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二淺釋》專輯(五)
宣化上人講述
1. 佛告阿難。吾今問汝。今汝未得無漏清淨。承佛神力。見於初禅。得無障礙。而阿那律。見閻浮提。如觀掌中庵摩羅果。
佛見阿難,說來說去,還不明白真性,現在又節外生枝,又問怎才能知道是自己的真性,故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來指示阿難,能見之性和所見之物,是清清楚楚,分明不雜的。
什麼是無緣大慈?和你沒有緣分,對你不好,更要用慈心來救度他,這是無緣大慈。什麼是同體大悲?人有痛苦,就好像自己有痛苦。無論如何,要想辦法來消除他的痛苦,對人如對己,一人即一切人,一切人亦即一人,這就是同體大悲。
2. 我見皈依我的弟子吸煙,我一定勸告。人若認真修行,是不可抽煙的。抽煙就是吞雲吐霧,把佛光都遮蓋。如果弟子不聽勸告,不戒除,就好像錯處都在我身上。我秉承佛之同體大悲心,希望大家都無缺點,都能成為完人,即完全好的人。如果不能成為完人,那我亦不是完人,因我和你們是一樣的。我要你們完好,所以必須用種種方法,令你們都成完人。如果每個人都有此思想,有此心地,那麼世界便沒有斗恨爭執,社會才能有真正安寧的日子。
3. 佛對阿難說:‘我現在再問你,你還未證得四果阿羅漢,還未得到無漏清淨的程度。你只是得到佛的神通力幫助,開了智慧眼,所以才能清楚無礙地見到初禅天境界。而阿那律尊者,他是天眼第一,他能看見閻浮提,好像觀看掌中庵摩羅果一樣清楚。’
4. 什麼是無漏清淨?無漏清淨即最清淨,全無染污,一點漏洞都沒有。證到無漏不是容易的,要六根——眼、耳、鼻、舌、身的意,都清淨無染。如果眼睛看見東西,心神就隨它跑,這便是有漏。耳朵聽見聲音,不能反聞,這亦是有漏。鼻、舌、身和意亦一樣,隨物所轉,便是有漏。有漏亦如瓶子有洞,水裝上就漏掉。不認真修行,便是有漏,漏來漏去,從天上漏至人間,從人間又至畜生、餓鬼、地獄,看你所造之業而定。
5. 開佛眼有很多階段。從十裡,一直至百、千、萬裡——最遠能見八萬四千裡外之物,亦可以觀察八萬大劫以前的事。但不是一開佛眼,便什麼都可以看見,要慢慢逐階而上的。
6. 阿難依仗佛力加被,得到開佛眼,就能看見初禅天境界,沒有障礙。而阿那律尊者,在具足經上說:他的名字是阿那律陀。意思是無貧,亦譯作不滅。因他曾用稗飯(稗飯是最粗之米飯)供養辟支佛,所以受福報,得到不貧不滅的名字。他的因緣如下:在過去劫中,阿那律為農夫,每日上山耕種時,必定帶稗飯作糧食。那裡山中有一修養者,已證辟支佛果位,他每隔七天,便下山乞食化緣,且循例每次只化七家。那年適逢饑荒,米糧昂貴,道人下山化緣,連化七家,都無人施供,只得托空缽回山。農夫看見就可憐他,心裡想,道人七日才化緣一次,而每次又只化七家,現在空缽回來,又要多等七天才下山,豈不是要挨餓十四天。但自己又很慚愧,沒有可供養的東西。只得將自己所帶之稗飯誠心送上。辟支佛接受他的供養,並為他祝福說:‘所謂布施者,必獲其利益,若為樂施故,後必得安樂。’說後便離開了。農夫繼續工作,忽然於田中,跳出一支純黃色小兔,伏在農夫身上,不肯離開。農夫覺得奇怪,帶走回家,叫他的妻子捉下,原來是一支金兔。從此之後就成富翁,不只這世富裕,而是生生都不貧。經九十一劫,受福不滅,所以名字叫不貧不滅。
7. 又有一因緣是:佛在世時,他是佛的堂弟,他有一種奇怪毛病,就是每次聽佛講經就打瞌睡,所以被佛責備:‘咄咄胡為睡,螺蛳蚌蛤類,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佛責他這樣貪睡,就好像海裡的螺蛳蚌蛤之類,一睡就一千年,不能聽到佛的名字。他聽後又惶恐,又慚愧,便生起大勇猛精進心,七晝夜不睡眠,雙目竟成瞎子,看不見東西。佛憐憫他,便教他修金剛照明三昧。他專心修持,便得天眼通。他的見精,可以看見大千世界,和無數的閻浮提即娑婆世界,好像看自己掌中庵摩羅果一樣清楚。庵摩羅果,出產印度,是和桃李相似的水果。
8. 在佛教裡,布施功德是不可思議。地藏經上說:‘捨一得萬報’。如阿那律尊者,只供養一包粗米飯,便得這樣大的福報。這是經上所說,應該相信,不要存懷疑之心。
