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教法隨異,其宗旨皆是勸人為善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摘自淨空法師《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

  【能得其平】

  以清淨平等心來看。

  【則外略形跡之異,內證性理之同,而知三教初無異旨,無非欲人同歸於善。】

  你真正明白,真正通達,你就不在乎形式,而著重它的內涵,著重它的實質。我頭一次跟納丹總統見面的時候,他就跟我說了這麼一句話,他說他在所有宗教裡面,最尊敬的是佛教,佛教重實質而不重視形式。這個話內行,不是外行人說得出來的,所以我們對他很尊敬。能透過這一關,不但世出世間的的宗教平等了,一切諸法都平等,我們的平等性智才能夠現前,分別執著才能放下。大乘法裡面講,“圓人說法,無法不圓”;又跟我們說,“哪一法不是佛法?”一切法都是佛法,沒有一法不是佛法,妖魔鬼怪也是佛法。佛是什麼?覺的意思,你只要通達明了覺悟了,這個法就叫佛法;你要是不明了、不覺悟,迷在其中,經典、《大方廣佛華嚴經》也不是佛法,要明白這個道理。法是一切諸法,這是我們平常解釋宇宙人生一切的道理,一切演變的過程、形相,用一個字作總代名詞叫“法”。佛是什麼意思?對於這些法都明了通達就叫佛,世出世間一切法徹底通達明了,這個人我們就稱他作佛,他對於一切法不迷惑。

  明了之後,我們才曉得只要是正法,正法是什麼?與善相應,與覺相應,佛法講三個字,標准是“覺、正、淨”,與“覺正淨”相應的就叫佛法,與“覺正淨”相違背的,我們叫邪法。諸位想想看,法哪有邪正?邪正在迷悟,悟了就“覺正淨”,迷了就是“迷邪染”。覺的對面是迷,正的對面是邪,淨的對面是染。如果這個法教我們“迷邪染”,這就不是正法,我們稱它作邪教、邪法;他教給我們的是“覺正淨”,這是正法。我們沒有明心見性,換句話說,我們在十法界裡面要學正法,要遠離邪法,等到你超越十法界,你到一真法界裡面去了,邪正就沒有了。在十法界裡頭有,一真法界裡面沒有,一真法界是圓滿大覺,這個道理要懂。

  【夫佛氏之五戒十善,導人於善也。吾儒之五常百行,誘掖獎勸,有一不引人為善者哉。】

  從這兒看起。前面一段,是把三教宗旨為我們說出來,宗旨、它的根源,這也正是佛家講的契機契理,理是同出於一原,機就不一樣,所以才有這三種教學的方法,接引三類不同的根性。這個跟大乘佛法講的教學原理原則完全相應,方法、形式雖然不一樣,它的方向目標相同,那就是同歸於善。善的標准是要與心性相應,與性德相應,這是不變的原則,但是與心性相應的程度,確實有淺深廣狹不同。我們知道法身是最清淨的,法身大士;四聖法界比法身大士就稍微遠一點,天道又遠一點,人道就更遠了,三惡道完全違背性德。佛的教誡,佛給我們制定的一些規律,佛家常講的戒律,都是本著這個原則而說出來的,這是我們應當要明了,然後才能體會到諸佛菩薩的真實智慧,無盡的慈悲,善巧方便。

  尤其是真正有智慧的人,對於“形跡”絕不把它放在心上,而重實質。“形跡”是關於契機的,實質是契理的,果然契理,眾生的根性無量無邊,我們沒辦法了解。《華嚴》裡面,居然用貪瞋癡接引一類眾生,我們看起來好像是與性德相違背,其實他不違背。我們去做就違背了,他去做就不違背,原因在哪裡?他心地清淨,他不染著,和光同塵。我們為什麼不能做?我們染著。換句話說,我們接觸境界會起妄想分別執著,法身大士接觸境界,他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高就高在這個地方。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就與法性相應;染妄想分別執著,這就相違背,那叫造業。於是佛給我們制定戒行,我們是最初級的,所以一定要明了,要能肯定,我們今天是最初級。佛教給我們什麼?十善業道,這是最初級的,佛教的幼兒園。我們能不能做到?要不能做到,那佛教幼兒園的資格都沒有,這是我們自己要反省的。我們學佛究竟在哪個階段、在哪個等級,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晚近太虛法師所講“五乘佛法”的人乘,五戒十善屬於人乘,天乘還要加四無量心,多少都有一點定慧,才能從這個向上提升。

