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道德與自然全息因果律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榮重推薦熊春錦先生講學文章:《道德與自然全息因果律》,實乃心靈荒漠中的甘泉是也。

 

道德與自然全息因果律

 

——選自《道德復興論修身》

人生的來去因緣,人生的歸宿規律,生老病死的因由,命運浮沉的根蒂,人生一切的來龍去脈,都在自然法則的全息因果律之中,洞徹全息因果律者,則容易明白人生的生死、環境、疾病、命運、際遇的形成、展現、重復、轉換的機制和機理。立志於修真直證聖道者,最難也最關鍵的一關,也就是徹底地在本因上清因消業。只有無業無塵,才能問鼎金丹聖道;只有無掛無障,才能道紀復圓,歸根復命。因此研究探討自然全息因果律,是每個修真者的必修課之一。

一、自然全息因果律的概念

自然全息因果律,根據遺傳學理論和微觀生物學理論分析,它是一種全息性的、微觀隱態的、具有全息遺傳攜帶性的一種本源因素,我們在本因、內因、外因的三因學說之中,將這一現象歸入本因之中進行研究和探討。

目前的科學水平暫時還不能進入本因系統,對人體生命的本因窺其全貌。這種自然規律的發現,是佛道修真者在漫長的修證中,進入高維多維空間,在宇觀、宏觀、微觀、內觀、玄觀中發現的一種自然全息(信息)遺傳攜帶現象和規律,並且驗證出此種規律具有普遍性。此規律正像古代聖者們的許多超常能力的觀察和發現一樣,暫時還不能被人們普遍地接受和認識。對於自然全息因果律,現代科學由於還未能進入“場性”之中,未能進入玄源信息領域,所以也就暫時還無法用顯態科學的現有方法進行驗證和解析。目前只能是通過修證到達一定層次後,在高維空間中用慧觀進行驗證,一般修證者只能先尊重先輩的發現,承認這一規律是客觀存在,並且在自身的修真實踐中,重視進入這一領域探索和研究,發現和掌握自身中的自然全息因果律。

自然全息因果律一般稱為“全息因果”,傳統上又稱之為“果報”,又名之為“全息因果報應”。全息因果學說是佛家、道家生命科學理論中的基礎學說,是闡述生命現象的來龍去脈和生命形成規律的一種自然基本法則,也稱之為“全息因果律”。

“因”就是指生命規律、現象產生的原因,也稱之為“因緣”。這個“因”的信息,主要儲存攜帶於生命形成的本因之中,現時空中新造成的因,也可以全息方式進入內因和本因之中儲存或者攜帶。

“果”就是結果,也稱為“果報”。它是本因中所儲存、攜帶的全息因子,在內因和外因的聯合集約性的作用之下,釋放、顯現與轉換的必然結果。

全息因果是一對陰陽,是一對矛盾,因果之間互根,因果之間相生,因果之間相互循環。這一對矛盾能夠相互轉換,消長變化,因能生果,果也能生因。全息因果律是一種自然規律,廣泛存在於自然生命和萬物的生、成、壞、滅規律之中。

全息因果這一對陰陽中,在性質上又分為陰陽。這個“因”有善因和惡因;這個“果”有善果和惡果。善與惡互為一對陰陽,它們之間同樣存在著互根性、相互轉換性,善與惡廣泛存在於生命現象的領域之中。在常道領域之中,善與惡這一對矛盾共同存在於世俗之中,善因和惡因共同存在於世俗之中,善因和惡因決定著、影響著生命的生成、存在、演變、終結。

佛道生命學說中,還有一個學說,就是“業報論”。業報論以全息因果律為基礎,展開對生命現象的研究和探討。業報中的“業”,是指生命體的一切身心活動。傳統上將它分為“身、口、意”三業。三業在性質上又分為善業、惡業。業報中的“報”,就是現實結果,也稱之為業果的報應,是由三業的善惡所產生形成的必然結果。也可以說因就是業,果就是報。

佛道的生命理論認為,人生就是業與果的相續變化,是業與果的不同時空轉換。在人體生命系統這一領域,佛道認為生命是由兩大系統共同構成組成,這就是形體系統和性體系統。用現代科技中的電腦擬喻,生命的形體就相當於電腦的硬件系統,而生命的性體系統就相當於電腦的軟件系統。生命中“來先去後作主人”的元性,佛家稱之為第八識—“阿賴耶識”,佛道生命理論認為,它就是這個因業果報的主體、真主人,它是善因和惡因的主載體。元性將一個人在時空歷史上的善業和惡業全息地攜帶到現實世界中來;又將今生這一生命旅程中所造作的善與惡的全部信息,儲存、攜帶到另一時空中去,這是一種物質信息全息性的“遺傳”。佛家稱之為“阿賴耶識”的元性,在意譯上是“藏識”,藏就是儲存、攜帶各種信息,全息性地包容人生的業因。如此由業因到果報,由果報到業因,生滅流傳,循環不息,其中元性全息性攜帶的因業,就決定著元性這一真我、真主人在宇宙時空中的升降浮沉和存在與消失

生命理論中的業報論認為,人生的苦樂,世運的盛衰,都是三業所自造。所以佛曾經說:“自作自受,共作共受。”佛經上也曾言:“已作不失,未作不得。”這也就是說,人生每做一件事,每一句語言,一念一行,都是在各自種著自己的因業,根據其善惡的性質和分量的大小,今後在近期和遠期,都會有恰如其分的結果等待著去實踐,遲早將會由性和命這一復合體去領受。任何“因”在未得到“果”之前是不會自行消失的。同樣,如果不造作因業,也就不會獲得任何果報。在全息因果這一對陰陽中,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因不虛棄,果不妄得。這就是一種鐵定的自然規律,任何人也無法抗拒和否定它。人世間的規律是如此,仙佛界中也是如此。此正如印光法師所言:“如來成正覺,眾生隨三途,皆不出因果之外。”可見全息因果律是一種宇宙自然基本規律,不分對象,眾生平等,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因果信息,全息性地循環,不會自行消失。只有識因,以陽克陰,以善因制惡因,才能消弭惡果的產生和出現。