9. 證到辟支佛果位,但托缽還化不到緣,這亦有前因後果。修道如專修慧不修福,就如‘羅漢托空缽’,好像羅漢化緣,無人供養。如專修福不修慧,就如‘象身掛璎珞’,象的身上掛著很多璎珞裝飾品——璎珞是很美麗的裝飾品,只是外麗中空,裡面是空虛的。故需要福慧雙修,內解外行,雙管齊下,才能得到成就。
10. 諸菩薩等。見百千界。十方如來。窮盡微塵。清淨國土。無所不矚。眾生洞視。不過分寸。
11. 見的程度,相差不同。初地菩薩,可以看見一百個世界。二地菩薩,可以看見一千個世界。三地菩薩可以看見一萬個世界。依果位的不同,見的程度亦各有差別。十方諸佛,則可以看見無窮盡,如微塵數不完的清淨國土。一目了然,清清楚楚,沒有看不見的地方。金剛經上說:‘一切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悉見。’不只是佛,就是菩薩,亦能看得清清楚楚。凡夫眾生,則極盡眼力,近不過分寸,遠也只是有限的距離。雖然見性是一樣,不生不滅,但因眾生肉眼有限,見前不見後,見左不見右。如眼前有所阻,隔一重紙,或一木板,便不能看見。
12. 阿難。且吾與汝。觀四天王所住宮殿。中間遍覽水陸空行。雖有昏明。種種形像。無非前塵。分別留礙。
13. 阿難,就現在我和你來觀看,四天王所住的宮殿,周遍游覽。上至天,下至地,以及一切水、陸、空中的眾生,萬物現象,雖然有昏暗光明種種形象,但這無非都是你現前的境物塵影,分別識心所留下的障礙物,藏在腦海裡。故這都是虛幻而不是本有的東西。
14. 四天王是和我們最接近的天界,位置在須彌山半山中,距離地球大約四萬二千由旬。東方名持國天王,居黃金埵;南方名增長天王,居琉璃埵;西方是廣目天王,居白銀埵;北方是多聞天王,居水晶埵。四天王的壽命只五百歲,就現五衰相而墮落。不過,天上一晝夜,已是人間五十年,為什麼呢?現在舉一例,你們便可以明白。天上是很快樂的,沒有愁憂,所以不覺時間長。人間終日忙忙碌碌憂愁苦惱,故感覺時間很長。可是人間一晝夜,好比地獄五十年。亦因地獄太痛苦,故時間特長。由此你們可以明白,時間是沒有長短的。有人曾問我:‘什麼是時間?’ 我說:‘沒有時間。’如果無憂無慮,無煩無惱,終日快快樂樂,不必說五百年如天上,單說人世五十年,亦很容易便過去。故時間是由每個人自己的感覺,來分別長短。我說沒有時間,亦可以說,我太忙,不知時間,亦可說我不想知道時間。
15. 汝應於此。分別自他。今吾將汝。擇於見中。誰是我體。誰為物象。
16. 釋迦牟尼佛,因阿難還沒有明白真性的道理,所以分別不出真心和妄心。上面所說種種物象,完全是眼前塵影,有分別就發生執著和障礙,把物象和見性混雜在一起。現在要阿難自己選擇,在能見和所見之中,分別出誰是見性,誰是物象,就不會再生疑惑。
17. 佛說:‘阿難,你應該從這點,來分別自體和他物。現在我將你目前所見,要你自己揀擇,仔細分別——那個是我能見之見精,那個是我所見之物象。要物和見,分明不雜,自然知道你的真性了。’
18. 阿難。極汝見源。從日月宮。是物非汝。至七金山。周遍谛觀。雖種種光。亦物非汝。漸漸更觀。雲騰鳥飛。風動塵起。樹木山川。草芥人畜。鹹物非汝。(楞嚴經的道理是妙不可言,不可以言說,不可以形容的,只有自己領悟。)
19. 阿難,極盡你的見性能力所及,從你身邊,一直至日月宮,所見的都是物象,當然不是你真性的自體。遠至七金山,此山圍繞須彌山(即妙高山),有一重香水海,一重金山,共七重香水海七重金山。因為它的體質是金的,所以叫七金山。再用你的慧眼、天眼,來詳細觀察,雖有種種光明,亦都是屬於物象,而不是你的見性。再慢慢觀察,從高而下,由近而遠,雲在飄,鳥在飛,風動塵起。這裡說風動,而六祖壇經說:‘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仁者心動。’究竟怎樣解說呢?現在問你們:在座眾人,何人心動?是你心動,還是我心動?如果說:不知道,那麼你心就沒有動。究竟是誰動呢?現在只有照這經文‘風動’來解釋。風動,是天地發威,發脾氣。天地威風一發,能把大樹拔起,把房屋吹倒,如龍卷風、飓風,相當厲害。塵起,塵本來是墮在地上,睡得自在而安祥,可是被風一吹,迫得去工作,做什麼工作呢?它的工作就是觸,把干淨的地方都遮蓋,變為不干淨。再近看地上、樹木、山河、草芥,甚至人畜,亦都是物象,而不是你之見性啊!