  我們今天接著看‘夫佛氏之五戒十善’,這個“夫”沒有意義,是語助詞,佛家所說的五戒十善,這是佛法的基礎,佛法的大根大本。‘導人於善也’,“導”是引導,誘導人向善。學佛要從這個地方學起,別人不能做,我們一定要做,決定要遵守。戒跟善在形相上相同,在果德上不相同,這個要知道,所以受戒跟行善不一樣。五戒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YIN、不妄語、不飲酒,十善裡面也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YIN、不妄語,看起來好像都一樣,但是他的果報不相同。戒是你正式接受佛陀的教誨,你自己發願,就如世間人所講的發誓,你曾經發過誓願要學。十善沒有,十善你沒有發這種心。果報,十善是希求福報,五戒不是福報,這裡頭不一樣。五戒求的是什麼?求的是得清淨心,因戒得定,因定開慧。形式上是一樣的,目的、方向迥然不同,一個是希求福報,一個是希求定慧,這是戒跟善有差別。五戒一定要在佛菩薩面前受,十善不必要。所以同樣修學這幾個科目,用意在哪裡?目的在哪裡?自己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佛法,清淨心比什麼都重要,戒能斷“貪瞋癡慢疑”,善沒有這種能力,用意也不在此。所以這是最基礎的,引導人向善。

  ‘吾儒之五常百行’,我們從這個地方看,雍正皇帝他稱“吾儒”,他用這兩個字,他是中國人,認同中國,他不是外國人,滿清入主中國,跟中國就同一個國家,同一個民族。“吾儒”,我們儒家,你看看這個味道。儒家講的“五常”跟佛家講的“五戒”,非常接近。五常是“仁、義、禮、智、信”,仁就不殺生,殺生就不仁;義是不偷盜,禮是不邪YIN,智是不飲酒,信是不妄語,跟佛家的五戒相同。人能夠持五戒,來生一定得人身。我們能得人身,過去生中持五戒,這在大乘法裡面叫“引業”,引導你到人道裡面來受生。我們都得人身,是同一個引業;但是每一個人面貌不相同,生活環境不相同,富貴貧賤不相同,這是另外一個力量,這個力量叫“滿業”。滿業是什麼?善惡業。過去生中修的善業多,這一生就富貴;修的善業少,這一生就比較貧困。兩種力量,我們自己要清楚、要明了,然後就不會怨天尤人。縱然生活在逆境當中,也不會怨天尤人,為什麼?過去生中造的不善因,這一生得的這果報,自己當然能夠樂於接受,這個人才能夠修道,才能夠行道。如果怨天尤人,這個念頭就造罪業。

  “五常”,是中國幾千年祖宗教導子弟,處事待人接物的常規;“常”就是不可以間斷的。中國人接受這個教育幾千年,雖然在近代失去了,大家不講了,那個根總在。今天我們講仁義道德,講大乘佛法,中國人容易接受,這是什麼原因?它還有根。我們從五戒、從五常這個教育來觀察,中國人看一切人、看一切物都是善的,一切人都是好人,“仁者無敵”。五常頭一個就是“仁”,仁慈的人沒有敵對。如果跟我是敵對的,這個人就不仁慈。別人可以跟我敵對,我決不跟別人敵對。叫別人不跟我敵對,那個難!這個不是聖賢人的教導。聖賢人教導,我自己不可以跟別人作對,別人跟我作對是他的事情。他輕視我,我們不敢輕視他;他毀謗我,我們不可以毀謗他;他侮辱我、陷害我,我們決不能用報復的心理來看他,這是學聖學賢,聖賢人跟凡夫差別就在此地。凡夫造業,聖賢人積德修功,不一樣!否則的話,我們讀聖賢書、學聖賢教,學到哪裡去了?這幾個科目要牢牢的記住,一時一刻都不能違背,這叫修行。

  如果我們的思想、見解、行為違背了五戒五常,你錯了。知道錯了,趕快把它修正過來,這是世出世間大聖大賢善惡的標准,這叫善。符合這個標准才叫善,不符合這個標准,那就不善。別人不善,我們不可以跟著他做不善,我們要行善去感化他。眾生為什麼造作不善?煩惱習氣太重,沒有人教導他,佛在《無量壽經》上講得太好了,“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可以原諒他。他的父母沒有教過他,他的老師沒有教過他,他的長輩沒有教過他,他怎麼會知道?沒有人教,他知道,那是佛菩薩再來的,那是聖賢人,不是凡人。凡人沒有人教誨,煩惱習氣哪有不現行的道理?所以我們明了,此地雖然講“儒釋道”三教,實際上內容只講到佛跟儒。“百行”,行是行為,百是形容多,絕對不是說一百條。五常這個“五”,是實實在在的數字,百行就不是一個實在的數字,是一個形容詞。儒家所講的“三千威儀”,這在《儀禮》裡面所說的,百行就是指這些,都是‘誘導獎勸’,引人為善。

 

上一篇:章嘉大師與關公的因緣
下一篇:淨空法師:願力超過業力,當下即是乘願再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