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法師開示
淨慧法師:《優婆塞戒經淺釋》三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優婆塞戒經卷二 【發願品第七】 善生向佛請法說,三十二相業誰能做到呢? 佛說,有智慧的人能做到。有智慧的人能發無上大願心,身口意得做善業,願眾生將來都成為聲聞、緣覺、菩薩,親近佛,親近善知識,恭敬供養,受持深法。但是初學人一定要親近聲聞緣覺,因為菩薩是從聲聞緣覺中修出來的。連聲聞緣覺都不是,一果羅漢都不是,那對不起,親近誰都得從親近聲聞、緣覺開始。親近諸佛、聲聞、善友,可以無量世去親近,受大苦惱也不疑悔,不於菩提心生一點退轉心。眾生如以惡口打罵我,毀辱我身,我願增加慈悲,不生惡念。願我後生,在在處處不受女身、無根、二根。後兩種人即非男非女或是既男又女,就是疑惑不信而犯四重戒的業報之身。我願遠離惡友,不生惡國、邊夷之地,常生在豪姓、大姓之家,身體好,財寶自在,而且有好心,有時間能夠修行,心得永見。我願思維不放逸,離身口意一切惡業,連意都不起惡念。常為眾生做大利益。不為身命而造惡業,利益眾生的時候,不求恩報。我願常行受持十二部經,而且轉教他人,弘法利生,能壞眾生惡念、惡業,一切世間的事情,不能超越弘法利生這件事。我願承傳佛法,為帶領的弟子培德,讓他成為聲聞緣覺直至菩薩,續佛慧命。我願救治眾生身心重病,心裡有病貪嗔癡,身體上有病殺盜YIN等。我願救度自己和眾生,說種種法,讓眾生聽了後高興。對於根基不好的人也要擇言說法,不管什麼根基的人都讓他高興。如果說法不究竟,引起一個眾生心生不快,這不怨眾生,是說法不圓融。我願為饑餓眾生捨身,當有人吃我、咬我、打我的時候,就像草木一樣,不生嗔恨;而不是食眾生的肉像吃蘿卜似的。我願供養師長、父母、善友,於怨親中其心是一樣,誠修六念於無我想時,同修十二因緣法。我願常於清淨修集慈悲。一切眾生如見我身就高興,樂於和我親近;一親近一高興就丟掉煩惱。只有發菩提心和行菩薩道的人,才能只求佛果,而不求余果。菩薩若能立如是願,當知是人是無上法財長者。只有這樣發願,才能得到無量財,才是功德事,才能求法。現在發成佛之心,但不說自己現在就是佛。
佛說,菩薩要具足三事,才可謂法財長者;一是心不喜歡看外道典籍;二是心不貪著五欲之樂;三是常樂供養佛法僧三寶。另外還有三事;一是為他人受苦心不後悔;二是具足微妙無上智慧;三是行善法時,心不生驕慢。另外還有三事;一是為度眾生受地獄苦如三禅悅;一切眾生皆得往生極樂世界,他的苦報我皆代受,就等於我在受樂一樣;二是見善行功德不生嫉妒;見到誰得法修行,親近善知識,修的比我好才好呢,心生高興,這個世界上又多了一個發菩提心的人;三是所行善業不為生死;不為謀生,不為死後做什麼,如秦始皇修建皇陵、兵馬俑等,不去做這些;這樣人無智慧,因為活著時為死後繼續造業,增加自己苦本。另外還有三事;一是見他受苦,如己無異;二是所行善事功德都為救度眾生;三是善巧方便讓眾生依法解脫而離苦。另外還有三事;一是觀人生欲樂如見到毒蛇;二是唯度眾生修苦樂法;菩薩行人是幾千次上萬次來到這個世界度眾生而不知疲倦,以苦為樂;三是行於無生法忍可積累功德;無生法忍就是行不受世間諸法所影響,順逆二境不動一心。另外還有三事;一是捨身;二是捨命;三是捨財。發菩提心的人為入世度眾生就要捨身命財。另外還有三事;一是多聞無厭,勤聽善知識教化;二是能忍諸惡;三是諸惡為我成道而助道,同時教他修忍;煩惱火可燒功德林。另外還有三事;一是常反省自己的過失;二是善能容讓他人的過失,他人的過失也別張揚;三是勤修慈心,經常把好心放在前頭。另外還有三事;一是致心受持禁戒;二是教眾生不放逸,自性眾生也不放逸;三是口言柔軟不粗,不說粗俗低級下流語言,要說讓人能夠接受的語言;不說讓人一聽就生煩惱的語言,把好心好事用柔軟語說出來;這是一種智慧功德,又是一種口功德;有了意功德於心和口功德於行,自然身功德就具足。另外還有三事;一是能法施,法施就是在自身正行的基礎上能夠弘法、講佛經或流傳經典等;二是能大財施,內財外財為佛事而布施;三是以上兩種施,勸人同施;特別是流傳經典時,一定要給眾生法施與財施於一體的布施機會。另外還有三事;一是常以大乘經典講給眾生聽,教化眾生發菩提心;二是自己精進禅行智慧等,也教化他人共同修行;三是以平等心對待眾生,不生輕慢想。另外還有三事;一是雖然有煩惱,但能轉煩惱,讓煩惱轉為菩提智;二是知煩惱過失,但不生厭,有願生生世世來度眾生,不因為濁世有煩惱而失願;三是,有為的煩惱只有用有為法對治,才能把煩惱的根破除掉。另外還有三事,一是為他人證得功德而歡喜,二是自得安樂,不願意自己獨受,還要讓大眾分享;三是不要滿足,不滿足於聲聞現狀。另外還有三事;一是聞諸菩薩苦行心裡不要害怕,也應該好好修行菩薩道,從而生起大無畏的菩薩精神;二是見有人來求助,要想辦法盡力滿足;三是保持平常心而不生驕慢心,永遠不要有貢高我慢心。菩薩若能觀因觀果,亦能斷因斷果,是斷六道輪回之因果;亦能得因得果,是得佛菩薩的善因果,將來成就佛道。菩薩能斷因果名為法果,自然會成就法王子。出家菩薩立如是願,是不為難;在家菩薩立如是願,實是為難,有多惡因緣纏繞。
【名義菩薩品第八】
善生向佛請法說,菩薩有兩種,一種是假名菩薩,一種是實義菩薩。什麼樣的人為假名菩薩?
