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起貪瞋癡欲諸想」,這一句是經文,下面是黃念老的注解。「想者,對緣生心曰想」,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起心動念,這叫想。下面舉例子,「如於境」,在這境界,「執取男女等種種差別之相,謂之想」。所以想這個字,諸位看,這個字是六書裡屬於會意,中國文字造字的原則,這屬於會意。你心上有了相,這叫想。我們想一個人、想一樣東西、想一樁事,我們常講有印象,心裡面就會有個相。所以,想屬於執著,就是著相了,著相。「能取境界差別故」,對境,它就有分別心,就有好惡的心,它會生這些煩惱,跟著這個想連帶生起來。譬如「貪想、瞋想、癡欲想是三惡想」,想是意在造業,雖然沒有言語、沒有動作,起心動念他已經在造惡業了,造業統統都是有果報。而意惡實在講是身口的根本,如果意不惡的話,身口不容易造業。斷煩惱,我們就曉得,要從哪裡斷起?要從意斷起。此地法藏菩薩給我們做最好的榜樣,他能夠遠離,不起貪瞋癡欲諸想,這是我們講斷煩惱,從根本斷起。
「如《郁迦羅越問經》」,這是舉經裡面的一段話,「謂菩薩行布施時」,布施是利益眾生,有財布施、有法布施、有無畏布施。佛告訴我們,施財得財富,布施是因,得財富是果報;布施法是因,得聰明智慧是果報;布施無畏是因,得健康長壽是果報。這三種果報沒有人不愛,沒有人不求,但是怎麼個求法他不知道,這非常可惜。在佛門裡面,常言說得好,「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真的嗎?千真萬確。為什麼是真?它有道理在。今天在這個社會上,大富大貴之人,在社會上有崇高的地位、有大財富,那是過去生中,不是一生修得的,肯定是很多生修積,積功累德,這一生果報現前。因果當中有個緣,這個字特別重要,我們修積了因,但是緣不成熟,果報不現前,什麼時候緣成熟什麼時候果報就現前。所以總在這個緣字,佛家講緣生,他不說因生。因此,有很多人修了好多生,大果報現前,愈積愈厚。這個道理懂得,我們就知道改造命運,改造我們生活的環境,你懂得道理了。有理論的依據,盡管去修,只問耕耘不問收獲,收獲不在這一生,就是在來生後世。因果通三世,這是事實真相。財,有內財、有外財,內財的布施比外財福報更大。內財是什麼?是用我們的體力、用我們的思考、用我們自己的時間為別人服務,別人有苦有難的時候去幫助他,這個屬於內財。身外之物,那叫外財。盡心盡力就是圓滿功德。
《了凡四訓》,雲谷禅師教了凡先生,他舉了一個例子,這個例子確有其事。他說有個農村裡面的女孩子,家境非常貧窮,到寺院裡面來拜佛,身上只有兩文錢,很少。恭恭敬敬的供佛,這兩文錢拿出來供佛,老和尚親自給她回向,給她祝福。以後這個小女孩做了王妃,再到這個廟裡面來,帶了一千兩黃金來供養,老和尚叫他的徒弟給她回向。她就很氣,她說我曾經小時候到這邊來,我兩文錢的布施,老和尚你親自給我做回向。今天我帶這麼多錢來,你怎麼叫你的徒弟給我回向?老和尚告訴她,你年輕時候那個兩文錢你真誠心,我不給你回向我對不起你。今天你富貴了,身分地位不一樣了,你雖然帶著一千兩黃金來供佛,可是你的心跟從前不一樣,你有傲慢的習氣,我讓我的徒弟給你回向就可以了。這說明布施不在布施的東西的多少,在你真誠,印祖的話,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你小時候年輕,布施的錢雖然很少,但是那個真誠心可貴,今天你沒有那種誠意了,所以一千兩黃金的功德比不上兩文。這是非常發人深省的故事,絕不在事物多少,兩文是圓滿功德,千金,她現在不止千金,拿千金在她算不了什麼,在當時兩文是她全部的財產,所以她的功德是圓滿的。老天爺公平,不是窮人就不能修福,窮人這一生真誠修的福,比富貴人修的福大得多了。我們想想雲谷禅師的話很有道理,所以要發真誠心,要發恭敬心,要發謙卑心,自己處事待人接物要謙卑。對一切人事物都要尊重、都要恭敬,這個人福報就很大,雖然現在不怎麼樣,了凡先生眼目當中,這人後福無窮,他將來會發達。
