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常谛住度世之道,於一切萬物隨意自在,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
這就是大乘菩薩。這幾句話就是經上常講的“發大菩提心”。雖然知道一切法空,“體”、“相”、“作用”都不可得,可是還是發願度眾生,這是自性裡面的第一德,就是慈悲,真心裡頭的核心。日本江本博士做水試驗,做了十幾萬次,告訴我,只有“愛”、“感謝”、“感恩”這些意念,圖案都是最美的,水結晶的圖案。無論是哪一種語言,無論是哪一種文字,只要書寫的說的是這個意思,圖案都是最美的。他問我,“愛”是不是宇宙的核心?我給他證明,一點都不錯。“愛”,因為他不是佛教徒,佛經上講的自性,是自性的核心。自性就是純真的愛,佛法不叫“愛”,稱為“慈悲”,“慈悲”就是“愛”。
“慈悲”跟“愛”有什麼分別?世間人這個“愛”講成習慣了,“愛”裡頭有感情,“慈悲”裡頭有智慧沒有感情。也就是轉識成智的“愛”叫“慈悲”;帶著感情的,這不叫慈悲,叫“愛”,佛經上用這個來區別。換句話說,“愛”,它的基礎是智慧、是理性,世間人講的“愛”,它的基礎是感情,“父子有親”,那種親愛。但無論是“慈悲”、無論是“愛”,都是講到了核心,所以水結晶裡面看到都是最美的,這是真心,這是性德裡頭的第一德。換一句話說,一切眾生個個皆有跟諸佛如來平等無二,是一不是二,只是眾生迷了,佛覺悟了。佛從自性這個“愛”流出來了;人也從這個“愛”裡頭流出這個愛心,愛心摻雜著有情識,就是不干淨,它被污染了,這個道理一定要懂。
明了之後,菩提心很不容易發起來,雖然佛是天天在講,勸大家發菩提心,為什麼發不起來呢?“我”沒有放下。“我”沒放下,這個慈悲心,大乘也說四種慈悲心,你是第一種“愛緣慈悲”,我愛你,對你就很慈悲;不愛你了,就不慈悲了,叫“愛緣慈悲”,這個跟世間人講的愛心完全相同。
第二就升等了,叫“眾生緣慈悲”,這個愛不太容易了,世間人可以做到,就是《弟子規》上所說的“凡是人,皆須愛”,這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不容易。凡是人,你真愛他嗎?這人很討厭,這人天天找麻煩,天天毀謗你,天天侮辱你、傷害你,你還愛他嗎?他是人,還是要一樣的愛他,這不容易事情,這什麼?世間聖賢能做到,不是普通人可以做到的。
那真正的慈悲就是菩提心。菩提心是清淨心、平等心、是覺悟的心。我們經題上“清靜、平等、覺”,就是菩提心,這是菩提心的自受用,我們一般人講自愛。人要不知道自愛,他不可能愛人。自愛難!這五個字,自愛講到究竟處了。心清靜,就是沒有染污;有一個“我見”跟“我執”,這就被染污了。“我見”、“我執”破了是什麼人呢?華嚴圓教最低的階位是初住菩薩,初住菩薩明心見性。所以菩提心一發,就是圓教初住菩薩,就成佛了。阿羅漢沒有菩提心,辟支佛沒有菩提心,權教菩薩菩提心沒有發出來。菩提心一發,就成等正覺,就成佛了。
菩提心是真心,這大乘教裡說得很明白。佛跟眾生的界限:用真心的人就是佛,用妄心的人就是凡夫。三乘還是用的妄心,沒用真心,所以他不是佛。三乘裡面最高的,十法界的佛,天台大師叫他做“相似即佛”,很像,不是真的,為什麼?他還用的妄心,也就是說他的心是“八識”、“五十一心所”,他用的是這個心。但是二乘以上,三乘是講到菩薩了,他們雖然用妄心,用得正,因為他完全遵守佛陀教誨,經典上所說的,他能依教奉行,他能夠落實。妄心用得正——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他們還是用阿賴耶,真的是佛的好學生!他們做到了六個字——老實、聽話、真干,真佛弟子!
