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慧老和尚:禅的四個相狀
題記:河北石家莊柏林禅寺寄來的2012年第6期總第132期《禅》放在報社辦公室桌上已有些日子裡,因為忙更因為心境的煩躁一直沒有打開。
昨天晚上在等版面的間隙,我終於打開來看,很喜歡淨慧老和尚的《辛卯年老祖寺冬季禅七開示》(六)一文。
皈依三寶後,對禅修我只有很粗淺的體驗,以後會努力。
以下文字源於《辛卯年老祖寺冬季禅七開示》(六)中的《十四、放下調柔、輕安、喜悅》,有部分刪節。整篇文章標題為我所加。
淨慧老和尚對禅的四個相狀的開示不僅僅對禅,更是對人生、對生活的開示。
分享給有緣的您。
在禅修中就能慢慢體會到禅的特征,也就是禅的相狀,也可以叫做禅相。初步的禅相大致有以下一些特征:放下、調柔、輕安、喜悅。我們在禅修中要從這些方面來檢驗自己每天的禅修,自問是否進入了禅的狀態,是否生活在禅的狀態中。
●禅的第一個相狀就是放下
正因為我們還有許多事情放不下,所以我們就要求放下。放下是每個修學佛法的人都必須要做到的一種修養功夫,只有放下了才能進入禅的狀態,進入禅的氛圍。
要把所有放不下的東西都放下,不僅要放下對物質的過分追求,還要放下生活上的、思想上的、認識上的各種執著、分別、焦慮,以及各種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這些都是無形的精神鎖鏈,不把這些東西放下,我們的心就會長期處在焦慮當中,處在渴求當中。
各種人際關系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產生過各不相同的作用,有積極的作用,有消極的作用,有好的作用,有壞的作用,不論它們曾產生過什麼樣的作用,都已經過去了。
過去的事要放下,放不下就會引起種種妄念。那些壞的事情對我們會產生不愉快的回憶,重一點還會引發憤怒,輕一點就會懷恨在心。
不把這些東西放下,怎麼能進入禅修?
這些都是妄想,妄想就是記憶,一切的妄想以記憶為本。
我們要從禅修的當下一念心當中,把過去的一切記憶徹底放下。只有放下了,我們才會輕松自在。放下後的身心表現就是無所求的狀態,人處在無所求的狀態下,自然就心安理得。放下以後我們的身心就可以輕松自在,平靜安祥,惬意淡定,我們就能從渴求與焦慮中走出來。
●禅的第二個相狀就是調柔
通過放下,我們的身心就會變得調柔起來。
“調”者調和,就是要讓身心管束得住,不致散亂,聽從指揮。“柔”者柔軟,就是要讓身心進入被動、弱化的狀態。
能聽從安排,心平氣和,而不是心煩氣躁。身心調柔後,憤怒的心沒有了,嗔恨的心沒有了,是非人我的心淡化了。
調是管理,柔是磨練。
堅硬的皮革經過揉磨會變得非常柔軟,那些刮磨得好的皮革制品,又柔又結實,怎麼折揉都不會留下痕跡;而刮磨不到位的皮革制品則顯得很硬,卷折會留下痕跡。
身心調柔,既是禅修的過程,也是禅修狀態的一種表現。
●禅的第三個相狀就是輕安
通過禅修,身心不再暴躁,意氣調柔了,自然就會有輕安的表現。
“輕”指身體的健康,“安”指心態的平和,身心安泰平和就是輕安。
我們要訓練自己過一種輕安的生活方式,做人做事要有輕安的藝術,待人接物要有輕安的心態。
走路腳步要放輕放慢,說話聲音要放低,語速要放慢,待人面部表情要放松,臉上要有發自內心的微笑。
輕安和生活習慣有關,不暴飲暴食身體會輕安,不貪睡身體會輕安,不貪玩身體會輕安。
輕安既是修禅的一種狀態,也是修行人必須加強訓練的禅修實踐。
輕安的人會長壽,輕安的人會有許多朋友,輕安的人會受人愛戴。
行為粗放、脾氣暴躁的人,走路急促,說話嗓門大,自然會少許多朋友。
我們要在行、住、坐、臥當中訓練輕安的修行方式。
輕安是修行的成果,也是修行的一種訓練。
●禅的第四個相狀就是喜悅
禅起源於微笑。
佛陀在靈山會上拈起一朵金蓮花,百萬人天罔措,只有迦葉尊者破顏微笑。就在這微笑當中,產生了禅這個微妙的法門;就在這微笑當中,佛陀把正法眼藏傳給迦葉尊者;就在這微笑當中,產生了傳佛正法眼藏的重大使命,並一直延續到今天。
我們要繼續練習微笑,保持微笑,培養喜悅。
這種喜悅不是看著順心的事就喜悅,不是遇著好吃的就喜悅,也不是看到好友來了就喜悅。
禅的喜悅是一種平等的喜悅,是無條件的喜悅,禅的喜悅是不分對象,不分時間,不分地點,即使是遇到非常棘手的事,也能在微笑中淡定地處理。
我們禅修的人天天都要保持喜悅的精神,保持喜悅的心態,歡喜地面對生活中的一切,歡喜地面對每一分鐘,歡喜地面對每一支香。
能夠喜悅了,這支香就會顯得很短,就不會覺得腿疼,就不會覺得苦悶;有喜悅了,生活中的牢騷就會煙消雲散,一切妄想執著、人我是非都會一笑了之。
這四種禅相說起來很輕巧,做起來非常艱難。
要想成為修行人,要想成為生活禅的弘揚者、實踐者,不管多麼艱難,我們都要努力去做。
把這幾個方面的禅修狀態變成自己的生活現實、生活狀態,讓自己的生活逐步成為放下的生活、調柔的生活、輕安的生活、喜悅的生活,成為禅者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