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靈山居士:心外求法與心內求法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有時候我們會看見這樣的兩種觀點在產生沖突,一種觀點認為,我們無需去向外求法,我們只需要向內求,(似乎法只存在於內心,在外面是買不到的)因此我們不需要佛像上師之類外在的東西,因為對著這些外在的東西禮拜會涉嫌向心外求法,會被人認為是外道。

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我們應該去禮拜佛菩薩禮拜上師,因為這是佛教的一個傳統。我們沒有理由去更改傳統,尤其是佛教的傳統。第一種觀點常常是第二種觀點的反對者,不過我們經常在第一種觀點的背後發現有我慢的存在。

事實上你禮拜佛菩薩禮拜上師並非是在拜外在的某些東西,而是你內在的佛性。你之所以認為他是外在的完全是由你的分別心決定的,假如你真的已經很究竟,你不會認為你是在向外求,因為你不會有內外的概念。你的上師你的佛像都是你內在覺悟的外在體現,當你真正覺悟的時候,你不會認為你是在拜另一個人。事實上即使我們向內求法也很難求到,不過假如我們放棄內外的分別,放棄求法的心,一切都會不求自到。不過作為初學我們很不容易做到這一切,也許我們很容易放棄求法的心,不過我們並不容易放棄其他心,所以我們應該先用求法的心代替其他心,這個時候我們就有必要禮拜上師,禮拜佛像。因為他可以給你帶來證悟。

我們經常以某些借口來拒絕行使佛教徒應盡的義務,假如我們的真實動機真的象我們所說的那樣,那就不用擔憂,不過我們的真實動機往往並非我們所宣誓的那麼體面,比如持第一種觀點的人之所以認為無需去拜佛,多數時候並非他真的認為是那樣,只是因為他充滿了我慢,所以不願意以這樣的低姿態出現在眾人面前。就象有些人說自己不願意往生極樂,願意留在世間普度眾生,這有時候也可以是個很好的借口。當我們沒有出離心的時候,我們就會把這樣的話拿來作為最佳借口,因為它看上去毫無漏洞。

不過這對你自己卻非常不好,因為佛教的修行裡,起決定作用的並非你的行動而是你的心動,也許你做了很多很多善行,多到讓梁武帝這樣的慈善家都要深感羞愧。但是這一切都是為了建立自己的名聲,或者你在試圖換取點什麼,那麼你所做的這一切都不是佛法。

雖然僅從行為上看,它和那些佛教的行為並無不同,但由於動機上的巨大差異,它會結出完全不同的果。比如三個人一起去放一條魚,第一個人想的是利用放這條魚的功德來讓自己獲得一份體面的工作,第二個人則希望借這個功德讓自己盡快得到解脫,至於其他人,他目前暫時還沒有能力兼顧到。而第三個人想的則是讓這條魚獲得安樂,並且下一世成為可以修佛的人。由於三個人的動機完全不同,他們三個人的果也完全不同,第一個人可能會由於救了一條魚的善業而獲得一份體面的工作,然後他的善業就消失了,第二個人獲得了小乘的功德。第三個人則獲得大乘的功德。

我們有必要審視一下自己,也許這種審視會讓你發現,你折騰這麼多年其實並不是在修佛,你只是在行為上對佛教徒進行模仿,當那些佛教徒念咒的時候,你也在念咒,當他們拜佛的時候,你也在拜佛,不過你完全忽視了內在的東西,也許你付出了和那些真正的佛教徒同樣的時間,甚至比他們更多,但是由於你所擁有的動機是非常錯誤的,這會導致你的收支完全不成比例,你也許只會獲得福報,而不會成佛。因此我們有必要審視自己的動機,在作每一件事之前都要審視一下,這並不會花你太多的時間,不會耽誤你和老婆吵嘴。假如你的動機不屬於大乘佛教(前提是你是大乘佛教徒),那麼就有必要加以糾正。

其實這也是在提醒你,你是一個菩薩,假如一個人經常在你耳邊說,你是一個菩薩,你就會認為自己真的是一個菩薩,這樣當你出現某些不應該有的行為的時候,你自己就會覺得羞愧難當。記住自己是個菩薩非常重要,我們經常忘掉這一點,所以我們經常做出某些壞孩子才會做的事。

 

 

 

 

 

上一篇:宗薩欽哲仁波切針對國內朋友(生活類)問題的回復
下一篇:宗薩仁波切:整個宇宙萬物都是一體的嗎?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