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做一個健康的人
2007年6月3日 海空法師 四川大學工商管理學院講學 (錄音整理)
張主任:我們非常榮幸地請到海空法師來我院講學,海空法師是四川省佛教協會副秘書長,也是南充市佛教協會的會長;是我們省內唯一的一個管理三所寺廟的方丈,他是南充棲樂寺、中江白塔寺、河南省萬善寺的方丈;他現任四川省人民政府參政調研員、南充市政協委員等等社會職務。海空法師已是一個花甲子的年齡了,那麼多同學們問我,我說他才四十多歲呢。海空法師的弟子遍布世界各地,而他的海外弟子就有十八個國家之多,在前一段日子,他還在加拿大多倫多講學,現在他的弟子有兩百多萬之眾,遍布海內外。今天下午,海空法師為大家講的內容是《怎樣做一個健康的人》,它是佛法與生活中的一個題目。請大家歡迎海空法師為我們講學!
海空法師:我們有這個機會,與大家相聚一堂,共同來探討人生的真谛,這是一個非常殊勝的因緣。今天我要給大家講的是《怎樣做一個健康的人》,怎樣做一個健康的人?這個標題大家都知道,說起來非常簡單,實際上是非常具體的。
按照佛教的思想,人的健康分為身體健康和精神健康。常言道:健康是福、平安是福,要如何才能夠達到我們的身心都能健康?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一個課題。在人的一生中要身體健康,在於無欲無染,一個人的心情舒暢,在於有三無分別的思想境界,什麼叫三無分別呢?即是人無分別,事無分別,法無分別。還要有平等心,一個人的生活美好,在於積福造命,一個人的事業成功,在於濟世利人,一個人的家庭幸福,在於體諒和包容,一個人的真心永駐,在於回歸自性。
人們總是在尋求幸福,可是有的人往往又求不到,一些人想事業成功,但成功之後又如何呢?由於工作過於勞碌,疲憊造成疾病纏身,或者是身體恙恙,精神痿靡,心情煩惱,無時無刻不體現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有的人雖然事業成功了,但是我們的內心是不是很實在?所以在西方國家的人們,這些現象是比較普遍的,事業成功了而內心空虛無聊。我們做一個健康的人都這麼困難,那麼要求得幸福,就更應該值得我們深思。
一佛教的基本理論是因果律。佛法把人們的一生概括為八苦,有哪八苦呢?即生苦、老苦、死苦、病苦、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嗔恚苦、五蘊熾盛苦,這八苦又無時不體現在我們的生活中。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要出家,就是因為這八種苦的存在,是我們每一個人都無法擺脫的現實,由於這八苦,對我們的身心都起了一定的作用。如果我們沒有這八苦,而脫離這八苦,那麼我們就能得到長壽,身心就能得到健康,如果我們的身心都不健康,我們所得到的名和利,又有何用呢?
佛教所有的經典,都提到一個共同的問題,那就是人的問題。佛教整個理論基礎就是要我們認識世間的真相,擺好自己的位置,實現自己的價值,這就是佛教的精神。也就是根據你自己的具體情況,如何來擺好自己的位置,來實現自己的價值呢?你應如何去認識自己,如何使我們能夠明心見性,能夠對事物的看法達到真知灼見,我們才能把握自己。明確哪些是我們該做的,哪些是不該做的,如果自己沒有把握好自己,我們還是懵懂一生憑著感覺走。
佛教把所有的行為,都叫緣起,就是緣起性空,這也就是佛教的基本理論。什麼叫緣起呢?佛法為我們闡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間存在的種種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生的,這個叫做萬法因緣生。一切眾生都在無始無終的“生命之流”中生滅流轉,都是因為其間貫穿著一條“因果規律”。
我們現代科學也在講因果規律,但是現代科學的因果規律,它只是認識物質性質的一些物理現象,而佛教講的因果規律呢?它是精神現象和生命現象的總合。佛教是把物質現象和精神現象、生命現象都概括起來了,它不僅僅是講物質現象,這就是唯物。由於物質的變化,現在我們把物質變化的這種規律,也把它作為一種因果律來認識也是適用的。但是,因果律不但適用於物質現象,特別是我們的心性和我們的生命,也是圍繞在因果這個范疇之內的。所謂因就是原因,所謂緣就是助緣或叫條件,由因緣和合所產生的事物叫做果,就叫因果,由因緣而生果。這個果又是造因者的報,就叫果報。其中因果關系雖然錯綜復雜,但正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一樣,自因自果,自作自受,絲毫不差。所以,我們今天要講人的健康,首先要把這個因果關系講清楚。我們談到因果這個問題,很多人會說:你要說因果,那麼,為什麼很多做了惡事的人,他還沒有得到惡報呢?為什麼做了很多好事的人,他又沒得到善報呢?這個因果律怎麼說得通?在這個問題上,我就講幾件事情,給大家聽,大家也就會明白。
事實上,因果定律,它是兩大類,你已經造了因,必然要得果,因果是不消滅的,因果也是不能抵消的。因果定律是不能消滅的,佛教的經典當中有一句話: “假使百千劫所做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意思是說:假使我們種下了這個因,有了這個種子,百千萬劫,就是很多年後,它還是存在的,這就叫業力種子,並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稻種、麥種,時間長了它就爛了,而這個業力種子它是存在的。也就是說,我們做了的事情,就留下了這個業,也就是自己所造的這個業它是存在的,而這個業力是不可能抵消的。比如,我們在一塊地裡,先種的是小麥,再又種些雜草,我們把小麥比成善果,把雜草比成惡果,那麼是不是因為種了小麥過後,就把雜草的因斷了呢?是斷不了的;是不是種了雜草,就可以把小麥的善果斷了呢?也斷不了的。因為小麥結的果是小麥,雜草結的果是雜草,因果是不相抵毀的。如過去我們造的殺業,現在我們又去修橋鋪路,是不是就減得了殺業的果呢?減不了的。為什麼減不了呢?因為你造了殺業過後,你的果就是殺業果,你修橋鋪路的善果,是修橋鋪路的因所造成的。比如我們現在人說的;殺人要償命,那麼我去修幾條路就不償命了嗎?同樣殺人的果,還是殺人的業果,就是說自己所種的業它們之間是不能抵銷的是一個道理。現在人們認識的是物質性因果關系,與精神和人生的因果關系總是把它弄來混淆。由於過去種了點善根,他現在過著好日子,那麼現在做了惡事,他是不是以前的好日子就不過了呢?因果不昧,這個問題,無論你是在事業上也好,在健康上也好,它也是相符的,都是離不開這個因果關系。
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經典講了那麼多問題,它只貫穿著兩個字,一個“因”,一個“果”,那就是因果關系。我剛才所說到的為什麼過去做的善事,現在得不到善報,就是說你以前做了好多好事,現在還沒得到好報。你看那些社會上做了很多壞事的人還逍遙法外,還沒得到報應,這是跟他所產生的因果關系不相抵銷的。我前次講課,講到中江縣的觀音崖,有副對子是,“做惡不滅,祖有一德,德盡則滅;行善不昌,祖有一殃,殃盡必昌。” 你做惡的人,他過去祖上有德在哪裡,所以他自己還有點福報,如果福報享完了,必遭其惡報。像種莊稼一樣,由於他去年的努力糧食豐收了,他還存有點余糧在那裡,因此他今年不會餓飯,與這個道理是這樣的。今年你做了很多善事,為什麼還沒得到好的報應?是因為你的善因還沒成熟,如果你的善因成熟了,報應就會體現出來。所以佛教裡的因果關系,是我們講一切法的前提。
我們要知因識果,首先要明事理,要明因識緣,智者畏其因,愚者懼其果。緣由因生,法由緣生,善巧而立。也就是說,我們談到事業也好,談到身體健康也好,有智慧的人,他就會先做好准備。我們對身體來講,首先就去防范,而不去種因。比如,熱天快到來了,你只要做到饑飽勞逸適度,事先做到有准備,事先有防范,不種這個因,他就沒有這個果。凡夫最懼果,他就不管種什麼因,殺人放火他啥都干,他不怕造業因,但是他一看到果報,他就害怕了。所以一般的愚者,他就只看果,只看現象,他不去尋找現象發生的本質。所以智與愚關鍵就在這裡。
我們佛教經典裡面都講,菩薩為什麼叫智者呢?因為菩薩他有智慧,他做每一件事情,都要想這件事情,干不干得,干了過後,它是不是有壞影響,壞的結果,這就叫覺者。愚者呢,他做事就不管什麼後果,只要能達到自己的目的,不擇手段,干了再說,有果報的時候,他就怨天怨地,這就叫愚者。所以“智者畏其因,愚者就懼其果”。如有的人做了很多善事,現在還沒得到果報,主要就是,他的善果還沒有成熟。現在我來講幾個公案給大家聽聽:有個叫“盧度濟難”的故事,在我國《二十四史》的史書中,記載了南北朝的一個武官,這個武官叫盧度,他在與北魏交兵的時候,正在向南逃走的時候,來到一條河邊,在追兵到來之際,他忽然起了一個念頭,起了個什麼念頭呢?他把雙手一合掌,他發願說:“觀世音菩薩,如果我今天逃得脫這一關,我今後就永遠吃素,不再殺生了。”就是他起了個念頭,發誓不再殺生,就是斷殺業果。他說了過後,奇怪是在追兵趕到的時候,忽然從河的上游,漂來一塊木板,順流而下,直對著他所站位置而來,他見到這塊木板,心喜自己就有希望得救了,於是他迅速撲到河裡,抱著那個木板,他就逃跑了,從此以後,他再也不殺生了。所以心裡面起什麼念頭,就要結什麼樣的果,我們佛教把它稱之為身、口、意三業,身體做的行為,就叫身業,嘴所說的話,叫口業,心裡所想的,就叫意業,這就是身、口、意三業。身口意三業所造下的業,就要成為因。由於有因的存在,若遇到緣成熟後,他就會變成結果,也就是因果。
所以,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知道這個因果關系,再把因果關系分為一種緣和一種因,成為一種對比,產生對等的結果。若要有好的果報,那麼就要斷惡緣,行善緣;這個緣怎麼斷?我們又斷什麼緣呢?如首先我們要戒殺,我對在座的人說,不要去殺生,從現在開始,就要求你們天天去吃素,恐怕有好多人都不願干。佛法對戒律來講他是圓融的,那要根據每一個人自己的根性和發心的大小來決定,他不是千篇一律的。我們現在對殺業又怎麼戒呢?如果我們要想今後不遭到別人來殺害,那麼現在就要守殺戒。比像我們遇上戰爭、強盜和意外事故,要是遭到這些惡死的果報,它也叫凶死,我們現在該怎麼辦呢?那就要種因,種什麼因呢?要從自己心裡面發其戒殺的心,吃素就可以戒殺。佛教把吃素,不吃動物的肉,就是把動物的生命比成與自己生命一樣來珍惜,你吃掉一個生命,就建了一條殺業。我看了有一個人給我發來的貼子,他說,按照佛教所說,你吃啥,將來就要變啥,他說我們現在吃黃鳝,今後變黃鳝,吃豬會變豬,那麼吃人,就會變人啰?連提這些問題的人都有,事實上不是這麼回事。
