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法師:教化眾生不是一樁容易事,有學問、有德行還要有善巧
摘自淨空法師《淨土大經科注》第80集2012年12月21日講於香港
“‘行權方便’者,權,對實而說。具權宜與權變之義,俗謂通權達變。權亦即‘方便’之異名。”
佛法說“權”、說“實”,“實”是講法性,法性是真實的;“權”是著法相,法相是不實的,它是生滅法。大乘經教,真實是永恆不變的意思。如果是無常、是變化的,都稱之為權教,稱為“權”。所以有權宜、有權變,通權達變,我們世間人常講的。“權”跟“方便”的意思也通,所以說“方便之異名”。
“《法華文句》曰:‘方者法也,便者用也。’淺言之,方是方法,便是便利。”
“方便”常說,“便”就是沒有一定的意思,因時不同,因事不同,因人因處而異,所以世出世間聖人說法,都知道權變。權變是真實智慧的運用。我們在《論語》裡面看到,孔子的學生問他什麼叫“孝”,很多人問,孔子答復得不一樣;問“仁”,什麼是“仁”?夫子答復的也是因人而異,這就叫方便,這就叫權說,讓聽的人直接得到好處。所以教學,學生很多,程度不齊,有的學生領悟的能力很高,聞一知十;有的學生比較愚笨,一樁事情說多少遍,他未必能了解,所以老師的教學就不一樣。世出世間法皆如是。世尊為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這就是講《無量壽經》,介紹極樂世界,多次宣講,內容並不完全相同,我們就曉得,聽眾不一樣,時節因緣不一樣,還有各人的欲望不一樣,世尊的說法也不一樣,一定叫大家聽了都歡喜,都滿意,都相信,都能發心求生淨土,這目的就達到了,怎麼說都可以。所以這些不同的版本,流到中國來,中國人必須要把它會集。會集這一個本子,這各次不同的講演精要的內容,這個本子全有。相同的部分把它捨掉,取一種,好懂;不同的部分,通通要把它保留下來,讓世尊每一次宣講的經意,在這個本子通通可以看到,這叫會集本。對於權變之法,會集就非常有必要。
“按佛教義,則如《大集經》雲:‘能調眾生,悉令趣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方便。’”
這個方便法門就太多了,多少呢?經上常說八萬四千法門。為什麼有這麼多法門?因為有這麼多不同非根性。佛能夠應一切不同根性說法,令他生歡喜心。絕對不是一個說法,但是,決定是一個方向、一個目標。那就是教你相信、教你發願求生、教你認真念佛,這是決定不變的。方法再多,像《十六觀經》,這是教往生西方極樂的方法,佛說了十六種。方法不一樣,方向、目標完全相同,到達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這個結果是相同的。那麼這些都稱之為方便。
從這個地方,我也能深深體會到,無量法門,世尊確確實實都是引導他們念佛往生。對這法門生不起信心來,講《華嚴》、講《法華》,他們喜歡。《法華》、《華嚴》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你看終極目標還是極樂世界。我們知道,多少菩薩把方向、目標定在華藏世界,親近毗盧遮那如來。好不容易到了華藏世界,文殊、普賢又帶他們到極樂世界去了,最後的究竟、圓滿是在極樂世界。這法門是個什麼樣的法門,我們要細心去體會。然後慢慢發現,這真的是不可思議法門。
在中國,教下的大德晚年念佛求生淨土;宗門的大德,永明延壽這些人,都是在禅宗大徹大悟的,最後專修淨土,往生極樂世界;密宗亦不例外。禅、教、密,最後都歸淨土,這叫方便。
“又如《法華玄贊》雲:‘施為可則曰方。善逗機宜曰便。’”
這個“方便”意思解得比較深,解釋得很好。“施為”就是方法,教學的方法。“可則”,“則”是原則、是規矩,是一個好的教學法,這叫“方”,叫方法。佛法教學的總綱領就是戒、定、慧。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教化一切眾生,有凡夫,有聲聞,有緣覺,有菩薩,無量方便門,權巧方便,都離不開這個原則,戒、定、慧三學。不是依照這個原則,這不是佛法;依照這個原則的,不是佛教的,也是佛法。它跟佛的原理原則完全相同,佛承認它是佛法。所以佛經有五種人說,除佛之外,那四種所說的,跟佛說的是一樣,所以佛都認可。這說明佛教心量很大,絕不是只有我說的算數,不是這個意思,釋迦牟尼佛不是這個意思。任何人說,只要跟我說的方向、目標相同的,統統承認,所以法門才無量無邊。四弘誓願“法門無量誓願學”。