佛說,眾生發菩提心以後還願意讀誦外道典籍,修學外道術法;為了自己身命,殺害他命,不修慈悲,暫時還樂於生死;常造諸業,活時要好好活,死了也要死的風光;疑惑三寶;愛惜自己的身命,不能忍辱;語言粗俗,言行放逸,悔恨;於自身生輕慢想,經常說什麼“我永遠也成不了佛”之類缺乏信心的話;對修行有煩惱心、有恐懼想;亦不能勤修智慧,壞掉這些業報;對五欲之樂常生貪吝想;對眾生不合己意的事有嗔恨心,親近惡友;懈怠、亂心,易生無明;不信六度萬行;不願意去修善積福;專門樂聽邪知邪見的惡語等,這就是假名菩薩。
這裡是說受了菩薩戒就是菩薩,在行上不去做,這些都屬於假名菩薩。還有的人,嘴上發了菩提心,可是無量劫以來,一行菩薩道遇到點困難就生疑悔。雖也在行這條道,但不真實,不是真心去行;對自己的過失不生忏悔,對眾生苦不生憐憫。有的在家人為自己生計或家庭紅白事請客而殺牛、宰羊,或殺其它眾生祭天地等。雖然信但是不堅固,為世間的五欲和名聲造種種惡業。依仗自己年輕力壯或財力雄厚心生驕慢,輕視他人。世間人多是這樣,行做的真實性是顛倒的。心裡想我也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但是做的事與其背道而馳,都是顛倒的。不能自利也不能利他,最後只能淪為生死之樂。而行的布施是人天福報,雖然也受持戒律,只能增長壽命或世間財富,這是假名菩薩的種種表現。 什麼是實義菩薩呢?最起碼往這一坐,心裡知道我今天在這靜坐是自利又是利他,有這種心態就寬闊,苦一點我也坐的下去。假名菩薩是坐了一會兒,“我這腿疼啊,還是出去度眾生吧,給眾生講法去吧”,說一些以文解義的不是自己證悟之語的“法”。真實的菩薩不是這樣,打坐時腿再疼再麻我也挺住,我要自利,才能利他,我要想成為真菩薩,必須先修禅定,證禅、證定、證空,破除這些無明煩惱,才能做到真正的自利。為自己還做不到這一點,為他人能做到嗎?為自己能做到的時候,還不忘他人,還要為佛承擔事業,這樣心量就廣,這樣才能吃苦耐勞,進入實義菩薩。
佛說,實義菩薩能夠聽聞佛法,了解深義,理解佛法實義,能親近善友、善知識,供養師長、父母,樂聽佛法,受持、讀誦、書寫、思維,為法的因緣,不惜身命財物,其心堅固。內財、外財、妻子、兒女都可捨棄。說話就說柔軟語,見人先說話、先打招呼,不說讓他人後悔的話,不要事後埋怨。說誠實話,以誠相見,不說惡語,不說兩舌。於自己也不生輕慢想,能做到的事我一定去做,哪怕只能做一點能利於人的事我都去做,做善事沒有上限,遇到路旁行乞的不要給自己限定只供養一元,殘疾程度特別嚴重的,條件允許可以多供養。這樣做增長福德的同時,讓自己的智慧力也增長。
佛說,應該磨自己的智慧之刀,鋒利自己的智慧之劍。什麼是鋒利,自己的智慧明明白白,什麼魔法魔軍魔子魔民來了,立刻就斬斷。雖然也看一些外道典籍,帶著破邪之劍去看,要想說服外道,不看他們的典籍就沒法說服他們。看他們典籍為破他們知見並且超越於他。用方便的方法調伏眾生,讓所有人信服而不生恐怖。常教化眾生,說“菩薩是人修成的,菩薩道是可以成就的。”雖然吃一點苦,但在苦中有樂。同樣是干粗活,他人干粗活是苦,發菩提心的人干粗活是樂事。為了這個常修精進,把自己煩惱放一邊去,不讓煩惱煩自己,也不把煩惱轉嫁給他人。心裡經常攝持自己去精進,不去貪圖安逸,常修忍辱,無辱可忍。以涅槃樂為樂,以涅槃果為果,持戒去精進。願為眾生驅使,只要是為佛法,讓我干什麼都行,有求必應。我曾發願,只要真心修行,哪怕只有一人請法,我都給講法;十人求法,我為十人講法;百人求法,我為百人講法。我不為一人少而不講法;也不為百人多而樂講法。這是菩薩行人的一個願力問題,為他人受苦而不後悔。見有退菩提心的人,得心生憐憫並言語安慰,使之重新生起堅固修行的道心。行菩薩道的人必須這麼做,不讓任何人生煩惱,不求任何果報。不要想“我慈悲誰了,給我個慈悲果報吧”。這都沒用,這個名相是假的,我們這個身體幾十年之後都煙消雲散了,要這些名相有什麼用呢。對於怨你、恨你、誤解你、對你求全責備的人,我們要想他們有他們的道理呀,我有我的過失和不圓滿處,這樣一想就全都理解了。
布施的時候要平等布施,還要超越自己的親人;如見出家人,多供養一些;過年過節供養自己父母可能都沒供養這麼多,這就是超越自己的親人,這才是真供養。知這個世間都是無常的,身體也是無常的;所以,對眾生和自己都要經常有所約束,用佛法來約束。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經常這樣約束自己時,自己的心量就擴大。為自己和眾生共同脫離生死煩惱,就能發起大願心。隨眾生語,不逆眾生語。在隨順的過程當中,用佛法去啟迪,而不是簡單粗暴地打斷,“你別說了,你說的不對”,這樣不行。世俗談論也好,要用善語、柔軟語去啟迪眾生。還有比這好的方法,知道嗎?為眾生受苦之時,其心不動。菩薩行人都是默默承擔一切苦難,而不讓人知道。見眾生作多惡,行少善,只對善業念念於心,盡管少,將來為這小小的善念或善緣都來度;做那些惡事,等有可度之日,必替承擔,讓其出離,這才是修菩薩行的人。
於三寶所,對佛法僧不生疑心,樂於供養佛法僧三寶,錢少時,先給貧窮。去寺廟禮佛,寧可進廟不燒香,也要把兜裡僅有的錢捨給廟外那些乞討的人,先施悲田,後種福田,這是菩薩行人。可是一般人不這樣,有一塊錢先去供養三寶種福田,捨一得萬報,種悲田見不到回報。菩薩行人不求回報,才去種悲田。所以說“先種悲田,後種福田”,這是菩薩行人做的。我們有錢,一定別吝啬,對於那些殘疾人,受苦受難的人,一定要給他們,讓他們心生希望,“還是信佛的人心善啊,我做了這麼多壞事,感召此報,他們還這麼對待我。世上好人多,還是信佛的人好。”讓這樣的人對佛法僧三寶生起恭敬心,要比自己種福田的功德要大,要大百千萬倍。菩薩行人做得到,小乘人做不到,其他人更做不到。有錢送當官的、管事兒的,就不供養三寶,更何況貧窮、下賤之人。瞧都瞧不起他,能把錢給他?見過一些惡人,要是遇到出家人跟他化點緣,寧可把饅頭扔給桌子下面的狗吃也不給出家人吃。
先為貧苦,再為富貴。要是遇到一個窮人、一個富人,要先跟窮人打交道,後跟富人打交道。做一切事的順序,都是先對窮人,後對富人。讓窮人心生歡喜,富人不因為沒先跟他打招呼而不快,而窮人容易生起這種自卑心。富人對誰是否先跟他打招呼覺得無所謂,就算輕慢他了,改日一說,淡淡一笑就過去;窮人要是被有意忽視,後打招呼了,他可能耿耿於懷,終生不忘。菩薩行人絕不讓任何人心生不快,更不應讓任何人對任何做的不圓滿的事耿耿於懷。樂贊他人的好處,說佛涅槃的樂處。如果有技術和手藝,要教窮人學,讓窮人得一技之長,讓他有飯吃。窮人學了技藝,會心生歡喜;別自私自利,教他並不是貪圖他的供養,而是讓他得到利益,讓他去養他的父母。身口意業,所造諸善,終不是為了自己,只是為了利益他人,共為佛事。不是暫時這樣,而要一生都這樣,恆為他人,這才是實義菩薩,真菩薩。出家菩薩為實義菩薩是不為難;在家菩薩實是為難。在家修菩薩道的人都是逆世之人,都是逆著來的;所以,難行難做。
【義菩薩心堅固品第九】
善生向佛請法說,義菩薩怎麼知道自己是實義菩薩呢?