如果我們按照佛教戒律上的規定,一日一夜,二十四小時,如果你發了不殺生的心,那就勝過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你們知道什麼叫七級浮屠嗎?浮屠就是塔子。七級浮屠就是七層寶塔。再講一個“吃假齋”的故事:在過去有一個做生意的人,一天,他搭了一條船出去做生意,他看到船艙裡面有兩條魚,這是老板喂的兩條魚,它在船艙裡游來游去,他看到那活崩亂跳的魚很可愛,心生憐愍。他說:“喂,老板!你那艙裡的魚賣不賣?”因為他心裡很同情它們,老板說:“我那個魚的賣價很貴啰,至少要三百塊錢。”這個生意人他毫不猶豫地就把那兩條魚買了下來。老板問他:“你今天在這裡煮不煮來吃?若要吃我就給你煮。”生意人說:“我今天不吃。”第二天老板又問他:“你今天又吃不吃這魚呢?若想吃我就給你煮嘛。”生意人立即就說了個謊,他說:“我今天是在吃觀音齋是不能吃魚的。”這天,生意人講完過後,他就把這兩條魚放生了。到第三天,那條船行至江心,忽然狂風大作,船搖得十分厲害,人也搖得恍恍惚惚,就像在雲裡霧裡一樣,大家晃忽看到天上有“假齋”兩個字。這生意人心裡在想:天上現“假齋”兩字,就是說我沒有吃觀音齋,而我又說,我在吃觀音齋,是我說的這個謊話。生意人主動向在船的人說:“是我就把大家都影響了、連累了而受到這場災難。”他馬上又說:“是我說的吃觀音齋,是我在吃假齋。”在船上的人想,就是因為你吃的假齋,才引來狂風大作,而把我們大家都要淹死,不如就把他吃假齋的人推到河裡去,於是大家七手八腳地把這個生意人推到河裡去了。無巧不成書,你說有多怪呀?忽然從河的上游,漂流下來兩塊盾牌,(所謂盾牌,就過去打仗用的攻防器戒,)生意人死裡求生,在水中他就伸手把那兩塊盾牌抓住,那狂風一吹,就把他吹到岸邊上去了,只有他一人得救。結果船被狂風吹翻了,這一船人全部淹死了,這是個真實故事。所以說,我們的吃齋念佛,關鍵在於用心哇。
今天中午,我們在一起聚餐的時候說,守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YIN、不妄語、不飲酒,問哪個做得到?我說不殺生,按照佛教的戒律,不要說你們在家人,就是我們出家人在很多問題上,都很難做到。如果真正按照佛教的規定,那麼大家就寸步難行,滴水不沾,為什麼說寸步難行呢?你一伸腳踩下去,你腳底下就有好多生命被你踩死,就殺生了。按照佛教的說法,一缽水裡就有八萬四千條生命,你喝一口水殺死了多少生命呀,所以說是滴水不沾,寸步難行。那麼過去有好多祖師大德就說:“行直何勞持戒”,守戒又關鍵在於你的動機是什麼?是不是故意的?是不是起了殺生這個念頭?因此,我們在修練自己身心的時候,我們就少種點這些因,就不結這種果。就說在修行這個方面,有很多種方式。如一個是斷緣,斷緣又有很多種方法,一種方法就是吃齋,我們若辦不到,那麼我們就吃三淨肉嘛,(什麼叫三淨肉呢?自己沒有親自去殺害它,也沒聽到那些動物的叫聲,沒看到被殺動物的肉,叫三淨肉。)比如我們不親自殺它,在市場上去買肉來吃總可以了吧,這個要減少很多障礙,但是我們要發心才能辦到,一是想到被殺的動物,我們要隨喜,隨喜什麼呢?把你的功德回向給它。你說,將來我們要多做點善事,為這些被殺的動物,把自己的功德回向給它們,使它們早日超生,這是一種方法。二是如果我們想到這些動物被殺了以後,我們將來變成那動物又被別人吃,還不是一樣的事呀,生憐愍心。三是殺生的問題,還是要想到眾生的痛苦。比如,我們要想逃脫這個殺劫,不被別人殺,我們就要不種這個因,就要想到被殺動物的痛苦,從這方面著想而下手,對他們生起同情心。如果不想遭到刀兵劫,在刀兵劫來臨之前,我們就發心,我們就可以把原來的緣斷了。刀兵劫已經來了,你才發心斷緣,就起不到多大作用。就是說斷緣要斷在前頭,事情還沒成熟之前,在萌芽期間就把它斷了。
所以戒殺這個問題,有幾種方式可以斷緣,一凡是由我們殺業所造成的痛苦,首先要想到,若把這個人殺了過後,他的家庭就會造成妻離子散等災難。我們在殺業還沒來之前,我們就要種下自己的善因,發出我們的慈悲心,去回向他們,因為我們不能完全做到殺戒,只能是給他們回向功德,我們不可能親自去杜絕和阻止別人殺生。其實你放生、不吃肉是一種效應,將來你就得長壽果。
今天講這個因果關系,大家興趣不是很濃,為什麼呢?因果關系,你們誰知道前世是啥樣子,死了過後又是干啥子?佛教當中最講不清楚的就是六道輪回,你說殺了人要犯殺業,而有些殺了那麼多人,那麼這一生他不是要死好多次啰?業還要分共業、個業兩種,那是時間還沒到,緣還未成熟,時間一到一切都會報應的。
我們就說,種因和結果,它是由於緣的關系,我們過去種了的因,它由於緣分不到,若緣分到了,它就有結果了,由於我們過去種下的殺業,就種下了現在我們身體不健康,精神不健康,煩惱痛苦這些因,又構成了我們現在,所受的痛苦的結果。
今天談到健康這個問題上,我們又該怎樣來對待呢?首先我給大家講健康的概念是什麼?又談到正題上來了,大家恐怕興趣要濃一點,哪個人都想多活兩年。你們別笑哇,我有個師父,今年103歲了,他走起路來,年輕人都走不贏他,現還健在,這是真實的。
如果你能夠把握好自己,我們不但事業有成就,經濟上也能搞上去,你什麼都能得到,我們還需要自己健康長壽,家庭幸福、和睦,更重要的是你這一代長壽了,你這一代健康了,你還要想兒子兒孫都健康,事業也有成,又該怎麼辦呢?我前次講課的時候已說過:富不過三代,要怎樣才能富過三代,永遠富下去,都在今天研究的課題內。
二是健康的概念,健康的概念把它分為兩個方面來講:一是“身”的健康,另一個是“心”的健康,要身心都健康才是健康。如一提到身體健康,人雖長得很棒,但是成天都在煩惱痛苦中生活,慢慢地也會把身體拖垮,要不多久,心靈也會不健康,精神不健康,拖垮身體是很快的。我曾經見到一位鄉長,他成天是吃酒、吃肉、抽煙、打牌,樣樣都行,走起路來振山響地,兩百米內都聽得到,那精神多好哇,就是由於生活上的不檢點。他去四川醫學院一檢查身體,結論他是胃癌,他一聽到這個消息,說他是得了胃癌,第二天他就爬不起來了,就說要住院治療,他的精神一下就垮了,這是真實的例子,還不到半個月就死了,這就是北山鄉的一位鄉長,這是我親自見到的。如果不說他是癌症,他還能拖上幾天。因此,精神對人的生命很起作用,不但要身體健康,而且還要精神上的健康,才是一個完全健康的人。
要怎麼才能使人們身體健康呢?“怎樣才能強身健體?”這是個永不過時的話題,在佛教中也是這樣,不管我們念佛也好、參禅打坐也好、我們修身也好、熱身也好、干什麼也好,都是為了健康兩個字。身體健康,無病的標准,就是我們的四大相調,心健康,斷盡煩惱,解脫痛苦,明心見性,使心得到安寧。開發智慧,覺悟人生,還是為了健康兩個字。佛教四大名山所說的四大成就,五台山的智慧成就、峨嵋山的行願成就、普陀山的大悲成就、九華山的大願成就、不管你什麼的成就,它都是建立在精神健康、思想健康及身體健康這個基礎上。如我們要到河對面去,要坐船才過得去,如果這個船是破的,我們也過不了河。我們學佛的人,要達到成就,首先是要有好身體,你的身體都是個不健康的,你的思想壓力大,煩惱也就起來了。所以身體健康,好比要渡河到彼岸去的船,船不好要漏水呀,身體不好學佛還是不行的,是有障礙的。人們在健康方面,真是費盡了心機,現在對於健康方面有很多東西,有什麼健身器、健身食品、保健用品等,你到市場上去看,這些東西應有盡有。所以我所接觸的一些有錢人很多,全國各地的億萬富翁也不少,他們用的保健品,成天堆了很多,實際還是身體不健康。要說健身器,我走到有些家庭去,有的人一層樓,好幾間屋子都安裝有健身器,為什麼他們的身體還是不好呢?對於人們的健康問題,要把握住一個真正有用的方法,你的方法把握不好,你就達不到健康的效果。
我們要講心的健康,心的健康在我們社會上要求比較多,但是,心理的健康和心的健康,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如我們現在的心理學也好,健康學也好,它都是在理論上講,要把心理的健康和心的健康弄清楚。雖然理論上熟悉了,我們的心本身沒得到自悟,那心本身是盲目的,迷惑的。如果我們心是盲目的和迷惑的,怎麼能成為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呢,這離健康還很遙遠。佛教講心,不是講這個妄心,而是指自己的妙明真心,即是眾生的本來面目。
我在北京的北極寺干休所,給他們講了一次《怎樣做一個健康的人》,有三百多人參加。人為什麼會害病?為什麼不能長壽呢?為什麼又不能健康的生活呢?要解決這個問題的認識,要從哪裡下手呢?這非常簡單,應從因上下手。佛法裡有句話叫做 “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那麼心可以造業,心可以造福,心可以把握自己的身體、心和行為,只要把心擺平了,一切問題都解決了。心在哪裡呢?心在我們的自性當中,從自性中來產生心的顯現,只要把心和性這兩個問題弄清楚了,能夠把握住了,那麼我們今後的健康也就能把握住了。所以,談到健康問題、心性問題,是大家都比較關心的。
我今年六十歲了,你們相不相信,我從來沒到醫院住過一次院,也從來沒有去打過一次吊針,但我有時候還是要感冒,要說一點感冒都沒有,那就是在吹牛了。因為現在有種病毒性感冒,他從空氣裡面傳播,當你呼吸時就將病毒吸進身體裡面,但是只要自己調整一下,多喝點開水,要麼調理一下也就好了。我沒有進醫院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我沒有貪欲,沒有妄想,但有理想,如果連理想都沒有,那我坐在這裡干什麼呢?我的理想是,把我身心健康的方法告訴大家,讓大家都得到健康,這就是我的理想。只是自己一個人健康,大家都是病恹恹的,有什麼好處?要大家都健康好才行。從佛法講,要眾生都得到安樂自在,這才是真正的悲心。有所求而不執著於求,有所想而不妄想,有所貪而不著貪。你要說哪個人沒得貪心,那是假話,問題是看你貪什麼。在佛教裡所說的貪嗔癡煩惱,只要我們沒有貪心,那就沒有嗔心;沒有嗔心,那就沒有煩惱,貪嗔癡都沒有了,哪裡還有什麼病呢?如我們貪吃,你吃多了,就要害病。饑飽勞逸要周。所謂饑飽勞逸,就是你吃東西要適度,不要吃得太多,也不能吃得太少,不能好吃的食物多吃,不好吃的食物,就少吃或不吃。所以,這種人就最愛得病。現在也有好多人為了減肥,早上不吃早飯,晚上不吃晚飯,那就不合適,也不合理,你該吃的時候,你還是要合理的考慮這個問題。