我們淨宗同學,不但是佛陀弟子,而且是“佛中之王、光中極尊”的阿彌陀佛弟子,比佛弟子高一等,真的、是假的?什麼是真的?心上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你心裡頭那些善、不善的念頭通通清除掉了,那個心干干淨淨,染、淨、善、惡通通都沒有,只有一尊阿彌陀佛,這是真的阿彌陀佛弟子;否則的話,有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身邊都是垃圾,這房間不干淨,全是垃圾,阿彌陀佛在其中,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功德加持你很有限,因為這一些染污障礙阿彌陀佛的能量。我們說不是障礙,說障礙也行,實際上是障礙自己,自己不能接受阿彌陀佛的加持。佛不是不加持你,加持了,你沒有接受到。被誰接受去了?被那些染污,被那些妄想、雜念,被他們接受去了。它們接受去了,產生了副作用,不是正用,邪用。
“邪用”是什麼?具體說起來就是邪知邪慧,邪智慧、世智辨聰,它變成這個東西。這裡頭“理”、“事”都要搞清楚、搞明白,我們就曉得怎麼叫真學。所以不放下是決定不行的。前面,“超過世間諸所有法”,這放干淨了。世間所有法通通都放下了,你才能超越。這個時候清靜、平等、覺,就真心現前了。真心是平等心,阿羅漢所證得的,總算是離開染污了了。染污最嚴重的是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嗔癡慢,就是“見思煩惱”,這是染污——“末那識”。
“末那識”是什麼?“末那識”是四大煩惱混合在一起,就變成叫“末那識”。這四大煩惱,第一個“我見”,就是“我執”,他可以不必有身體,他不執著身體,他執著有個“我”,堅固的執著。“我”能思、“我”能想,以為這個東西是“我”。那麼跟著這個“我”連帶起來的三個,一個是“我愛”,“我愛”是貪;“我慢”,“我慢”是嗔恚;“我癡”,貪嗔癡,所以叫做“俱生煩惱”,它跟“我見”同時起來的。
那我們在《妄盡還源觀》裡面看賢首國師的論文,前面三段講宇宙的源起、萬法的源起、“我”的源起,“我”從哪裡來的。你看“從一體起二用”。“二用”第一個是宇宙,第二個是“我”,宇宙是依報,“我”是正報,這兩個作用出現了,同時出現的。雖然有先後,“先後”我們沒有方法辨別,為什麼?它太短了,時間太短了。照彌勒菩薩的說法,大概是1600兆分之一秒,就這麼長的時間,在這一個念頭裡頭,起依報、起正報,貪嗔癡都起來了,所以這叫根本煩惱。這個煩惱我們現在發現了,這個煩惱裡頭有核心,如果我們斷煩惱,從核心下手就有辦法。“貪”的煩惱是情執,就是情愛,那是“貪”的煩惱核心;“嗔”的煩惱,佛說出來了,是“我慢”、傲慢;“癡”的煩惱是懷疑。
通常講五毒——“貪、嗔、癡、慢、疑”,“慢”跟“疑”是嗔恚跟愚癡的核心。“疑”最難斷,“疑”必須開智慧,破疑起信;“貪”雖然是最厲害,“貪”反而很容易斷,比傲慢容易斷,“癡”是最難斷。我們明白了,要從它的核心下手。要把世出世間一切法“性相、理事、因果”看破,情執自然就淡了。雖然沒斷,淡化了,淡化,境界就提升了。下品的聲聞;中品的緣覺;上品的菩薩,菩薩稱為“覺有情”,就是說他的情執沒有斷干淨,還是有,但是他覺而不迷。我們做功夫,這都必須要通過的,自己到哪個階層很清楚,你就會法喜充滿,你覺得真有受用。通通斷干淨了,連習氣都沒有了,這叫成佛,那是證得究竟的果位。