佛說,菩薩苦行的時候,首先是自己有誠心,不為苦而苦。干點活是為自己修道,為眾生得道,為同修能安心修道創造條件,做點累活實在是太幸福了,我吃點苦,同修都能成道,這點苦吃的太值得了,太應該了;這裡真是我修菩薩道的好地方,再也沒有比這裡更好更適合的地方了。有的人呢,受點苦、挨點累,心念就轉,“我可不在這廟待了。”這一轉,就不是實義菩薩了,是假名菩薩。暫時可以逃離,不能生生世世逃離,而且新去的地方可能遠比這艱苦百倍、千倍。還不如把無量劫要受的苦,都拿到今天受,那是修行人的福報啊。越是設置障礙的人,越是助道的善知識;越是設置困難的地方,越是成道的好地方。實義菩薩能行得到,不是實義菩薩做不到。
佛說,我往昔修菩薩道的時候,就是從外道那裡受苦行法,至心奉行,心不退轉。每天只吃一粒生米或其它谷物;住的地方多有荊棘;路上有牛糞、牛尿等也要行走;天氣酷熱時在陽光下暴曬;寒冬臘月時受凍;偶爾有點像樣的食物時,與人分享,都不退轉。現在的寺廟能有這麼苦嗎,肯定沒有;在家人有這麼苦嗎,更沒有。跟佛比一比,我們這些自诩信佛的人,相差太遠了。我們太享福了,福燒的,都不願意發菩提心了。
佛往昔為四事捨棄身命;一是為破眾生煩惱;二是為讓眾生得安樂;三是為破除貪著身。不管出家、在家,怕吃苦就是菩提路上的攔路虎。如果發菩提心的人,怕吃苦,單有苦在等著。哪裡魔王最盛,哪裡是發菩提心人修道的道場,無量劫來的業報都趕到今天了,實在太好了;四是為報父母恩。如此不惜身命者,即是實義菩薩。有的學佛人,寧為病重父母捨棄自己壽命而讓父母長壽;也有些人,別說捨壽,花錢給父母治病都不能,為他人捨身命財就更不可能。這樣的人能成菩薩道嗎?發菩提心的人是,只要為學佛修道,他人的一切苦、一切罪業我都替承擔,病苦由我來受,讓他人去往生。佛這麼做能成佛,我們不這麼做就不能成佛。說“我暫時先不這麼做,以後再這麼做。行不行?”那暫時成佛的就與我無緣,成佛的時間就得往後推遲。為什麼成佛得三大阿僧祇劫這麼長的時間,而且難以超越,就是其心不堅、心不轉物。佛於往昔為正法故,割身為燈三千六百盞,在那個時候,具足煩惱,身實覺痛。但是,為了度脫眾生,讓眾生心堅固,心不後悔也不退轉。這是佛往昔修行時見到同修晚上沒有燈,把自己身上的肉割下來給大眾點燈。這是什麼精神啊!為眾生修行不惜自身身命的精神!我們做到了嗎?別說讓人割肉,花點錢供養他人都捨不得;為他人做點善事,捨點利益都不願做;為他人犧牲點時間,不願做;他的時間做什麼了,忙於世間五欲樂呢。
佛當時具足三種功德;一是心畢竟無有退轉;二是得為實義菩薩,即只有不惜身命,才能得實義菩薩,光說不做,失掉百分之五十,為假名菩薩;三是智慧不可思議,只有如法行作才是智慧不可思議。
佛說,往昔曾受千種苦,周身長滿千瘡,具足一切煩惱,為了眾生得解脫,常有為眾生擔業受苦的願力,其心不退。如有的人靜坐,為了自己能成佛,也為了他人能成佛,堅持坐住。腿很疼,它不還沒折斷嗎?有的人靜坐,腿一疼,馬上就退,“哎呀,念四字洪名輕巧啊,還不用靜坐。念佛號就可成,何必這麼難受呢。”佛為了眾生心不退轉,其心堅固,這才是菩薩功德的不可思議。佛往昔曾為了一只鴿子,棄捨自身肉。當時一只老鷹要吃這只鴿子,鴿子飛到佛處尋求庇護,佛將鴿子保護起來,鷹追過來說,“天理設置如此,這類眾生就是以它為食的。把它保護起來,我們這類餓了怎麼辦呢?”佛對鷹說,吃我的肉吧。為一只鴿子可以捨棄身肉,而且不後悔,我們能做到嗎?為了世間的一切眾生,讓他們得到解脫、得到莊嚴,一切都可以捨棄。他們沒有智慧,沒有正知見,要用菩薩的智慧化度他們,前提是自己先具足菩薩智慧。讓他們無煩惱,讓他們的惡友、惡業都消失,這就是菩薩功德的不可思議。菩薩已捨離煩惱,不受惡獸之身、不受三途之身,雖示現業力現前,但不是自己的身口意所造作。因為往昔有願力,要替眾生受業。所以,有的時候,受惡獸身是為調伏此類惡獸;受地獄身,也是為度地獄眾生。受三途身以後,善用人語、法語、實語、不粗語、不無義語,憐憫教化慈悲救度,讓這些有緣的三惡道眾生即除惡習、惡念,得生人天。這就是實義菩薩的不可思議。
佛往昔為度脫一個有緣眾生,受為熊身,有很多煩惱。佛要度脫的眾生在哪一道,佛就現哪一道的身去度脫,是化身去度,不是報身、法身去度。憑願力去的,只能是化身,化身有自在方便。用神力和各類眾生交流法音,進而度脫這一道的有緣眾生。有化身成就的菩薩,不僅可以化熊身,還可以化龍身、兔身、鹿身、蛇身等,度脫自己的有緣眷屬、親戚、朋友等。如果今生信佛,趕緊勸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眷屬也信佛;否則,他們落到哪道上去,自己成道後有化身能力了,就得去那道度脫他們離苦。自己不去度,誰去度啊。有化身成就的菩薩義無反顧地到各道去度脫自己的有緣眾生,聲聞人和普通人做不到。現在沒修到那,根本不知道無量劫來的父母兄弟姐妹親友等各在哪道上,等成就了自己的化身,就能清清楚楚知道。今生有能力時,一定要用佛法去超度他們,到廟裡三寶前做法事超度;在世的趕緊勸他們信佛修行。現在不勸,死了以後受業報而牽入六道輪回,等自己成道了還得去度他們。菩薩行人要擁護正法,要憐憫眾生,要報四恩,要修菩薩的法行。
如果這個世界正處饑餓,就要立大願,變成大魚,讓眾生果腹,離開饑餓苦。菩薩為化解眾生苦難,寧墮畜生身。而讓食魚身的眾生有機會去修道、念道,不再作惡。如果在瘟疫的時候,就要立大願,化作藥草,讓這些有病的人,吃到這種藥,離開病痛苦。菩薩受如是苦,心不退轉,這就是實義菩薩。