所以談到健康問題,首先要從哪裡下手呢?要從我們的自性中下手、從心性上下手,這件事情講起來是既復雜又簡單,復雜到什麼程度呢?要說我們這個心,按照佛教來講,有五十心所,一百心所,哪個都沒把它捉住,過去的心,已經過去了,現在的心,又在變化,以後的心又還沒有產生,哪一顆心是你的?沒有哪一顆心屬於自己。佛教的《大般若經》說:“心本無生因境有”,有境而現身、而現心,身心都現了,所以我們的這顆心,是跟著境來的。如你看到這個茶杯,你的心裡面就現的這個茶杯,這就是心境,心和境相應了。又如你看到一本書,你的心就產生了這個書的境,這樣心境就現了。所以,心本無生因境有,心是幻生幻滅的東西,不是說我們胸腔裡面長的那顆心髒,心髒它只是個器官。佛教《大般若經》中,它所講的主要是把自己的心收回來,般若是指智慧的意思。
佛教講健康,釋迦牟尼佛講經49年,他給大家講了這麼多經,在八萬四千法門中,他突出了一個問題,就是叫我們攝制自己的妄心,也叫修心。如我們人體,他本身就是一個精神和物質的綜合體,如果把精神去掉,只剩個物質,你們說他還能起什麼作用?那就是一具僵屍,關鍵還是我們的心在起作用,就是思想可以控制我們的身體。那麼我們的身體不健康,關鍵是要抓住對自己心的培養、對心的調整、對心性的控制,要掌握這種方法。如果沒有這種方法,我們的身心是永遠不得太平。佛教認為要得到身心永遠太平,首先要克服自己的貪嗔癡煩惱。所謂貪講起來就不好聽了,所謂貪,如看到錢想多貪、好吃的東西想貪。這個不叫貪,而叫取,又叫取所。比如人們要生活、要吃飯,那就應該達到正常的生活要求。如他本來就只能吃二兩的量,你要貪個吃五兩,那就把自己脹病了,所以是這個貪心在起作用。所謂貪心的表現是,見到好吃的東西就多貪吃,不管自己的身體受不受得了,吃了再說,也就造成了身體不健康的後果。由於有貪心的存在,能達到自己目的就高興,達不到目的就嗔恚。所以八苦裡面有求不得苦、愛別離苦、五蘊熾盛苦、怨嗔恚苦等等,它都是從人們的貪心中產生出來的,若人們把貪心除了,喜而不貪,自性清淨。我們在座的人都是搞企業的,哪個不貪?我們不要把它說成是貪,這太難聽了,就說成是取,如義取,智取,理取,為眾生而取,為自己而取,這叫取所。但是對取所,你不要去執著,你把它改個說法就對了。如果需要而取,取之而用,用之而體,體之而獻,獻之於什麼?獻之於社會,就把所取的目的體現出來了。我剛才所說的,在座的同學們、朋友們,你們都是有點成就的人,有了成就又該如何呢?如今年你收入了五個億,明年又收入十個億,你又該如何呢?關鍵是你的心態要放好,若你心態不能平靜,那是很痛苦的,如果不解決這個問題,就會使你外勞其形,內傷其心,無時無刻不在煩惱當中徘徊。我們要找人的不健康因素,就要找到它的起因。關於人們病的產生,依照佛教的理論講,人體是由地、水、火、風,這“四大”組成的一個綜合體,當我們的身口意清淨的時候,我們的“四大”就在調和的狀態;我們的身口意不清淨的時候,我們的身體就不在調和的狀態。調和的狀態就是身體健康的狀態,不調和狀態就是身體不健康的狀態。
人們所有的疾病,我們可以把它分為五大類:一個是生理上的疾病,生理上的疾病,一般都是因水、火、風、熱、雜病,五者乃客病組成的。客病中還有四類,你們知不知道什麼叫客病?不懂啊?你們在座的有學醫的沒有?有學醫就懂得什麼叫客病,客病有四類:一者非分強作,二者忘誤墮落,三者刀杖瓦石,四者鬼魅所著,也就說鬼找到你了。所謂非分強作,就是不該你做的,你過分的去做,你更要去強做,這叫非分強作。二就是忘誤墮落,所謂忘,就是經常忘記了一些正常生活方式當中的秩序,進入了誤區,墮落了,身不由己,不能自拔這種狀態,叫忘誤墮落。三就是自然的行為,如什麼車禍、災害、事故等。在經書上面所說的就是刀杖瓦石,當時社會上沒有汽車,沒有車禍,也就沒有機械性的事故,還有什麼天災、人禍、自然現象、什麼偶然事故等,這些都叫做刀杖瓦石之類的。因為過去在寫書的時候,經典上沒有這些內容,而現在有了這些事情,我就把它加進去,像車禍這些內容等。四是鬼魅所著,即是鬼找到的病,為什麼叫鬼找到的病呢?在你處於不正常的靈魂時,或遇到其它不正常的靈魂,那就是你碰到鬼了。正常的靈魂就叫神,不正常的靈魂就叫鬼,因為你的心處於邪氣的狀態,在邪氣和邪氣碰到一起,它就形成了生病的原因。如果你心是正的,邪氣跟它沒得關系,所以邪氣就找不到你,所謂鬼魅就是這麼一個概念。這並不是像我們在電視裡看到的那種到處飛的鬼、青面獠牙的鬼,實際那是一種現象。還有一種是心靈鬼,所謂心靈鬼,就是心裡面不正常的那些邪念所產生的幻想,那也叫鬼,中醫上一般把這種鬼稱為邪氣。不是有這麼一句話:“萬物能生血,血能生精,精能養氣,氣能養神,神游於眼,守意如城。”你城守不住,神聚不住,邪入心而則亂其神,你神一亂了,你的身體就支撐不住了。你的神一亂了,你的四大就不調,地水火風就是散的,當然就會生病。道家所說:“氣聚而成形,氣散而太虛。”你精神不集中,你就把握不住自己身體的好壞。實際太虛就是指空,所以有什麼樣的邪氣就容易浸入你的機體,邪氣浸入到身體裡面,你就把握不住自己。因此,身體就出現病了。
四大不調,即地水火風不調,我們是能夠克服的。所謂地水火風,就是說人的身體由這幾個部分組成。在禅宗裡有這麼講的:“你該吃飯的時候就吃飯,你不要去想吃飯以外的事情。”有的人在吃飯的時候,他邊吃飯邊想問題,這就最容易得病。你們要注意這個問題,因為你們很多人是企業家,站坐都在想問題,你在該想問題的時候就想問題,該吃飯的時候就吃飯,該睡覺的時候就睡覺,你該干啥就干啥,你把該做的和不該做的事情要分清楚,就減少了你得病的一個因素,你們有多少人能做得到嗎?吃飯的時候又去想工作,睡覺的時候也想工作,走路還是想工作,干什麼你都在想工作。只要你眼睛睜開都在想工作,你怎麼不害病吶。所以我們要把握好時間,還要安排好先後秩序,自己控制好自己的行為,這樣我們的身心才能健康。如果控制不好自己,你的身體就會四大不調,即地水火風不調、不均勻。按照中醫的理論,就是陰陽不合、氣脈不調,你就容易得病。我們把事情分為兩個方面,干事情的時候,將強和弱,快和慢,高和低,你把它分清楚了,那就叫分清陰陽。做事情還要分外為陽,內為陰,上為陽,下為陰,你把它分清楚了,那就叫陰陽調和,也叫陰陽和合。如我們的四大不調,有人在生活上、飲食不周,生活方式不當,生活習慣不良等,如果我們把握好了這些,又建起了第二個健康長壽的基礎。如果是身體上的疾病,我們還是就要上醫院去吃藥,只有吃藥才能解決問題。要是心病就要用心來醫,我們有很多病都是由於心病而延之於身病,我們只要把心病控制好了,自己的身體也可以調理好,心可以調整身體的一切。心病怎麼來醫呢?如恐怖、憂愁、愚癡等一切心理上的障礙煩惱,這是心病的原因,也是心病的起因。
佛教的大聖佛陀曾經說過:“眾生有八萬四千種疾病,佛教就有八萬四千種方法。”這八萬四千法門,就是治理八萬四千眾生心病的心藥,若眾生內心沒有八萬四千煩惱無明之病,我佛所用的八萬四千法門之法藥,那就沒有必要了。就是因為眾生有病,佛陀才造的這些藥。也就說眾生有八萬四千個煩惱,佛教就用八萬四千種方法來對治。所以每一個方法,都是針對每一種煩惱來對治的。總而言之,我們要想過一種隨順真理的生活,只要做到兩點:一是不過度,二是不越軌。所謂不過度,你要按照自己所需要的去做,如你只能吃二兩飯,你就不要去吃五兩,就經常保持二兩的量就對了,要平衡自己的需求。不過度是包括所有的事情,你都不要過度,要適當。二是不越軌,所謂的越軌,對工作也好、生活也好、社會也好他都有一定的游戲規則,如果你超越了規則的范圍,那對你的身體是有危害的,這就是不過度、不越軌。這類病又分有幾種:有宿業病,有現業病,有違緣病這三大類。
什麼是違緣病呢?大家又弄不清楚了,因為這類病又叫冤業病。宿業病呢?就是我們過去,包括以前累生累劫種下的這種因,由它所帶來的這種病的基因,就是指自己身體的基本素質。如我們有些小孩剛一生下來,他們就不是一樣,有些身體好、有些身體不好,有的是帶了這樣的基因,或那樣的基因。所謂基因病它都叫宿業病。你要說人的基因這問題,那就說不清楚了,94年,我到上海同濟大學去講學,在場有6300多人聽講,其中百分之八十的人都是教師,有幾個是教授。我去接見他們時,(這裡有個同濟大學的老師,他就可以作證。)裡面有幾對教授夫婦,男的是教授,女的也是教授,兩個都是很優秀的人才,在結婚之前,他們在醫院裡去檢查了身體都是很正常的,這些人的基因不會有問題吧,可他們生下的兒子卻是傻的。還有幾對夫婦,所出生的子女,一個是傻的,二個是發育不全,還有畸形的等。所以只從基因這方面來講,它只能是在物質現象和物質理論方面來講,這才說得過去。還有種業力現象,那就說不過去了,我們把它說成是心理的也好、生理的也好、唯物的也好、唯心的也好。但是有一點是統一的,不論是馬列主義的思想也好,科學態度也好,它有一個總法則,那就是“存在決定意識”。你們說對不對?(眾答:對)。那是已存在的東西,你相信還是如此,不相信還是如此,所以我們要尊重現實。從基因方面去認識,只是它的一個方面,還有一種就是業力現象,業力現象從哪裡來的呢?是從我們每一個人,在過去由他的身口意三業所造的業力所積蓄下來的。
一、所謂宿業病,也叫業障病,這種病是罪業的一種果報。你從前造的什麼業,今生就得什麼病,前生你所做的事情,若遇上今生這個緣就發生了。有些人就不理解了,那麼現在好多害病的人,不是他們都造了惡業呀、造了罪呀?所謂的罪業這兩個字,你不要認為它不好聽。凡是你的行為,違反了社會規范和科學規律,這些不正常的行為,都叫業,都叫罪。我們不能絕對地說,我們做的什麼事情都是合理合法的,所以在這個問題上,我們不要認為它不好聽,但是要講實際。
