並不起決定作用。心理學家認為,金錢對於人的幸福感,所起的作用只占五分之一。

  作為普通人,一無所有當然非常痛苦,然而,有了錢,也不一定就幸福,反而可能帶來過多的壓力。所以,金錢跟幸福並不成正比,否則,有錢人就一定快樂,沒錢人就一定痛苦,但現實中卻並非如此。

  還有人認為,幸福在於住房,這種觀點也不盡然。對有些人而言,剛開始有個小房子,就感覺不錯;然而一段時間後,便不滿足了,開始提升住房條件;過一段時間,又不滿足了,想再換一套大房子……到最後,即便有最好的房子,他們也不覺得開心。所以,好的住房並不意味著幸福。

  也有人認為,幸福在於所處的環境。大多數中國人認為,住在城市的中心比較幸福,這種心態直接導致城市二環以內的房價特別高。可是在美國,人們並不這麼認為,他們覺得住在偏僻的郊區才幸福。因此,如果說幸福在於環境,何以中國人覺得幸福的地方,美國人卻覺得不幸福呢?

  總之,人們往往認為,達到某個外在的標准,就會獲得幸福。但事實上,當達到這些標准時,也不一定真的幸福。所以,我們好好思考就不難發現:幸福無關乎外境,它只是內心的一種狀態。

  假如不明白這個道理,哪怕擁有了一切,也仍舊不會快樂。因為世間萬法都是如此,沒得到時,認為得到它會快樂,等真正得到後,也就沒什麼了。比如,沒車的時候,你認為有車會幸福,剛買時你也感覺開心,可是過了兩三天,就沒有感覺了;沒房子的時候,你覺得有房子會幸福,剛搬進新居時也非常快樂,可是過一段時間,也沒什麼興奮了;沒成家的時候,你覺得結婚會幸福,可是婚後才發現,對方的想法、行為與自己都不合,反而成了痛苦之因。那個時候,你可能又覺得離婚快樂,在離婚協議上簽字的那一刻,才是得到了最大的幸福。

  所以,現在許多人都沒搞明白何為“幸福”。不僅是人類,動物也有這種心態。小時候,我在家鄉放牦牛時,經常喜歡觀察它們。有些牦牛要求很簡單,只要有草吃、有水喝,就滿足了。而有些牦牛則不同,它們有許多目標:有的喜歡伴侶,找到了就很高興;有的公牛喜歡打架,勝利了就得意洋洋……放眼現在有些人的行為,跟它們也有點大同小異。

  佛教認為,幸福是一種心態,這個道理其實不難懂。但因為許多人對佛法不了解,之前沒在這方面探索過,只是天天看廣告、看電視,在各種信息的狂轟濫炸下,自己的心隨外境而轉,認為買房子多麼開心、穿名牌多麼快樂,結果離幸福越來越遠。

  因此,有智慧的人應該反思:在那些瑣碎的事物中,怎麼可能蘊含著最難得的幸福?我曾看過恩格斯的一句話,他說:“在春光明媚的早晨,坐在花園裡讀書,嘴裡銜著煙斗,陽光溫暖了我的背脊,再沒有比這更幸福的了。”大家可以想一想:這到底是不是幸福?如果是,那誰做到了這一點,誰就能幸福。但事實上是這樣嗎?

  2)幸福非常,乃無常

  世間很多人沒有想過無常,他們認為幸福永遠不會消失,正在享樂的時候,根本不想幾十年後的變化,更不會想到最終的死亡。

  表面上看起來,有些人財富、權勢樣樣具足,過得非常惬意。不過,這種局面能否長期維持,就不好說了。1923年,在美國芝加哥的海濱大飯店,舉行了一次世界性的金融會議。在出席會議的人當中,有九位是當世最富有的人:全球最大鋼鐵公司的董事長,全球最大糧食公司的董事長,全球最大煤氣公司的董事長……在許多人眼中,他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然而26年後,這些“最幸福”的人卻成了最可悲的人:一個瘋了,兩個破產而死,三個自殺,還有三個犯法而死。

  二、欲求幸福,應當借鑒佛法的智慧

  在佛教中,對出生與死亡、今生與來世、心識與外境等一切,有著詳盡的分析。大家若能稍微了解一下,對世間真相就會看得非常明白,並能最大程度地避免痛苦、擁有幸福。但可惜的是,現在許多人不僅不了解佛教,甚至還存在各種誤解。