佛說,菩薩修六度萬行的時候,不要求得到六波羅蜜果。佛道是證得的,不是求得的。說白了,只管去修六度萬行就可以,不用成天總想著“我得成佛呀”,“我哪天能成佛呀”,“我快點成佛吧”,這都不行。求六波羅蜜果就是貪著,不是實義菩薩。什麼事利益眾生就做什麼事,菩薩知生死過幻,讓眾生脫離各種苦難,就是實義菩薩。菩薩所行不求恩報。如果受了他人恩報,還要加倍回報他人。一切眾生,常求自利;菩薩所行,常求利他。人自利利他,即一旦成為菩薩,利他就是自利,只為利他。雖然在利他過程中,有很多煩惱,要吃很多苦頭,還要把“怨”當“親”想,平等利益。這是實義菩薩的不可思議。
佛說,諸外道調伏眾生時,或打罵、或用刑具折磨眾生使之調伏;菩薩要調伏眾生,不打、不罵、不用任何刑具折磨,不用迷藥控制,而是用柔軟語、真實語讓其高高興興地接受。這是區別,一定要注意。又打又罵又用酷刑的,包括用粗俗之語侮辱的,一定是外道或邪魔鬼祟。菩薩如果遇到盲癃喑啞、愚癡或者邊地這些惡眾生的時候,挨打受罵,心不疲倦,行不退轉。菩薩有四種不可思議;一是所愛重物能施於人;二是雖然替眾生受苦具足煩惱,能忍諸惡事;三是離壞之眾,就是說壞人堆裡找不著他,就算為度壞人,與之同行,壞事肯定也找不著他;在壞人堆裡,能勸壞人從善;四是雖然臨終見到一些惡境界,不驚不怖,能說法轉之;如“我欠你的,成佛之後一定回來度你。你等著我。你要是不能等,寧可我不往生,也要讓你先報復痛快。”而不是“我都要往生了,你還來惱害我,看我成佛或成菩薩時,非讓你墮地獄不可。”這可不行,這樣成不了菩薩道;行菩薩道的人慈悲心是非常大的。還有三種事不可思議,一是開始給的時候,心生歡喜;二是給的時候,不求果報;三是給了以後,不生悔恨。凡是這麼做的人,這個人就是行菩薩道。出家菩薩這麼做不為難;在家菩薩這麼做太難了,有多惡因緣纏繞。
【自利利他品第十】
善生向佛請法說,什麼是菩提?什麼是菩提道?
佛說,如果離菩提無菩提道,就是沒有佛就沒有成佛之道。雖然有佛可成,沒去行菩薩道也成就不了佛道。
善生向佛請法說,聲聞緣覺所得道果,是不是菩提啊?如果是菩提,為什麼說他們不究竟呢?
佛說,聲聞緣覺道不廣大,就是功德不廣大,智慧不足,不能成就佛果。別的經上有將聲聞緣覺稱為究竟,那是方便說,事實上,屬二乘之道,和真正的菩提道比,不是一回事。佛在戒經上說明白了,和其它經典不一樣,聲聞緣覺證菩提只是方便說。菩提道者就是學果,世間說,四果羅漢為無學,三果羅漢為有學;出世間說,菩薩為有學。聲聞的無學是在娑婆世界無學,菩薩在其它佛國土成佛道時,必須有學。品位菩薩高於四果羅漢果位,認為這個世界有學,佛道無上我要成,佛法無上我要學,而聲聞緣覺不究竟。菩薩三大阿僧祇劫行六度萬行,這都是有學之處,學什麼,就學六度萬行;聲聞緣覺不修六度萬行,認為是無學,只是在這個世間無諸漏。有的人行布施,不是波羅蜜,即聲聞緣覺和一切凡夫、外道乃至新發意菩薩,所行布施達不到彼岸無極限,是有學,是未得菩提果。菩薩修行布施,可以達到彼岸無極限,是有學果。學果是化身成就,以神通自在力於十方世界化度眾生,是得菩提後才是學果。
有學的菩提行人是有學盡智與無生智,勤心修習三十七道品,才能證得菩提果。盡智是無有障礙的智慧;無生智是自性自然具足的智慧。三十七道品是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四念處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的四種正念。四正勤是已生惡令永斷,未生惡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長,未生善令得生,積極的斷除惡法,增長善法的四種精勤努力。四如意足是欲、念、進、慧的四種使修行能如意成就的力量。五根是信、進、念、定、慧能生一切善法的五種根源。五力是信、進、念、定、慧,破除一切惡法的五種力量。七覺支是擇法、精進、喜、除、捨、定、慧七種能趣入覺悟的心要。八正道是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的八種遠離輪回,悟八正道的正確之道。這樣修行就是有學。自得解脫以後又讓眾生也得解脫,修證菩提果為學果。心能自調自身諸根不動,然後能調眾生是有學;自證菩提後,又讓眾生得解脫為學果。修集十力、四無所畏、大悲三念是為有學。修行證得具足十八種不共法,為學果。十八不共法分別為,如來身無失者;如來語無失者;如來意無失者;無異想心者;無不定想心者;無不知想心者;信無上成者;欲無上成者;精進無上成者;慧無上成者;解脫無上成者;知見無上成者;身業隨智慧行者;語業隨智慧行者;意業隨智慧行者;過去知見無著無礙者;未來知見無著無礙者;現在知見無著無礙者。為自利利他而造作諸業,為有學;能利他就是利己,為學果。入世隨世學世間法,為有學;入世隨世而修出世間法,為學果。為救度眾生不惜身財,為有學;為救度眾生不惜身命財,為學果。能教化眾生行善生到人天受樂的,為有學;能教化眾生修無漏學證聲聞果又發菩提心的,為學果。能布施眾生一切財物的,為有學;能行法布施的,為學果。能自破貪嫉的,為有學;能破他人貪嫉的,為學果。能受持信、進、念、定、慧的,為有學;教化他人也達到這樣的,為學果。
佛說,菩薩信根具足。這個“信根”就是信仰堅固,菩薩行人生生世世不捨菩薩道,在這個世界上信仰佛其心堅固,不是今天信明天不信。信仰法,不是今天信就修,明天不信就間斷。菩薩行人遇到多大難處,其心堅固,不退轉,能度化眾生,不為眾生所化度。隨順眾生而化度眾生是菩薩;隨聲聞緣覺而化度聲聞緣覺是菩薩。隨菩薩行人隨處安樂,讓他人也得安樂。菩薩的自利利他有二,一是現世;二是後世。為現世利益,有無常而不為實;讓後世和現世都得利益,才是二利兼得。今生有成就,還能讓生生世世得成就,這才是自利利他。否則,今生再風光,此生結束,一切化為烏有,這不是菩薩的自利利他。菩薩樂有兩種;一為世樂;二為出世樂。菩薩自己得樂,也讓他人得樂,這才是自利利他。照佛法去修,肯定能得到,暫時沒得樂,以後生也會得樂。