這種宿業病我講一個公案:發生在成都的彭州市,在彭州有個叫三昧水的名字,你們聽說過沒有?(眾答:聽說過。)聽說彭州的人都曉得,這三昧水又是怎麼來的呢?(有人答:是悟達國師生瘡。)在唐朝時期,有個悟達國師,他是一名佛教的法師、也是禅師,學修得相當地好。當時的皇帝送了把椅子給他,坐起龍椅來也挺舒服的。他由於過去累生累劫造了很多惡業,於是在他身上就生了一個瘡,說那個瘡也怪,在瘡下邊還長著嘴巴,還能吃東西,喂進去它就吃下去了,這是有記載的。在他身上到處都流著膿,醫又醫不好,到處去尋求名醫都不行,悟達國師非常痛苦,一個國師都還解決不了自己的問題,這就是冤業病的問題,他怎麼解決得了呢?對他自己已成了定業,光靠自己的力量是不行的。我講到這個問題,哪個人都願意把自己的病排除。對任何事情當你還沒發生之前,也就是在沒有成定業之前,都可以把它轉變了。如果一旦它成了定業,你就再也轉變不了它的果報。如果你造了一種惡因,是該遭殺業的,在殺業的緣還沒來到之前,你把他的殺因即時轉變掉,只有這樣才能解決這個問題。如果沒有轉變掉殺因,是不能解決果報問題的。而悟達國師就是這樣一個例子,後來悟達國師在很長時間內都沒有治愈他的瘡,在非常痛苦的情況下,當時的傳說很多,他遇上一個僧人,叫迦諾迦尊者,有的說是遇上釋恩慧,有的人又說是老佛爺給他托了個夢,有的還說是觀音菩薩給他托了個夢,雖然傳說很多,不管你說是哪個托夢也好,哪個尊者給他講法也好,反正事實存在那裡,並且經典上有記載的。給悟達國師托了一個夢,說在彭州有一座山上,那裡有一個水凼,你在那裡去把你的瘡洗一下,它就會好的。國師就按照菩薩夢境所說的那個方位去尋找,他的確找到了那座山上,有一個水凼,他立即就跳下去洗了個痛快。第二天國師的瘡就好了,從這以後他就由此而忏悔,他就把他過去所做的事情,就搞了一個水忏,就是忏悔他過去的惡業、忏悔過去的罪業,這就是彭州“三昧水忏”的來歷。所以佛教經常做一些佛事活動。其目的就是,為得冤業病的人作忏悔。給你們講這個故事,不是叫大家去干了壞事,找點水洗一下就好了,不要去想你也有這種好事,我們還是少種點惡因的好。宿業病可以用忏悔的方式去解決,今後自己發心不再殺生,多吃素,有機會還去放點生,看到動物要生同情心。你們看到那些動物,在它很累的時候,你就產生一個念頭,什麼念頭呢?當你看到這些動物好辛苦啊、好可憐啰!你去同情它,你就產生這麼個念頭,當你一產生這個念頭的功德就很大,可以轉變你的宿業病。
佛教的道理說一千道一萬,關鍵是你做事時,你的動機和發心這兩個概念是否正確,又特別是動機和發心是很重要的。在座的人,你們現在都是有點身份、有點地位的人,不要說拿好多錢去幫別人,就用你們目前這個地位,去為別人講一句好話,就能夠救很多人。或你用一句話去開導他們,並給他們找一條生活的路子,能使很多人有工作干,那就比你天天拿錢去救助好得多。如街上每天有那麼多討口要飯的人,你每天拿錢去施捨,能解決社會的貧困嗎?如果你把他們集中起來,教他們一種謀生的方法,讓他們自己去開辦工廠呀、自己去做生意呀,自己去謀生呀,用這方法把這些人都救了,同時也消除了自己過去的業因,這才是解決根本問題的辦法,要消除過去的業緣方法是很多的。
二是現業病,就是自己身心所造的病,什麼是身心造做的病呢?就是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的行為所造成的病。這裡再講一個公案:在香港有一個學生叫劉心,他已打鳥三年,後來他就病了十多年。他在讀書的時候,就喜歡打鳥,他打鳥的手藝也好,因為他人年輕,他打鳥的興趣達到什麼程度了呢?他連學校都不去上,因此,書也不去讀了,整天見鳥就打,不管是天上飛的,地上跑的鳥他都打,天天把鳥打得血流一地,而他感到很高興。打了三年過後他就得病了,在他身上長了五六個痔瘡,天天流血不止,他在香港找遍了所有的醫生,都不能醫治,血也止不住,洗又洗不掉,整個下身都是血。我見過得痔瘡的人,那是很痛苦的。他痛到什麼程度呢?就是拿三四條被子,甚至拿五六條被子疊起來,只好把那腦殼朝地,屁股朝天,這樣他就要好受一點,但是血仍然流個不停,血流到被子上的那個血印跡,就像他以前打鳥留下來的形象。後來他醒悟了,從此以後他決心再也不打鳥了,還發心吃素、發心放生、發心忏悔,因此他的痔瘡也逐漸就好了。這不是說來笑的,也不是鬼找到的病,這叫冤業病,是自己作業造的病,這是個真實的故事,在香港的好多雜志上都登載過。
我們為了身心的健康,在因上少種點這些業,只要你發一個心,而你所發的這個心是有力量的,這就叫心力,又叫意念力,又叫定向力。心力、意念力和定向力,再加上我們的願力,可以改變一切現象,包括我們身體上的病。我有一次,在北京的北極寺干休所給他們講學,目前的癌症病是最難治的,癌症又為什麼難治呢?它不過就是個癌細胞在作怪,這很簡單嘛。現在可以搞什麼化療哇,用什麼東西去以毒攻毒哇,還有用做手術的方法去對治、去緩解病情,這些方法都是拿人的身體來做本錢。原來中江縣有個區委書記,他得了肝癌,已是肝硬化的晚期,整天痛苦不堪,骨瘦如柴,工作不能干了,區委書記也不能當了。當時我還在閉關期間,他通過好多熟人把我找到,要求救他一命。我說好,當天我就教給他一種練習方法,第二天就起作用。我就說:“你二十天以後去請示工作。”他心裡很納悶,不說二十天,我已是這種快要死的人啦,二十天怎麼好得了呢?他就按照我教的方法去做,一是要他發心,發什麼心呢?今後他病好了以後要多為人民做好事。二是要他認真調理身心,用我所教的這種方法去調理,他練了二十天以後,他自己覺得神清氣爽,身體好多了,他到綿陽市人民醫院去檢查,拿了個化驗單回來,沒有癌症了,身體比原來還好,又是十多年過去了。這就是心可以轉變一切,用自己的行為可以轉變一切,這就是要種因的問題。所以人們要得到健康長壽,不只是按著藥去吃,不只是在健身器上去跑一下,或吃點保健品就能解決的,關鍵還是要在自己的行為上下手、動機上下手,只要你有一個平等的心,你心是平的,鬼都不敢找你,這是真的,因為邪不壓正嘛。中國有句古話,幾千年來大家都是這麼說的:“心正不怕邪”,你的行為正了,百邪就不能侵入你的機體。
三是最後一種病,叫違緣病,也就是自然災害病,它是不可抗拒的,若人們遇到自然災害,一冷大家冷,一熱大家熱,大家都在受熱不是自然災害嗎?而有些人害病,有些人就不害病,有的是由於身體的原因,有的是心性的原因。還有的是他做了很多的好事情。如大風吹來的時候,他站到背風的那邊去了,風就沒吹著他,他就有那點運氣。又如天上下冰雹,在山這邊就挨著冰雹,山那邊就沒挨著冰雹,就在一個生產隊裡都有不同程度的災情,這就是一個因為緣分的問題。他為什麼就不該遭這一劫?是因為他的發心正、行為正,我們的思想是可以轉變一切的,何況是一個癌症呢?我剛才說到癌症不可怕,它不過是細胞在作怪,我們身體上的細胞,每天有的在生長,有的在滅亡,在醫學上是這麼講的,既然癌細胞能夠生長,為什麼不能叫它滅亡呢?我們若能培養出良好的細胞,而去消滅不良好的細胞這就解決了。那麼,我們就要從心上下手、從鍛煉上下手、從生活習慣上下手就能解決,我剛才說的只是一個方面。來見我的人,有好多還是請人抬起來的,一個禮拜後就能自己走回家去的人也不少,這個不是虛的,這些事件在雜志上也刊登了不少。今天這些在座的企業家們,都是有識之士,我希望你們每個人都能長壽,我給你們講了這些實在的東西,就是解決身心健康問題的方法。你們有了健康的身心,才能修那麼多的房子,又搞好那麼多的企業,賺那麼多的錢。你們不但要為社會做出貢獻,也要為自己的長壽種善因,為自己的健康著想,不然你的事業搞起來又為了什麼呢?我遇到好幾個老板,他的事業成功了,自己卻累垮了,把賺來的錢拿給兒子去用,兒子也該用,不過你自己也要用這才對。而自然災害的病,只要過去我們積有功德,他就不在其數內,自己發了善心,就不在數內。
我們所造的業,分有共業和不共業。如我們在成都市住,各人組織各人的家庭,在成都市住的人,就是成都人的共業,一個家庭的人,就是一家人的共業,一個家庭成員的業,就是每一個人的個業。因為你產生的共同業,就在一個家庭的組織裡,這個家庭就叫緣。緣和分又有區別,如我們相見是緣,一起做事是緣;分是指一個人的行為基礎,究竟你有多少分呢?就看個人的基礎了,看你累生累劫的基礎怎麼樣,所以,基礎就奠定了我們現在的緣。
如果要真正把握好自己身心健康之法,那麼首先就要修“行”。說到修行,你們大家不要被嚇倒,不是叫大家把腦殼都剃了去出家學佛。所謂修行,是要在現實生活中修改和修正自己的不良行為,叫修行,也就是將自己錯誤的行為,改到正確的軌道上來。
我們要具有寡欲無為的清淨身。如果我們深迷於色境,多半會得腎病;貪享聲音的人,多半都會得肝病;愛聞香氣的人,多半會得肺病;貪圖口味的人,一般都是得心病;眷戀觸覺的人,多半就生脾病,也就是一些人貪愛觸摸,戀觸覺。按照佛教的觀點來講,殺生就會引起肝髒和眼睛的毛病;偷盜就會引起肺部和鼻子的毛病;邪YIN會引起腎髒和耳朵的毛病;妄語就會引起脾髒和舌頭的毛病;飲酒會引起心髒和嘴巴的毛病;因為是嘴巴好吃呗,這是經書上說的。如果按照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人講呢,有些愛貪欲的人,不同程度都會導致一些身體上的疾病,凡是我剛才提到的這幾種情況,除了殺生、偷盜、邪YIN,大家不敢說都有,好多人都是沒有的。在其它方面的幾種情況,大家基本上都有點過失。如殺生,我們在座的人都沒殺死一個生命,是不可能的事情,蟲蟲螞蟻總踩死過吧。偷別人東西的,恐怕大家都沒干過。在大躍進時期,即60年代大家就難說了,因為人們饑餓,去刨兩個紅薯也算偷。現在你們都是有成就的人,對於這個偷盜是不成立的。如按佛教的戒律來講,不是自己的東西,想把它成自己的東西都算偷盜,那是心盜。人的身、口、意三業,是用你的身體去做,用你嘴去說,你心裡想也算業,這叫意業。我們生活中的身口意三業要清淨,應是不該想的就不想,不該說的不說,不該做的不做。做任何事要做到適量、適度就對了,不要違背你的生活常規,不要違反你的生活秩序。也就是說,如果你違反了一點,違背了一次,都會給你產生不良的影響。
要做到正確的修行,要忍辱,忍辱能熄滅嗔火,我們要心胸寬一點,遇急事稍微忍一下,就會把我們心裡的火氣平定下來。按佛教的說法,“怒”是心奴,“恕”是心如。嗔心一起,因為自己的心不能作主,而引發的身口意三業,成為自己的奴隸。反之,如果知道回光返照,忍惡無嗔、忍心不動,心能作自己的主人,內心自然平靜自在。佛教經典有段比喻:“忍辱與慈悲是雙翼,能助你飛離嗔恚怨恨的黑暗深坑。”由忍辱力與慈悲力的緣故,就能夠趨向空性智慧的光明虛空,得大自在。如以慈悲柔和之心,心常行忍辱,不但能夠自利,還能夠利他。
過去有一個商人,逢年過節,到處去做買賣,有一天,他看到有個測簽算命的出家人,他就去抽了個簽,把簽抽了過後,那個測簽的出家人就跟他說:“我這個簽有點貴喲,簽費要五百塊錢。”商人也好奇,要五百塊就給他五百塊錢,反正我要弄個水落石出,他把錢給了,簽也抽了。測簽人說:你給了錢還不行,你還要把簽上的文字背下來,那才能解決你的問題。商人就按照簽上的字去背,簽上寫的是:“往前三步想一想,往後三步也想一想,嗔心起時要思量,放下嗔心最吉祥。”就是說:“你今天抽的這個簽,你必須做到簽上所說的。”他邊想邊納悶,他心裡想:嗔心,我又沒起哪個人的嗔心。他邊想邊走就到家了,走到家他把門一打開,就看到屋門邊有兩雙鞋子,還有一雙是新的。他心裡想:我在外頭找錢維持這個家,老婆卻在紅杏出牆,給他弄出麻煩來了。嗔心剛好一起,他一想到今天抽的簽,“向前三步想一想,往後三步想一想,嗔心起時要思量。”他正在想的時候,他的夫人就出來說話了:“哎喲!今天是過節呀,就等著你回家來過節,我給你做了一雙新鞋子擺在那個地方。”商人一看就感動了,門前擺的那雙新鞋子,是夫人為了迎接他而做的。如果他是按照過去那個脾氣,早就把他的腰刀抽出來殺了他的老婆啰。這個故事就說明了,凡事多想一想,把事情弄清楚了再作決定。有些事情你沒弄清楚情況,就發脾氣,就很要誤些事,一定要弄清楚事情的真相,所以起嗔心是要害人的。佛教把嗔心比成什麼呢?有些人修行,修了一輩子,他看到哪個人都有點不順眼,別人說了他一句不實際的話,而他本來又沒做那個事情,他心裡的那把火一下就冒起來了,嗔心就起來了。嗔心會燒毀功德林,把你的所有功德燒毀了,佛教把嗔心就看得這麼重要,凡事退後三步想一想就自然寬。
