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爾巴大師概括了禅修中身體坐姿的五種要義:如箭直立、如鐵錨之鉤、如方格之交叉、如鐵鏈之捆綁、如銅鑼般居中。
第一、如箭直立
這裡講的是脊椎伸直,如箭一樣沒有歪曲。為什麼要求這樣?是為了讓中脈保持垂直,氣和明點可以通暢無礙。如果身體歪斜、鉤著或仰著都不行。我們說直心是道場,道心不直,法就不可能通達。同樣的道理,中脈不直,明點就無法通達。關於中脈的說法,有的說是外白內紅,有的說是外藍內紅,這只是觀修的方便,其實中脈是無相的,看不到的。在打坐時,很多人看到自身有光,在死的時候也有出光的反應,身體還會縮小,這些與脈氣明點的調節有關。從內皈依講,中脈是本尊,氣是空行,明點是上師,這三者是修行成就的方便。
密乘講人體有三大脈,即中脈、左脈、右脈。左右兩脈輔助著中脈,如同身體不可缺少的兩只手。中脈在頂輪處有三十二個脈結,就像一把撐開立置的傘,脈口是圓的,朝下。在喉輪處有十六個脈結,就像倒置的傘一樣,脈口朝上。心輪處有八個脈結,八幅法輪其實是描繪心輪,像傘一樣脈口朝下。臍輪處有六十四個脈結,是脈結最多的地方,像倒置的傘一樣脈口朝上。密樂輪處有三十二個脈結,與頂輪數相同,像傘一樣脈口朝下。脈結不是網狀的,中間是空的。我曾請教過一些上師對於中脈的體驗,有的說像晃動的感覺,有的說像粘住了一樣,在打通中脈的時候會聽到聲音,有通脈的感覺。大家想一想,為什麼緣起的脈沒有相,卻會動,會發出聲響?這種覺受是妙不可言的,大成就者在修行中肯定有所體悟,這表明自身的壇城奇妙無比!如果僅從理論上分析,你會想不通,就像禅宗“心動幡動”的公案裡,究竟是心動還是幡動?從道理上講一般人都會說是幡動,真正來說卻是心動,因為你的心如果不起分別,怎麼知道幡在動呢?所以這些覺受,還是要靠個人在實修中去體會。
第二、如鐵錨之鉤
中脈是直的,大小如中指一般粗,左右兩脈如麥稈一般細,走向與中脈平行直上,但到了兩鼻孔處,走向就像彎鉤。這樣能令粗的氣息與意識得以平息,粗的雜念不會出來。很多人感覺在觀修時雜念紛飛,可以用這種竅訣來對治。
第三、如方格之交叉
金剛跏趺坐雙腿盤起來的樣子,就像方格一樣方方正正地交叉,令身體穩固不動,這樣能清除修行中的很多障礙,尤其能防止明點的漏失。
第四、如鐵鏈般捆綁
長時間打坐的修行人都配有一條紅色的禅修繩,也叫禅帶。如果你白天、晚上都是雙盤坐著,這條禅帶能起到良好的輔助作用,它可以輔助膝蓋往上拉的力量,還有拉直身體的力量,從而使身體保持固定的姿式,不會散架。
第五、如銅鑼般居中
打坐前要把坐墊鋪好,坐在上面不能太涼,密樂輪要往上提,肛門像銅鑼的中心,始終往上提。這樣有什麼好處呢?能使氣往中脈裡走,不往外、往下漏失。就這樣脈氣在運轉,明點往上提,身體會有熱、樂、舒服的感覺。這種初樂的感覺,就是生命再造體的活動產生的,男女之間的欲樂也是生命再造體的作用,二者的差別就在於後者會因貪執而漏失明點。修行中對初樂的覺受是肯定的,但這只是起點,四灌頂中還會漸次出現初喜、勝喜、極喜、俱生喜等妙樂,就這樣逐步地提升,最終證得空樂雙運的本體。
瑪爾巴大師贊歎說,以上五種調整身體的竅訣是一切竅訣中最殊勝的方便。你只要如實地修,妄念會自然減少,昏沉、掉舉也會減少,心容易得定。這就是身體的緣起,是一種修行的捷徑,令你迅速證悟的方便。
金剛持念法
上等的念咒法是“金剛念誦”,有兩個重點,一個是“一口氣一口氣念”,另一個是“唇齒不動”。要達到唇齒不動,首先,要練習一口氣一口氣念。持咒時一口氣一口氣配合呼吸的氣來念,一句連一句的,中間不要呼吸,只用舌頭和嘴巴發音,這樣無形中身體內部也在呼吸。一口氣能念幾句就念幾句,念到這一口氣實在接不上了,小腹都完全癟下去了,這時就讓它松弛下來,把嘴巴閉起來不要吸氣;讓它自己吸氣。就像以尼龍奶瓶喂奶一般,裡面的奶吸光了,沒有空氣,奶瓶不是都癟了嗎?而當你嘴巴一放松,空氣自然進來就膨脹了,這就是最自然的氣功,但雖然要換氣,而念上卻清清明明,咒語是不間斷的,一個字一個字在心裡念得很清楚。這樣,我們的身體也就自然調整好了。此時一點妄念都沒有了,因為呼吸都來不及,還有時間亂想嗎?等吸氣充滿了再開始念,如此周而復始,一口氣一口氣的,慢慢從三句、五句乃至十句、二十句越來越增強,經常這樣練,就會達到“氣滿不思食”,當然這並不是胃腸有毛病。懂得這個方法,對身體健康其效果是可以肯定的。
“金剛念誦”在轉化“四大”,攝心調氣上有很大的功用。一般念佛念到最後,喉嚨都會沙啞,這是念佛的方法錯了。正確念佛的方法是念茲在茲,輕松自如的,金剛念誦要念到把自己的身心融到“空、無相、無我”的境界裡,然後“唇齒不動”,只有舌頭在彈動。初步的功力還不到時,嘴唇微微動也無妨。慢慢讓你達到“心氣合一,能所雙亡”,所以金剛念誦就是道道地地的“觀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發揮到最極點了。可以成就無上功德!(轉摘自“流水今日明月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