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宣化上人《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選輯(八)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選輯(八)

 

1.     若在虛空。自非汝體。即應如來今見汝面。亦是汝身。

 

2.      假若你心和眼根,都是在虛空,虛空自然不是你的身體,和你就無關系。你若仍舊執著,離體之見,還是自體,那麼我如來,現在亦離你體,而能見你面——難道亦是你的身體?

 

3.     汝眼已知。身合非覺。必汝執言。身眼兩覺。應有二知。即汝一身。應成兩佛。是故應知。汝言見暗名見內者。無有是處。

 

4.      你眼已有知,你身是否有感覺?本來都是你身合當無覺。假若你一定要執著,心和眼有兩種感覺,那麼心和眼亦應有二種知覺。如果是這樣,豈不是你一身,應該成二佛?因此應當知道,你說見暗即是內,是不對的。

 

5.     阿難言。我嘗聞佛開示四眾。由心生故。種種法生。由法生故。種種心生。

 

6.      阿難以前,都用自己識心來推想,心和見之所在處。但所提理論,都被佛所破。現在不敢再逞己見,而引佛的話。故又說:‘我過去曾時常聽佛對四眾開示(四眾是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即男居士、優婆夷即女居士),由心生的緣故,所以種種法生。法無自性,本來是無生的,但由因緣和合而生。由法生故,種種心生。’

 

7.      佛說心法互生者,因法本無生,由心故有;心本亦無,因法固有。所以說:心生法生,即法不自生,從心而起,心不自生,由法而現。故很明顯地指出:心本不生,法無自性,二體俱無,心法皆空。而阿難又錯認心法之心為識心,所以有執著。

 

8.     我今思惟。即思惟體。實我心性。隨所合處。心則隨有。亦非內外中間三處。

 

9.      阿難說:‘我今再忖量,這個會思想之體,就是我的心性。隨它所合的地方,心就隨之,若遇有緣合便成我心,沒有緣合便不成我心。所以心不是在內、外和中間三處。’

 

10.  阿難依然錯誤,思惟是他的心性,不知思惟只是分別緣塵的妄想心。

 

11. 佛告阿難。汝今說言。由法生故。種種心生。隨所合處。心隨有者。是心無體。則無所合。若無有體而能合者。則十九界因七塵合。是義不然。

 

12.  佛告阿難:‘如你剛才所說,由法生的緣故,種種心生。因有所和合故,就有你心。照這樣來說,你心是否有體相呢?如果心無體相,怎能和前塵境相和合呢?假若無體相,而能有合,不是由十八界,再加這個無體的七塵,而成為十九界?這個義理是不對的。’

 

13.  十八界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中間又生出六種分別心叫六識,合共十八界。

 

14. 若有體者。如汝以手自挃其體。汝所知心。為復內出。為從外入。若復內出。還見身中。若從外來。先合見面。

 

15.  佛又說:‘假若心有體相,則你用自己的手,來捏自己的身體,你的心就會知道有點痛。這個知道被捏之心,是從內出,還是從外入?如果心從內出,應當見到身內的腑髒;如果是從外來,那麼就應當先見自己面部。’

 

16.  阿難言。見是其眼。心知非眼。為見非義

 

17.  阿難說:‘能見是眼睛,能知才是心,怎可求心見佛,這個義理是不對的呀!’

 

18.  阿難太恃己能,居然正式來和佛辯論,說佛之義理不對,不知自己錯上加錯。因為眼根本是個透明體,是視非見,需借心靈才能有知有見。

 

19. 佛言。若眼能見。汝在室中。門能見不。則諸已死。尚有眼存。應皆見物。若見物者。雲何名死。

 

20.  佛說:‘如果眼能見,那麼你在室內時,門戶是否能看見東西?好像世間上,一切已經死了的人,他們的眼睛還存在,應該能看見東西,但如果能看見東西,怎可說是死呢?’

