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問答

 

索達吉堪布香港科技大學學佛問答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索達吉堪布香港科技大學問答

『 2011年11月24日晚上 』

(一)問:我是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的學生,一直想對如來藏有個全面了解。請問,該從哪裡著手?

答:若想全面了解如來藏,我建議你先看幾部最根本、最精要的經論:《如來藏經》、彌勒菩薩的《寶性論》、麥彭仁波切的《如來藏獅吼論》、覺囊派的《山法論》。在這些顯宗經論裡,都對如來藏作了細致闡述。

(二)問:感謝您來科大作講座!生長在21世紀的年輕人,他們對佛法沒有太大興趣。請問,該怎樣讓這些年輕人了解佛法、接受佛法呢?

答:讓他們感受到利益很重要!

在當今學佛的人群中,中年人居多,老年人在尋找人生歸宿的時候,很多也入了佛門。而80後、90後的年輕人,他們看重眼前的生活,多數人覺得佛法跟自己沒關系。但是在我看來,也並不是沒關系,我甚至認為,如果你想過好眼前的生活,佛法是最有益的理念,而且必不可少。

所以,一直以來,我們才盡力推廣佛法,想讓它深入人心。我們不是要用教義來控制哪一個人,也沒有政治、經濟等任何目的,只是從佛教徒的角度,想讓大家了解佛法,讓更多人分享到佛教的真理。尤其是大學生,不了解的盡量讓他們了解,已經了解的,也勸他們不要停留在表面上,而要不斷深入。我想,只要懷著真誠的利他心去推廣,他們漸漸會感興趣的。

當然,一個人在接受佛法時,也分階段:剛開始,因為從前的教育等原因,有些人會誤解,甚至排斥;中間的時候,在好奇與思索的過程中,畢竟是年輕人,有開放的接受能力,會出現半信半疑的狀態;而到了後來,在試著運用——比如祈禱、忏悔或斷惡行善以後,他們會得到真實的利益。只要感受到了利益,誰還不願意接受呢?

(三)問:我是這裡的訪問學者,對佛法很有興趣。但剛才聽您說,只是感興趣還不夠,還要修行。所以請問,我該怎麼修行?

答:修行要有次第,像《大圓滿前行》裡講的:先修“人身難得”,知道了人身很難得,你就會珍惜它,不能用它造惡,而願意行善;之後修“壽命無常”,修的時候你會有種緊迫感:現在自己雖然年輕,但年輕很快就消失了,人終歸一死,死期又不定;接著是“輪回過患”、“因果不虛”,這些修法讓你知道生命有前世後世,未來的生生世世唯一依靠現在的修行……就這樣,從共同加行開始,一步一步地往上修,只有這樣修,才可以打下牢固的基礎。否則,直接修最高的法,就算你一整天閉眼坐著,那也只是坐著而已,舒服是舒服,但斷不了煩惱。

要斷煩惱乃至無明的種子,一定要有空性智慧,此外的修法或行為,都不能直接對治“我執”,對治不到“我執”,也就解脫不了。所以,一般的燒香拜佛,乃至表面上的修行,都只是一種善法,不是解脫正因。若想解脫,就必須遵循《三主要道論》中講的三個要點:出離心、菩提心、無二慧。無二慧就是空性智慧,是解脫輪回的根本,但它也要依靠前前的功德才能生得起來。

所以,修行一定要按次第來。如今很多佛教徒只有佛教的形象,雖然有個形象也有功德,但想解脫的話,還是要聞思和修行。

(四)問:我是科大的學生,對佛法就是半信半疑的那種。我想問的是:人是怎麼來的?是誰創造了人?是佛嗎?但在佛之前就有人了呀!

答:按照《俱捨論》的觀點,人並非如“進化論”所說的那樣,是從猿猴變過來的,沒有這麼簡單。一個人或者一個生命,都是經歷了極為漫長的流轉時日,才呈現了他現在的這種特定狀態。

當然,人也不是誰創造的,不是神,也不是佛,而是以各自業力而生的。

釋迦牟尼佛是賢劫千佛[1]中的一尊,在這個劫中,他的前面已經有三尊佛來過了,他是第四尊。但佛陀出世,是為了轉**度化眾生,並不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才有了人類。

問:我現在的研究很不順,也很心煩,我該怎樣用佛法來幫助自己呢?

