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對年都是有很深的感情,每年這個時候還是被它感動,感動於我們中國人過年那種強烈的情感,去年年夜飯四十五桌,今年年夜飯五十一桌。昨天元宵節,你看多少人,常住的功德就在這裡,守著一方道場迎來送去。當然他們來的那股力量是對佛的向往,那種善根力。我們呢,在這個過程當中慢慢地就會喜歡上那種清淨。
喜歡上這種清淨,這是一種好的相,文殊菩薩告訴我們說“出家要清閒,清閒即為貴”。但對大乘行者來說的話,比如說他從清閒當中得到了智慧體,得到如如不動的智慧體了,當然“得到”這兩個字也不恰當,《金剛經》裡佛說“三藐三菩提可得否,須菩提答,不也世尊,與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實無所得。”這就是我們平時在修行當中覺悟到的,覺悟到既無所得。反過來說,眾生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丟掉嗎,也可以反過來這樣說,有丟嗎。
如果按照《金剛經》這個模式的話,須菩提應該答“不也世尊,一切眾生與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實無所得”。既然諸佛與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所得,眾生無所失,眾生輪回是不是很冤枉的事情,自己制造了輪回更加地冤枉。所以的話,無眾生中去度眾生,《金剛經》裡面講到無眾生相,確實沒有眾生相,所以才可以度眾生。你要有眾生相,你還不能度眾生,所以不取於相不住於相而行布施。
布施從小的財施到大的法施都不住於相,這基本功就來自於我們平時的修行。所以我們看古人,生命在清淨中的積累,然後有強大的一種力量,這個力量強大,卻看不見摸不著,甚至形成一個人的福德資糧,可以自度可以利他,古人講的厚積而薄發。清淨可以把它積累起來,像千層餅一樣地積很厚,能不能?可以的。
雖然這個清淨不可見不可摸,但你生命經歷它的時候,你以清淨為生命的時候,像很多農村的老太太一個字不識,她也不會看報紙也不會看雜志,過去也沒電視,很少有電影,偶爾過年看一兩場戲,但是很有智慧,不懂文字不一定沒有智慧。識字不一定有智慧,不識字也不一定沒智慧。有些老太太講話很有哲理,為什麼?就是因為她很清淨,就是因為她不會看報紙,不會看雜志,大腦沒有被污染。當然這些老太太也是因為有善根,有很大善根的人才會這樣,不能否認那些,她有她的作用。
對於我們自己來說,我們有時候要反省,清淨寧靜是非常大的一種福報,已經對這有認識的人他這樣覺得。對不同的人,他不會同意你這個說法的,他說這有什麼好的,寺廟冷冷清清,請我來住我也不要住。外面多好,人那麼多,想看電視打開就看。
但是對一個事物有沒有一個評價呢,有的,人也是蓋棺定論的,人一輩子下來他就知道了,究竟什麼是好什麼是不好。就像有的人他否定,哪裡有因哪裡有果。他否定不等於沒有,等有的時候他就發現他錯了。這個時候就有對有錯了。在還沒有經歷的時候,他認為沒有,你講因果他覺得你很古板很古董:這個人出土文物,這個人太迷信,這是錯誤的,什麼有因果。他認為你講因果是錯的,沒有因果是對的。但終有一天,他會知道他是錯的。所以這個世間因為這樣才會有一個真理,我們學佛信佛這是一條真理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