佛說,菩薩具足一法,唯一佛乘,在這個“一”的基礎上,還有二事,一是多聞;二是思維。是佛法都聽一聽,聽完之後用思維加以篩選。眾生的業報千差萬別,但今生就這一條做的不好,其它做的都很好。那就主要改這一條,其它的不要思維。不要把佛對眾生說的這些或者法師所講的都往自己身上對號,人不一定都圓滿。無量劫來的修行,可能有一個地方謬誤或兩個地方不足,沒有關系,就解決當下這一個或兩個地方就行,其它的是說給其它眾生的。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在這二法基礎上,還有三法能自利利他,一是憐憫眾生;二是勤修精進;三是具足念心,念心就是經常想到眾生苦,讓眾生得樂;經常有念佛心、念法心、念僧心。心裡有這個基礎,見到這個事,自然就會這麼做。還有四法;即行、住、坐、臥四威儀,處處都做得好。不在任何地方失儀讓自己或他人心生後悔,而讓他人生疑惑心。還有五法;一是信根堅固;二是持戒,處處是戒,處處不犯戒,去修、去行;三是多聞;四是布施;五是智慧,多行布施增長自己的智慧。還有六法;一念佛;二念法;三念僧;四念天;五念施;六念戒。眾生還有七種貢高我慢;慢我;慢他;慢佛;慢法;慢僧;慢世俗;慢外道。如果有人,見眾生有諸過失,發現了以後,不馬上糾正,先隨其意然後說法,使之調伏,這樣說法是菩薩。如果不順其意,便為說法,是智慧不足的下品菩薩。
佛說,菩薩有兩種;一是樂親近善友,樂近善友是能自利利他;二是不能親近善友,就不能利他。樂近善友還有兩種;一是樂於供養;二是不樂供養。對善友不能說布施,只能是供養,供養善友、善知識;不樂於供養,自己修成就行,才不管他們;誰苦誰受,我自己樂就行。樂供養還有兩種;一是能聽法;二是不能聽法。最大的供養功德是什麼,是能聽法受教化。如不能聽,不受法化,等於供養功德減半,給多少錢只種福田。至心聽法還有兩種;一是能問;二是不能問。能問者就有所思維,能請法。佛鼓勵他的弟子請法,請法者,能自利利他。如果聽明白了而不去請法,就是光自利了,沒有利他。請法的人也有兩種;一是至心持;二是不至心持。聽聞佛法後,沒教他人去持,那就只能是自利,沒有利他,為不至心持。既能自己受持,又能教他人受持,這就是自利和利他,為至心持。至心持也有二種,一是思維;二是不思維。思維能得自利,不思維不能自利,也不能利他。不思維就如囫囵吞棗,吞下去不知什麼滋味。聽聞《優婆塞戒經》,要知道這部經解決自己什麼事了;自己身上有破戒的地方沒有;自己怎麼去持戒等。不去思維的會想,我一點不如法也沒有,一點也沒破戒等。這種人既不自利,也不利他。思維解義之人還有兩種,一是如法住;二是不如法住。思維以後要解義,解義以後戒行處處如法;如法思維,如法言行,如法行住坐臥。不解義的人聽完戒經跟沒聽沒兩樣,戒是戒,我是我。如法住者,也有二種;一是具有八智,一為法智,聞法生智;二為義智,知義生智;三為時智,知時間而生智;四為知足智,無有大貪求想;五為自智,自知之明;六為眾智,能夠統領大眾;七為根智,善巧於心;八為上下智,知尊卑禮讓。二是不能具足這八種智慧。具足八智的人,說法有十六種說;一是時說,掌握說法的時機;二是至心說,專心致志地說法;三是次第說,說法要有程序;四是合和說,要結合世間的人或事說法;五是隨義說,說法要符合經文義理;六是喜樂說,得持高興的心態;七是隨義說,說法結合什麼事,要有事由原委;八不輕眾說,不要輕視大眾;九不呵斥眾說,可以說一些破戒的少數人,而不是說大眾都破戒;第十是如法說,說的要如釋迦牟尼佛的法;十一是自他利說,讓他人得到利益;十二是不散亂說,法義要說清楚;十三是合義說,要有一個主題,又符合大眾心裡的要求;十四是真正說,說了義法讓他人信服;十五是說法,自己別生驕慢,認為就我行,他人不行;十六是說罷不求世報,說法只為報佛恩,不求世間回報。這樣的人,也能聽從他人說法。也有十六種聽,一是時聽,要遵守聽法時間;二是樂聽,聽法心生歡喜;三是至心聽,不要邊聽邊議論;四是恭敬聽,要尊重法師講法;五是不求過聽,不要一邊聽一邊挑人過失,專挑過失不聽人教誨,為戒律所不允許,是可憐憫者;六是不為議論聽,要為受持聽;七是不為勝他人聽,要為受教而聽;八是聽時不輕說法的人,哪怕是一個乞討的人說法,也要好好聽,不因為不是名人就有差別心聽;九是聽時不輕於法,法法平等;十是聽時終不自輕,不要有他比我強,我不如他之類失去信心的想法;十一是聽時要離色受想行識,放下執著心;十二是聽時要為受持而聽,從善如流;十三是聽時要除去五欲想,法中無世間五欲之樂而有法喜之樂;十四是聽時要具足信心,一定能聽好,也能行好;十五是聽時為調伏眾生,既調伏自性眾生,又調伏其它眾生;十六是聽時為斷聞根,將來能不用耳朵聽事,而用心知,那才是本事。具足八智的人,能如法說,能如法聽,能自利利他。否則,既不得自利,又不得利他。
佛說,能說法的人,有兩種;一是清淨說;二是不清淨說。不清淨說的人,一為利益說,說法貪圖供養,如世俗講課要有報酬,均為利益說;二為報答說或為報復說,為了指責他人、反擊其它什麼言論說;三為勝他說,為要超越誰而說,知見不同可以互相學習,對哪部分不理解也十分正常;四為世報說,為當世、現世得到功德回報而說;五為疑說,說不清、道不明,提出一些問題卻不能解答。清淨說法的人也有五種,一為先施食而後說,就是有什麼請求或需要先給予滿足,然後而說;二為增長三寶而說,讓三寶弟子堅固其心,成為增長僧,自性僧;三為斷自他煩惱說,自性無煩惱也教他人見性而去說法;四為分別邪正說,為明辨正法與邪知邪見而說,讓眾生解惑;何者為師?授法、解惑、培德也。否則,枉為人師;五為聽的人得最勝而說,要說就說到最好,把才智發揮到最大程度,而又不為折服他人、超越他人而說。不淨說為垢穢,為賣法,為侮辱,為謬誤,為失意。清淨說者,為淨潔,為正說,為實語,為法聚。如果給人講佛經的三藏十二部,要通達佛教三乘與唯一佛乘的關系而去說就是正說。