20. 阿難。是諸近遠諸有物性。雖復差殊。同汝見精。清淨所矚。則諸物類。自有差別。見性無殊。此精妙明。誠汝見性。
21. 阿難把物象和見性,混合不清,故不能分出自己真性所在的地方。上面佛為他舉出很多道理,證明是物象而不是見性。現在這裡則說明物是物,見是見,見性和物象是分明清楚的。
22. 阿難,所有近在你身邊,遠至日月宮、須彌山,一切物象體性,雖有種種狀態,千差萬別,但擺在你眼前的東西,亦是一同用你的見精來看的,都是清淨了然,圓明常照,不起分別的。而所有一切物類:風是風,雨是雨,樹是樹,山是山,鳥是鳥,人是人,自然各有差別和不同。但你之見性是畢竟無有分別的。見山是這個見,見海是這個見,見張三是這個見,見李四亦是這個見。因此便應該知道,這個本妙本明能見之自性,實在就是你的本源自性。
23. 若見是物。則汝亦可見吾之見。
24. 上面佛已將物和見,分析得很清楚。物是有差別,見是無差別。那麼見性當然不是物了。
佛接著說:如果你一定認為見性也是物象,那麼見性應該有個形狀,你亦可以看見我的見性,究竟它是個什麼形狀呢?是方是圓?是長還是短?
25. 若同見者。名為見吾。吾不見時。何不見吾不見之處。
26. 假若說你和我一同看見物象時,我看見這件物,你亦看見這件物,那麼,就說,你可以看見我的見性了。但當我閉眼,沒有看見東西的時候,你為什麼看不見我這個看不見的見性在哪裡呢?既然不見,而說能看見我見物的見性,這是不對的。
這段文是有點難講,只要懂得其中道理,便容易明白,否則,這樣多‘見’,就會越講越不清楚,越聽越糊塗了。
27. 若見不見。自然非彼不見之相。若不見吾不見之地。自然非物。雲何非汝。
28. 如果能夠看見我閉眼不見的地方,自然是我能見之見性,自然不是彼所看不見之物象。這裡的‘彼’,是指物。我見為能見,彼物為所見。即是說:眼根見物,是我能見之見性,而不是彼所見之物象。
29. 假若你看不見我閉眼不見的地方,那這當然是我之見性,而不是物象,物象是有形狀,可以看見的。既然看不見,當然不是物象,那不是你之真性是什麼呢?
30. 見性既然看不見它究竟在什麼地方?你們大家想想,這亦是參禅。參話頭,看看誰能找出它是在什麼地方。大家要明白,見性是不生不滅,無去無來,圓融無礙的。
31. 又則汝今見物之時。汝既見物。物亦見汝。體性紛雜。則汝與我。並諸世間。不成安立。
32. 你既看不見我的見性,這證明見性是無形狀,無體性,亦無地方可還。為何你還不承認是你自己的真性呢?
33. 假如你認為見是物,那麼物亦應當是見。你現在看見物,物亦應該能看見你。佛對阿難說:‘好像二個人,我看見你時,我便知道是你。你看見我時,你亦知道是我。那麼——物和物相見,是否能知道呢?或者物看見你時,物能知道是你嗎?如果物能知道是你,這豈不是無情之物體,和有情之見性,成為雜亂,分不清楚了?那麼你和我,以及諸世界,即有情世界和無情世界,都不能成立,不成世界了。’
34. 有情世界:即人類、飛禽走獸、有生命者。無情世界:亦名器世界,即山河大地、房廊屋捨,一切物類,無生命者。亦叫正報和依報。有情,有生命屬正報;無情,無生命屬依報。
35. 阿難。若汝見時。是汝非我。見性周遍。非汝而誰。
36. 阿難,假若你看見物象和看見我的時候,你應該知道,這是你的見性,而不是我的見性。因為我和你,同屬有情,是不會混亂的。這個見性是周遍的,所謂在聖不增,在聖人份上不會增多一點;在凡不減,在凡夫份上,不會減少一點。甚至遠觀四天王,近看水陸飛行,都是用你這個見性,既然不屬於物,亦不屬於我,那麼不屬你又屬於誰呢?
37. 雲何自疑汝之真性。性汝不真。取我求實。
38. 為什麼你還要懷疑,真實不虛之自性,本來是自己的家珍,而不敢承認,反來向我尋求,自己實在的真性在什麼地方?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