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知識

 

漢語發展史上佛教用語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漢語發展史上佛教用語

 

 

轉自百度文庫

漢語發展史上,漢語大規模吸收外來語共有三次:一是戰國時期,主要是匈奴、西域來源的詞;二是魏晉至隋唐時期,主是梵語系統來源的佛教詞語;三是明清時期,主要是來自西方語源的詞。其中來自佛教的詞是對漢語影響最大的一次。據梁啟超先生統計,日本人所編的《佛教大辭典》共收佛教用語“三萬五千余語”。完全可以這麼說,沒有佛教語言,就不能說中國話!

兩漢之際,佛教由印度傳入中國,許多佛教典籍陸續被翻譯成漢語。佛經本以梵文寫成,當中有許多宗教術語和古印度的詞匯。佛教的經籍被翻譯成漢語後,這些外來語亦漸漸融入漢語之中,成為日常語匯的一部份。除了“菩薩”、“羅漢”、“夜叉”、“捨利”等詞外,還有“恆河沙數”、“回頭是岸”等成語。這些佛教語言逐漸與漢語相融攝,很多我們都琅琅在口卻習焉不察,僅舉其部分如下,估計夠您大吃一驚了吧。

【剎那】梵語“Ksana”的音譯。佛典中“剎那”指“時之極微者”,即非常短的時間。“剎那無常”、“剎那生滅”、“剎那三世”等也是佛教用語。現在人們還常用“一剎那”、“剎那間”等詞。

 

【茉莉】梵語“Malika”的音譯簡稱,是產於印度的一種花。佛經裡最初翻譯成“抹莉”。

【牛鬼蛇神】原為佛教用語,說的是陰間鬼卒、神人等,後成為固定成語,比喻邪惡丑陋之物。在“文革”一開始,《人民日報》發表了經陳伯達修改的社論《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牛鬼蛇神”便成了所有被打倒的無辜受害者的統稱。

【現身說法】佛教宣稱釋迦牟尼能顯現出各種各樣的形象,向不同的人講說佛法,是為現身說法。後來指以親身經歷為例證,對人進行解說或勸導。現身的意思已經由顯現人身變為親身經歷。

【抖擻】很難相象該詞原是佛教頭陀(dhata)的別稱。所謂抖擻,就是僧人修持的一種苦行。修苦行的僧人,能斷除對飲食、衣服、住處等貪著煩惱,就像去掉衣服上的灰塵一樣。

【心無掛礙】掛礙即牽掛。原為佛教用語,指內心沒有任何牽掛。玄奘所譯的《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中有:“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

【開山】指在沒廟的山上建寺院,本為佛教用語,後喻指開創一種行業或流派。

【群魔亂舞】據說佛祖釋迦牟尼坐在菩提樹下冥思苦索的時候,魔王波旬率領眾魔千方百計地來搗亂、搔擾。佛祖不為所動,魔王只好率領群魔退去。這一傳說說明:要想達到覺悟的境界,必須戰勝來自內心的貪欲,也必須戰勝來自外界的各種誘惑。

【魔】“魔”是梵語“Mara”的音譯簡稱。漢語本沒有“魔”字,開始翻譯佛典時,人們只好借用 “磨”字來表示。“魔”的本義是擾亂、破壞、障礙,指一切煩惱、疑惑、迷戀等妨礙修行的心理活動。後來,產生了一批由“魔”構成的詞:魔王、魔鬼、魔界、魔宮、魔道、魔戒、魔力、魔掌、魔障、魔術、魔方,甚至還有食品魔芋等等。

【大徹大悟】徹底的覺悟,亦即完全證到“不生不滅”的真如實相,屬於大菩薩的境界。現在連我們凡人也可以使用了這個詞了。

【海闊天空】唐代大歷年間,禅僧元覽在竹上題詩:“大海從魚躍,長空任鳥飛。”表達了禅宗自由自在的廣闊胸襟和活潑潑的禅機。後改變為“海闊憑魚躍,天空任鳥飛”。

【三生有幸】三生,佛教指前生、今生、來生。有幸,形容極大的幸運。三生都很幸運,形容運氣機遇極好。

【夙緣】前生帶來的緣份。佛教認為,今生今世的遭遇,都是前生的行為決定的。故曰:“欲知前生因,現在受者是。”

【前因後果】因是能生,果為所生。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這就是佛教講的因果關系。

【作 繭自縛】自因自果。苦果、逆境,都是自己的惡業所招致,不必怨天尤人。

【自作自受】自己造下的業因,由自己承擔後果。

【早知今日,悔不當初】今日之果是當初之因的延續。眾生在嘗到苦果之後才“悔不當初”,而菩薩深明“因果”之理,終無懊悔。故曰“眾生畏果,菩薩畏因”。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比喻做了什麼事,得到什麼樣的結果。出自《涅盤經》:“種瓜得瓜,種李得李。”