貪瞋癡的念頭,無論是對人、對事、對物,都是惡業,貪而無厭,恨之入骨,這都是造極重的罪業。造業決定有果報,果報在三途,貪心墮餓鬼,瞋恚墮地獄,愚癡墮畜生,所以貪瞋癡是三惡道第一個業因。佛教人「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這是教人什麼?教人不墮三惡道。三惡道確實有,我不造三惡道的業,我就不會墮三惡道。要想斷貪瞋癡,對於世緣一定要看得淡薄,真正做到「於人無爭,於世無求」。世間第一等聰明人,第一等大福報的人,不是做天王、人王,不是的,諸位心裡明白,念佛求生極樂世界是世間第一等大福報的人,為什麼?永遠脫離輪回。不但永脫輪回,永遠脫離十法界,你說這個福報多大!脫離十法界的人,去作佛、作菩薩去了。這種人,正像《彌陀經》上所說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那我們就知道,他有大善根、大福德、大因緣,跟佛有緣是結了大緣。依佛的教誨,尤其是遇到大乘經,遇到淨宗法門,那還得了嗎?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所以,對於世緣一定要放下,生活在這個世間,要像菩薩一樣隨緣妙用,隨緣就是一切都不計較,妙用是樣樣放得下,放下,你的清淨心就現前。貪瞋癡你放下,清淨心現前。要是分開來講,放下貪,清淨心現前;放下瞋恚,平等心現前;放下愚癡,正覺心現前。你發願求生淨土,你決定得生,《無量壽經》上講的清淨平等覺你統統得到了。經裡講得清楚、講得明白,心淨則佛土淨,西方極樂世界是清淨平等覺的法界,具足清淨平等覺,沒有一個不往生的;清淨心生同居土,平等心生方便土,正覺生實報莊嚴土。我們真的搞明白、搞清楚了,永脫輪回、求生淨土是我們這一生當中第一樁大事。他有沒有障礙?有,障礙就是沒有辦法放下貪瞋癡。真正把貪瞋癡放下,你的障礙沒有了,你的業障消掉了。「願消三障諸煩惱」,你不放下,你的障礙就去不掉,放下,障礙就沒有了。
《郁迦羅越問經》說得很好,「謂菩薩行布施時,以離欲想、修慈想、無癡想對治三惡想」。離欲對治貪想,不貪了;修慈對治瞋想;無癡對治癡欲想,你看他能對治。人生在世,生活很簡單,有一點點就夠了。有余,布施缺乏的人,這個貪的想就能斷掉。人的貪欲就是財色名食睡,這五欲,適可而止。古人修行都希望這是缺一點,不讓它滿足,都有欠缺,這有什麼好處?對這個世間沒有貪戀。如果物質上樣樣都能很滿足的話,他就有貪戀,患得患失,這個對於念佛往生是很大的障礙,不能不知道。財少一點好。色,出家人是永遠離開了,在家都要知止。名利也都適可而止,不要去跟人爭,爭就是造罪業。爭不到的,命裡沒有,爭到的都是命裡有的,命裡有的何必要去爭!用競爭的心,用非法的手段,所取得的全是命裡有的,這冤枉,真冤枉!而且不正當手段取得的,一般說對你已經打折扣了。譬如你命裡只有一百個萬,一百萬,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你只能得五十萬,自己覺得很滿意了,我比別人能干,我能掙得這麼多。殊不知已經打對折,你命裡不止這麼多,你說冤不冤枉?如果做到於人無爭,於世無求,自己有一點,都希望布施給別人,這是菩薩的行為。他的結果怎麼?愈施愈多,愈多愈施,絕不留給自己享受,留給自己享受就錯了,不必,粗茶淡飯是最健康的飲食。
我們聽了科學的報告,上一堂課,黃念老舉科學家的報告。他講從一九八0年後,科學家發現的微中子,這個物質小到什麼程度?它的體積等於一個電子的一百億分之一。它有能力穿過十億公裡(十億公裡就是十萬萬公裡)金屬,它自由往來的。這個信息讓我們聯想到,今天空氣裡帶著有病毒的這種微生物很多,它在空氣裡面流轉,它能透過人體。這就是講我們一般人講免疫的能力,透過你身體,沒有沾染;如果透過你身體,它停留在裡面,你就感染病毒了。我們穿衣服不行,它能穿透,它能到你身體裡面。穿再厚的衣服,防毒、消毒的衣服都不行,它連鋼板都能透過,我們這個水泥牆壁擋不住,你就愈想愈可怕。可是佛告訴我們,清淨平等覺能保護你,你心地善良,清淨、慈悲,它通過你的時候一點障礙沒有。如果心地不善,心裡面有毒,有貪瞋癡慢疑五毒,心裡面有毒,它遇到之後,它就會停留在你身體,你身體就帶病毒。
為什麼傳染病會造成嚴重的死亡?我們最近也聽到報導,好像有些地方鳥類大批大批的從空中掉下來。報導裡面,它們死得很淒慘,死亡之前叫的聲音很淒慘,掉下來之後,口裡都流血。所以一般科學家檢驗,它可能是吃了有毒的東西,當然有可能。這種帶著病毒,在空中飄浮,我相信這些東西會帶給地球上生物嚴重的災難。佛法教導我們修清淨心、修慈悲心,清淨心不會染污,慈悲心能夠解毒,再大的怨恨,遇到慈悲都化解了。學佛的人懂得,一定要修離欲、修慈、無癡。