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達真堪布:三門調和見本心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心真正要靜下來,要靠身口意三門調和。調和好了,心自然就能靜下來,就能安住,否則很難。過去諸佛以及歷代大德高僧們通過這些方法最終獲得了成就。他們具有無比的慈悲心,因而將這些方法如實地教給了我們,按照這些方法去修行,也一定能實現解脫成佛的願望。

    入座前
    入座的地點,要有一個單獨的空間,保證靜修時不被打擾。入座的時間,坐四座、兩座都可以。若是坐四座,第一座的時間最好是在早晨天即將亮還沒有亮的時候,上午十點鐘左右坐第二座,下午三點鐘左右坐第三座,晚上九十點鐘第四座。這些時間都是上座最好的時機,容易定心。每座的時間可以是三四個小時、一兩個小時或半個小時。入座前還要處理好所有的雜事,如上衛生間、洗漱、關窗戶等等准備工作都要提前完成,以保證上座期間不被間斷。

    入座時入座時要具足身要點、語要點和意要點,也就是所謂的調身、調息、調心,調整好三門。

    身要點
    身要點,按傳承叫毗盧七法或毗盧七座。第一法是金剛跏趺座。先把左腿放在右腿上,再把右腿放在左腿上。第二法是身要正直,脊背猶如銅幣摞起來一樣挺直,不能東倒西歪,身直則脈直,脈直則心直。第三法是手結定印,即左手在下,右手放左手的上面,兩手大拇指相對,放在肚臍下的位置。第四法是兩臂稍微張開,不能往內收。第五法是頭、頸部稍微前傾。第六法是雙目要下垂觀鼻尖,即眼觀鼻,鼻觀心。第七法是舌尖抵上腭。這七個要點叫毗盧七法或毗盧七座。
打坐的時候,要盡量保持這樣的姿勢。因為佛、菩薩以及很多印度、漢地或藏地的大德高僧們都是通過這樣的方式獲得成就的,這是他們開悟證悟、解脫成佛的方法。

    語要點(語調和、息調和)
    語調和中的“語”不是指語言,而是指呼吸,就是用九節佛風(九次排濁氣)之法調整呼吸。體內和相續中的濁氣就是業障、病障、魔障、煩惱障。排濁氣如同我們做飯之前刷鍋,吃飯之前洗碗一樣,把這些濁氣通過鼻孔排出去。左鼻孔排三次,右鼻孔排三次,兩鼻孔同時排三次,共九次。或者左鼻孔排一次,右鼻孔排一次,兩鼻孔同時排一次。最後使身心清淨。

    第一個步驟是左手握成金剛拳按壓在左腿腿根部位的動脈處。金剛拳即大拇指按住無名指的指根,其他四指壓在大拇指上握成拳。右手也握成金剛拳,然後向前伸出食指,繞一圈,按住右鼻孔,吸氣。心裡觀想:無始劫以來由身口意所造作的病障、魔障、業障、煩惱障以及入座時的迷亂、昏沉等障礙,都變成了一股黑氣或黑風,從左鼻孔呼出。所排出的黑色濁氣就像青稞粒一樣由小擴大,到末時一下子全然排出。這樣連續呼吸三次。

    第二個步驟是右手握金剛拳,按住右腿大腿根部位的動脈處。左手握金剛拳後向前伸出食指,繞一圈,按住左鼻孔,連續呼吸三次。每次呼氣時都觀想同樣的內容。

    第三個步驟是兩手握金剛拳,分別按住兩腿根部位的動脈處,兩鼻孔同時向外呼氣,連續呼吸三次,所觀想的內容一樣。

    當你身上有病、中邪著魔了,也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排除。佛力不可思議,具足信心,誠心誠意地這樣做,病一定能排出去,魔一定能排出去!

    這些方法不是一般的方法,是佛菩薩加持過的,是諸大德高僧們加持過的。他們就是通過這樣的緣起或方法把所有的濁氣都排出去,使心得以安住而獲得成就。

    意要點
    首先觀察自己的心是處於惡念、善念,還是無記的狀態,然後調整心態,將惡念或無記的狀態調整為善念,並發菩提心。

    上座靜修的第一個步驟是發菩提心:發誓要為眾生而成佛,為了成佛而打坐修行。

    第二個步驟是修簡單的上師瑜伽。先念誦三遍《金剛七句祈禱文》迎請上師。一般的迎請是指從另外一個地方迎請到這個地方,這還不究竟。究竟的迎請是本來就在眼前,就在自己的頭頂上方。能這樣憶念或認知,然後在這樣的正見或見解中稍微安住一下。上師的形象可以觀為蓮花生大士,也可以直接觀上師。

    然後在上師那裡受四灌頂(寶瓶灌頂、秘密灌頂、智慧灌頂、句義灌頂),或觀上師直接化成光融入自己的體內,自己的心和上師的智慧融為一體,在這個境界中安住,安住在心的本覺當中。自然地安住,就像被風揚起的沙子,風一停,沙子自然就落到地面上,心自然地回歸了當初。當初的狀態,就是你的家,就是你的自性,就是你!

 

上一篇:紀曉岚講故事:狐仙女友如是說
下一篇:祈竹仁波切關於鬼神、非人、報夢、附身等一些問題的答問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