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南懷瑾:修身在正其心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南懷瑾:修身在正其心

 

題記:儒家講修身根基是你的心正。心不正,光練外形沒用。現在很多年輕人學瑜伽術,做各種功夫,修不好的--修身之道根本在靜心,心正了以後再修身。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憤)懥(怒),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大學》】

(譯文:之所以說修養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為心有憤怒就不能夠端正;心有恐懼就不能夠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夠端正;心有憂慮就不能夠端正。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樣:雖然在看,但卻像沒有看見一樣;雖然在聽,但卻像沒有聽見一樣;雖然在吃東西,但卻一點也不知道是什麼滋味。所以說,要修養自身的品性必須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

  

正文:

憤怒、恐懼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怎麼樣能夠修呢?修身不是現在修道的修,現在說道家修氣、修脈,也是修身的一種,但是那個修身同這個修身並不相同。諸位搞打坐的,修道家、修密宗、修氣、修脈的要知道,要想身體氣脈通了,必須先要靜心,心靜了氣脈自然通。所以修身必須要正其心,可心怎麼擺正?

  

一般學佛學道的都跟打坐有關系,大家說,為什麼坐起來心念不能靜止?佛家各種境界講得太多,非常微細,分析的經驗很多。我們上古的文化簡單,它說這個人心裡有時忿,則不得其正。

  

什麼叫忿?兩種,一種是怨天尤人,忿恨;一種是情緒始終是悶悶的。據我的經驗,人們這樣的心理很嚴重,隨時隨地感覺到心裡有一股悶氣,這就是忿。這種悶氣發展到情緒特別受不了刺激,看到外面一點不對,脾氣來了,一句話不對發起脾氣來。

  

還有,很容易怨天尤人,埋怨。我都對,別人不對,世界上沒有一個人對,也沒有一件事對。盤起腿來,腿發麻,恨死了這個腿。

  

佛家所謂嗔心,嗔恨之心,也叫做恚,嗔恚,嗔就是發脾氣重的,恚,佛學裡頭是內在的,嗔恚,就是內在“忿”。

  

比如,我的位置怎麼排在這裡呢?旁邊這個人又咳嗽,這個腳又洗得不干淨,有股味道,氣得不得了,坐不下去了。所以坐一炷香,等於在那裡生氣兩個鐘頭,還不如不打坐。如果我們經常胸襟之間悶悶不樂,心不會靜。

  

“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人隨時都在恐懼,都在害怕,有些人學佛、修道,盤起腿來,又怕沒有坐好;昨天坐得腿發麻,今天會不會麻?做生意怕折本,真賺了錢又怕人家來偷,一天到晚都在害怕中,活了幾十年害怕了幾十年,活得很可憐。心裡不能坦然,此心不能靜。

  

好樂、憂患

  

我經常自己回到書房一坐,很高興,四面一看,都是書,很舒服。沒有地方當皇帝,坐在書本裡自稱其王。

  

但是,也深深感覺到,好讀書非常拖累自己。愛學問也是個拖累,同愛喝酒愛抽煙沒有兩樣。人有所好就是拖累。所以古人有兩句詩,“無情何必生斯世,有好終須累此身”。所以人到了無所好,才是真解脫,就差不多成道了。

  

比如我們到禅堂打坐,心裡老想著,這個很好,那個不好,即使天天打坐,也不會成道的,因為你貪圖了打坐。打坐不是道,打坐是一種享受,是使你進入悟道的一個修養的方法,道並不一定在定上,並不一定在座中,這一點必須要明了。

  

執著有所好樂而不得其正

  

“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憂是憂愁。其實這幾種心理很普遍,人隨時隨地每一分每一秒都存在,這就是人性很可憐的一面。

  

“患”是什麼,患得患失。就像我們捉住個小鳥一樣,捏緊了怕捏死,放松了怕飛了,你們年輕人交朋友也是這樣。一件新衣服做出來,不出去炫耀一下遺憾,穿穿嘛又怕搞髒,這個就是患。

  

儒家只用這八個字,忿懥、恐懼、好樂、憂患,分析人的心理。實際上,你再把它排列一下,都是相對的,憤怒的反面就是恐懼。所以我經常說一個非常傲慢的人,他絕對很自卑,下意識的自卑他自己不知道,因為自卑他就傲慢起來了,要保護自己,不能讓你看不起。

  

那個街上罵街的,你在旁邊看,他罵了半天,又拿出刀來要砍人,是因為他恐懼——他覺得自己不傷害人,自己就要受傷害。其實什麼事情都沒有,人都是自己搗鬼。

  

“憤怒”跟“恐懼”是相對的,“好樂”跟“憂患”是相對的,都是正面與反面。

  

正心正念

  

“心不在焉,視而不見”,心不在了,不在的心就是佛家所講的昏沉。講打坐,兩個現象,一個散亂,一個昏沉。什麼叫定呢?既不散亂,又不昏沉,永遠是清醒的。可是普通人一清醒就亂想了,不亂想他就睡覺,不散亂就昏沉。

  

正心正念存在叫做心在。你以為打坐起來那個叫正心啦,說不定不是的,你兩腿一放,下了坐以後,做人做事一切都在出亂,就恢復到心有所憤怒,有所憂患,有所好樂,那就不叫做修持了。

  

佛家叫正念,儒家這裡就是正心,不在正念正心中就心不在焉,心不在焉就是注意到別的地方去了。

“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看東西像沒有看見一樣,聽也好像沒有聽到一樣,吃東西不曉得吃了什麼東西,就是這樣。

  

其實我們每一天都是這樣。大家仔細體會一下,年輕人讀書,一本書讀下來大概一句話也沒有看進去,心不在焉。我經常發現跟年輕人談話,我講了半天火很大,我說你聽到沒有,他說我聽到了啊,我知道,每一個聲音每一個字都聽到,我講什麼意思他不懂。

  

大家天天吃飯,你真曉得這個菜好吃?不過當嘴巴舌頭碰到味道,偶然覺得好吃,真正體會那個東西的好吃,沒有這個經驗,只有高度的寧靜才曉得那個飯是怎麼樣甜,怎麼樣香。有人吃了一輩子飯菜好像沒有吃過一樣,食而不知其味。

  

這個道理叫做修心,要修身必正其心。儒家講修身根基是你的心正。心不正,光練外形沒用。現在很多年輕人學瑜伽術,做各種功夫,修不好的--修身之道根本在靜心,心正了以後再修身。

  

(此文通過台灣老古文化事業公司授權,蘭溪根據南懷瑾老師生前講座資料整理)

《瞭望東方周刊》

 

上一篇:因果故事:居士打死蟑螂引來的夢境
下一篇:淨空法師:錯的都在我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