全息因果律客觀地存在於宇宙時空中,不因承認而存在(信則有),不因否認而消亡(不信則無),無論承認與否,都將受到它的制約。全息因果規律從它的本質而論,並無時間長短的制約,也不會只循環三世就自行消失。經雲:“假使千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千百劫就是一個非常廣闊的時空,說明業因全息“遺傳”和“攜帶”的穩定性。如果業因未逢到對應性的因業中去中和、化解它,它就不會自行改變自己的特性而消亡。一旦它釋放的時機成熟,內因和外因條件具備時,就會從本因中釋放出來,呈現於現實時空之中,通過“果報還自受”這一物質轉換過程而消失。“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世作者是。”這一認識是佛道隱顯同觀,根據全息因果規律的客觀存在,在高維時空中的宏觀和玄觀中所得出的認識結論,並不是一種推斷臆想。

人生中的出生時空,榮辱盛衰,升降浮沉,福祿壽夭,際遇機緣,死亡消失,從高維時空上看,沒有偶然,都是自然地接受著自然大規律的調控,都是自性因業的必然。性命的過去,曾書寫著現在的果報;性命的現在,同樣在用新的因業書寫著未來。人生的一切從宏觀上解析,都是自種其因,自收其果,自作自受,不作不受,循環不息,絲毫不爽。

二、全息因果律的生成變化

對於全息因果律,許多人並不能正確地認識它,甚至否認它的存在,認為人生性命的一切全都是一種偶然,不存在前因後果;認為生命一旦解體,就會像軀體的腐敗消失一樣,神識也會消失得無影無蹤。研究生命科學者需知,必然與偶然是一對陰陽,必然才是絕對的,偶然是相對的,不承認全息因果律,也就是否定對立統一的自然辯證法。物質不滅規律,不因對象而區別,不因陰陽、顯隱的不同而消失。只存在著質量高低的轉換變化,而且這種轉換變化是全息性的,只有從微觀、慧觀和宏觀上,才能發現其中的規律和特性。

有許多人看到現實世界中,好人受惡報,惡人得福報,便否定全息因果律的存在,不承認“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惡人怕天不怕”這一自然規律。這些認識都是內觀和外觀的局限性所形成的認識誤區。佛道前輩並不是為說教而立言,而是以大智慧宏觀萬物而立論。前輩們的立論,無論在深度或者廣度上,都是我們目前所望塵莫及的。

例如好人受惡報這一現象,一般人只能看表象,不能追溯到深層和既往,不能認識在歷史的長河中,他的全息本因密碼中所存儲的惡因,由於內因和外因的適宜性,正在釋放產生著果報作用。今世之好人,並非他在時空歷史上就是好人,或者從未作惡,也許他歷史上曾造下許多惡因,只是因為他的元性在脫離了某一載體之後,在某種特定時空環境下,在某個時空環境中,由於所作的惡因而招致性體的倍受磨難,留下了慘痛的“刻骨銘心”般的“烙印”,認識了惡因的危害,並全息性地記載了這一認識,元性在時空轉換中也未曾消磨。當進入新的生命載體後,這種“烙印”的陣痛,仍然不斷地緩慢釋放著。因而這類人在人生道路上,這種潛記憶時時在產生作用力,影響著主觀意識,所以他才能以善為本,大惡不敢為。然而,他雖然慎而為善,諸惡不作,可是由於既往的惡業含量大、數目多,短期內的小善難以全部中和所攜帶的惡因,就產生不會因其為善而全部抵消或消除既往的惡業特點,從前惡業中未能“中和”化解的果報效應,還是仍然會發生,從而出現“好人受惡報”的奇怪現象。

惡報和善報因子,常以某種規律安排在其數十年人生之旅的路途中,既有集中性的排列,也有分散性的排列。某些人能認識到“修而能改”時,則可以用新積的德善之“現因”將其化解,少數能把握機緣,積大善大德的人,常能迅速將惡因全部中和化解,而出現再不受惡報的現象。

同樣的道理,壞人得福報的原因,可以肯定地說,他在時空歷史上曾經是“好人”,曾經用自己的行為播下許多善因。然而當其性體離開那一載體,全息地攜帶著這些大量的善性因子進入時空中後,在時空的特定環境中,由於有這些大量的善性因子作基礎,使他在某種特定的時空環境中,沒有遭遇到令人刻骨銘心的記憶,相反卻比較平淡地渡過了這一時空,因而元性的全息庫中,對因果律的嚴肅性,反而記憶比較淡薄。所以在進入新的載體後,潛意識對主觀意識的作用力相比較而言,在這方面反而淡薄,因而在人生路上缺乏潛導向力的制約。加上受後天環境的熏染,主觀意識又未經過很好的德化教育,這類人就很容易“近墨者黑”,隨波逐流;再加上後天六欲的作用,從而表現出為惡多端。可是,另一方面因為他善因豐厚,福報未了,所以就出現了“惡人反享福”的奇怪現象,使世人難以接受全息因果律。但是自然規律是不會改變的,所種的惡因,都仍然全息性地儲存在檔,滲入其全息系統中攜帶著,只是有待於其福報耗盡之時,或者又一次的流浪生死自然循環而已。