對心性的修煉問題,要勇猛精進,才能開智慧,我們隨便做什麼事情,都要有進取心。勇猛精進就是不斷的前進,勇就是勇敢,猛就是猛力地精進。
凡事不要驕慢,驕慢也容易得病。佛說人生二十難,第十二難就是滅除我慢,也就是貢高我慢。人心通常都會貢高我慢,很少有人願意對別人低聲下氣,學貢高我慢容易,學低聲下氣一般都不好學,因為首先要把自己的架子放下來。如果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能以平常心去對待他人,就能時時輕柔溫和,這個社會必然會和諧,每個家庭得變美滿。有的人總是認為,我的學識比他淵博,資格比他老,功勞比他大。總是想把自己凌駕於別人之上,這就起了貢高我慢之心。越是貢高我慢的人,他的見識越淺。我經常跟我的弟子說,你們到江河邊去看,你聽那聲音最大的地方,水流最響的地方,那就是水淺的地方,水流越急灘就很淺,水深的地方,就沒有聲音,聽不到聲響,你們大家都可以去河邊觀察。真正有水平的人,他心是很平靜的,半罐水的人,他的心很浮躁而貢高我慢,遇點事情就不得了,一天到晚就喳喳喳的鬧,那種人就是水平很淺的。
我們要學會遇事要冷靜,心不躁、不焦,若心躁、心焦必生熱,熱能生火,火能發炎,這是中醫的理論,在人們的一言一行中,都要注意這個問題。這些都是我們平常生活當中經常接觸到的,要認真去做也容易做到,只要你把心放寬一點,什麼都容納進去了。
要真正徹底地得到長壽,人沒有災難,得到平安,我們就要深信因果,消除疑惑。我們只要能夠深信因果,我們就能夠想到,你做任何事情都是有結果的,那麼你就不會干壞事了。任何東西吃多了都是要脹肚子的,那你就要少吃,凡是知道哪一樣東西吃多了,對身體有危害的你要少吃。自己的生活要有規律,工作有規律,思想考慮問題也要有規律,這樣的人都能長壽。
按佛教的方法,要能夠徹底解決健康長壽的問題,還有三個問題要注意,我們在座的人,如果你能聽懂做到,我保證你長壽。佛教有三大法寶,使你能夠長壽,能夠健康,能夠開發智慧,能夠覺悟人生。這三大法寶是什麼呢?一是發出離心,二是發菩提心,三是證清淨見,這三大法寶是佛教學修的精華,是一切修行者行持的精華。如果你沒有做到這三點,就好像是在沙灘上建的房子,它是不牢固的,因為沒有好的基礎。
所謂出離心,就是知道人的一生是在痛苦和煩惱中度過的真相,我們就要由此而產生出離煩惱和痛苦的思想。這種思想產生的原因是在於我們累生累劫中所具備的業障,又如何去排除它呢?就要談到我們佛教最根本的東西,那就是發心學佛,好多人出家過後,又是念佛、又是吃齋、又是念咒、又是打坐、又是念經搞得不亦樂乎,學了一輩子佛,還是糊裡糊塗,那就是他還沒生起出離心,修行的人沒有生起出離心,那他就是假修行。
要解決長壽健康問題,就要斷除煩惱、開發智慧,你沒生起出離心,你也就不可能達到目的。為什麼要生起出離心?如像你知道那是農藥,也就不去吃它,不吃它是一回事,不喝它是一回事,不去做也是一回事,關鍵是要遠離它。如剛才說到的造成人生老病死的主要原因,那就是有前面四苦的結果,而後面的四苦: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嗔恚苦、五蘊熾盛苦,就是造下生老病死的基礎,你們能做得到嗎?做不到。為什麼說做不到呢?現在有好多修行的禅師,一天到黑參禅打坐,達摩祖師說:“打坐都能成佛,磨瓦都能成鏡,畫餅也能充饑?”不可能,為什麼不可能呢?你累生累劫來的業障,就靠我們一個念頭能解決嗎?不可能。
只靠自己的力量是不行的,那就要靠他的力量,因此要發菩提心。如我們這一生做了很多的好事,我們不能把這些功德歸於自己一個人,而要把它歸功於大家。如果沒有農民,我們就沒有飯吃,沒有工人,我們就沒有衣穿,沒有人幫助,我們將一無所成。要把我們的功德回向給大家,回向給冤親債主,回向給那些與我們無關的人,而不是有關的人。你只要產生這個念頭,你們不要小看這個念頭,這是長壽之法啊。你產生的這個念頭,就是悲心,就是慈心,就是善心,也就是無量心,這樣你的心就寬廣了,心寬廣有什麼東西裝不下呢?佛之所以能裝下十方世界,十方佛土,就是因為他心胸寬廣。我們學佛修心,也就是為了把心修得寬廣,不但能容一人一事,要能容下整個世界,這才是大無量心。我們做事情,如你們搞的企業,你做了一件好事,你不僅僅是為自己得到利益、得到安樂,我們要解決自己的根本問題,是以前遺留下來的題,也就是以前所欠的債,那就叫業力。要用我們的功德去回向給冤親債主,你這麼一回向,他就又反饋轉來給你。他們也有願力,他們也要想過好日子,沒有錢他也想錢,身體不好他也想要健康。當把你的功德回向給他們,在這兩個思想相對應的時候,會產生一種火花。也就是你所發的願和眾生的心願,在進入同一軌道的時候,就會變成一種較大的功德,你們明白了這個道理嗎?在雙方願力變成功德過後,由於有這些功德的力量,就會掃清你以前的障礙,掃清你過去種下的業力,所以單靠自己的力量,是不行的,還要將自己的功德回向給眾生,這就是發菩提心。
所謂菩提心,就是把眾心如一日,眾心如一體。什麼叫眾心如一日呢?就是把大千世界的眾心,歸納到一個境界上去,就叫眾心如一日。把所有的眾生當成我們身上的一個細胞一樣,這又叫眾生如一體。眾生的痛苦就是我們的痛苦,眾生的歡樂,就是我們的歡樂,如果你有了這種思想,你的心胸就寬廣,可以鯨吞百川容納萬物,哪裡還有想不通的道理呢?哪裡還有陰陽不合的呢?只要你的陰陽一相合,氣脈一相通,奇經八脈一旦打通,你身體上的生物分子的次序和動向,就可以按照自己正常的軌道運行,這樣你身體上的邪氣就藏不住了,神氣就可以制止邪氣,正氣就可以壓倒邪氣。所以對你們企業家來講,對你們有成就的人來講,你們只要發一顆善心,比那些天天念經,念了一輩子的人的功德還大,你們發一個善心可以救很多人,一般的人做一件善事只能救一個人。所以有成就的人最好修行,有成就的人最好修心,有成就的人最好把握自己的命運。你們本身就有成就,沒有多少煩惱,你以前做的好事不是奠定了你的基礎嗎,那是你的福德。用佛教的話說,你有福又有德,才有今天的名和利的享受。既然你什麼都有了,在這個基礎上,你再生起出離心、發菩提心。所謂發菩提心,就是將你的功德回向給眾生,又把它變成眾生的一種力量回向給你。你的願望與眾生的願望相結合,也就是眾生在痛苦當中掙扎而要求得解脫的願望,又把你的功德回向給眾生的願望,使兩種願望進入同一軌道,這樣就產生一種無量功德。只有這種功德,才能夠真正的解脫我們累生累劫所造下的障礙。你們只要發個願就行,這個方法真簡單啊。只要我們能做到,就能夠把我們身心的障礙排除,在我們考慮問題時就沒有人來干擾,沒有業力來干擾。有些人由於他自己沒有排除業力障礙,叫他參禅打坐,調整一下身體,也是裝模作樣地坐在那裡。他不坐還好些,一坐下來他的前三十年與後三十年的事都想起來了,還有的一坐下就打瞌睡,要麼就是妄想紛紛,要麼就是莫名其妙,這就是因為他自己沒有福報的原因,他一打坐就有這些東西來干擾。我們佛教修密宗的人,師父首先要叫你先培福,先修加行。修加行是什麼意思呢?師父就叫你念十萬六字真言,磕十萬個長頭,什麼都是十萬次,就是用這種方法慢慢地磨練自己而種下功德。這還不算,你磕十萬個長頭,念十萬遍咒,不如把你的菩提心發起來,去做一些有益的事情讓眾生得利益,這個功德就最大。只要你們號召一聲,這個功德就出來了,這叫發心,只要我們有了功德,就可以抵消罪業,抵消障礙,我們才能得身心清淨,不然你心裡一想事情,就有障礙來干擾,你自己的業障也會生起。
我講開示的時候說過,要得到清淨見,首先就要自己身心清淨,身心不清淨就是有障礙,若身心不清淨,我們的想法就是錯誤的。由於身心不清淨,我們看任何問題就像帶著有色眼鏡一樣,看到白的當成是紅的,自己所認識的境界不是真知灼見,所看到的只是現象,而不是其本質。如果我們發菩提心後,功德和福德都具備了,福報也生來起了,只要我們一發心,就能夠直接打開自己的智慧大門,用我們修行得來的出離心和菩提心,用這個力量就可以喚醒我們的伏藏智慧。按照佛教的說法,就是能夠喚醒我們的第八意識,就是阿賴耶識的智慧,這個智慧就叫無量智慧。如果我們這麼做了,就能夠把你的第八意識,即阿賴耶識智慧開發出來,你們做起生意來,辦起事情來就快得多。因為你有了智慧,辦事效果就是兩回事,它不是一倍的效益,而是翻多少倍。智慧可以改變一切,那些有智慧的人,有福報的人,他的智慧才能起作用,沒得福報的人,他的智慧是不起作用的。不要認為你做了點事情就會有結果,有福報,但是你沒智慧,你的福報就會散失。而有智慧的人,若不積德,累死一輩子也是窮光蛋。我前次也講了這個問題,智慧功德和福報,是兩個概念。所以要福慧雙修才能夠真正的長久富貴,搞企業要這樣,身體健康也要這樣。
所以我們要深信因果,要修心、要生出離心、發菩提心,才能得到清淨見,這樣我們才能有正確的見解,才能識別真假,才能識別真偽,才能得到一種明確自己方向的智慧,也就能明其自心,照見本性,認識世間的真相,才能把握好自己的位置。我要更進一步說明,只有生起出離心,發菩提心,得清淨見,才能鞏固智慧的福報。還要有善業的積累,所謂善業的積累就是忏悔業障,要想到我們以前所做的事情對不對,經常要想到你的過去,你哪些地方做得不好或不對,你就能明白你今後該怎麼做。如果你沒有生起忏悔心,不去回憶過去不足的地方,你成天都沾沾自喜,認為自己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對的,那就很容易敗下去。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是佛教提出來的一種積福的方法,才能積累定道資糧。我們要真正得到健康,還要有福報。你沒有福報,天天隨你怎麼鍛煉,業障都要干擾你。我剛才說的現業、俗業,它都是可以一起散滅的。佛教的善巧方法,就是讓我們真正的脫離苦海,開發智慧,把握人生的命運。如果要更究竟徹底的出世間法,我們還要澄清妄念,明心見性,化除惑業,了脫生死,證得不生不滅,那才能究竟。目前我們大家都在搞企業,還在做入世間的事,首先要做好人,才能學好佛,要入世,才能出世,你沒有入世,又怎麼能出世呢?
