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句非常好,『一切處行悉已臻』,「臻」是圓滿。「一切處」,我們今天總的來說,順境,環境裡頭稱心如意,善緣,你所遇到的人都是善人,順境、善緣;另外一種是逆境,你這個生活環境很不好,像我們現在所處的這個地球的環境就是逆境。天災人禍非常頻繁,不是太平盛世,這是逆境。人事環境不善,人與人之間彼此互相都懷疑,互相不信任,起心動念無非是損人利己,真的是佛法所講的逆境惡緣。在這個裡面學習,學什麼?不生瞋恚,在這個裡面修清淨心、修平等心、修慈悲心。
所以順逆的境界都是好境界,你有能力轉境界,不被境界轉。這個轉就是我們今天講影響,你自己能影響境界,而不會被境界所影響,那你真有功夫了。《楞嚴經》裡面所講的「若能轉境,則同如來」,這是我們學佛最低的成就。不能大轉,也要有小轉。學了佛,在境界裡一絲毫轉不過來,叫白學了,那你是一點成就都沒有。總要記住,要轉境界,不被境界所轉。最簡單的要記住,順境不起貪心,逆境不生瞋恚。所以貪瞋癡煩惱從哪裡斷?在境界裡斷。你不接觸這些人事物,你怎麼修?要在生活裡面去修,在工作裡面去修,在處事待人接物裡面去修,修清淨心、修平等心、修正覺心、修慈悲心,這四個得到了,真誠就現前,真誠是真心顯露。
修行要不要選擇環境?小乘、初學要,大乘不要。大乘真的如佛所說,「時時是好時,日日是好日」,我續了兩句,「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你轉境界。惡人,惡人在我境界裡轉變成好人;壞事,在我境界裡轉變成好事。我會轉!你不會轉就被它轉了。你被它轉了,你的生活就生活得很苦。為什麼?你被境界轉了。你能不能離開境界?不可能,永遠不可能。所以只有一個辦法,轉變。用什麼轉?念頭轉。這是大乘經上佛講「一切法從心想生」,你用心想轉。
心怎麼想法?想真誠、想清淨、想平等、想正覺、想慈悲,境界就轉了。想心現識變,想一切法如夢幻泡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就想這些。順境善緣,那個貪愛心才起來,你就這樣想,那個妄想分別執著就化解掉了;逆境裡面,很不高興了,煩惱現前了,瞋恨心現前了,你一想的時候,瞋恨化解了,就沒有了。化解外面境界,不是從境界上下手,從自己心地上下手。豈不聞佛法當中常講,心淨身就清淨,身心清淨,環境就清淨。環境就是境界,所以說境隨心轉。迷的人恰恰相反,迷的人是心隨境轉,悟的人是境隨心轉。境隨心轉得自在,心隨境轉很苦惱。這是用功之處。
在日常生活當中,穿衣吃飯都是用功的地方。吃飯怎麼用功?吃飯你想想看,眼看到菜,眼根對色塵,舌根對味塵,鼻根對香塵,這直接的。在這個時候看了,你是被境界轉還是你轉境界?大部分的人,迷人都被境界轉。這個好吃多吃幾個,那個不好吃不想動它,你被境界轉了。覺悟的人怎麼樣?覺悟的人眼看是一個色,平等色;鼻嗅,平等香,他沒有分別、沒有執著;舌嘗味,平等味。我要問:平等味裡頭有沒有酸甜苦辣鹹?有。不能說平等,酸甜苦辣鹹沒有了,還是一樣有,但是怎麼樣?他沒有分別,他沒有執著。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酸甜苦辣鹹就平等了。眼見色,色有沒有紅黃藍白黑?有。只要你不分別不執著,紅黃藍白黑平等,沒有高下!沒有說這個我喜歡、那個我討厭,沒有,平等!這是什麼?修行。你就講穿衣吃飯,哪一樣不是修行?你會修行,哪個地方不是道場?哪個時候不是道場?一切時一切處都是道場,無上道是這樣修成的,沒有選擇。
選擇是對幼稚園的學生,他剛剛入門,他沒有這個能力,他沒有這個知識,所以需要嚴加管教。如果他有這個見識,不需要了。有這種智慧能力的人,說實在的話,四眾同學當中也不多。一有不高興的事情,面色馬上就很難看,甚至於脾氣就冒出來,不行,這是凡夫,一點功夫都沒有。不但你沒有功夫,在儒家講一點涵養都沒有。因為什麼?真正有涵養的人他還能忍。雖然心裡不高興,喜怒不形於色,不表現在外頭,這就有涵養。功夫不是這樣的,功夫是化掉了。確實外面境界沒有破壞你的清淨心,不但沒有破壞你的清淨心,反而增長你的清淨心,沒有一樣不增長你的戒定慧,你戒定慧三學天天增上。
凡夫在境界裡面,他不是三學增上,他是煩惱增上,貪瞋癡慢天天增長,這個就壞了。貪瞋癡慢增長,哪有不墮落的道理?學佛的同修都曉得,貪瞋癡是三惡道的業因,這個東西增長,三惡道機會就增長,機會就多了。你叫他往哪裡去?三惡道去,這不能不知道。所以一切處一切時,對一個覺悟的人,對一個會修行的人,沒有一樣不好。「悉已臻」,臻是達到圓滿。迷而不覺,那就沒有法子,決定隨境緣所轉,一點自由都沒有。你能轉境界,你得大自在。末後這一句『此自在修』,「自在修」最低限度法身菩薩,得大自在。依大自在而修,修,增長大自在。我們稱觀音菩薩「觀自在菩薩」,他的方便力。他這個方便力就是隨順一切法,都能增長自己的佛法。
資料恭摘: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二七七卷) 2004/7/2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277
所以諸佛菩薩的生活跟我們在一起沒有兩樣,也有說有笑,也穿衣吃飯,也待人接物,但是人家那個心清淨,和我們在一起,一天到晚在一起,他心清淨不染。我們跟佛菩薩不一樣的,我們跟他在染,心裡面是有分別、有執著;有喜歡的、有討厭的,這就是染污。佛菩薩心清淨,一律平等,我們學就學這個。學不到,學不到念阿彌陀佛,看到歡喜的,南無阿彌陀佛,看到討厭的,南無阿彌陀佛,到阿彌陀佛都平等了,好惡沒有了,好惡統統歸阿彌陀佛了。把這個心鎖定在阿彌陀佛上,這樣就對了,久而久之,用這種方法來訓練,使我們在一切順逆境緣當中都能夠獲得清淨心,心淨則土淨,這個很要緊。
資料恭摘: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第一0二集) 1991/1 台灣華藏講堂 檔名:04-003-0102
日常生活當中穿衣吃飯、工作應酬,做不到捨識用根,你就用一句阿彌陀佛來代替捨識用根,就成功了。吃飯的時候,不要去挑剔這個好吃、那個好吃,你有這個念頭起來,你不就用識了嗎?又在造業了。把一切都看成平等法,沒有好丑、沒有喜愛、沒有厭惡,法法平等,看的、聽的、接觸的都歡歡喜喜,不分別、不執著,統統歸阿彌陀佛,皈依,一切都回歸到阿彌陀佛。這個辦法跟《楞嚴經》上捨識用根沒有兩樣,這是我們能做得到。
資料恭摘: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二二0集) 2010/12/13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9-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