答:應該祈禱佛,這有很大的利益!但祈禱佛,是不是就能達成所有心願呢?也不一定,還要觀待你前世的因緣。

有人說:“我祈禱了啊,為什麼不起作用?”其實,這就像去醫院看病,有些病能完全治好,有些病則效果不大。那麼,既然有些病治不了,我們還要不要看病呢?還是要看。祈禱佛也是這個道理。

因此,生活上遇到不順的時候,祈禱佛對你一定有加持。至於能改善多少,就看自己的信心和因緣了。畢竟每個人的前世以及今生,都存在種種復雜的因緣,這也起著很大的作用。

(五)問:我是科技大學商學院的學生。在這樣一個越來越復雜的時代裡,該怎樣保護和傳承西藏文化及藏傳佛教呢?

答:在科技越來越發達的時代,外來文化對西藏的佛教及傳統確實有沖擊,這一點不可否認。但是,短時期內應該不會有大的問題。

因為這些文化多數都保存在寺院裡:一部分在個別開放的大寺院裡;還有相當一部分,保存在深山中的寺院裡。在這些寺院裡,不僅有佛教文物,更有一批佛教學者——許多德高望重的格西、堪布,還一直在住世。並且,西藏人也特別重視學習佛法,出家人也好、在家人也好,都不同程度地在學習著。在他們心裡,佛法就像如意寶一樣,不可能輕易拋棄。

當然,有些去了漢地或國外的藏族年輕人,信仰也許會慢慢消失,他們羨慕那裡的生活,明星的頭發怎麼弄、衣服怎麼穿,自己也開始趨之若鹜,就像內地八九十年代羨慕美國一樣。所以,若想將佛法的傳承交給他們,得讓其先懂得這些文化的價值。

不過,現在西方倒重視起這些來了,他們開始關注雪域的草原、文化及佛學。可能這也是一種流轉吧,流轉到最後,我想西藏人還是會回來的,從漢地到西方,再回到自己的故土。不過到了那個時候,在他們心裡,不知道養育自己的“母親”文化還在不在了?

(六)問:我是科大工學院的學生。您書上說:佛教的精髓在於大悲和智慧。如果“大悲”是指大悲心、菩提心、恻隱心、同理心,那麼,“智慧”又是指什麼呢?

答:智慧有兩種:一是世間中取捨並接受真理的智慧。就像你們大學生,有了智慧才能求知,否則連工作都找不到,佛教中也提倡這種智慧。

但最根本、最重要的,是通達萬法實相的智慧。這和了解有所區別,它是一種大徹大悟。這種悟到的智慧,才是最高深的智慧。

(七)問:佛教怎樣看待“進化論”?

答:關於“進化論”,就算達爾文在世,恐怕用它也解釋不了眾生身上的種種現象。而且,就算在科學界,這一理論也很受質疑,比如前段時間,美國就有500多位科學家聯合簽名駁斥“進化論”[2]。

在佛教看來,多了不說,單就每個眾生的苦和樂這一層面,如果不從各自的業感上解釋,而是按照“進化論”所說,人是以那麼簡單的方式進化的,那所有人的苦樂現象,應該都差不多,智慧的高低也很相近,但事實並非如此。所以,“進化論”的傳播並不正確,它對人們認識生命的真相,以及樹立正確的人生理念與價值觀,都有相當大的損害。

問:佛教講“業力”,講“因緣和合”,那業力又是怎樣發揮作用的呢?

答:還是就苦和樂來說,佛教認為,一個人的苦和樂,是以善業和惡業作為“因”,與眾多復雜的“緣”結合以後形成的。總的來講,你種下什麼因,就會生什麼果。惡業好比有毒的種子,你種了它,就會產生有毒的果——苦;善業好比妙藥的種子,你種了它,也會產生妙藥的果——樂。果上的不同,完全來自於“因”。而在整個過程中,起輔助作用的,則是“緣”,像陽光以及水、土等等。

舉個例子:兄弟姐妹幾個人,父母是一樣的,但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各自身上所呈現的禀賦或出現的問題,卻截然不同,比如性格、才華、工作、遭遇,這些都不一樣。那麼,這些差別的“因”在哪兒呢?是他們從前世帶來的業力,而不在父母身上。父母對他們的降生或成長,只是個“緣”而已。

當然,這個道理很深,要想弄明白,還是要深入佛教的經論,在理論上思維清楚,然後再從實際生活中,方方面面地觀察一些具體現象,這樣你就會生起真實的定解。

問:對我們年輕人來講,四谛、十二因緣以及空觀等哲學性思想很有吸引力,但一看到經典裡的這個佛、那個菩薩,就覺得離我們很遠,不太相信是真實的。請問,這些是真的嗎?