無癡,那就要學經教,就要認真念佛,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就是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功夫淺深不等,像經上講的理一心、事一心,確實很難,但是功夫成片人人可以得到。只要你真肯干,二、三年得功夫成片,得到功夫成片,往生就自在了。我們如果把功夫成片也分做九等,上面三等的,我相信就可以自在往生,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想多住幾年也不礙事。不必要理一心、事一心,不必要那麼高,功夫成片就可以做到。這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真正有善根有福德的人。
「菩薩捨所施物,生離欲想」,不著相就離欲了。布施之後,不要放在心上,不要想著我做了多少好事,多少人受到我的恩惠,這樣想就錯了。布施完了之後,心裡干干淨淨,若無其事,永遠保護你的清淨心,重要!在順境裡面不生貪戀,在逆境裡面不起怨恨,無論自己受什麼樣的冤枉,受什麼樣的羞辱,受什麼樣的傷害,若無其事。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體,沒有一絲毫怨恨心,瞋恚沒有了,為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眾生跟我是一體,一個自性清淨圓明體之所生,還能計較嗎?被凌遲處死,心地清淨,若無其事,這叫功夫。我們今天受一點點小的委屈都斤斤計較,這是什麼果報?這是地獄的果報,瞋恚墮地獄!你那個斤斤計較是瞋恚心,怨恨心、不平心,你不是自己給自己找麻煩嗎?所以,原諒別人是利益自己,自己大幅度的提升。造作罪業的人,他有他的果報。決定沒有怨恨,守住自己的清淨平等覺,不被外境干擾,善緣、惡緣都干擾不了你,你念佛三昧得到了。
「於求者與樂因緣,故瞋恨心薄,名修慈想」。來求,有緣來跟你認識,你一定要給他,給他什麼?與樂的因緣。這個要學釋迦佛,釋迦佛一生接見眾生,沒有一個空過的。佛是以法布施,佛沒有財,佛只有三衣一缽,他沒有東西布施給人,都是法布施,勸導大家破迷開悟。為人說法,不論是長說短說、深說淺說,一個原則,幫助他破迷,幫助他開悟。破迷,他不迷了他自然就離苦,不迷怎麼樣?貪瞋癡可以放下,這是苦因。你有貪瞋癡,你有這個苦因,天天有苦報。知道這三樣東西自性裡頭沒有,它是屬於阿賴耶,阿賴耶是妄心。只要有阿賴耶,你就出不了十法界,只要有貪瞋癡,你就出不了六道輪回。不是佛,我們怎麼會知道這個事實真相?了解事實真相之後,我們對它就很淡薄了。這個時候得天天聞法,為什麼?不天天聞法,怕境界現前又忘掉,又隨著境界轉了,那麻煩就大了!每天讀經,每天聽教,就是天天讓經典來提醒我們,就這個意思。逐漸逐漸自自然然就深入諸法實相,你才真能放下。放下貪瞋癡慢疑,放下一切錯誤的見解、思想,我們的身口就沒有過失了。你看,瞋恨心薄,這是修慈想。
「以此布施功德,回向無上道,則癡心薄。」回向,經上常常講的三種回向,回向菩提、回向眾生、回向法界,這就對了。不求自己,也就是一切功德不為自己,為無上菩提,莊嚴無上菩提,為一切苦難眾生,絕不為自己求安樂。其實,為眾生、為菩提都是為自己,自己境界提升了,向著無上正等正覺。修淨土的同修更直截了當,回向西方極樂世界,回向偈「莊嚴佛淨土」,那就是正法久住。回向眾生,所有一切功德都回向眾生,都是為眾生做的,沒有一樣是為自己。我們看諸佛如來給我們做的榜樣,清清楚楚。諸佛菩薩自己放得干淨,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不但四相沒有,連四見也沒有。四見是你心裡連念頭都沒有,才得真清淨、真平等、真自在!想像以前在迷而不覺的時候多痛苦,日子多難過,每天生活在憂慮、恐懼、不安、煩惱習氣之中。
「今法藏大士不起三惡想,離諸煩惱」,我們還得加兩個,不但貪想、瞋想、癡想要斷掉,還有個慢、疑,傲慢、對聖教的懷疑。為什麼?如果對聖教懷疑這一條不能徹底放下,佛菩薩來教我們,我們都得不到佛法的利益。佛法決定要從真誠恭敬裡面得來,不誠不敬你是決定得不到的。所以,學佛首先學誠敬,誠敬在哪裡學?在《弟子規》學,在《感應篇》學,在《十善業》。這三樣東西真的完全落實,你能夠運用在生活上,運用在工作,運用在處事待人接物,運用在學習,那你真的是積功累德。你真正獲得的時候,法喜充滿,煩惱輕,智慧長。
淨土大經解演義281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