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南懷瑾:空思不如多學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南懷瑾:空思不如多學

 

一個有天才、有思想的人,首先要注意多讀書、多求學。自己以為自己是天才,聰明了不起,如果多讀書以後,自己就會變得非常謙虛了。常常我們自以為是一個大發現,多讀了書以後,才知道古人早就講過了,知道了,原來我們並沒有超越古人,而且古人比我們所知道的還更多得多。

經典回放

選自《論語·為政第二》《論語·衛靈公第十五》

【原文】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日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譯文】孔子說:光學習而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光思考而不學習,就會形成偏見。

孔子說:我曾經整天不吃飯,整晚不睡覺,去想事情,沒有一點好處,不如去學習一些東西。

大師釋疑

【注釋】

罔:本意為“白白地”,意思是白學了。

殆:本意為危害,這裡是指會形成偏見,對自己有害。

嘗:曾經。

寢:睡覺。

學儒一得:獲得智慧的五大實用經驗

世上有兩種糊塗蟲,一種學而不思,一種思而不學。這兩種人,正如南懷瑾大師所描述:“有些人有學問,可是沒有智慧的思想,那麼就是迂闊疏遠,變成了不切實際的‘罔’了,沒有用處。如此可以作學者,像我們一樣——教書,吹吹牛,不但學術界如此,別的圈子也是一樣,有學識,但沒有真思想,這就是不切實際的‘罔’ 了。相反的,有些人‘思而不學則殆’。她們有思想,有天才,但沒有經過學問的踏實鍛煉,那也是非常危險的。許多人往往倚仗天才而胡作非為,自己誤以為那便是創作,結果陷於自害害人。”

南大師認為“學而不思”的人可以做學者,教書,這還是抬舉了她們。真正能把書教好就不簡單,就不算“罔” 了,還稱得上“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實際上,“學而不思”的人,是什麼事都做不好的。因為做任何事,都必然跟她人發生關系。好比寫文章,看起來自己一個人可以做,如果不了解別人的趣向,寫的文章就沒人願意看,等於廢紙一堆。教書也一樣,不知道學生的興趣點,講課只能幫助學生打瞌睡,一點用也沒有。

“思而不學”的人危害更大,因為她們滿腦子偏見,每天覺得這件事不公平,那件事不公平,每天看不慣這個人,看不慣那個人。帶著這種觀念,肯定會說很多錯話,做很多錯事,其結果不過是害人害己罷了。

所以,與其思而不學,不如學而不思,大不了當個“書呆子”,干不出有價值的事,起碼不會散布“反動言論”。

另外,當我們對某件事感到迷惑的時候,通過學習來解惑,顯然是簡便而積極的方法。比方說,看見某件事不公平,它為什麼不公平?應該如何改進?其實別人早有研究,看看相關書籍就知道了,或者向專業人士請教一下,心裡一個結也解開了。用不著自己胡思亂想,越想越漿糊;看見某個人很討厭,如何跟這種人打交道?如何調適自己的心態?別人也早有結論,看看書就知道了,或者向有經驗的人士討教一下,辦法就有了,用不著自己胡亂猜疑,越猜越生悶氣。

要想獲得真智慧,最好的辦法是既學又思。不過,學與思也同樣要講方法,用對了方法,自然功效百倍。在這方面,古人早就總結出了五大實用經驗:

第一,博學之。多看一些書,不管是文科的、理科的都看一些。有些人看書,光看文藝作品,光看武打小說,或者光看專業書籍。並不是這些書不好,關鍵是偏於一端,眼界、思路會受到局限,不利於拓展智慧。這就像吃飯偏食一樣,難免營養不良。把各種知識都裝一些在大腦裡,在生活中遇到不同的問題,都不致於全然迷惑,這既有利於增進思維,亦有利於激發靈感。

第二,審問之。多問幾個“為什麼”,然後去尋找答案,既能激發學習興趣,也能增進智能。比如“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它到底對不對?思而不學的具體表現是什麼?思而不學有哪些危害?等等。有了問題,就有了學習和研究的方向。

第三,明辯之。對同一件事,因為每個人所觀察的角度不同,可能得出不同的結論。面對眾多觀點,就需要仔細份辨究竟哪種觀點更正確,或者更適於自己所需。比如,有專家說,吃蘋果應該吃皮,因為蘋果皮裡含有豐富的營養,甚至比果肉價值更大。又有專家說,吃蘋果不應該吃皮,因為果農殺蟲時,農藥會殘留在果皮中,有害健康。這時候,我們就需要份辨一下到底健康重要還是營養重要,不能盲目相信某個專家的意見。

第四,慎思之。我們不能老是被動地接受別人的觀點,還要思考出新。比如,蘋果皮會殘留農藥,有沒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呢?很多消費者不知道這個事實,用什麼辦法提醒她們呢?我們的思考不一定每一次都有結果,但它確實是創新必不可少的一步。

第五,笃行之。我們想到某個好的觀點,或者某個好的辦法,自己肯定越想越覺得對。但她到底對不對?最好拿到實踐中檢驗一下。當然,所謂實踐,不等於什麼事都要去做一下。有時因條件不允許,有時不宜去做。比如,我認為絕大多數強盜是因為恐懼才傷害人,而不是天性邪惡。這個觀點到底對不對呢?我當然不能拿著刀子去客串一回強盜。但我可以通過到監獄去采訪,或請教有關專家來獲得答案。這也是實踐,是“笃行之”。

 

上一篇:南懷瑾:不要被學問捆住手腳
下一篇:南懷瑾:同情弱者是天下最高的學問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