【生老病死】佛教認為人生所必經的四種痛苦,也稱為(果報)四相。

【愁眉苦臉】“愁眉”是古代一種化妝術。“苦臉”源於佛教。佛教認為人生就是個苦海,並稱人的臉形天生就是一個“苦”字:雙眉是草字頭,兩眼與鼻子合成中間的“十”字,嘴下面是“口”,加在一起就成了一個“苦”字。

【習氣】指現行的煩惱歷久而形成的種種積習。

【煩惱】指能擾亂心性的因素。人的根本煩惱,就是貪、嗔、癡三毒。

【塵緣】指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因六塵是心的所緣,能染污心性,故稱塵緣。

【差別】【平等】在佛學上,這是兩個相對的概念。“差別”指事物的差異、不同,針對平等而言,是妄念的反映。捨離差別之見,才能達到開悟境界。如眾生平等,怨親不二,即是無差別境界。而所謂“平等”,並不是抺煞現象上的種種差別,而是不去執著這種差別。

【執著】原為佛教語。指對某一事物堅持不放,不能超脫。佛教認為,眾生虛妄的執著是很多的,主要的 “我執”和“法執”。“我執”就是固執常一不變的主宰之“我”,從而產生種種“我見”;“法執”就是固執外境實有,從而產生種種虛妄分別的“法見”。

【心猿意馬】指躁動散亂之心如猿猴攀援不定,不能專注一境;意則猶如奔馬,追逐外物。心猿意馬之心乃是妄心,佛家把心猿意馬視為修道的障礙。

【癡心妄想】指愚蠢荒唐、不能實現的心思和想法。癡,佛教又稱為“無明”,是貪、嗔、癡三毒之一,為一切煩惱之源。不明是非善惡的污染之心,叫作“癡心”。

【家賊難防】佛教以色聲香等六塵為外六賊,以眼耳鼻舌等六根為內六賊。家賊即內賊。

【盲人摸象】為《涅槃經》卷三十二所載的一則故事。比喻對事物只有片面的了解,就妄下結論。

【鏡花水月】鏡中花、水中月,常用來比喻虛無缥缈的東西。《景德傳燈錄》卷十四載:“三界六道,唯自心現。水月鏡像,豈有生滅?”

【水中撈月】源出佛教的一個寓言故事。據《摩诃僧祗律》記載:“昔有五百猕猴,游行林中,俱至大樹下。樹下有井,井中有月影現。時猕猴主見是月影,語諸伴曰:‘月今日死,落於井中,當共出之,莫令世間長夜暗冥’。共作議言:‘雲何能出?’時猕猴主言:‘我知出法。我捉樹枝,汝捉我尾。展轉相連,乃可出之。’時諸猕猴,即如主語,展轉相捉。樹弱枝折,一切猕猴墮井水中。”佛陀以此故事諷喻那些自以為是,分不清是非虛實,害己害人的外道邪師。

【愛河】愛欲浸染人心,使人溺沒而不能自拔,故喻為愛河。蘇轼有詩雲:“欲平苦海浪,先干愛河水。”

【欲火】形容情欲熾盛如火。《楞嚴經》卷八詳明其業因、業相、業果皆如猛火。

【婆心】即“老婆心”之略,源出禅門。有些禅師誨人不倦,絮絮叨叨,猶如老婆子饒舌,叢林中稱為“老婆心”、“老婆禅”。今演為“苦口婆心”。

【解脫】佛教指脫離妄想煩惱的束縛,脫離生死輪回的痛苦,獲得自在無礙。

【別具只眼】另有一番獨特的眼力與高超的見解。“只眼”,慧眼,第三只眼,天眼,頂門具眼也。

【心花怒放】佛教以清淨的本心譬為蓮花。

【一塵不染】色聲香味觸法,是眼耳鼻舌身意所認識的六種境界。因為它們能夠染污人的情識,故稱六塵。不被六塵之中的任何一種所染污,就是一塵不染。

【一絲不掛】原是佛教用來比喻人沒有一絲牽掛。出自《楞嚴經》:“一絲不掛,竿木隨身。”現在指人裸體(本人在 Google 上檢索,竟發現該詞已被篩選掉,真是“一絲不掛”也!)。

【一刀兩斷】語本《五燈會元》卷十二:“一刀兩斷,未稱宗師。”意謂雖能干淨利落地判斷是非邪正,但未能圓融一體,和光同塵,也稱不上“宗師”。現比喻干淨利落。

【一廂情願】源自佛教 《百喻經》。說一個愚人到都城裡游玩,愛上公主,相思成疾,幾至命危。現指單方面的願望和計劃。

【一筆勾】謂破除一切塵緣。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袾宏(蓮池大師)寫了七首《一筆勾歌訣》:“五色金章一筆勾”、“魚水夫妻一筆勾”,合稱“七筆勾”。勾是塗去之意。“一筆勾”即“一筆勾消”。