全息因果律在自然世界中的表現,前人曾經總結為三種以時間長短為特點的釋放形式。

第一種類型稱之為“現報”,現報是指在現實世界中,現在在社會的行為言論中為善者,這些所作的大大小小各種善因,在較短的時間內或者近期內,就轉換成福果,從而獲得福報。現在為惡者,在短期內或者近期內,較迅速地轉換成惡果,從而就受到惡報。

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分析其中的機制看,主要取決於他歷史上善因或惡因儲備量的多少,由這種全息儲備量決定是否會出現“現報”。歷史上無明顯的惡因,而只有較多的善因,這一類人在俗世如果能積善而不為惡,他們常常能獲得現報型的福報。一部分歷史上有少許惡因,但又能從善如流、廣種福田者,當他們今天所種的諸多善因很快將歷史上的惡因抵消中和以後,也能獲得這種比較及時表現出來的現報型福報。

相反,歷史上並無多少善因儲備者,如果他們不畏因果,為惡不止,一旦少量善因的儲備消耗完,而又再無新的善因補充,來抵消中和現在所造下的惡性因子時,這類人容易受到現報型中的惡報。如果歷史上的善因早已耗完,只攜帶著大量惡因來到人世間,這一類人在現實生活中如果一旦為惡,種下惡因,那麼現報型中的惡報,就常常表現出迅速而且沉重的特點。

第二種類型稱為“生報”。這一類的果報是指今生為善為惡所種下之因,全息性地轉化為“本因”,存儲於元性之中,保留到下一次的元性與形體結合時,再全息地釋放而產生果報作用。

這種生報類型現象產生的原因,常常是由善惡因業在時空歷史上的儲備量大小和現世所積累的多寡所決定的。歷史上攜帶儲備有較多的善因,而在今生為惡,種下惡性因子者。當他們所儲備的善因不斷釋放出來,中和化解新種下的惡因,而且又足夠維持到他壽終正寢時,那麼其中尚未被他們化解中和完的那一部分惡因,必將會被元性全息性地攜帶著進入新的時空中,帶往下一次進入形體的生命歷程中,進行下一輪的消受,或者再累積。

同樣,歷史上雖然有部分惡因,但是由於他們廣種善因,諸惡不作,眾善奉行,這樣的人在他們性命分離的故去前,已經將惡因全部抵消化解中和完,而且還有富余的部分善因儲備。那麼這些富余的善因,將同樣會被元性全息地記錄和攜帶著,帶往緊鄰的下一次生命過程之中,去享用性釋放,或者由於惜福而被再積累。

第三種類型稱之為“後報”。後報這一類型,是指今生造作善因或者種惡因者,在下一次的性與命相結合的生命體歷程中,並不表現出果報的釋放性,而是仍然處於一種儲存性的攜帶狀態,被元性帶往第三、第四或者更遙遠將來的性與命相結合的過程中,在某一特定的環境下,才呈現出全息因果律的釋放性來。

分析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善因與惡因儲備的多少,以及現世善惡因積累的多寡,是其因素之一,這種現象與善惡因子的儲備量有關。其二,這一類型的出現,常由善因或者惡因本身的全息特殊性所決定,部分善因和惡因常常具有對應釋放性,當未遇到對應的內因和外因環境時,它們在本因中就處於休眠的靜止狀態,並不釋放而產生作用。只有當內因和外因環境都與它們本身的特性相耦合時,它們才被激活而釋放出來,產生作用機制。

但是,在自然因果律中,人們所造的因,不論是善是惡,也不論時間的短長,物質是不滅的,場性物質同樣是不滅的。矛盾的形成,遲早總歸要麼是以對應性的因去中和消弭轉化它,要麼就是在機緣逢至時釋放,而身受這遞傳較久的果報。所以世間有“善惡遲早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的說法。

社會上有許多人實用主義地、單純地研究“相學”和“命學”,不從本因、內因、外因這三因中系統性地進行研究,常常難以進入這些領域的高層次。其實人們常言的命運和相貌,其形成和產生的根源,就是業因果報的全息表現。佛道的生命學說中,把現有的這個性與命相結合的肉身稱之為“報身”,直接肯定形體就是由因的積累而用來作為釋放果報的一種載體,是被自然因果律用來承受善因或惡業之報的一個生命載體。

作為報身的這個生命體,他本身壽命的長短、相貌的好壞、命運的窮通,所有這些個體內的外在表現,稱之為“正報”。這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都是自然因果律釋放的主載體,是果報的“正主”。而這一“主載體”出生所在的家庭好壞,以及他自己所組建的家庭的好壞,他的親屬子女們品質的優劣,他的生活環境與工作環境的好壞等周圍景況等,都統統將它們稱之為“依報”。依報由正報這一主載體本身元性中所含的本因所決定,正報與依報之間的關系是成正比的。正報如果本因中所攜帶的儲存的福果豐隆,那麼依報這一外環境自然優良;正報如果本因中所攜帶儲存的福果少而惡因多,那麼依報這一周邊環境就自然惡劣困窘。這一切都是自己在歷史時空中的過去所造作的因,在現在所結的必然的一種果,這種果完全是自種自嘗,它決不是憑空而降,完全是一種在自然因果律宏觀控制下的“自作自受”,所以每個人在承受惡報之時,怨不得天地,更怨不得爹娘。

道家和佛家的祖先們,運用大智慧既揭示了“命學”和“相學”的本源,也總結了大量斷過去、辨未來的實用經驗。但是,在佛道性命學說的實證者中,是決不主張和提倡求簽、問卦、看相、算命的。因為這些方法只是使人部分地、管中窺豹地知命和安命,被動地了解和接受自然因果律。僅是“知命”、“安命”都是消極的“宿命論”,宿命論對社會進步發展和個人前途的開拓,對民族的繁榮昌盛,並無積極意義。自古以來佛道兩家的聖哲們都不提倡宿命論,對宿命論持批判態度。並向後人指出:應當摒棄“一切都是命,半點不由人”的消極悲觀認識論,要認識“我命由我亦由天”,正確對待和理解自然因果律,應做自然因果律的主人,而不是這一規律的奴隸;而且指明通過修煉可以達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境界,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