答:這些都是真的。釋迦牟尼佛在2500多年前,真實地來過這個世界,只不過他是來傳法的,是把真理介紹給世人。而他的思想也留在了文字上,這些你們都看到過,世界各地的人也都在研究。所以,佛陀並不是神,他一生的事跡也不是神話。

你剛才說的四谛、十二因緣或空觀,這些就是佛陀的代表思想。如果你們感興趣,可以深入研究,研究之後,很多道理也不難理解。其實,前輩智者們也都是在研究、修行這些之後證悟的。看看禅宗、密宗等各派大德的傳記,他們的境界絕非凡夫可比,後代的追隨者尚且如此,那佛陀、觀音、彌勒等佛菩薩的功德,又怎麼會是假的呢?而且,如果你一邊學著佛的思想、體會著佛法的真義,一邊又否認佛的存在,這好像也不是很科學。

當然,有懷疑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許多層面你們尚不了解,而且,在目前環境、教育等因素的影響下,要對古老的佛教生起信心,對現實中缺乏對照的佛陀生起信心,的確也不太容易。

不過,我一向認為:年輕人學佛,不應該止於一種簡單的信仰。信佛不像崇拜神一樣,你若要真正相信佛,就一定要先全面了解他的思想。

(八)問:我是科技大學金融系的職員。在香港這樣一個大都市裡,人人都忙著賺錢。生活雖然很享受,但我們該如何對治心裡的煩惱呢?

答:在如今的社會裡,一個人要對治煩惱並不容易。不僅是香港,內地大城市也是一樣,人們越來越忙,光是每天接電話、打電話,就讓許多人的聽力出了問題。這個時候,不要說對治煩惱,就算靜一靜也很困難。所以,我建議每個人都停一停腳步,仔細看看自己在做什麼?自己是誰?……否則,在忙忙碌碌當中,經常把自己都弄丟了!

要知道,人生的意義並不只是錢,對很多人來講,你賺得再多,也不過是銀行的一個數字,而且你在為這些奔波時,不知不覺人生就到了盡頭。有些人以為,享受生活就是人生的意義。但實際上,所謂享受,也不過是在虛幻的追求中,盲目地活著而已。

人靜一靜可能才會發現,由知足帶來的寧靜,原來是我們內心很深的需求。每當我遠離塵囂從城市回到寺院,心裡總會有一種莫名的愉悅——也許是回歸自然的滿足吧,那時候我深深體會到:快樂並非來自於財富,而是來自於內心的富足和喜悅。俗話說“知足常樂”,這的確是至理名言!

當然,一個人若連基本的生活條件都沒有,也是會很苦惱,但現在大多數人的苦惱,並不是因為這個,而是因為不滿足。不滿足,就會不斷求取;有了求取,自然少不了煩惱。因此,若要減少煩惱,唯一的方法就是知足少欲。

所謂知足少欲,對一個城市裡的人來講,做到隨緣也就差不多了——沒有因緣就隨遇而安;有因緣就多賺點兒,但也不過多地要求。而且,有了錢以後,最好能幫助一下身邊吃不上飯的人,甚至救濟一些災民。如果人富了以後,只是自顧自地沉溺在虛幻的快樂中,那到頭來看看,這也沒什麼意義。

所以,知足少欲是一種智慧,在這種智慧的觀照下,你可以積極地生活,該做的做、該說的說。而且,因為知足少欲,煩惱肯定就少很多。

(九)問:我是香港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的學生。佛教裡有“相”和“心”這對概念,請問“相由心生”是什麼意思?