這一部經好!這些通通都講得很清楚、很明白。我們感激黃念老!他為我們收集了193種參考資料,這裡頭有83部是經論、110種祖師的注疏來解釋這部經,高等智慧!不是他自己解釋。自己解釋人未必能相信;佛解釋的,菩薩解釋的,祖師大德解釋的,這就沒話好說了,所以他這個注解是集注。經是會集本,注是集注,集經論祖師大德的大成,它集大成,讓人心服口服。這個本子、這個法本,確確實實可以度世尊末法最後的這九千年,九千年的眾生必定是依照這個法本而得度的,這個法本修習的方法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的人很多,真正懂得阿彌陀佛意義的人不多,阿彌陀佛這句名號究竟有多大功德,很少人知道。如果你真知道了,你會像黃念祖老居士晚年一樣,一天十四萬聲佛號,分秒必爭,不肯讓一分鐘錯過,你是真知道了。詳細說明就在這個經本上,什麼時候你才真正搞清楚、搞懂了,古人有一句話“讀書千遍”,你把這部經念上一千遍,你就懂得了。那個時候,你一看黃念老的注解,全明白了。沒有一千遍的底子,怎麼講也聽不懂,喜歡聽,或者是勉強聽。做不到,放不下,什麼原因?沒看破。這是章嘉大師教給我的標准:沒做到,就是沒看破,就是沒有懂;真正懂,你會看破;真看破,你決定去干,你會干得很起勁、干得很快樂,沒有任何力量能阻止你。真的,不是假的!真正“超過世間諸所有法”。
==================================================================================================
所以“心常谛住住世之道”,這一句就是四弘誓願裡頭第一願“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個願是從真心裡頭發出來的,不是假的。真有這個大願,你真正會把這個願做到。對這個世間所有一切眾生,你心裡掛念著如何幫助他們起信。
“信佛”,第一德,“信為道元功德母”,《華嚴經》上說的,“道”是成佛之道。成佛之道的源頭就是信心。這個信心,藕溢大師在《要解》裡頭講“六信”,把這一個信心分成六門來講。第一門就是相信自己,沒有人相信自己,今天人們喪失自己的的自信心,對自己不相信,對自己疑惑,這太嚴重了,佛菩薩救不了你。
“自信”信什麼?佛在《華嚴經》上說的,“一切眾生本來的佛”,你要相信,我本來是佛,要有這個信心了。淨土宗的原理就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念佛為什麼會成佛?佛在《觀經》上講了兩句話,是淨宗的原理,“是心做佛,是心是佛”。“是心”,自己的心,這個要知道。我有真心,我那個真心本來是佛,我現在又發心想學佛,怎麼能不做佛?當然可以做佛。頭一個要有這個信心,沒有這個信心,你這一生沒成就,信釋迦、信彌陀都不行,那是屬於第二個信。沒有第一個信,二、三、四、五全沒有,所以這是根,根之根。沒有這個東西,怎麼努力、怎麼用功,這一生都沒有什麼大成就,你看這多重要。我們很不容易相信了,相信世尊所說的“一切眾生本來的佛”;相信“是心是佛,是心做佛”;相信老祖宗所說的“本性本善”。那個“善”就是佛,不是善惡的善,那個“善”是贊美,好到極處了,太好了,就這個意思。到極處就是佛,佛到了頂頭了。
你看看,中國古人教學,開宗明義第一句話就把我們學習聖賢教誨的目標告訴你,《三字經》上頭一句“人之初,性本善”,目標告訴你了。學一輩子,學什麼?回歸本善,你就是聖人。聖賢教誨!佛陀的教育,頭一句告訴你,“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你是“一切眾生”之一,你本來是佛。你本來是佛,沒有絲毫改變,現在為什麼變成這個樣子?迷了、糊塗了!你是個糊塗佛。把你那份糊塗去掉、放下,你的本來面目就現前了,佛知佛見、佛心佛行、佛德佛相通通現前。佛法裡是平等的;我們中國古代教學,人在社會上的地位不平等。
中國自古一直到滿清,都遵守老祖宗教誨,社會上的地位,士、農、工、商。讀書明理,雖然沒有地位、沒有財富,但是社會地位很高,無論在是什麼場所,看到讀書人,都對你特別尊敬,為什麼?你明白道理,你覺悟了。這說明中國人尊重覺悟。