真正的修真者都必須研究和認識全息因果律,運用我們所提出的三因學說,整體掌握本因、內因、外因這“三因”的機制,整體把握。而且在本因上深入地進行探討、研究和實踐,明了只有從本因上改變所攜帶和儲存的“因”,才能轉變現在以及未來的“果”;只有通過修真改變惡因,來改造自己的命運,掌握自己的未來。

全息因果律是一種自然規律,而並不是機械的“定命論”。正如以上剖析的,因果互為陰陽,是一對矛盾,它們是可以相互轉變的。因果性質的轉變,全由“心、神”這兩個因素決定。前人講:“命由己立”,“福由己求”,“相隨心轉”,“轉變由心”,“禍福無門,唯人自招”,都是勸人正確對待命運,正確對待全息因果律。

認識全息因果律,而且辯證地對待全息因果律,對於修真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修證課題。可以說敢於承認自然因果律,敢於面對自然因果律,是修真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修真者如果要想順利修證,修為精進,少遇魔難和減輕魔難,就必須深入地研究三因,知曉如何消惡因,廣種福田。

任何一個修真者,過去都種下了一些善惡之因業,只是存在著多少和輕重的區別。增福慧、消惡業是修真的一項基本原則,特別是消弭惡業,這是清靜身心,順利修證的大前提。所以修真學將“悔過遷善”方法放在頭等重要的位置上。消惡業的方法,對於初修者來說,根本方法是“忏悔”和“立大志”,特別是求師相助下的忏悔,以及真正觸及靈魂的重德、修德、守德的高標准嚴要求的修持。對於性體修成者來說,則應多積玄德,求恩師和自己的性體在高維時空中,將以往所造的惡業,通過特殊辦法償付和消弭干淨,並且廣種福田,多積陰功玄德,培植福慧,才能確保修真順利和修為精進,直趨佳境。

唐代玄奘三藏的皈依師,印度那爛陀寺的主持戒賢法師,他一生戒行精嚴,德望很高。可是,他有一次患了一種非常痛苦的疾病,甚至達到無法忍受的程度,他因此准備絕食而死。這時,他有幸在無為態中得到觀音、文殊、彌勒三位菩薩的開示點化說:“因為你在過去生中,曾經多次做國王,作過不少危害人民的罪惡,本來應該長期墮入地獄受惡報。由於你今生努力弘法度生,所以才受到這麼點世間小苦,來抵消長劫墮落地獄的大苦。你應當忍受,並懇切忏悔,病苦自能消除。”戒賢法師遵囑辦理,果然疾病痊愈。

從這個修證的果報事例中,我們可以看出,對於修證者來說,歷史上果報的釋放,安排的程序是錯綜復雜的。因為修證者進入了修真領域,他們本因中惡因的釋放,由於有眾師的呵護和化解,消除惡因方法的修持,一般他們的果報都是將後報、重報轉為現報、輕報,出現果報積聚化解和償付的現象。例如有不少的同學在來信中說:“老師,我修煉多年,平常也注重德的培養,一直都較順利。為什麼當我決定跟你實踐道德時候,在正式辦了相關手續啟師立志以後,卻接二連三地發生一些方方面面的倒霉事,最近好像倒霉事老跟著我似的。”

這類現象的產生,可以說是修真界內的一種必然現象。一般普通的方法修持者,其目的是強身健體,祛病延年,它們是以“煉”為主課的一種方法,重煉而不重修。因此在本因、內因和外因這三因中,這些方法都不會觸及本因,不會直接影響其中惡性因子的緩釋規律,只會間接產生作用。這種間接作用是由煉中所生成和凝聚的陽氣所發揮的,這種質元對惡性果報的釋放,具有一定時效的阻礙和封閉作用。使緩釋性的逐步釋放的惡性因子向後延時,但其中也產生了惡性因子的壓縮堆積現象。一旦遇到時機釋放出來,其量級更高,這也可能就是某些修證多年反而突患疾病,苦煉無效,百藥無應的內在原因和機制所在。世間一般性的修煉者,遇上這種情況,如果玄源無助,個人又不能正確認識本因,及時針對本因中的惡報進行化解中和消弭性的修和煉,那麼預後將會極為不佳。我們的同學中就有許多是在這種窘迫的、進退失據的情況下,機緣“巧合”而進入我們的修真隊伍。他們進入後很快明白了自然因果律的基本理論,同時掌握並勤奮修持相關的方法,因而絕大多數人在師助、場融的前提下,因消果弭而絕處逢生,度過這種積蓄壓縮性惡性果報的難關

真正的修真領域,它是既有強身健體、益壽延年的功能,而且還具備脫生了死、直超彼岸的功能。修真與一般的世間法鍛煉不同,它是修與煉並舉,修更重於煉,它的修煉方法中,是整體地把握本因、內因和外因。更重要的區別在於:修真是直接深入本因之中,解析本因中所有的惡因。在師助下誠忏痛悔,同時修五德淨化內環境,在家庭和社會中廣積善德來消因化業,使元性無惡業、無塵垢;通過消惡業而收回元性在歷劫以來,在時空中不斷造因,而散失於時空中的部分或大部分靈光質元,重整道紀,使其恢復圓陀陀、光灼灼的本來面目。