【味同嚼蠟】指修行人清心寡欲,淡於世味。語出《楞嚴經》:“我無欲心,應汝行事。於橫陳時,味同嚼蠟。”

【割愛】愛是貪欲的別名,位列三毒之首。有愛便有嗔,愛嗔相激,增長惑亂。而世俗的愛,只是虛妄、不淨、自私的貪愛,只有斷愛、離愛、割愛,才能獲得覺悟。

【自欺欺人】佛經中以犯妄語者為自欺欺人,五戒之不妄語。

【臭皮囊】皮革制成的袋子,比喻人身。“臭皮囊”這句俗語源於《四十二章經》:“天神獻玉女於佛,欲以試佛意、觀佛道。佛言:革囊眾穢,爾來何為!以可诳俗,難動六通。去,吾不用爾。天神愈敬佛,因問道意。佛為解釋,即得須陀洹(小乘初果)。”佛把天仙美女視為盛滿污穢之物的皮袋子,這叫做“不淨觀”,專用以破除YIN欲。

【夢幻泡影】比喻人生無常,世事虛幻。《金剛經》“六如偈”雲: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唐伯虎因以為號“六如居士”。

【世界】指有情眾生所住的國土。佛教《楞嚴經》雲:“何名為眾生世界?世為遷流,界為方位,汝今當知東、西、南、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上下為界,過去、未來、現在為世。”佛家語中“世”即是時間,“界”是空間,“世界”所指的就是整個宏觀宇宙。“世界”成為常用語後,所指的只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一切事物的總和。

【大千世界】佛家謂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禅三天,為一中千世界;集一千中千世界,為一大千世界;因為這中間有三個千的倍數,所以大千世界,又名為三千大千世界。

【浩劫】“劫”是梵語“劫波”(Kalpa)的音略。劫是不能用年數來計算的漫長的時間概念。如用一件輕軟的天衣,每隔三年去拂試一次方廣數十裡的磐石,直到此石銷磨盡,謂一小劫。而“八十小劫,名一大劫”。佛經中又說,一大劫中包括世間“成、住、壞、空”四個階段,“劫”的時間概念由此引申到空間范疇。故而“浩劫”、“劫難”都是兼有時空雙重意義的。

【一彈指】我們現在形容時光短暫常用“彈指一揮間”這個比喻。“彈指”是佛教中的一個時間量詞,出自於印度梵語。《僧只律》上解釋說:“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名一彈指,二十彈指名一羅預,二十羅預名一須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須臾。”另外,“彈指”也是捻彈手指做聲的動作,它原本是印度的一種風俗,用以表示歡喜、贊歎、警告、許諾、覺悟、召喚、敬禮、詛咒等。

【當下】 本佛教用語,人能活著和感覺到的只有當下。當下就是現在的這一刻。

 

【安心】來自禅宗的一則著名公案。據《五燈會元》卷一載,禅宗二祖慧可曾向初祖達摩乞與安心法:“諸佛法印,可得聞乎?”達摩雲:“諸佛法印,匪從人得。”慧可曰:“我心未寧,乞師與安。”達摩雲:“將心來與汝安。”慧可遍尋不見心,便說:“覓心了不可得。”達摩說:“我與汝安心竟。” 慧可大悟。

【莊嚴】指佛像、法師的神態端莊肅穆。

【晨鐘暮鼓】為舉行法事時集眾而用的法器。唐宋以來,我國各大寺院多在佛殿兩側建鐘鼓樓以為懸掛鐘鼓之用。因而晨昏撞鐘擊鼓已成為中國佛寺的一種傳統。

【五體投地】用左右膝、左右肘、頭頂等五個部位著地行禮,是佛教裡最為敬重的禮節。

【十字街頭】見於《五燈會元》卷十九:“大眾須知,悟了遇人者,向十字街頭與人相逢,卻在千峰頂上握手;向千峰頂上相逢,卻在十字街頭握手。”“十字街頭”指世間、事相等,與“千峰頂上”所指的出世間、理體等相對而言。