第二部份:學員提問
今天給大家准備了點時間,你們凡是與健康有關的事情,你們有什麼迷惑的問題都提出來,我可以給你們回答,哪怕是對佛教有什麼疑問?有什麼想法都可以提出來,提問踴躍點,不要害怕,想到什麼就問什麼。
一問:請問大師,我們都喜歡到廟子裡面去燒點香,拜點佛,有沒有啥子忌諱?
答:真心去朝廟,原則上說是沒有什麼忌諱的,所要忌諱的是,不要假惺惺的去朝廟,只要真心去朝廟,是不存在忌諱的。有的說,朝廟必須要穿長褲子,不穿裙子,說女人月經期間不能去等等,還說今天吃了肉不能去,口不干淨,佛菩薩是大慈大悲的,也是大量的,只要你心是真的,發心去朝廟,都是可以的。佛教寺院它是需要清淨的道場,我們能夠做到身心清淨那就更好,事實上廟子裡不存在忌諱,只是人們自己心裡覺得這樣不好而已。
二問:師父,有些時候去朝廟,買一柱香要向四個方向拜,一會兒要你這樣子做,或那樣子做。這次我們到泰山,還是三星級旅游區,滿坡都是搞那個,強迫你撞鐘,鼓搗你交錢,把你賴到那個地方給你說很多問題。
答:你說的,是社會上的不正常現象,發心到廟子裡去,你也可以燒香,也可以不燒香,也可以拜一拜菩薩,也可以不拜它,關鍵是你帶著什麼心去拜?動機是什麼?如果你有條件,自己又發心去信仰,你可以燒香,點蠟是代表智慧與光明,供一束鮮花,代表歡喜。可以使你的身心清淨,這樣覺得對你的思想上有一個寄托,你可以去拜一拜,不存在非要拜三拜、四拜,或十方都要拜,他又不是皇帝,沒有那個說法。你只要心誠則靈,拜佛像是一種禮貌,只把它作為我們學習依靠的對象,只要自己身心清淨就行了。剛才你們問的事情,是社會上那些巫婆、仙娘所干的事情,而本身正規的寺院,沒有這些規定。
三問:你剛才講的人生八苦,生老病死是什麼?
答:人生八苦,是生苦、老苦、死苦和病苦,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和五蘊熾盛苦。什麼叫五蘊?即色、受、想、行、識。
四問:有一次我在丹景山去拜廟子,我們還是很誠心的,至於說是要積功德,當時我們的確是沒帶多少錢,然後去拜了廟子,有兩個居士婆婆在旁邊對我們說:“功德功德,你有功才會有德。”給我們講了這個道理,當時我們聽了心裡很不舒服,我覺得作為佛家來講,不是那麼勢利吧,而且他們隨時都是在寺廟供奉菩薩,他們這種說法,今天希望求法師給我開解一下。
答:你主要問什麼叫功德?所謂功德,功和德是兩個概念,功在於形式,德在於動機與行為。我們到廟子裡面去,關鍵是我們發的是什麼心,起的什麼念頭。你們聽說過梁武帝和達摩祖師的對話嗎?梁武帝問達摩祖師說:“我修了那麼多廟子,全國有三裡一庵五裡一廟,難道我還沒有功德嗎?”達摩祖師說:“你沒有功德。為什麼呢?因為你是為修廟而修廟,所以沒得功德。”過去有一個老太婆,是一個老居士,她省吃儉用,用自己不吃一頓飯省下來的錢,去買了一燈油,她這一燈油的功德是她的發心,她的功德比你拉一車黃金的功德大,關鍵是你的功用在什麼地方?功和德,關鍵在於起心動念的動機是什麼?你是為什麼而積這個德,你有錢你出錢,沒有錢你發個心,只要對菩薩恭敬,而恭敬的本身也是一種功德。所以不要把它當成個包袱背到現在,希望你今後在這方面就不要背包袱了,只要你有個恭敬心就行了,好不好?
五問:師父,佛家講的放下,由於我們長期都處於在做企業,在生意的場合中,我們怎樣去調整身心?因為現在市場競爭非常的激烈,有時也非常的殘酷,我們怎麼樣去把握佛家放下的這個清淨境界?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也好,工作也好,有時候真的是覺得非常的困惑,包括信仰。我到國外看到人們對宗教的信仰,是非常的虔誠。我已經圓寂的師父跟我說,我現在修的是世間法,的的確確沒有辦法超脫,很多東西放不下,但又如何去放下呢?我現在的位置是在做企業,是企業家,我有那麼多員工,我要對我自己負責,對那麼多員工負責,又怎麼樣去調整呢?佛教是一種宗教信仰,我到底信的是什麼?我覺得我信的是一種善,我盡量在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我盡量去幫助別人。我也會非常恭敬佛祖,對我們的教,我也是會很恭敬的,但是在佛教的理論方面我是並不了解的,所以一直在這方面,我是非常的困惑,請法師給我指點指點。
答:今天我給大家講“放下”兩個字,先給大家講個公案什麼叫“放下”:“過去有兩師徒,到街上去買東西,走在路上就遇著下大雨,他們來到一條河溝邊,碰到一個小姑娘,這小女孩已走不動了,身體又不好,師父上前就把那小女子背著過了河,把她放到河溝對面岸上。他們就去上街買東西,回到寺院過後,他的徒弟老是在想:這師父一點不正經,他氣得飯也不去吃。過了一兩天,師父就問他:“你為什麼不吃飯呢?”徒弟說:“師父,你還好意思說呢,你昨天干了些啥子嘛?”師父說:“我沒干啥子哇。”徒弟說:“你昨天把那個女孩子背過了河,你還說沒干啥子?”師父說:“我昨天把她背過了河,我昨天就把她放下了,你還掛到她做啥子呢?”至於放下這個問題,是叫我們從心性裡面,放下執著和貪欲,去尋求進取,是一種積極的態度,要正確去對待世間上的一切事,不是叫我們什麼都不去做,什麼都不吃,什麼都不看,什麼都不聽。關鍵是你應如何去做、如何去吃、如何去看、如何去聽,應帶著什麼思想去做這些事,帶著什麼願望去做這些事。如果你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社會、為了人類,包括自己在內,而不是為了自己貪圖享受,不是為了單獨的貪圖享受和貪得無厭的這些行為,我認為該做的事情,你還是要去做。所謂放下,是放下自己的架子、放下執著和不正常的行為,這叫放下,對於行善只能說是得點善因善果而已。佛教主要講四句話:第一句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我們大家一般都沉浸在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八個字上,不要說居士,而且好多出家人,都沒有從這概念中轉變過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只做到一半,只是種點善因善果吧了,佛教中最根本的一句話,叫“自淨其意”,自淨其意是佛教一切道理的總法則。要自己使自己心性清淨、意念純樸、行為端正、動機正確、方向明確,這才是我們佛教徒或作為一個人的基本要求。我所說的放下,是指放下執著、放下貪欲,工作上努力進取,做我們應該做的事情。
六問:佛教的教主是釋迦牟尼吧,請問法師:第一個問題,佛教是釋迦牟尼的思想在,還是他的靈魂在。也就是說,他是不是有一種無形的靈魂,還在我們這個世界上存在著嗎?第二個問題,現在我們有很多佛教徒,是有一個思想在支配他們,還是有一種無形的力量,或者說有一種物質在支配我們?謝謝!
答:你這個問題提得很尖銳呢,釋迦牟尼佛,是佛教的教主,也是娑婆世界的教主,他的思想、他的行為、他的品質和他所做的一切事情的這種智慧流傳至今,被我們現在的人掌握。而我們現在的人,又把他的思想和他發現的這些真理繼承下來,並將這些真理、智慧運用到我們的生活當中、工作當中、行為當中去,使我們生活得更好,過一種隨順真理的生活。佛教徒是繼承了他的這種智慧的衣缽,他是一種智慧的傳承,智慧是指釋迦牟尼佛的智慧。至於佛所說的道理,我們按照佛說的話去做,按照他所說的方法去做,按照他所提示的和存在的這些問題去作為借鑒,就能夠使我們的行為和生活不迷失方向,就能夠成為一個完整的人。所謂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是他的名號,佛是他的德稱,佛就是智慧和覺悟圓滿的成就者。佛教就是智慧和覺悟的教育,他的思想也是存在的,他的精神也是存在的。由於他的思想和精神,應用到我們現在人的身上,就可以喚醒我們現在人的思維和智慧,讓我們覺悟。我們能按照佛陀教導的方法去做,我們就覺悟了、我們就解脫了、我們就得到智慧,實際上這就是一種力量。他的願望和我們的行為相契合,我們的思想和他的願望相契合,就是如願了,這就是一種力量。思想也有力量,願望也有力量,精神也有力量。我們的思想和我們的行為,與佛的思想和行為進入了同一軌道,這樣匯聚在一起,成為一個結晶,那就是智慧的結晶,這就是佛教現在能夠存在下來的最真實的內容。謝謝!
七問: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的以惡治惡,在佛的角度來講,是種的善因?還是種惡因呢?如我們用法律去懲戒犯人,也是以惡治惡,有的重罪還要判死刑,那麼是種善因還種惡因呢?