  我在這裡倒不是給佛教打廣告,但畢竟有些事實任何人都無法否認,所以我可以大膽地說:“前生後世是存在的,善惡報應是存在的,六道輪回是存在的。”個別人不要認為,這只是佛教的觀點。若真是如此,你當然可以不加理會,而實際上,這些是宇宙萬法的真相,是人人必須面對的事實。如果沒搞明白這些道理,即使你是大名鼎鼎的博士、教授,或者是高高在上的領導、企業家,對於生命的真相照樣會存在愚癡。

  當然,我也不是要求大家都信佛,信不信看各人的緣分。不過,有些人總是對佛教心存偏見,一聽到“佛教”就嗤之以鼻。他們認為,出家人是遇到挫折,在世間混不下去了,才跑到山裡出家的。當然,也不排除有這種情況,不過,絕大多數人出家並非如此。在人類的一切行為中,出家可以說是極為高尚的,如果隨著時代的發展,人類對這種高尚不屑一顧,那時代是在前進還是後退,恐怕要打個問號。

  我建議大家去了解一下佛教,看看釋迦牟尼佛開示了什麼真理,對哲學、天文學、物理學有怎樣的宣說,科學家對此又是如何評價的……假如你對這些一無所知,那說明自己確實需要學習。

  話說回來,我們若想尋求幸福,就要知道幸福的根本,否則,雖然想獲得幸福,卻可能親手葬送掉它。古印度的寂天論師曾說:“眾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愚人雖求樂,毀樂如滅仇。”這句話看似非常簡單,卻蘊含著發人深省的道理——愚者的行為與目標往往背道而馳,也就是說,雖然他們希求幸福,但行為卻是痛苦之因。

  現在不少人往往覺得,幸福來自對外境的占有和享受,這是一種極大的誤解。我始終認為,在這個世界上,大多數人沒弄明白何為幸福。若能懂得幸福的根本在於心,而不一定要有多少錢,也不一定要實現某個外在的目標,那輕而易舉就可擁有幸福。

  當然,一個人是不是幸福,光看外在也是判斷不出來的。1924年,英國哲學家羅素到四川訪問,他和陪同人員坐著兩人抬的竹轎上峨嵋山。當時是炎熱的夏天,轎夫們累得滿頭大汗,羅素暗自心想:“這些轎夫一定特別痛恨坐轎的人,大熱天的,還要抬著他們上山。或許他們在想,為什麼我是抬轎子的人,而不是坐轎子的人?”一路上,羅素都在琢磨這個問題。

  到了半山腰,羅素讓轎夫停下來休息。他下了竹轎,細心地觀察他們的表情。出乎意料的是,轎夫們又說又笑,對於悶熱的天氣和坐轎的人,沒有絲毫埋怨,反而興高采烈地給羅素講自己家鄉的笑話,還好奇地問他一些有關國外的事情。

  表面上看,在酷熱的夏季,抬著客人爬山,這應該是苦不堪言的事。但轎夫照樣怡然自樂,可見幸福確實無關乎外境。

  後來,在《中國人的性格》一文裡,羅素引述了這個故事,並得出這樣的結論:“用自以為是的目光,看待別人的幸福,這是錯誤的。”

  大家要記住羅素的話,不要自以為是地看待別人的幸福!我遇到過一些在家人,他們總以悲憫的語氣說:“你們出家人不能結婚,不能吃肉,好可憐!”其實,人和人的價值觀不同,在我看來,在家人有這樣、那樣的痛苦,才值得可憐,相比之下,多年以來,我這個普通出家人過得還算快樂。

  以前我打算出家時,老師和同學紛紛勸阻,但我還是選擇了這條路。20年後,當我和同學們聚會時,每個人都談了自己的經歷。通過交流,同學們才明白,雖然我的生活比較平淡,卻非常輕松,沒有那麼多痛苦。有個同學就對我說:“當時我們認為你選擇錯了,現在看來,你確實有自己的快樂。”

  所以,在判斷一個人幸福與否時,不能僅憑外在的現象。看到無錢無勢者,不要以為他們不幸福;看到榮華富貴者,也不要以為他們肯定幸福。

  很久以前,有一位國王,他的朋友對他說:“你多麼幸福啊!擁有所有人想要的一切,你是世界上最快樂的人了。”國王笑了一下,隨後說了一句:“那麼,我們就交換一天的位置來看看如何?”