為什麼正式啟師立志,發願誓修後,部分人會出現一些連續的“倒霉”現象呢?這種現象可以說是修真界的一種特色反應。正式修真者,只要其所修之法不是左道旁門,玄源必有佛道恩師接引呵護,只要其高度重視道心佛性的修持,勤修苦煉,必然會在短短的幾年之內,進入脫生了死的修證階段之中,功成後已成正果,正果之身必然不會再有惡性果報困擾。所以原來是一種逐年或間隔數年釋放的果報,甚至幾十年後才出現的惡報,都必須在短短的數年之內完全釋放干淨。所以凡是正式修真者,都必然會出現果報提前和濃縮現象,只是由於有慈師們的恩護,這些果報已經小化了、大化小、重化輕、繁化簡、長化短。原本應當咽入腹內長期忍受的苦果,現在只讓我們用舌頭舔一舔而已。

正因為如此,我們的教學工作在基礎階段中就開始重視消業清因,因而將悔過遷善作為我們的必修課和正式入門前的關鍵功課,調動主觀能動性,正視自然因果律,主張在正式入門前就主動化解大部分較輕的、較小的以及較易化解的果報。從而減少正式入門後,當果報迅速提前和濃縮時的濃度和密度。然而我們有部分同學,由於原來有修煉的基礎,常常是一接觸書籍後就決定正式入門修真。他們沒有經歷大部分同學在基礎階段反復遷善悔過、放下包袱的修證過程。所以一旦正式啟師立志、發願誓修後,果報的提前和濃縮,表現出多而且雜的特點,出現此痛彼癢,家庭矛盾蜂起,單位人際關系緊張,辦事諸多不順,破財嘔氣傷心,不順心之事接踵而生,使部分人接應不暇,不知所措。當然這其中也有個別人,是由於根本就不重視悔過遷善,清因消業,在基礎階段蜻蜒點水般地混了過去,在初級階段也是貪心求法地正式入門,那麼也同樣會出現類似現象;個別人還會因為不能正視這已經被恩師們大化小,被玄門場重化輕的果報,在生活中小而多次出現的現象,反而怨天怨師怨法,最後退志落伍,自背誓願離開玄門正修。

三、我命在我不在天

在人生的規律中,人們由一般到特殊,由常道到非常道,在如何對待人生上,依據是否認識“全息因果律”,承認全息因果律遵從全息因果律,一般有五種不同態度。由於對待人生態度的不同,對待自然全息因果律的態度不同,因而產生出各類不相同的結果,各自走完甚為難得的一段人生之旅,消舊業產新業,弭舊因種新因,為將來新的或高或低不同層次的生命再循環而“自作自受”。菩薩畏因,凡人畏果。修真者因為畏因而高度重視因的生成機制和機理,在本因、內因、外因上整體把握,在本因上痛下功夫修煉,進入和掌握自然因果規律,消因化業,重新造化自己的人生和道生,自作道業佛果而樂受永享。

(一)混命:

不信自然無以明,醉生夢死混人生;

消盡宿福造新業,不識身後墜沉淪。

混命,是一種大部分常人的對待自然全息因果律的狀態。就目前世間而言,大部分人是不明自然全息因果律,不信自然全息因果律,他們過度地沉迷於四大假合,在混命的總趨勢中度過一生;他們大多數都是在自覺或不自覺地積福或者造業,以決定將來的去向。這部分人惡業善業的積累,果報的享用,都處於一種被動的總趨勢之中,由其本因中善惡因子含量的多寡,內因中的心性修為水平,外因中的社會影響、家庭教育等多重集約因素所決定。不戒殺者將來的去向一般不妙。

世俗間有一句名言:人生是赤條條地來,赤條條地去。嚴格地說,實質上並非如此。我認為人是一手提惡業,一手提福報來到世間。這個業和福都全息地儲存、攜帶在“來先去後作主人”的元性的全息系統之中,在一點靈光上鑲嵌,在時空中流轉。是珍惜人生難得之機緣增福消業,還是醉生夢死消福增業,唯看己之心念而已,一念之差常至萬劫難復。

不信自然無以明。這類混命者,大都不相信萬物是隱顯共存,不相信物質不滅定律。不相信除了肉身之我的客觀存在外,還有信息狀態之我的客觀存在,只承認硬件而否認軟件。“不信自然”,這一現象的出現,從根性上分析,是他們在進入這一人生之前,他們的本性在時空的某一特殊環境中,沒有經歷或較少經歷慘痛的磨煉;或者雖有刻骨銘心的經歷,但是元性的能量在時空流浪生死的過程中損耗過大,丟失過多,一點靈光內在的量級微弱,不能對意識產生足量的潛移默化和導向作用。根據多年觀察,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本源信息的來源。由於自然生態平衡的急驟破壞,眾多靈光祖源並不是人這一生物鏈,而是動物生物鏈和植物生物鏈的本性靈光,大批地擠入了人這一生物鏈進行生滅流轉。它們的本性品質與人這一生物鏈靈光的品質差異太大,因而更不易相信和承認全息自然因果律。特別是那些源於植物生物鏈或者進入過植物生物鏈循環的靈光,迷閉最深。其次是本身就是動物鏈祖性,或者原本是人這一生物鏈祖性,由於果報曾經進入動物生物鏈的這一類靈光。

不相信自然隱顯規律者,則不明全息因果律,不明全息因果律就不會正確對待人生,成為醉生夢死混人生者。物欲的追求,情欲的放縱,伴隨著他人生的旅程。這類人一方面通過享樂人生而快速耗盡既往所積累的福業,一方面又由於七情六欲的追求而不斷產生新的惡業。福果消盡,背上沉重的惡因包袱,走完人生道路。這類人是不計後果的,認為即使有那麼一回事,我也不會知曉,今朝得樂且行樂,哪管身後業隨性,過一天算兩個半天,混命度時光。卻不知自然規律無情無私,量因賜果,元性層次的墮落,真我的沉淪將等待著他。