答:佛所說的不是叫以惡治惡,以善治善。佛所說的是要用我們的智慧去指點迷惑,佛在任何時候都是對機說法,因事而論。比如社會上的犯人,擾亂社會秩序,用法律對他進行處理,只是一種方法。用這種方法來治理他,是讓他少做惡事,從另一角度來講這也是一種挽救他的方法,它不叫以惡治惡,哪怕是槍斃他,斷絕他做惡的這種基因,這也是一種善巧的方法,也是在挽救他,因為佛教講六道輪回,講業的繼生,斷送他這種作惡的機會,也是阻斷他今後不再造惡。你看觀音菩薩,他有三十二相,在那大悲殿裡,有一百多尊佛和觀音菩薩的像,他手裡都是拿著各種兵器,你們若有機會到白塔寺來看看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它只有下面那一個像是慈眉善目的,上面還有五個像都是非常莊嚴威猛的,所以佛教對待這些不良行為的惡人,要對他進行治理,這種方法叫做度化。所謂度化,就是用一種方法去懲治他,使他少犯罪,制止他的惡行,並把他轉變過來,成為一個正常的不再作惡的人,這個處理方式不是以惡治惡,而是用智慧的方法去善巧處理。
八問:自然界造就了人類,人類又分男和女,然後男和女肯定要組成家庭,組成家庭就是為了延續人類的繁衍,有一個養生之道,叫做“天地和諧,風調雨順,男女和諧,百忌不生。”而我們佛教有一戒為戒色,那麼戒色是不是與我們的自然規律相違背呢?
答:你這個問題我試著回答一下,對不對大家來批評。佛教認為,每一個人都是有佛性的、有自性的,而自性本身是平等的、是清淨的,由於自性有染,染習而成性,就形成了不同的心性。所以對問題的認識就有了分別。至於人類社會有男有女,它是一種自然現象,按照佛教理論講,法無二門。而對道家來講,有陰就有陽,因為無陰陽不成,無陽陰不成,陰陽要配合才能成太極,正如因和果的關系一樣,它才能產生效果,才能成就一個完整的體系。你所說的只有男人和女人才能組成一個和諧的家庭,我認為首先是心性上的和諧,你只要心性上和諧了,把對方都看成跟自己一樣的平等,也不存在有分別,那麼人與人之間就應該相敬如賓。既然已是相敬如賓,心性都是平等的,則平等法是道、平心是道、淨心是道,哪裡還會有分別呢?首先我們心不淨,才會行為不淨,只要心一淨了,其它問題都解決了,至於你能不能和諧,關鍵是心把握好,其它問題都把握好了,你說對不對?
九問:明心見性,心如何靜?這個過程是什麼呢?
答:明其自心,照見本性,叫明心見性,這還不是結果。心明了,性見了,如你見到是方的還是方的,見到是圓的還是圓的,見到煩惱還是煩惱,見到痛苦還是痛苦。明心見性只是一種方法所產生的一個過程,要成就才是結果,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明心見性,不等於是成就,明白了,就是知道了,像睡醒了。見性了,就是見到他的真實是什麼。至於你的功德圓不圓滿,能不能夠達到什麼成就,那還要靠你自己去修行,還要去完善你的定道資糧,要覺悟圓滿還要無漏,覺悟圓滿還要功行圓滿,要功和德都圓滿,功就包括這些。如明心見性也好,點開心要也好,這一切都叫功。還有德,即道德,只有功德都圓滿了,他的結果就是成佛了,智慧和覺悟的圓滿就叫佛,又叫圓滿了,其它的不叫圓滿,叫做他的一種過程。
十問:師父,由於我的工作壓力大,前幾年自己的生意上產生了障礙,對什麼事,對什麼人都是往壞處想,造成了我去年的身體一直不怎麼好,現在我的生意也不做了,就是在生活中聽到某某人講,我的一個熟人他的身體也不好了,怎麼我就會聯想到自己的身上,是不是我哪裡也不好了?怎麼白天所發生的事情,晚上我怎麼會做夢?
答:你就是說你心情不好怎麼辦?你心情不好,有三種原因:第一是放不下,第二是丟不開,第三是太執著。任何事情都不要只從壞的方面想,而不從好的方面去想,心胸寬廣能納萬物,把心放寬點,心放平點。我們心的波動,像盆中的水一樣,若水動有波就見不到盆底,水波平靜了就能見到盆底,那麼你心平靜下來就會有智慧產生,有了智慧你就能正確對待任何事情,就不會有煩惱,關鍵是你太急躁,該放下的就放下,過去的事情已過去了,“昨日種種昨日死,今日種種今日生,”你想那麼多干啥?明天的事還沒產生,關鍵在當下立心,多想點明天的事,把過去好的作為經驗,孬的作為教訓,問題就解決了。已經過去的事情,不要把它掛在身上,你現在還帶到學習班來了,而且還帶到我這裡來了,我來幫你把他放下,好不好,放下去就對了。今晚上你好好睡一覺,明天白天是太陽,不就好了,關鍵是個心胸的問題,不要去老把過去的事情掛起,好不好?答:好。
十一問:解放前,我們家裡也小有些資產,但是因為一解放家裡就垮了。改革開放來了,經過我父親一番努力,又發展到小有些資產。到99年因國家政策的原故也就又垮了。我父親還是屬於那種捐錢、捐物,修橋、修路的善人,我就害怕輪回,現在輪到我身上來了,請法師給我點撥一下。
答:你怕輪回,你曉不曉得什麼叫輪回?輪回就是我們業力在六道中輪回流轉,是哪六道呢?佛道、天道、修羅道、餓鬼道、畜生道、人道,這六道當中。我們所做的一切事情,就隨著業力,在這六種道中輪回。你剛才所舉的這一系列家事,都還沒有構成和說明你到輪回中去,你現在能夠聞到我給你說法,那你也有了智慧,也許可以擺脫這種“輪回”,至於你以前是個什麼樣?家庭又是個什麼樣?那是一種時節因緣,而時節因緣已經過去了,那就是昨天的事情,“昨日種種昨日死”,今天在你身上所呈現的事情,那是你累生累劫和你現在的努力,所達到現在這個境界和這個狀況,你怕什麼呢?你又沒有做像畜生和餓鬼那樣的事,你就不可能到那裡去。如果你做了那些事,你要真正的發心忏悔,是可以不到畜生道、餓鬼道去的。這個輪回是自己可以把握的,不要害怕,輪回是歸閻王管的事,那不是我們人管的。佛教的思想就是說:你若是皈依了三寶,就是佛的弟子,只要你遵守三皈五戒,只要你發心向善,只要按我剛才說的生出離心、發菩提心,那閻王就管不到你,閻王都管不到你,你還怕啥子輪回呢?你該做啥就做啥,只要你一心向善,一心為了眾生的事業,也為了你自己的事業,祝你吉祥,不要怕啊,好不好?
十二問:大師你好,我還比較信佛,我每次都是在自己很痛苦,或者是有些悲哀,或者有些災難的時候,才到廟子裡面去求神拜佛。有一次,我在新加坡的時候,聽到一個法師講法:他說有一個醫學博士,他的媽媽快不行了,他就請了一個大法師去他們家做道場,看著他媽媽快去逝的情境,醫學博士非常痛苦的敲著牆壁說:我從小學醫一直學到現在,做到博士這個位置上了,卻不能用我的醫術來拯救我的媽媽,反而他媽媽的病情越來越重,導致最後噴血而死,整個臉色變得非常的黑,他請的那個大法師,為他媽媽做了一個道場。然後他媽媽的臉色,就從烏黑的臉慢慢慢慢地恢復了正常,最後還是因癌症死去了。這個博士覺得用醫學的東西都不能解釋,佛教能給一個死去的人帶來奇跡。那個博士當場就請教這個大法師,大法師對他說:“你知不知道你為什麼會這麼悲哀?是因為你對事物的無常認識不到,那麼萬事無常你就更加認識不到。”我覺得對無常的認識是非常清楚,對於我們來說是完全做不到的,而且我接受那種無常,是非常痛苦、非常難受的,有時候要付出很大的代價才接受到這些東西。我想請教大法師,我們平常的人,如何以一種很平和、很平靜的心境,沒有任何代價的接受萬物給我們帶來的無常,災難也好、悲痛也好。為什麼我們做不到,佛能做到,能不能給我們指點一下,我們如何才能做到?謝謝!
答:你提到的這一些事情,為什麼我們平常的人做不到,要怎樣才能做到?你所說的這些事情它只能是一個現象。如果你用一個平常心,來對待這一切事情,我認為一切事情都能做到,平常人並不等於是平常心。所謂平常心,就是心平如鏡,對萬事萬物都用我們的智慧去理解它,去認識它,你剛才所說:人為什麼有生老病死這些現象、這些痛苦,為什麼科學沒法解決?佛教的思想又能解決?所謂科學,就是分科引經引教的學問,他所講的內容是物理現象中的一種辯證法則,把它運用到社會的生產生活中,所產生的一種學問叫科學。還有一種,我先已說過了,就是人們的思想意識集結起來的這種願望和精神,如果你發出這種願望,它也是一種力量,這種力量可以轉變一些狀況。如他媽媽在去世的時候臉是黑的,就說明她很痛苦,這個法師用他的悲心和他的願力去給她超度,而她媽媽行為所現的身體,已經現出了黑色的死亡現象,但是她的精神在49天之內,還沒有完全離開原來的身體,至少是7天,法師超度她的這種願力與她的神識相聚合,所以她身體的顏色被這種作用轉變過來,由黑色變成紅色,這是他的願望和他母親的所求相契合所產生的這個結果,這個事實也不是迷信,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作為我們是一個平常人,只要生起一個平常的心對待一切事,常言說:“平等心是道”哇,道即路也,只要你按照這條道路走下去,就能進入菩提道、智慧之道,就能轉凡入聖,你就不是平常人。所以,平常人和聖人之間只是一念之差,關鍵是在於動機和行為的差別,若把這個問題解決了,你所有的問題都解決了。要解決這個問題在於你是否能發心,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因為心可以造萬物,萬法由心生,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即是智慧產生的根源。把心放平了,智慧也就產生了,那麼你就有智慧解決這個問題了,你有心結和你所提出來的這些問題,都在你智慧中融化了。
十三問:我想問一下法師,樂山大佛曾經開過光,為什麼佛像要開光?這是一種物質現象,還是一種精神現象?
答:“樂山大佛是過去很多年前,有一個叫空海法師的人,他為了在樂山的岷江與大渡河的匯合處修一座大佛,當時為了鎮住兩江之水患,他運用佛的力量來解決這個問題,因此他依山取勢在巖壁上雕塑了一尊佛像,他雖是一個物質現象,但是雕塑佛像的人們為了把佛的精神寄托在上面,就使他成為一個精神現象,由於大家都去朝拜他,人們在那裡祈禱、在那裡發願,把所有朝拜人的精神都集於這尊佛像身上,就形成了一個很大的願望。這樣物質現象與精神現象集於一身,這佛像就靈驗了,他能反饋人們的一種願望。像我們的錄音機一樣,將聲音就刻錄到磁帶上了。所謂佛像開光,就用一種佛教儀式,把佛的這種形象作為我們學習的榜樣,然後用一種儀式,如念一些咒或做一些儀軌。咒在佛教裡就叫總持,總一切法,持一切儀軌,即是把大家的願望寄托在佛像上,把佛過去所發的願用這種形式移植到這個像上,開光就是達到這個目的,這就是佛像為什麼要開光的意義。也就是把過去佛的願望移植到這個像上來,現在的這個佛像就是佛。如中國的密宗所說:“師即是佛,佛即是師”,那麼你要認為像即是佛,佛即是像,你要把他當成一個智慧和覺悟的象征,所以它就起作用了,不是石頭在起作用,是那一種精神寄托的象征在起作用。
十四問:我們在佛法與健康裡講病由心生,我最近感覺有些困惑。就是我這個眼睛最近感覺有些困惑,感覺比較好的時候,早上起來也出現血絲,在白天玩的時候反而不會有血絲,而最近的情況有點稍微加重,我的心態應注意些什麼?又如何來調整?