 

21. 阿難。又汝覺了能知之心。若必有體。為復一體。為有多體。今在汝身。為復遍體。為不遍體。

 

22.  佛又叫阿難:‘又你的覺察明了,能知分別之心,若果一定有體相,那究竟是一體相,還是有多體相?現在心既在你身上,究竟是遍滿四肢之體,還是不遍滿四肢之體呢?’四肢是兩臂兩腿。

 

23. 若一體者。則汝以手挃一支時。四支應覺。若鹹覺者。挃應無在。若挃有所。則汝一體。自不能成。若多體者。則成多人。何體為汝。

 

24.  如果心是一體,那麼你用手捏一肢的時候,如果四肢都有感覺,這個捏就應當沒有一定的地方。如果是捏有一定的地方,若捏一肢,則只覺得一肢被捏。那麼心是一體之義,當然不能成立。如果說心是多體,則變成多人,究竟哪個體才是你呢?

 

25. 若遍體者。同前所挃。若不遍者。當汝觸頭。亦觸其足。頭有所覺。足應無知。今汝不然。

 

26.  假若說,心是周遍全體的,則如前面所說,一捏便應該遍體皆痛。若不是周遍全體,那當你用手觸頭的時候,亦同時觸著你的足,頭有所感覺,那麼足就應該不知道。但現在你不是這樣,若頭有所感覺,即心在頭不在足,足就應該無知。如果足有所覺知,則心應當在足而不在頭,頭就無感覺,這樣才可以說,心不遍體。現在你不是這樣,因此證明,心不遍是錯誤的。

 

27. 是故應知。隨所合處。心則隨有。無有是處。

 

28.  因此應該知道,你認為隨所合處心即隨有,這個理論是不對的。

 

29.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亦聞佛。與文殊等諸法王子。談實相時。世尊亦言。心不在內。亦不在外。

 

30.  阿難再引用佛所說的來作證據。阿難向佛說:‘我亦曾聽聞佛對文殊,即妙吉祥菩薩和普賢、觀音等諸大菩薩。佛為法王,菩薩即法王之子,談論實相的時候,世尊亦曾說:“心不在內,亦不在外”。’

 

31.  實相是真實之相,亦即吾人本有真心之名。實相有三種意思:(一)無相之實相,即無一切虛妄的相,並不是本體亦無。(二)無不相的實相,即隨緣顯現,一切妙色,並不是完全無相。(三)無相無不相的實相,即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如果說它有,則絕相離名,本無一物;如果說它無,則靈光不昧,應用自在。

 

32.  佛和文殊菩薩所談的實相,亦不在內,亦不在外。是談真心無相,清淨本然,離一切相。既無相,就無在,故不在內不在外。又真心圓滿周遍,猶如虛空,故雖無在,但又無所不在。

 

33. 如我思惟。內無所見。外不相知。內無知故。在內不成。身心相知。在外非義。今相知故。復內無見。當在中間。

 

34.  我現在再仔細思惟,內不能見腑髒,外又不相知。內既無知,但不在內。眼見佛手,心即有知,這是心身不相離的緣故。所以計心在外,這個義理亦不對。現在身心既然互相能知,在內邊又無所見,那麼應該在中間了。

 

35. 佛言。汝言中間。中必不迷。非無所在。今汝推中。中何為在。為復在處。為當在身。

 

36.  佛言:‘你說中間,中間必定有一個固定的地方,不能含糊迷亂的。既然非無所在,你現在推想是在中間,畢竟中間在何處呢?是在外境之外,還是在內根的身中?’

 

37. 若在身者。在邊非中。在中同內。若在處者。為有所表。為無所表。無表同無。表則無定。

 

38.  假若在你身上,那麼究竟是在前邊,還是在後邊?在左邊還是在右邊?在邊就不是在中間了!如果說在身的中間,那麼就和在內一樣。假若是在身之邊處,那麼是否有表志呢?還是無表志?無表志,就等於無定所;有表志,亦等於沒有一定的中相。   【待續】

 

 

上一篇:宣化上人《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選輯(七)
下一篇:宣化上人《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選輯(九)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