不殺生是佛道重視生態平衡的一個重要修真紀律,不殺生要求的提出,是恩師們用大智慧觀察眾生靈的全息因果律,而提出的免造大惡因的重要方法。俗語說:“萬物有靈”,這其中就有一個此“靈”是誰之靈的問題。如果不重視生態平衡而大肆殺生,生物鏈就會被破壞,其生存環境的消失,其逸入空間的靈,必然由於果報而擠入人群,必將導致人類本性品質的下降;殺生者將來的去向大多數不佳,其本性靈光必然會因無情的果報而進入三大生物鏈中他負債最多的生物鏈中生滅流轉,全息因果律在無形中決定著、維護著生態平衡

(二)安命:

敬畏自然知陽陰,循守天道惜物命;

福緣不足難進道,安分樂命積功行。

安命是一部分有一定福因根基者的人生態度。他們相信自然之道,知曉並且相信陰陽和顯隱的道理,相信命運軌跡的客觀存在。敬畏天道自然規律,維護自然生態平衡,遵紀守法,約束身心。

這部分人從根性上分析,既往雖然具備一定的福因來到人生,但是並不豐厚,而且根性並無多少慧質。靈光在時空中損耗和丟失較多,這類人的祖源靈光大部分是源於人類這一生物鏈,只是光質耗散較多,或者曾因某種殺業而進入過動物生物鏈中,因而靈光中含有“物性”雜質,成為慧性之障。少部分靈光源可能來自於動物生物鏈,但必定在既往所生的動物鏈中曾有淺修行史。這類人由於本因上的多種原因,因而在領悟人生實質上,根性對意識的潛移默化和導向作用就不明顯,在人生旅程中一般都相信自然,敬畏自然,從而安生樂命,不妄求取。

這類人常因往世積修福慧不足以及靈光損耗較大,本因中的物障等多種因素,而難以明白大道之理,不易自覺地尋道、進道實修;或者有機緣進道實修,但是對本因中的靈光不足所帶來的副作用力認識不足,對本因中所攜帶的業因不能正視,意識缺乏本因中靈光和善因能量的支持,因而常由於志心不堅而發生中途退轉。雖然這類人屬於緣(原)人,應當能夠聞道進道修成,但是由於後天心性是修煉之主導,最後的結果仍然取決於他們自己的心。當然他們大都善根深植,即使不能入修或者恆修,也能夠安分樂命,並且注重積行累功,為社會和眾生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奉獻,以求獲得未來的福報。

(三)知命:

承認隱顯共一理,敬畏自然不亂為;

勤修善德積福慧,豐己留世改運程

知命,是部分具有較多福因和一定慧質者對待人生的態度。知命者是相信自然規律的,他們大都是間接“知命”,經過驗證後深信不疑,並且遵從全息因果律,注重積行累善業,主動消惡業,積福累行度人生,遷改人生原來由惡因寫就的不吉經歷,並為今後奠定厚薄不同的基礎。

這類人從根性上分析,有較多的福因,但是“慧因”卻並不是足夠,靈光損耗較多是影響慧性的主要原因之一。也許原來某一時期較足,但在數次迷途後又有減損,一般人的靈光大多數在歷史上都有一個反復損耗丟失,又反復重整收回的過程。所以這類人,雖然能正確對待人生,並且運用一般的積修方法去改遷人生道路。但是真正進入佛道領域實修,其慧性尚嫌不足,亟待添福增慧。在這末法時期中,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會有緣進入正修法門,有幸進入佛道修真行列。如果能夠把握住後天的不懈努力,堅定不移地修佛性道心,就可以有一定的造詣,甚至成道了道,因為修真的關鍵是人心的定向和努力。這部分人的靈光,大部分源於人這一生物鏈,少數人可能歷史上曾進入過動物生物鏈。也有較少的人根源於動物生物鏈,但有一定修為史者,因為果報因素而進入人類生物鏈中,這是一種自然賜予的良機和福報。

明代《了凡四訓》的作者袁了凡的經歷,可以說是“知命”的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袁了凡在青少年時代,曾遇雲南的一位孔姓先生,孔先生精通命理,有“鐵口”之稱。他為袁了凡批八字,推算終身命運。詳批細注,哪一年可考中第幾名,哪一年可以當貢生,哪一年開始出任知縣……,結果在袁了凡的人生旅途中,都一一全部應驗。他由此而認定,人生一切遭遇,全都是命中注定,天命難違,個人是絲毫無能為力的。這就是一種被動“知命”的事例。

但是,由於他“知命”而因此畏天命,為人正直,為官清廉,注重積德,他因此而累積了一部分“福因”。就憑這點“善因”,他後來有幸遇見高僧雲谷禅師,他就命運問題請教雲谷禅師。雲谷禅師開示於他,講明命運來源於因果,剖析因果循環之理。這才使他豁然開朗,懂得了命運既是有一定之數,又是能夠改遷的。從此便廣積陰德,注重積行累功,每天都記自己的“功過格”,嚴格檢查自己的言行舉止,從善如流。並且持經誦咒,以求感於天。從這以後,原來“鐵口”孔先生推斷的他應當開始走的“背運”,全部都不“靈驗”了。孔先生曾批注他命中無子,壽命只有五十三歲。結果他不但有了兒子,而且還很成才,壽命也活到七十多歲。到了晚年,他將自己一生從“知命”到“改遷命運”的過程和經驗體會,著書立說,寫成了一本《了凡四訓》,用來教育子孫和後人。

(四)造命:

捨死忘生赴大道,性命雙修悟玄妙;

證得三生識生死,借假修真命再造。

造命,是指改造命運、再造命運兩個層次的人生經歷,重點是指再造命運。再造命運又包括再造人生,修證“道生”,再造未來兩個范疇。是一個“我命由我亦由天”向“我命由我不由天”變化的人生之旅。