“士、農、工、商”,把“商”擺在最下,有人問我,這什麼道理?用佛法來看,道理非常明顯,“商”的目的是賺錢,賺錢接近於貪,就是說增長貪毒,貪嗔癡三毒,貪毒一增長,嗔跟癡連帶增長,所以把他放在最後;可是在大乘佛法是平等的,你看看五十三參裡面,五十三位善知識,是如來應化的。換一句話說,五十三尊佛裡頭有沒有經商的?有!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全是如來、全是諸佛。佛法是平等的,平等當中它有妙用,它起的作用全是如來果地上的德用,表現在因地上,叫“隨緣妙用”。
菩薩經商,賺不賺錢?肯定賺錢!賺的錢不是自己享受,賺的錢是給大家享受。佛菩薩要“谛住住世之道”,世間窮人多,怎麼解決呢?得用財富幫他解決。佛菩薩不限制賺錢,賺得越多越好,要你行菩薩道。所以湯恩比說的話很有味道,“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需要孔孟學說和大乘佛法”。孔孟學說是真的,性德;大乘佛法圓融、自在,這個兩個結合起來,太妙了!這個人念書,把中國東西念通了。我們也是這句話的引導,讓我們開竅,我們如何運用大乘跟儒道相結合。儒釋道是一體,是一回事情,不要分得那麼清楚,“妙用”完全在自己的智慧。所以我們要發菩提心,“眾生無邊誓願度”。
現在社會對佛法誤會的人很多,不能怪他,要怪自己,我們沒有把真正佛法做出來。真正佛法做出來了,沒有一個人不喜歡。我們這一次到斯裡蘭卡去參訪,看到這個國家,把小乘佛法落實了。這一次我們一同在一起參加活動的,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二十五個國家的大使,他們不是佛教徒,信仰宗教都不同,但是親眼看到斯裡蘭卡民眾落實佛教的戒行,“三皈”、“五戒”、“十善”,他們做到了,社會一片祥和。是貧窮、落後,他們生活得非常幸福快樂,讓大深受感動。
那麼要問佛教是什麼?在現前的社會、現前眾生的根器,所以說法要契機、要契理。我們不能用這個覺悟來解釋,“佛”是“覺”的意思,“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講了一大堆,人都迷惑顛倒,他聽不懂,不能接受。那個說法是對古代士大夫階級講的,他們聽得有味道,今天人心不是這個根基。那怎麼說?今天人看重什麼?財富,看重的是享樂,我們就這個題來介紹,佛法是什麼?佛法是離苦得樂,你要不要?這個無論誰聽了都要:我要離苦、我要得樂。你搞半天,搞這什麼,這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他聽完了:這個我不要,我要離苦得樂。馬上就接受。
那然後,離苦得樂是福報,有了福報就離苦得樂了。用什麼方法能得到這個福報呢?破迷開悟!你為什麼苦?你迷了,不了解事實真相。譬如說賺錢,賺錢有正當的方法,賺大錢,你不懂這方法,你迷了,佛會教你這方法。我們很現實的問他,錢要不要?要!聰明智慧要不要?要,不反對。健康長壽要不要?要,這三樣都要,佛就教你這三樣東西,真的,不是假的。佛怎麼教我呢?佛教我們布施,布施是因,這是果報。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這是佛教的,佛就是教我們這些。我學佛,我這三樣都得到了,這些做給你看。財富不必要銀行存多少,那個沒有意思;我需要用多少,它就來多少,這個多自在!這就得真正的財富。你累積那麼多財富的時候,天天提心吊膽、患得患失,存在銀行裡又怕貨幣貶值,干投資的又怕蝕本,總是一天到晚提心吊膽。我們想辦事,要多少就來多少;不想辦事就沒有了,這個多自在!聰明智慧天天增長,健康長壽真得到。連壽命都可以延長,健康就小事,雞毛蒜皮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