  第二天,國王讓朋友代替自己處理一天朝政。一天繁重的國事結束後,朋友疲憊不堪,不禁感慨地說:“當國王實在太累了!我只看到你幸福的一面,卻沒有看到你痛苦的一面。”

  還有些人以為,當明星就肯定快樂,這也是一種誤解。前不久,我在上海遇到一個明星,在時下的娛樂圈裡,這個人算是比較有名。她給我講了當演員的辛苦,她剛演了一部電影,在拍攝過程中,每天晚上要背熟四張A4紙的台詞。她還對我說,自己剛出道時演過一個公主,在大概半年時間裡,每天穿著特別沉重的服飾,演其他角色的小丫頭們都受不了,中途紛紛離開了。聽了她的話,我想:人們特別羨慕明星,其實明星也有痛苦,如果沒有頑強的毅力,恐怕也無法應對這一切。

  所以,談到幸福,我不得不經常引用佛教的觀點。在佛教中,有大量面對痛苦和快樂的教言,如果能學習這些,對自己會非常有幫助。現在許多人是實用主義者,用得上的東西才肯接受;如果用不上,即使別人講的再有道理,也不肯聽從。在我看來,佛教的道理相當實用,既然如此,各位為何不去了解一下呢?若能這樣,暫且不論會得到多少幸福,至少能避免許多痛苦。

  三、幸福的小竅訣

  1、要有面對痛苦的能力

  當今時代,不少人缺乏面對痛苦的能力,他們一廂情願地認為:“生活是充滿陽光的,肯定是一路平安、順順利利,不會遇到任何曲折。”然而,現實往往不是這樣。

  因此,人們在享受快樂時,一定要有所准備——當快樂被摧毀時,自己應該怎樣應對?比如你現在有錢,你要想:“如果以後沒錢了,變成乞丐了,我該怎樣生活?”現在你家庭和和美美,你要想:“一旦家庭出現問題了,我該怎麼辦?”如果提前有所准備,當遇到痛苦時,就不會垂頭喪氣、愁眉苦臉,更不會選擇自殺。反之,假如沒有任何准備,遇到危機就很容易崩潰。

  現在的年輕人對感情特別執著,他們認為戀人就是自己的支柱,將一切希望都寄托在戀人身上,每天用各種言辭贊美戀人。由於內心的期望過高,一旦戀人背叛了自己,他們就無法面對現實。其實,這些人應該想想:戀人離開自己,也許正是個機會,可以選擇另一條更好的路。

  佛教認為,生活中的任何不順,諸如貧困、生病,都可以轉化為修行的良機。因此,當我們遇到不愉快時,要善於從反面挖掘出價值。比如,堵車的時候,沒必要怨天尤人,可以利用這個時間做其他事。我自己就是這樣,遇到堵車了,就會趁機下車散散步、念念經,或者思考一些問題。

  此外,當別人罵自己時,也要把它當作修忍辱的機會。當自己被單位開除時,沒必要喪失信心,而要想到尋找其他出路。

  張海迪說:“即使翅膀折斷了,我的心也要飛翔。”這是一個坐在輪椅上的人發出的感言,如此精神非常可嘉。人和人真的差別很大:有些人特別脆弱,在逆境面前不堪一擊,遇到一點挫折就倒下去了;有些人則有面對痛苦的能力,遇到再大的違緣,也能頑強地站起來。所以,大家應該觀察一下,看自己是脆弱的人,還是堅強的人?

  有時候看來,人生這條路的確不那麼平坦,所以我們不能把一切想得太好。昨天,陳院長帶我參觀至誠書院,看到一件名為“抉擇”的雕塑時,我非常有感觸。這個雕塑造型獨特——一個人懸在空中,雙臂向身體兩側平伸,被許多雙手往外拉扯著。陳院長說,這表現人在抉擇的過程中,被光明與黑暗、愛與恨、幸福與悲傷等矛盾牽扯。由此我想到,對於人生,我們也應該有全面的認識:一方面要憧憬光明,一方面要准備面對黑暗;一方面要夢想成功,一方面要准備迎接失敗……若有了這樣的認識,自己將來到社會上,定會受益無窮。