“善逗機宜”,這是能觀機。這人是什麼根性,得用什麼方法,一說,就能引起他的歡喜心,引起他的注意力。這各人根性不相同,用的方法不一樣,活活潑潑,那麼這是智慧的運用。沒有智慧,就沒有善巧方便。所以,善巧方便是智慧的德用。
“又《淨影疏》雲:‘化行善巧,隨物所宜,種種異現,名權方便。’”
這隋朝慧遠大師,《無量壽經義疏》裡頭說的。“化”是教化。“行”是行為、是行事。教化眾生種種不同的手法,我們也講手段,非常善良,非常好,非常巧妙,為什麼呢?它能隨一切眾生的根性。
這個“物”是人物。“物”比“人”的范圍大,“人”不能包括“物”,“物”能包括“人”。你看講“動物”,“動物”包括“人”。那麼由此可知,諸佛菩薩教眾生,不僅教人道,他教十法界的眾生。十法界眾生用一個字做代表,就是“物”,或者稱眾生,都能夠圓滿的包含了。說人,十法界只是人道;說天,只是天道;說物、說眾生,十法界全都包括了。所以“隨物所宜”,這個差別就很大了,所以“種種異現”。
佛教人,要現人身;佛教畜生,要現畜生身。不現同類身,沒有辦法聚在一起;不現同類的緣,他說話不懂,也沒法子教。所以佛菩薩教化眾生,教哪一類的眾生,現哪一類的身。佛能現無量無邊身,十法界任何眾生身,佛都能現,看他在哪一道,有緣,他就現哪一道身。度螞蟻,他現螞蟻身;度小鳥,要現鳥身;度牛羊,要現牛羊身,度哪一道眾生現哪一道身。雖現的身,佛菩薩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這一點特別要記住。如果他起心動念,他分別執著了,他是凡夫,他不是菩薩。菩薩應化在十法界,決定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這他跟眾生不一樣。眾生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佛菩薩沒有。
“綜上經論,故知以善巧穩便之法。”
“穩”是穩當;“便”是便宜。就是用得很巧妙、用得正是時候,正契眾生之機。這個方法叫“妙契眾生根機”。
“妙契眾生根機。”
“契”上加個“妙”,說明佛菩薩對眾生說法,對這個眾生完全了解。這個眾生生生世世在哪些道,有沒有遇見過佛菩薩,有沒有遇過聖人,生生世世學了些什麼,阿賴耶裡頭有種子、有習氣,全知道,所以說法非常契機。過去生中學過,一說,他就懂了。所以佛教宗派多、法門多,同一個宗都有許多不同的派別,每一個派別裡頭有很多不同的方法,菩薩會用,用得非常巧妙。
“導向究竟之果覺,名為行權或行方便。”
他用權巧或者是行方便。“方便”跟“權”是一個意思。不懂得善巧方便,就很難教化眾生;有時候教化眾生產生誤會,別人誤會了,這是我們不懂善巧方便,沒有智慧,不知道觀機,產生許許多多的錯誤。從這個地方,我們也體會到,教化眾生不是一樁容易事。有學問,有德行,還要有善巧。善巧從哪裡生的?善巧從覺悟來的。人真的覺悟了,樣樣都通了,自自然然能用善巧方便。善巧方便不是學來的,學不來的。只能學規矩,那個善巧學不到。善巧要從經驗當中來、智慧當中來。你看太多、你見太多了,你就懂得了。那在我們中國古籍,老祖宗傳達我們的,“經”就是真實的學問、真實的智慧,“史”就是善巧方便,你看它在事相當中運用,解決問題。智慧,實智,善巧就是權智,對人、對事、對物那叫權智。所以沒有一定的方法,但是有一定的方向、一定的目標。
……
“又法性中含攝一切佛法,故名佛法藏。”
“佛法藏”也指一切佛法。這個我們就了解了,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入佛法藏,所以能說一切經典,一切諸佛經典他都能說。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一心去修清淨心、去修念佛三昧。念佛三昧修成了,能不能入佛法藏呢?能!念佛三昧裡面有淺深不同,功夫成片是淺的,都生智慧;事一心不亂,中等的;理一心不亂是圓滿的。淺,生小慧;中,生大慧;理一心不亂是圓滿的大慧,就成佛了。佛法藏、菩薩法藏、聲聞法藏都算是開智慧了。