能進入造命對待人生者,從根性上分析,大都具備較深厚的福慧。他們在既往的多次歷程中,大都積累了很扎實豐厚的善因,很可能多次或數次進入佛道領域實修,因而靈慧也很足。有少數人甚至是直接而下,那麼先天靈慧就更足,因此而不易迷途。部分人也攜帶這樣那樣的惡業因,但是一旦償完或接近償完,就很容易明白自然大道之理,自覺地或因機緣際會而進入造命的領域,學習掌握佛道修真理論和方法,進行誠修實證。但是,也必須明白,根性對人的影響只是一種潛在的能量,關鍵是人心的變遷。如果心被欲蒙,迷戀紅塵,不知退步求真,即使靈慧較足,也很可能難以大成,或者中途墜入旁門以及退轉。

造命是先天福慧積累到一定層次者的境地。他們大都是在根性的默引下,在後天智識的學習中認識“我命由天亦由我”的玄機,相信人生具有來龍去脈。通過重德、修德、守德,積行累功,積修顯德、陰德、玄德,定能消弭惡性因業,從而改造命運,進入上乘修真境地,性命雙修,再造命運,通過道生的完善決定未來去向。

這一類型人的靈光根源,絕大部分都是源於人這一生物鏈,其中少數人也可能歷史上曾經進入過動物生物鏈,但其進入動物生物鏈以後,也常未忘修,因而靈性不昧,有緣重入人的生物鏈之中。也有較少數是根源於動物生物鏈,但有較高的修為史者,它們或因為果報因素而進入人類生物鏈之中,或因跟隨恩師們多年,有其功德,特許其進入人類生物鏈獲得人身,借人身以修成正果,脫去原來的動物性,歸入正道。這是一種自然賜予的良機和福報,社會上功夫界有部分較知名的人,也屬於這種情況。

在歸根復命期,自然賜予人們返修的機會極大,允許面較從前大大放寬。由於修證的緊迫性,可以說只要你的心覺悟到要修真,恩師們就願意大力扶持接引,對於前根、福慧、果報的要求已經大大放寬。將要求訂在道心、佛性的修持上。只要牢牢把握住道心佛性的修持,有一個宏大而合符師意的誓願,恩師們就會慈悲地接引他進入造命和了命的層次中千錘百煉,消業化因,鑄成道器。

(五)了命:

德行齊備返先天,性命再造換新顏;

逍遙物外無羁絆,我命由我不由天

了命,是高層次修煉者的境地,是德志行信皆備,經過堅韌不拔的修煉,從而步入“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境界,在修證上獲得高層次之“果”的生命再造大善性業績。了命是堅如磐石般的道心,純真無瑕的佛性長期修持的必然結果。道家恩師向我們要一顆純潔的佛性,佛家恩師向我們要一尊堅定的道心。每個修真者憑此佛性道心沖破魔境,必然都會大成圓道,進入聖境。

了性與了命不同,就像有道與得道不同,得道與成道不同,成道與了道不同一樣,存在著質量上的區別,層次上的區別,應當注意在概念上區分開來。了性只是性體上的解脫而獲得自在,了命則是在了性的基礎上,形神俱妙,渾然一體,性命一體獲得大自在。了命層次的修證,較一般修持層次艱苦卓絕得多,也是一個較長時間的修證過程,需要實踐者佛性純道心堅,並且三百善,三千功德齊備,才能圓成。

四、解析故事,進一步闡明自然因果律的原理和擺脫方法

(一)解析故事《老天爺沒眼?》①(《壽命是自己一點一滴努力來的》書中的一個故事原文。)

1981年,大約五、六月間,天氣很悶熱。孩子們想出去走走,而我也想順道去日文書局找些最新出版的編織手工藝教材。我們經過衡陽路交通銀行走廊,忽然跑出來一位老先生,他要給我算命,我搖搖頭,也擺擺手,一再地拒絕他,沒有想到這人竟然變得好頹喪,似乎有難言之隱。大女兒不忍心,便拉扯著我的手:“媽,讓他算算好嗎?捧個場,讓他賺點錢好嗎?這老伯伯好可憐唷!”我本來很討厭算命,對這些擺地攤的江湖術士,也從來沒有什麼好感,但孩子們的慈悲善良,使我不敢見死不救,只好讓孩子們拉扯到算命老先生的攤位上。算命老先生端詳了我很久,看過我的雙手,也一一看了我每個孩子的雙手,他說:“不用再看下去了,不必收錢,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

評: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出,這位老先生並不是普通的算命人,他不僅技術是真傳,而且最起碼他恪守著道家五技的醫、卜、星、相當中的行規,沒有單純為追求“利”,而對即將臨近危險的人落井下石、收取錢財、中飽私囊。他的這一句話,雖然一方面反映出他的技術未臻化境,沒有達到一種很高的層次,但是,他具備做人的、掌握這一門技藝的道德基本准則,因而他發現這幾個人的命運瀕臨危險時,就堅決不收這個錢。

我的孩子們很過意不去,堅持要我給這算命的老伯伯一些錢。我從皮包裡拿出三千元來,雙手恭恭敬敬地奉上薄儀,但這老先生比我更堅持,他一定不收我的錢,這樣一來一往,幾乎把孩子們給急哭了。最後孩子們一齊苦苦哀求這位老伯伯,告訴他這不是算命錢,這只是孩子們孝敬他老人家的一點點小小心意罷了。

這算命老伯伯終於收了下來,突然兩個眼眶紅紅地摸摸孩子們的頭,他哭了,他喃喃自語地念念有詞:“唉!老天沒眼,老天真是沒眼!”