佛說,聽法的人有四種,一是略聞多解,聽了一點就能理解很多,此為才智之人。六祖聽了《金剛經》一遍就開悟,就是略聞多解;二是隨分別解,聽法以後,層次清楚義理明白;三是隨本意解,用自知法的義理來理解;四是字解句解,只能理解字義和句義。這樣聽法的人分為兩種,前兩者是熟,後二者是生。熟者就是有修行功夫的人或有一定證悟的人;生者,是初入佛門或無修行的人。佛說法時就是讓隨本意解的生人,都能聽明白。若不能隨本意解,生人就不能理解法義。法師講法,也根據聽法對象不同,照應到這個層面。
佛說,比如樹林中有四種樹,一是易伐難出的;二是難伐易出的;三是易伐易出的;四是難伐難出的。在家人也是這樣,有易調難出的;有難調易出的;有易調易出的;有難調難出的。由於根基不夠,暫時出離不了三界,這是“難出”。但這不是捨棄,還要告訴人從靜坐培德開始。“難調易出”這種人根性非常利,不好調伏,一旦遇到真正善知識,一說就信,得以調伏,其心堅固,一修很快就能出離;證果位快的人都屬於這種,修個三年、五年就能證得果位。這種難調易出的人見似傲慢不羁,實則一旦遇善法為好度。易調易出的人是大根基之人,乘願再來的人都是如此,有善緣能值遇善知識,一遇到說個三言兩語,就知道“世間行菩薩道第一人”就是他。“難調難出”的人是驕慢之人,貢高我慢,心性剛強,除特大因緣外,沒人能調伏他,出不出就是他自己的事了。這樣的四種人可分為三種情況教化,一是呵斥以調伏,這種人用這樣的方法能夠調伏;有的人若不呵斥,去不掉我法二執,沒法調伏;二是要用柔軟語去調伏,特別是現在的女眾弟子,臉皮都非常薄,一呵斥就哭;三是,呵斥柔語結合。用不同方法調伏不同類型的可度之人,不可一刀切。調伏可分兩種,一是自己調伏,不需要他人調伏,自己就能自覺調伏其心,這種人最好、也最有智慧;二是,自己不能調伏,只能由他人來調伏,離開他人就不行,這就是離不開師。這樣人離開師就很難修成,因為不能找到自己過失,不能調伏自己。調伏的方法還有二種,一是施調;二是咒調。施調就是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加以調伏,如缺醫少藥的,就布施給藥,然後再去說服他。咒調中的咒屬於佛教密語,經常持咒就不放逸了,就如YIN欲重的人要誦持楞嚴咒;容易召魔的人誦持大悲咒;容易害怕的人誦持大明咒,這都是咒調,不是用咒去控制。用這些方法還要掌握時間,一是喜時;二是苦時。一個人高興時怎麼說他都不生嗔;他要是正煩惱時,如去呵斥,肯定雪上加霜,起不到應有作用和效果。苦時指的是正受苦或有病的時候,去勸說效果會事半功倍。如果為這樣的四種人說,正法時有兩種方便,一是善知世事,什麼事都明白,現在事、過去事,知識廣泛,然後把佛法貫通於其中,把佛法藏起來說,聽的人感興趣、願意聽,而且受到法益;二是為其驅使,就是先幫他做事,然後為其說法。如果是一去就說,我教教你;對方一聽就反感,就會心煩,世人多貢高我慢。要知道這兩種方便,再這樣去做就容易自利利他。為了利他,要學習外道典籍,還要學習十二部經典;都學會後,再去弘法度人,解除眾生煩惱;贊歎善友功德,指出惡友之過,贊歎布施的功德,呵斥貪吝過失,贊歎寂靜的功德,贊法行德。
佛說,在家人心自調伏後,才出家;自己修行,也教化他人修行,是自他兼利。如果不能調伏,就不要出家。在家人能多度人,出家人則不能。在家人能多度人是因為能行布施,能懂世間法又修出世間法。在家人夫妻雙修可成道,出家人說不斷欲不能成道,這本來就是矛盾的。但是,在家人就有方法,雙修可成道,出家人很難想出這樣的辦法。怎麼多度人啊!沒有在家人信奉三寶就沒有出家人;出家人是由在家人中去的;出家人是由在家人供養的;出家人是以在家人為調伏對象的。都是出家人,沒有在家人,是肯定行不通的。因為這個世界是娑婆不是極樂,極樂世界都是出家人,沒有在家人。所以,要知道,持戒、誦經、坐禅皆因在家人而為莊嚴,為在家人贊歎,為在家人做榜樣。有依法修行的莊嚴的出家人,才有在家人修行於道。出家人要為在家人做榜樣,這樣出家人和在家人都能修行於道。在家人要多修受施二法。“受”為接受佛法教化,接受善知識的教化。“施”為多行財法布施。出家人要修誦教兩法,多聞經典;能教誨前來請法的人。菩薩兼有四法,即受、施、誦、教,才為自利利他。自己不修行,怎麼教化眾生修行;自己不能持戒,怎麼能教他人持戒;自己不能布施,怎麼能教他人布施;自己不精進,怎麼能教他人精進;自己沒有禅定,怎麼能跟他人講禅;出家人必須修禅定,為什麼現在的出家人說“一句佛號就能得度”,因為自己沒修禅定,教不出來他人禅定;自己就不具足智慧,沒有般若,怎麼能教他人產生般若;菩薩教化要修六度萬行,一定自己先行做到;然後再教化他人去六度萬行,缺一不可。現在修行淨土法門的人最多,可知道修行淨土法門真谛的人卻很少。有人會不服氣,會說末法時代,淨土法門最簡單,最直接,最穩當,一本經書,一句佛號就能帶業往生。告訴諸位,那是方便說,不是真谛。淨土法門的真谛是,往生佛淨土,是佛清淨願力與自念功德力的統一,只有世間淨土成就,才有出世間淨土往生。世間的淨土是,身口意持戒的清淨行是淨,都攝六根不放逸的清淨心是土。否則,佛的清淨願力不及破戒的污濁力,念功德力不及惡行的業力。眾生善根有上中下三種,菩薩的善根也有上中下三種;下根菩薩能化下根眾生;中根菩薩能化中根眾生和下根眾生;上根菩薩能化上中下三根眾生。出家菩薩自利利他是不為難,在家菩薩自利利他實在為難,有多惡因緣纏繞。
【自他莊嚴品第十一】
善生向佛請法說,菩薩具足幾法才能自利利他呢?