“是故‘入佛法藏’即《法華》中‘善入佛慧,通達大智’之義。”
“善入佛慧”,不用學,不必去找老師,自己能成就,這妙極了!不必去找老師,是因為找不到老師,你無可奈何。這種成就,佛法裡頭另外有個名字,叫“獨覺”。如果有老師,一定要參學,一定要依靠老師的教誨。這是什麼?菩薩示現給一切眾生看的。實在找不到老師了,依著經教,“法”是老師,這個指導是正確的。在中國古代,佛教沒傳到中國來,中國早就有這個方法。孟子依誰為老師?依孔子。孔子已經過世了,已經不在世了,孔子的著作在,他讀孔子的書。讀不懂、有疑難的地方,去找孔子的學生。夫子過世了,夫子的學生在,不少學生在世,向他們請教。他非常認真,有堅定的信心,沒有絲毫疑惑,他學成功了,成績超過孔子當年在世的時候那些學生。所以後世人稱“孔孟”,不稱孔子那個“七十二賢”,不稱他們。這是以古人為老師,成就吶,成就超過古人,超過他所有的學生,好榜樣!在中國叫私淑弟子。中國歷代有很多人,像司馬遷,這是大文學家,後漢時候人,寫了一部《史記》,他跟誰學的?他跟左丘明學的。左丘明跟孔子同時代,死了很多年了,他留一部書《左傳》。司馬遷專學《左傳》,學得非常像。這就是“一門深入,長時熏修”,所以他是左丘明的弟子,私淑弟子,一代文豪。這就說明了“一門深入、長時熏修”的效果,他有能力寫一部《史記》。
唐宋八大家裡面韓愈,這大家都知道,唐宋兩代,文學界第一人,他跟誰學的?他跟司馬遷學的。司馬遷後漢時候人,他是唐朝人,隔了幾百年,他怎麼學的呢?他專門學《史記》,就是一生專攻《史記》,“一門深入,長時熏修”,他學會了,成為一代大文豪。
這都是當代沒有好的老師,或者跟老師沒有緣分,學古人,真正能成就。
我們懂得這個道理,我們學《無量壽經》,就這一部經深入,深入經藏,長時熏修,這成佛;不能成佛,也是法身菩薩。這個知道,不得了!無論用在世法、用在佛法,沒有一個不成就的。
那他成就的秘訣,第一個就是真信,一點懷疑都沒有。第二個,真聽話,文字裡頭所說的,完全明白之後,要落實,我要把它真正做到。第三個,要真干,要真正發心,長時熏修,在這個裡面得三昧,用佛法的說是,叫讀書三昧。專攻《論語》,有《論語》三昧;專攻《孟子》,孟子三昧。不做到不行,做到是聖人。學《論語》要學孔子一樣;學《孟子》也得跟孟夫子一樣,真學成功。所以任何經論,你找你喜歡的,為什麼?容易攝受,喜歡它。找一門東西,不喜歡的,就很難學;喜歡的,很容易學。必須要十年,十年就一本書,其他的都沒有,他就得三昧。這一門通了,沒有學的東西通通可以貫通,所以古人講“一經通,一切經通”。縱然不能全通,跟這個性質相同的,一定全通。那就是整個佛法不能貫通,但是同一個宗派的他通。這個法子妙絕了!外國人不知道,現在中國人自己也不知道。每一天去學,什麼都學,學得好辛苦,學了一輩子,什麼也沒學通,精神、精力、時間通通浪費掉了,叫真可惜!所以這一句我們要把它記住。
“又法性中含攝一切佛法,故名‘佛法藏’。”
所以,只要入這個佛法藏,對於一切佛法自然貫通。
“是故‘入佛法藏’即《法華》中‘善入佛慧,通達大智’之義。”
智慧打開了,世出世間一切法全通了。
“又《甄解》據從果向因義,釋雲:‘如來一切功德寶藏,佛果功德也。此之功德大寶海,說言佛法藏。”
這個就是經上講的佛法藏的意思。
“即是佛所得一乘也。”
“一乘”是成佛之道,佛證得了。
下面這一行,是黃念老說的:
“《甄解》之說,顯會中諸菩薩皆是大權示現,從果向因,已入如來一乘果海,但不捨因行,故來會贊助釋尊也。”
釋迦牟尼佛會下的菩薩、聲聞這些人,通通都是已經成佛的人,不是凡人。釋迦佛到這個地球上來示現成佛教化眾生,他們也通通來了,來協助釋迦牟尼佛,以佛弟子身份出現。以大乘弟子出現就是菩薩;以小乘弟子身份出現就是羅漢。其實不是真正的羅漢、菩薩,都成佛道了,所以他們通通都入法藏,都“究竟彼岸”。所謂“一佛出世,千佛擁護”,世出世法都不外這個例子。世間法,一個帝王出現在這個世間,他那些大臣,跟他宿世都有非常深的緣分,這是一世出現,來幫助他。不是沒有緣分,通通都是有緣人。但是世人容易迷於名利財色,在一起免不了造業,不像佛法;佛法不造業,不但不造惡業,善業也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