答:你眼睛存在血絲,有三個原因,按照醫學上講,人所吃的一切東西叫萬物,萬物能生血,血能生精,精能養氣,氣能養神,神游於眼,眼睛是精神的窗口,按照達摩祖師看相所說,眼相要占五分,額頭占三分,眉毛、鼻子、嘴巴、耳朵才占兩分,這叫十分人才。那麼你眼睛出現血絲,就說明你的神聚而焦,意思是說你思慮過多,太疲累。二是眼睛太勞累,是你白天正在用神還不覺得,晚上你眼睛休息時,它就產生作用了。如農民種地,在農忙的時候,他們精神百倍,農忙一過把地種完了,他的病也出來了,有的就到醫院去了,是一個道理。所以平時眼睛用神的時候要注意,要注意適當休息,書不宜看得太多、太久,電腦上工作也要適當的控制時間,你的整個生活、工作,要注意時間的安排,所以你的眼睛白天沒啥,晚上就有血絲。原因是神聚過後,聚而焦之,心焦而燥之,燥而生火,所以眼睛就有血絲了。二是生理原因,所謂生理原因,就是眼球本身的原因。眼球上的毛細血管很脆弱,由於受到氣候影響,也會產生脆弱現象,三是機械原因,在你保護眼睛的問題上,如果眼睛受到刺激也會產生不良的反應,機械原因包括什麼呢?如細菌感染、機械創傷等等,這些都能對眼睛產生影響,所以眼睛產生血絲,只要你注意調養,每天晚上適當閉目養神調整一下,他就解決了,好不好?好。
十五問:請問法師,人需不需要有信仰?這是第一個問題,在有信仰的情況下,那我們又應該信仰什麼呢?這就是第二個問題。謝謝!
答:我認為一個沒有信仰的民族,是個可怕的民族;一個沒有信仰的人,也是一個可怕的人。什麼都不信的人,他什麼都可以去做,所以說他是最可怕的人。人還是要有信仰,至於你信什麼,那就要根據你自己的緣分和你自己的發心而定,一個是工作上的,二個是思想上的和生活上的需要來定。在工作上你是為了什麼,你就可以信仰什麼,能夠達到你的工作順利。你在思想上信仰什麼,看其能否解決你的思想問題。在你生活上,哪種信仰能使你快樂,你就信仰什麼,要看你自己的興趣和你的愛好,再加上你的願望,來決定你信仰什麼,好不好?
十六問:法師?我有個很現實的問題想問一下,前天我跟我們的領導,探討一個事情,我們那邊有一個狩獵場的項目,你講的佛教思想要放生,狩獵場我們感覺就有點是殺生的場所。當時我在給這個領導交談到時候,我們也談到這個問題。他就說:狩獵場國家有規定,哪些屬於養殖性的動物,哪些可以作為狩獵場的,保護動物,肯定是不能殺的。可不可以這樣做,我們一方面弄些養殖類的雞呀、兔子類的動物打來玩,為旅游服務。然後將所得收益的一部分拿出來,去救助一些野生動物,畢竟這是個現實存在的事情,你覺得對不對?這個事情到底能不能做?
答:你說的這個問題更尖銳,你要說不殺生,我們喂豬的目的是吃肉,宰殺豬是人們生活的需要,好比豬也有罪呀?我問你受過菩薩戒沒有?是不是居士?(答:不是)。那就好回答你,你的行業是屬於養殖業這一類的,你所養的東西,它最終是被人殺掉,如用雞呀、鴨呀等這些動物,拿到動物園去喂考虎,這個該怎麼辦?可不可以做?我認為要這麼來考慮,你要把它分成兩個部分來想,你喂動物 ,你是以一種平等心去喂它,是為了它好好長大,這是你跟它的一種緣分,你把它養大,讓它少受痛苦,你敬業就行了。至於它將來遭什麼果報?那是由動物自己的業力而定,如果它被拿去喂老虎,它總是以前把老虎整死了,後面的事你就不管那麼多了,只要你兢兢業業的做你的事,你是誠心的,你沒有殺害它的心,就對了,你為了把企業搞起來,那是沒有罪的,你把它養好就行了。好不好?
十七問:法師你好?今天下午聽了你的演講,你講得非常精彩,也非常得受於你的教益,這裡我有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因為我在十八九歲的時候,就開始在研究易經了,而且也小有所成。幾年前我到河南嵩山少林寺去,少林寺的旁邊有一個達摩祖師洞,其大徒弟所斷臂的地方。有兩個朋友陪我一起去的,當時有一對夫妻,他們看見有一個四十來歲的和尚在那裡,就過去找他算命,算了命之後,就給了60塊錢給那和尚,而那個和尚當場就說:“你這點錢太少了。”他們說這次錢沒帶夠。他們走了之後,那個和尚就在後面罵人。第二個問題是,現在旅游景點寺院門票收費很高,尤其是嵩山少林寺,而且網上現在討論也非常激烈,在過年過節期間,幾千塊錢買一支香。第二個問題,我覺得是一個探討性的。我有一個師姐,她在習修佛法,應該有十五年以上了,她比我大幾歲,但是在她的婚姻上面很是不幸,她是一個非常優秀,各方面都很好的一個女孩,學修了那麼多年,她在婚姻上面為什麼還會出現一些問題,始終結不了婚。她來找我問原因,我用易經上面的思想跟她講,說是她命中不見夫星,請問大師?謝謝!
答:你這兩個問題,我還樂意回答,你說你是研究易經玄學的,從66年到78年,這12年恰好我也學道,懂得一點這方面的知識。但是佛教裡說:“一切法,都只能在心內求,不向外求玄”。我是在學道學到沒有學的了,才皈依佛門的,那時還能三花聚頂,踏罡布斗,披發杖劍樣樣都會了,已達到這一步。我覺得學道還是不能了生脫死,所以就皈依了佛門。你剛才所提到的問題,而在佛教裡面這些問題就是一個悲哀。任何教派、任何社會上都有良莠不齊的現象,一個出家和尚去給人家算命、測字、看相,原則上是不應該的、也是不允許的,至於收別人好多錢的問題,對佛弟子來說不應該在錢財問題上做文章,更不應該在這方面去設置眾多的規矩。如像少林寺門票收好多錢的問題大家都有非議,我們在今天不討論它,那是他們旅游局的問題,旅游景點收錢現在是一種社會現象。佛法是諸法因緣生,佛法的存在有幾個大的因緣,因時節因緣故、眾生因緣故、諸法因緣故。由於有這些緣才產生這種法,我國在改革開放開始的時候,有人提出“宗教搭台,旅游唱戲”的口號,而實際上是宗教在為旅游服務,把宗教作為一個旅游的招牌來宣傳,結果宗教就成了一個展覽品。所以佛教對於商業化的問題,你在廟子裡去出多少錢,又拿多少錢去燒香、求福保平安,因此廟子就成了保險公司,我們不要把廟子裡的和尚,或菩薩當成保險公司的總經理,佛教的一切教義教導人們,要靠自己修自己的心,修正自己的行為。如果你的行為不端正,任何菩薩也保不了你。所以燒香也好、拜佛也好、朝廟也好,關鍵是你行為動機要純正,若以前做了壞事,去求個忏悔還是可以的,所以第一個問題給你回答了,你覺得如何啊?(答:可以)。第二個問題,你說你有一個朋友,她老是解決不了她的婚姻問題。而婚姻問題本身就是個因緣,她自己所造的因,而緣還不成熟,所以果就未產生,既然因造成了,這件事情還得有緣,所以是有緣沒分,若緣分具足了,因緣也就具足了,目前不要去看現象,不要著急,好事還在後頭啊。
十八問:大師?我看她的八字是不見夫星。
答:八字上不見夫星,並不等於她的業力上不見,她現在沒結婚,不等於她就是孤星,她有個早晚的問題,你不是懂易經嗎,她五十歲結婚也不晚,她也不算是孤星,這類問題不要去講究這個。要懂得易經,就要懂得易理,易理是順著六十甲子運行的,一個甲子中推她的婚姻問題,目前她還沒有六十歲吧?她六十歲還沒走完,你怎麼知道她不見夫星呢?你要祝願她,早點完成她的夙願才是。
十九問:師父,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空和色,這裡怎麼解釋?還有一個“萬般神通皆小術,唯有空空是大道”,這個空怎麼解釋?
答:你還跟我討論心經來了,所謂“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什麼叫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它是從五蘊這角度來說的,我們說的色,是指眼耳鼻舌身意這六種,如果我們對事物不去感受、不去想象、不去行為、不去識別,它與你就不產生關系。如這裡有一本書,你不去想,它與你產生關系嗎?你如果想看過這本書,那麼這本書就在你心裡產生了一個影子,空和色它是因為想象、行為、識別,才亦復如是的。所謂神通它是智慧和覺悟的副產品,所以稱之為是小術。所謂空空,就是萬般皆空,空並不等於是無。所謂空就是無量的境界,沒有執著,不增不減,不生不滅,無漏的這種境界才是大道。有點神通、有點小術只能是一種副產品,它是修行中產生的一種副產品,所以是小術。
二十問:在兩年以前,我大姐在泸州過世了,然後我一家人趕回泸州,當她見到我們親人到的時候,她嘴裡全部流血,眼角上也流有很多眼淚,這是她去逝兩天以後產生的這種現象。請問師父,這種現象,在佛教方面能不能為我解除一下這種疑惑?
答:這個問題,按照佛教的說法,人死了過後,她的神識至少要七天才能離開身體,就叫所謂的“一七”,是它在中陰界所待的七天時間,一般來講她的神識要待四十九天,這就叫中陰界。四十九天以後,根據她的業力到它該到的地方去。由於在四十九天裡,他還沒完成他的中陰。也就是說,他的神識還沒到第二個地方去之前,如什麼六道輪回呀,或者是超生啦,或者是往生啦等等去之前,他的神識還是游動的,你說的兩天過後,就是在七天之內,他的神識還沒離開身體,由於他神識還沒離開身體,她見到親人過後,他就要激動。人們已經死了過後,毛細血管內的血還沒有完全凝固,由於她的一激動,它就會流出血來,這道理很簡單,明白了嗎?就是這個原因。所以這個現象並不奇怪,器官死亡了,他的神識還沒離開身體,他還有種力量,所以個別的人死了以後有這種現象產生,他見到親人有些還會笑一下,嘴皮還抽一下,眼睛還睜一下,這種現象是有的。我也見到過,但是他笑一笑,馬上就不笑了,他就那麼一點沖動,他就是神識在起作用,但是他身體本身的這種功能,已經不行了,所以這個問題,我就可以給你回答了,就這個原因。
今天大家提問題還踴躍,能與大家一起討論,怎麼才能使我們的身心健康,怎樣才能做一個健康的人,這也是一個難得的機遇。這個話題也至此為止,最後,祝大家事業有成,吉祥如意,健康長壽,天天開心,阿彌陀佛!
二00七年六月三日於四川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