  不僅對待自己要如此,在看待別人的生活時,我們也要有全面的眼光。現在有些人認為:出家人因為對世間絕望了,才選擇這條逃避現實的路。一看見出家人,他們就感慨不已:“好可惜啊,永遠沒機會享受人生了!”這種看法是偏頗的。出家人沒有那麼可憐,盡管他們有戒律的約束,但這是為了 促進修行,並不是要把人關在“監獄”裡。

  在藏傳佛教中,有一位偉大的米拉日巴尊者,他一輩子在深山裡過著清淨的生活,世間人認為他沒吃沒穿,非常可憐,其實他內心的快樂遠遠超越任何人。傳記中記載,有一次,米拉日巴尊者遇到幾個漂亮的少女,她們看到骨瘦如柴的尊者,不屑地說:“人不像人,鬼不像鬼,我們千萬不要像他一樣!”後來,尊者唱了一首道歌,說她們被束縛在無明之中,根本不懂得修行人的自在。

  我經常看一些漢地禅宗的書,許多大德也都在寺院或深山裡,過著清貧的生活。但作為住慣了高樓大廈的在家人,如果沒有佛教的信仰,很難理解這些大德內心的快樂。

  2、滅除自私自利心

  佛教認為,痛苦來自於對“我”的執著,只要自私自利心存在,痛苦就會一直伴隨自己。

  不知各位發現沒有,其實,人是不會為他人吵架的?人在吵架的時候,往往一開口就是“我”——你對“我”如何不公平,你對“我”說過什麼……小到家庭內的吵嘴,大到部落、國家間的爭論,都是以“我”為中心引發的。

  在佛教中,有一個甚深的理論——人們牢牢執著的“我”,在本質上是不存在的。若能認識到這個道理,就能有效地對治自私自利。對此,初學佛者不一定理解:“我怎麼不存在?我不是站在這裡嗎?我不是坐在這裡嗎?”實際上,若以佛法的智慧深入剖析,就會發現“我”確實不存在。

  下面,結合今天的課題,我向大家介紹一下佛教的“無我觀”:

  在不以勝義理論、僅以世俗理論分析時,我們可以說,幸福是基於滿足感之上的一種心態,幸福的根本是心。如果不是這樣,而認為外境上有幸福,無論誰得到這種外境,都應該擁有幸福。比如,假如俊男美女是幸福的保障,那誰跟他(她)在一起都會幸福;倘若金錢是幸福的根本,那誰有了金錢就會幸福……這可能嗎?絕不可能。因此,雖然我們不否認外境對幸福會起作用,但不得不承認幸福的根本是心。

  這一點,是從世俗層面講的。但若進一步以勝義理論分析,就會發現:心也不存在。

  請大家看一看:自己的心是什麼樣?《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首先,我們想一想:剛才的心在哪裡?昨天的痛苦和快樂在哪裡?這樣思維後會知道,從小到現在,自己產生的所有心態,都像昨夜的夢一樣,一點一滴都不可得。這就是過去心不可得。

  其次看現在心。所謂現在,從粗到細,依次可分解為今年、今天、這一小時、這一分鐘、這一秒鐘……如此分下去,有沒有一個真實的現在呢?沒有。既然現在不存在,現在心自然不可得。

  再看未來心。未來是還沒有產生的東西,所以也不可得。

  既然過去、現在、未來的心都不可得,同理可知,過去、現在、未來的身體也不存在。身心既然都不存在,所謂的“我”,自然也就不成立了。

  現在有些人口口聲聲說“萬法皆空”,內心卻並沒有真實感受。而只有依靠佛教的理證,反反復復進行觀察、抉擇,才能體會到這個道理。

  如果通達了空性,就可以獲得永恆的大安樂。但在尚未通達空性之前,只有依靠大乘的利他精神,才能獲得幸福。當今時代,人們往往以自私自利心做事,這沒有多大意義。佛陀和歷代大德講過,一切快樂的根本是利他,一切痛苦的根本是自利。因此,大家應當將幸福建立在幫助眾生上,千萬不要傷害眾生,更不要殺害眾生。如果我們養成了幫助眾生的習慣,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修持空性,最終就會獲得開悟,那時的快樂遠遠超越物質所帶來的一切。

  最後,願每個人都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上一篇:宣化上人開示大悲水完整做法及請服方法
下一篇:益西彭措堪布:世間五欲非大義,修持菩提義最大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