答:“相由心生”是唯識的觀點。按照這一觀點,內外的一切顯現,都是由心產生的,這就相當於做夢——夢裡沒有真實的東西,一切都是心的造作。

若要弄懂這個道理,你可以研究一下《唯識二十頌》、《唯識三十頌》,還有《楞嚴經》、《楞伽經》等。懂了以後,你就會知道“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世間的萬事萬物並不是從其他地方產生的,而是我們的心被無明遮蔽以後,呈現出來的一種迷亂相。這些“相”,不管是內在、外在的,到底存不存在呢?存在,但也只是心的幻象而已。

問:還有一對概念是“色”和“空”,所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但如果色是空的,比如說螞蟻,螞蟻這個色既然是空的,為什麼還有對它生慈悲心或惡心的區別?再說,慈悲心或惡心本身也是空的,既然如此,又何必執著善惡呢?

答:“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中觀的基本思想,也是《心經》的核心內容,以前我講《心經》時曾解釋過。所謂“色”,也就是我們眼睛所看到的東西,它的體是空的,這一點,以中觀理論可以推證。但這是站在實相角度上講的,也就是說,在佛菩薩的境界面前、在萬法的本體這一層面上,色和空無二無別。然而,從現相的角度、在我們世俗的一般顯現面前,色不是空,空也不是色。所以,對於實相和現相,一定要分開層次理解。

這樣的理解,其實與量子力學的分析是一致的。在量子力學中,觀察瓶子時,它的本質上是分子、誇克、亞誇克……但在顯現上,也就是說,當用眼睛看的時候,我們看見的是不是亞誇克呢?不是,而是瓶子。那為什麼眼睛看不到亞誇克呢?因為這是兩種概念、兩種層次,不能混為一談。

同樣,當我們用眼看見某個眾生時,比如說螞蟻,雖然它的本體是空性,但我們還沒有證悟空性之前,應該跟隨眾生器界的顯現來修行。怎麼修呢?你看到的是螞蟻,螞蟻有苦樂,我們就緣它的苦樂修慈悲心。雖然慈悲心或惡心的本體也是空,但在顯現中,善和惡會導致不同的果報,所以要斷惡、要修善。

就像那個瓶子,你不能因為它是亞誇克組成的,就不相信瓶子存在而把它扔了。扔了的話,沒有瓶子就不能喝水了,同樣,不取捨因果的話,就只有感受痛苦了,這是世俗層面的規律,我們每一個人的存在,都脫離不開這個規律。所以,現相和實相要分開。

在這個道理上,如果對佛教有全面的了解,理解起來會比較圓融。否則的話,不是滿腹疑惑,就是輕易判斷,甚至排斥,這都是不科學的。科學之所以被人認可,一位科學家在報告中說,它要具備三大特性,同時他認為,佛教也完全具備這三大特性。可見,佛教也是科學的,只不過有些問題要深入研究才會懂。

(十)問:我是科技大學理學院的。佛家講“生死輪回”、“前世後世”,但我從小受的是唯物主義教育,不知道該怎麼理解這些道理?

答:其實,即便是現在的科學界,也承認前世後世。像美國的史蒂文森博士、塔克爾博士,他們在美國以及世界各地,已經搜集了數千個案例能證明前後世的存在。這些案例在任何群體中都有:相信科學的,不相信科學的,有宗教信仰的,沒有宗教信仰的……他們因為對這些的長期觀察,最終也相信了前世後世的存在。

一般人不承認這些,多數是因為環境或教育的原因,但是我認為,如今也該反省一下了——其實,唯物論者否認前世後世,並沒有有力的證據,只是口頭上否認而已。

假如否認者沒有依據,而建立者卻有真實案例,這本身就是很好的建立方式。更何況佛教中還有理論——這可能稍微有點專業,但簡單來講:一個人因為有我執、煩惱,於是就會造業,造業以後,當這一期生命結束時,後世的生命就會隨著業而延續,呈現出另外一種形態,由此形成無邊無際的輪回;直到有一天,當他生起無我智慧時,才能斷除這種流轉。當然,這些道理很深,也很隱蔽,若想對此生起信解,最好學一學佛教的經論,甚至試著抉擇一下空性,這就是聖天論師在《中觀四百論》中的教誡[3]。

其實,佛教並不是簡單說教,不是讓你無論如何都要信,你完全可以自己分析,而分析的最好方式就是辯論。在藏傳佛教的辯論場上,像前世後世這樣的問題,起碼要辯上幾個月。到了最後,如果你沒有理由,而我有,那你就輸了,不得不承認我的觀點。

其實這樣很好!在探索真理的過程中,你對於好奇但又不熟悉的任何問題,以這種方式去觀察、提問、辯論,很容易提升自己的理解,甚至獲得意想不到的突破。

(十一)問:我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的學生。在聽您講座、看您的書時,我都有種感覺:您是把藏漢以及顯密佛教結合起來,進行傳播和交流的。請問,您是出於什麼因緣來做這事的呢?