佛說,要具足八法才能自利利他;一是壽命長遠,即長壽;二是具上妙色,即容顏莊重;三是身居大力,即有勢力;四是具好種性,即豪門貴族;五是多饒財寶,即大富貴;六是具男子身;七是言語辯了,即能辯明法理;八是無大眾畏,即面對大眾心不畏懼。
善生向佛請法說,是什麼因緣得長壽乃至無大眾畏呢?
佛說,菩薩於無量劫中慈悲不殺,以是因緣獲得長壽;常施衣燈,以是因緣獲得上色;常壞驕慢心而無驕慢行,以是因緣就生上種性;常施飲食,以是因緣得身力具足;常樂說法,以是因緣多饒財寶;呵斥女身而多修善行,以是因緣得男子身;至心持戒,以是因緣得言語辯了;供養三寶,以是因緣得無大眾畏。具足這樣八法,有三個因緣;一是物淨,二是心淨,三是福田淨。物淨就是非盜竊聖賢之物,不拿公共之物,不拿三寶常住之物去行惠施。而用佛像、經書或講法去供養他人是最上乘的供養。同一物品不能許給多人,多個物品也不能就給一個人,如有六人,就准備六份物品,人人有份;別讓一人生煩惱。也別答應給卻不給,俗話說,“許願沒有還,腦袋疼三年。”又不是搶奪、詐騙等非法所得財物。只有做到這樣才為物淨。心淨,就是布施結善緣的時候,不為生死與善果,沒想要得到什麼,也沒想勝過誰,也不為得美色、得力量幫助、得到財富等。不違背家庭的慣例,不為眷屬多而去供養。只是為莊嚴菩提,調伏眾生,這樣才是心淨。福田淨就是受人供養,遠離八邪;一是邪知見;二是邪思邪想;三是邪言邪語;四是邪習邪業,如賭博、賄賂、殺生等;五是邪命,荒廢時間,把時間放在嬉戲上就是邪命;六是邪精進,把精力放在外道或五欲之樂上;七是邪念,起心動念不正;八是邪定,修習外道功法。
還有求長壽,為眾生贊歎放生不殺;求身體好,長相莊重,為人就要常生歡喜,讓眾生見了歡喜;求生於大種性之家,就是有個體面的出身,不是貧窮下賤人的子女,為人就要持戒、誦經、坐禅;菩薩才有財富,今生的財富多,有正財都是以往受戒了;有正當職業的固定收入就是有正財了,不用為天天吃飽飯而發愁等。也有大財富貴的菩薩行人,但是少數,不都一樣。如移居美國的楊洪居士就是行菩薩道的人;我沒見過他,但在定中,觀察到這個人是行菩薩道的人,而且非常有錢;求得男身,就要依法調伏眾生;求語辯了,就要經常講法,語言了義,讓眾生都能聽明白,受法教化;求無大眾畏,就要明出世間諸法實相。
佛說,菩薩能具足八法,能修十善法,用不殺、不偷盜、不邪行、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不貪欲、不嗔恚、不邪見,樂以善法化度他人,具足受持優婆塞戒。雖得於妙色,持戒而多聞精進,大力好勝,多有財寶也不以此生驕慢;不以幻術迷惑欺瞞眾生,身不放逸,修六和敬;即慈心與身業和,慈心與口業和,慈心與意業和,上座與下座和,持戒與清淨和,漏盡與智慧和。如果能這樣做,雖在家修行,等於出家;出家、在家在證悟上沒有區別。這樣的在家人,知修忏悔法,與人與己再無惡因緣。在家人如果一世受持優婆塞戒,雖復後世生無三寶處,終不造諸惡,逐漸善業成熟,遇到三寶就皈依。這裡有兩個因緣;一是智慧,二是不放逸。智慧是由禅定產生的,生生世世不散失;不放逸就是由於往昔精進過,有智慧,今世才能這樣。就是人不知鬼不覺的時候和充滿惡行的地方,也不做惡事。這裡有四個因緣,一是了知煩惱過失;二是不隨諸煩惱流;三是能忍諸惡行;四是不生恐怖心。具足這四種因緣,不為煩惱所傾動,才能得安定。如果當面能忍一會兒,背後就不能忍了;或遇著點什麼事就害怕了,怕連累自己,怕自己受苦等,這都不為具足。在家人這樣受戒有五種因緣,一是樂修善法;二是分別善惡;三是親近正法;四是憐憫眾生;五是知道自己過去的宿命。
佛說,如果在家人具足開始講的八法,若聞譏諷能忍;若聞贊歎反生忏悔;若行道時歡喜自慶,不生驕慢;能調伏惡人;轉破壞團結的人和合;揚他人善事,隱他人過失;聽到他人秘事,不亂說話,出家、在家一樣,不要說人過失,不說他人的隱私;不為世事而作咒誓;遇到怨枉不要起毒誓詛咒;要生善心,少恩去加倍報答;遇到惡口辱罵的人,要生憐憫心;對要殺我、打我、怨我、少恩於己等人,要生悲心;行於善法中,怨親平等。親近有苦難的怨親時,要先說明有怨的人;以善報之、以樂報之;見有偷己時,不要驚動,以免惶恐;對眾生如父母想,寧傷身命也不虛言相欺;對煩惱如怨賊想,於善法如至親想,於外道法如食臘味想;雖久與惡人同在一起,不生親善心;雖與善人不能在一起,心裡也覺得很親近;不因為父母、師長做過惡事而不敬心供養;自己貧困又有窮人來求助時,不應有厭煩心;雖不親近惡人,而心常應憐憫;凶惡的人來加害於己,不思報復,還要以德報怨;自受樂不輕他人苦,見他人受苦而心不生喜;身口意業清淨,就是用法開化眾生;能以己身受苦讓他人受樂而為之,如為己身受樂讓他人受苦而不為之;有什麼世間技藝,要傳授他人,使之有生存技能,而不讓技藝絕世;對於親友要說因果,不讓作惡;說無常,共行善法。菩薩有在家出家,出家菩薩修行上述八法是不為難,在家菩薩修行上述八法實在為難,有多惡因緣纏繞。
【二莊嚴品第十二】
善生向佛請法說,什麼是菩薩自利利他莊嚴呢?