【灰頭土面】猶言蓬頭垢面,形容骯髒相。也作“灰頭土臉”。大乘佛教指出,修行成就後,還要發大悲心,返回塵世中去救度眾生。灰頭土面即指應眾生緣而化現的凡夫形象。

【勇猛精進】很難想象這個積極入世的詞出自佛教,原指奮勉修行佛法。《無量壽經》卷上雲:“勇猛精進,志願無倦。” 現在指刻苦學習,不斷進步。

【覺悟】“覺”,梵語為bodhi,鸠摩羅什譯作“道”,玄奘譯作“覺”。佛家以開悟智慧會得真理為“覺悟'。現在指政治上的認識水平。

【自覺】佛典中依覺的范圍和程度的差別而立“三覺”: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自覺”異凡夫,凡夫迷沉,全不自覺。今以自己有所認識而覺悟為“自覺”。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語本《景德傳燈錄》:“百尺竿頭不動人,雖然得入未為真;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導師】引路的人。佛為眾生指點迷津,指示通向“彼岸”的正道,故稱“大導師”。

【正宗】佛教禅宗稱初祖達摩所傳的嫡系學派為正宗。宗,即禅宗。禅宗自稱“宗門”、“宗下”,稱其他佛教流派為“教”。後泛指學業技術的嫡傳正派。

【昙花一現】佛經中用來比喻佛法難聞。

【空中樓閣】喻修行者應築好根基,循序漸進。

【醍醐灌頂】“醍醐”是從牛乳中反復提煉而得到的甘美食品,喻無上法味(最高教義)。“灌頂”原來是古印度新王登基時的儀式:取四大海之水裝在寶瓶中,流注新王之頂,象征新王已享有統治四海的權力。密宗沿用此法作為僧人升任阿阇黎(規范師)時的儀式。佛教典籍中用以喻灌輸智慧、佛性,除卻疑慮,從而心地清涼。

【心地】以大地比喻心,謂心如大地,能產生世間、出世間和善惡等法。

【心心相印】心者,佛心;印者,契合、符合。禅宗謂不立文字,不依言語,直以心印心,故曰“心印”。現指心與心互相契合,形容彼此的心意完全一致。

【伸手不見五指】我們現在用來形容光線暗。其實,它本是佛教用語,出於《續燈錄》卷七:“伸手不見掌。”這句禅語的意思是:悟道的人見一切事物,不加以主觀的虛妄分別與憎愛,因為一切事物在本質上是平等不二的。

【投機】徹悟的意思,合乎佛祖的心機謂之投機。

【單刀直入】禅宗高僧啟發學者須直截痛快,不依經論文句,斬盡葛籐(分別雜念),故以單刀直入為喻。

【當頭棒喝】禅門認為佛法不可思議,開口即錯,動念即乖。為了打破學人的迷執,不少禅師用棒,或用喝,作為施教的一種方式。

【天花亂墜】佛教傳說佛祖講經,感動天神,天上紛紛落下花來。現形容言談虛妄、動聽而不切實際。

【頑石點頭】指說理透徹,使沒有悟性的人也心悅誠服。

【辯才無礙】本佛教用語,指菩薩為人說法,義理通達,言辭流利,後泛指口才好,善辯論。語見《華嚴經》:“若能知法永不滅,則得辯才無障礙;若能辯才無障礙,則能開演無邊法。”

【三昧】佛教用語,梵文“Samādhi”音譯詞,意為“正定”,即屏絕雜念,使心神平靜,是佛門修養之法。先比喻奧妙之處。

【面壁】佛教用語,指面對牆壁默望靜修。據說佛教禅宗初祖菩提達摩寓止於嵩山少林寺,曾面壁而坐,終日默然靜修九年。後一些武術門派中有弟子犯了本門戒條,掌門人便罰其在山洞、懸崖等孤寂之地面壁思過一段時間。金庸《笑傲江湖》中華山派弟子令狐沖曾被掌門人岳不群罰面壁思過一年。

【法寶】佛教用語,指佛說的法,又指和尚用的衣缽、錫杖等。

【法子】佛教用語,意為“步向正道”。日本女歌手酒井法子即以此取名。但令人遺憾的是,2009 8月,酒井法子因藏毒及吸毒被警方逮捕,判處一年半懲役,並沒有“步向正道”。

【天龍八部】原為佛教用語,指佛經中常見的“護法神”。諸天和龍神為八部眾的上首,故稱。後被金庸用作書名。

【浮世】來自佛教用語,本意指人的生死輪回和人世的虛無飄渺。日本作為風俗畫、版畫的名稱。

【小品】本屬佛教用語。鸠摩羅什翻譯《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將較詳的二十七卷本稱作《大品般若》,較略的十卷本稱作《小品般若》。可見,“小品”與“大品”相對,指佛經的節本。因其篇幅短小,語言簡約,便於誦讀和傳播,故備受人們的青睐。

【智慧】梵語般若(Prajna)的意譯。佛教謂超越世俗虛幻的認識,達到把握真理的能力。

【真心】佛教用語。謂真實無妄之心。

 

上一篇:淨空法師:持咒的意義
下一篇:達真堪布:先一門深入,再廣學多聞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