答:“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說到“因緣”,唯有佛陀才能徹底了知。像今天諸位坐在這兒,或者你在香港科技大學讀書,這些事情看似簡單,但在它的背後,確實都有很深的因緣。但這些因緣讓愛因斯坦來說,恐怕也不一定說得清楚。所以,我也不知道是什麼因緣。

不過,從心而論,我很願意到各地講一些佛教的道理,也很願意跟大家結善緣、交流佛學。在交流的過程中,我常常覺得自己是個學生——因為我不具足當老師的條件,就算當個學生,可能也不太合格,所以一有人叫我“老師”、“堪布”,我就很慚愧,只不過一想到佛教這麼好,現在人又這麼需要,就不由自主地站了出來。

我站在這裡,只是想把佛法介紹給大家。太虛大師說過:“科學愈發達,佛教的真意愈顯。”當佛陀所揭示的真理,因為科學證明而變得更加明晰之時,人們會發現內心的真實需要,與此同時,佛教對人們的利益也最為深刻。

尤其是年輕一代,如果沒有佛教理念的加持和約束,我擔心有些人會做出極端的事情,甚至危害這個社會。所以,我雖然做不了什麼,也利益不了誰,但算是一種小小的使命感吧,我常常會去一些大學作交流。

其實,我很喜歡跟年輕人、跟有智慧的人交流,在這個過程中,自己也學到了很多東西。

問:請問,您有沒有遇到過別人的反對或攻擊?您是怎麼面對的呢?

答:有,但我樂意接受。

如果是反對我的觀點,我的觀點也確實錯了,那我不會執迷不悟,一定會恭恭敬敬地接受對方的正確思想,這是佛教訓練中的基本素質。但是,如果對方舉不出什麼真實依據,我還是會很自信地堅持自己的觀點。

假如不是觀點的問題,而是在公開場合說我的過失——也就是你所謂的“攻擊”,那我不會有什麼煩惱,也不會生氣。為什麼呢?因為在我看來,佛教徒也好、非佛教徒也好,老師也好、學生也好,大家在開放自由的心態中交流,是一種彼此的認可,是一種享受,談不上什麼“攻擊”。而且,即使是攻擊,真理也不怕攻擊。伽利略說過:“真理就是具備這樣的力量:你越是想要攻擊它,你的攻擊就越是充實了和證明了它。”

所以我認為,對一個追求真理的人而言,反對或攻擊恰恰是一種機遇和挑戰,從中可以反省並提升自我,將來為大家帶來更完美的奉獻!

主持人結語:

非常感謝堪布的演講!希望下次還有因緣,能夠再次邀請堪布為我們作更精彩的演講。

請大家起立,恭送堪布—— 



[1]賢劫千佛:現在之二十增減住劫中,有千佛賢聖出世化導,故稱為賢劫,又稱善劫、現劫。

[2]中華網科技訊:500多名美國科學家聯合簽名反對達爾文的進化論。在這些科學家聯合簽名的反對文章中寫道:“我們對達爾文的進化理論表示非常的懷疑。”這篇文章還稱:“我們對達爾文進化論中的自然選擇理論表示懷疑。我們認為,作為科學家我們有責任要求各領域科學界進行一系列更加深入的研究,以確定達爾文的理論是否合理。”在這篇反對文章上簽名美國科學家共有五百一十四名,其中有一百五十四名是生物學家、七十六名化學家、六十三名物理學家,其余的是一些毗鄰學科的專家們。據這篇反對文章的起草者認為,地球上的生命具有極其復雜的發展過程,達爾文進化理論狹窄的框框,根本容納不了地球生命的起源與未來發展進程。

[3]《中觀四百論》雲:“若於佛所說,深事以生疑,可依無相空,而生決定信。”

 

上一篇:做個真正慈悲的放生人
下一篇:達真堪布:夫妻和睦有良方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