佛說,菩薩具足兩法才能自利利他莊嚴;一是福德;二是智德。兩者合一為功德,有功德才是自利,自己有功德才能培育他人功德。
善生向佛請法說,是什麼因緣才能證得福慧莊嚴呢?
佛說,菩薩修六度萬行,才能證得福慧莊嚴。修行忍辱、禅定和智慧可證得慧德莊嚴;修行布施、持戒、精進可證得福德莊嚴。同時,念佛、念法、念僧,可得慧德莊嚴;念戒、念施、念天可得福德莊嚴。念佛法僧感佛恩而修道,念戒是善護清淨行,念施是感眾生恩而憐憫,念天是感天恩而精進。六度當中有三個是福莊嚴;三個是慧莊嚴。菩薩功德莊嚴,能自利利他。為救度眾生,可化身示現受三惡道的苦,而其內心不受憂惱。有善巧方便,既了知世間法,又知出世間法,說法圓融。菩薩行人要對世間文學、科技、醫藥、法律等知曉。要是什麼也不懂,說話就離譜。如是做買賣的,就會說生意上的話,大學教授度不了,農民度不了,鍋爐工也度不了。如是學者,就知道書本上的事,從政的或其他人就度不了。世間的事兒要什麼都懂一些,才能和各種人打交道,進而善巧方便度化,才能說法無礙。福莊嚴即智莊嚴,沒有福莊嚴就沒有智莊嚴,要有智莊嚴必得福莊嚴,二者是相輔相成的。因為能修善法,才能得福德,有福德才能有因緣修慧德。有智慧才能通達世間學問,再修禅定,才能出世間,出世間後才有願力再回這個世間為眾生說法。出世間不是菩薩目的,出世間是修行的一種形式,出離這個世間以後,再入這個世間才是菩薩的行願,回來度眾生。雖知世間之樂,虛妄非真。這個世間是樂因苦果,樂不真實,苦是真實的。所以,為利益眾生,菩薩行人要入世間。功德修兩個因可證得,一是慈心;二是悲心。對眾生有慈悲心,才能雖在生死之中,心不生悔,常來世間。雖入生死,不樂生死;深觀解脫,見到世間利益無常,出世間利益才是常久。所以,勸世人增長自己真正的財富,即功德;增長出世間的智慧,去修禅定。對眾生有慈悲心,才能在一切施中,不生有悔;見眾生惡事,菩薩能忍。對眾生有慈悲心,才經常種兩種田;一是種福田,二是種悲田,也稱貧困田。為增長福德,要施於貧苦,要先種悲田,種悲田福德勝過種福田。為增無上妙智,要種福田,供養三寶是種福田。對眾生有慈悲心,才能見諸眾生貪心殺時,一念具足十二因緣;見殺和其它惡事時,要有慈悲心,能念往生咒就念往生咒,也可念“南無地藏王菩薩”名號,用念功德作回向;見到了就有緣,沒見著那沒辦法。菩薩行人就要這麼去做,時時刻刻都要自覺去做。
佛說,能修行不共法因緣為福德莊嚴,教化眾生悉令獲得三種菩提為智德莊嚴。共法是聲聞緣覺菩薩共同所修之法,基礎是都修十善業,都見世間苦,證涅槃樂。不共法共有十八種,前面講過,這裡不講。三種菩提是聲聞菩提、緣覺菩提、佛菩提。能用佛法教化眾生,為慧德莊嚴。眾生受苦就等於我受苦,為福德莊嚴。能讓眾生離邪惡知見為慧德莊嚴。能讓眾生生信,布施、持戒、多聞、智慧為福德莊嚴。有福德莊嚴,才能得慧德莊嚴;有慧德莊嚴,才能得福德莊嚴;福慧是相輔相成的關系。
佛說,修行要具足五法能莊嚴無上菩提;一是信心;二是悲心;三是勇健心;四是讀誦世論,不生疲倦;五是學諸世業,亦不厭之。佛法是用世間有為法破眾生有為法,菩薩行人學習世論是用究竟的覺悟破顛倒的迷頑。學諸事業是隨順世間,示現對世間的事干啥像啥,如是大夫,醫術就得精湛,給人治病,手到病除,同行也佩服,被治療的眾生也佩服,再說佛法有人信受。出家人在廟裡,做飯得像個做飯的,敲磬像個敲磬的。如果什麼也不會,干什麼不像什麼,若去弘法沒人能信服!自身沒有慧德莊嚴,不能讓眾生得福德莊嚴。有修行功德的人,修行中有七種表現;一是自知罪過,覺察自己過失;二是不說他人過失;三是能歡喜的瞻慰病人,誰有病了,經常過去探視;四是樂施貧人;五是懷有菩提心,把好心放在前,說話辦事都從佛心出發;六是心不放逸,不貪圖安逸;七是一切時中,常修六度萬行。還有七種表現;一是樂化怨仇,怨仇宜解不宜結;不管是什麼人,做的對不對,不要老揪住不放,得罪一次,永遠也不化解;二是化時不厭,在化解怨仇上,今天化度不了明天再來;明天化度不了還有後天,心不生厭悔;三是要讓成熟解脫,度一個爭取成功一個,讓他成熟,別半途而廢;四是要把佛法與世語世事聯系起來,加深對佛法的理解;五是能忍世間一切惡事;六是永遠不說讓人不喜歡聽的事,世俗之事和佛法都如此,否則會因此而誹謗三寶;七是對於破戒之人,心要生哀憫而不是同情,不要他恨亦恨,他愛亦愛,他哭亦哭,這樣做是愚人。菩薩有在家出家二種,出家菩薩修行功德不為難;在家菩薩修行功德為難,有多惡因緣纏繞。
|
|
|
|
|
|
上一篇:淨空法師法語:提升自己,幫助別人
下一篇:淨慧法師:《優婆塞戒經淺釋》四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