孩子們跟他說再見,他揮揮手,卻一句話也說不出來,神情顯得非常哀傷。

評: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這位善良的母親所養育的這幾個孩子們,他們的“人之初,性本善”,在家長正確的家教之下,並沒有被陰我心識的私心貪欲所吞噬和屏蔽,並不像有的家長們,自己的道德知識素養本就不足,為人父母之後,一旦孩子開了後天智識,就給孩子灌輸自私自利,灌輸如何占小便宜,如何巧取豪奪,損人利己,認為這樣做是不讓孩子“吃虧”,殊不知這樣做卻是從根本上既害了自己,也害了純潔的童心和他(她)們的未來。而這位母親,她的家教必定是按照傳統道德文化在教育孩子們,以身作則地影響著孩子們,所以這些孩子在老人面前自然地透發出性本慈善的天賦。從這裡我們也不難看出,對孩子的道德教育,應當從小抓起,從他們沒有沾污塵濁時做起,才是整個民族的希望。漂亮的心靈,就是漂亮人生的基礎。心中有無道德,是能否改變因果的關鍵所在。仁心慈悲足,善根不泯滅,以此做人,命運就能改變!

後來,我們路過新公園,看到大門口圍觀了一大群人。孩子們愛湊熱鬧,一個箭步便趕上前去,鑽進去大人牆的夾縫。沒多久,孩子又跑回來,硬拉我去看。我總覺得人多的地方不要去比較好,但孩子們一直吵個沒完,我只好跟著前往查看究竟。

原來,有位太太跪在地上,向大家求救,她的孩子出了車禍,在台大醫院急救,需要一筆巨款。我這些寶貝兒女又走不開了,他們一定要我伸出援手,還告訴那位太太:“不用跪了,我媽來了,她一定會幫您忙的。”他們合力把那位太太扶了起來。

我那天不但身上所帶的錢全給掏光了,還向鄰近開眼鏡行的客戶周轉了一筆巨款,陪那太太到台大醫院交清所欠龐大的醫藥費。這些事都辦妥當了,孩子們才肯放過我:“媽,謝謝您!我們不再找您麻煩了,我們回家吧!

評:這一段情節,的確震撼心靈。但是我們深刻地思悟一下,甚深的道理即在其中。前面有那位老人的窺測天機而不輕言,轉身之間在這裡恰逢此人生的關鍵的“噭”②(老子《德道經》第四十五章:“故恆無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這個微妙。這說明什麼?說明大道慈悲!默默地關注著每一個生命的浮沉,給任何人以平等的機遇和機會去用自己的德性和善行改變因果關系。這種機會如果我們不是被陰我心識阻隔而擦肩而過,那麼我們就會用心中道性的慈悲,把握住噭和玄妙,也就把握住了因果鏈環,也就把握住了命運的修改。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大善行必然得大改變。慈善之母,真善之童,他們很幸運地用心靈的慈善,把握住了道所賜予的恩德,用善行去相印,那麼命運必將會發生根本性的改變。想想我們自己,我們總在說要改變自己的命運,我們在疾病面前,在命運的坎坷面前,我們可曾自然地透發過這種慈善之心,我們澆灌心血生養的孩子,是否也同樣具備這種潔白無瑕的善性?我們是否能夠同樣自然地把握住道所賜予給我們改變疾病和命運的噭和妙呢?我們昔日發生過多少次將道所恩賜的機遇當面錯過呢?天道至公,唯與善人。道絕不會不給人以改變和再造的機遇,而是因為我們有一顆髒臭的陰我心,屏蔽著心中本有的善性,對於發生在身邊的噭和妙,視而不見,充耳不聞,總想投機取巧,想找到一條既能利己,又能克服因果鏈的小花招,以最小的投資,獲取最大的回報。想用人算與天算相抗衡,豈不是蚍蜉撼大樹?人們的陰我心為什麼那麼難以放下來?一旦放下來,那麼大道所賜予的機會不也就顯而易見,處處是良機了麼?我們的一生中,在疾病發生之際,在命運苦厄降臨之時,在悲慘的遭遇臨身之前,難道大道未曾給予我們機會嗎?機遇處處都存在著,但是真正能把握住的卻難得有幾個人而已。在這個故事中,我們真心地贊美這位深具中華道德傳統美德的母親,贊美她的這幾個仁慈的孩子,她們沒有將道所賜予改變命運的機遇,白白地放過,而是自然地握緊了它。幫助別人就是在幫助自己,救助別人就是在自救。愛眾生者必被眾生所愛,必被道所呵護關愛。

一個月後,我們家突然四面八方全是大小螞蟻,成行軍隊伍,向我們家一路攀爬過來,布滿我們家每一片牆壁,我怕踩到他們的行列,趕緊去買了二十多張小板凳,排出一條條康莊大道,遍撒白糖及其它食物,還灑一點水,來犒賞他們一路行軍到我家作客的辛苦。

孩子們看螞蟻密密麻麻地布滿整個屋子,好是害怕,連辦公室的小姐,也非常害怕。但孩子們都很聽話,不敢傷害他們,也不敢打擾他們。孩子們知道“來就是客”,也知道待客之道。就這樣,約莫十來天,螞蟻一群群地蜂擁而來,幾乎擠破了我們的家。

評:螞蟻群來似蹊跷,萬千生命鑒仁心。心中若無惜物性,道慈豈憐利己人?這一現象粗看似蹊跷,深觀則是必然。眾蟻的紛至沓來,微妙甚深。其一是進一步地考核和檢驗這一家人的仁德之心,仁慈之性。其二是德者多助,群蟻在用萬千條生命與他們共患難,它們雖然無言,卻以性命在共同乞求蒼天伸手救助這一家人的性命。他們一家人順利地通過了這一場考試,用善行證明了他們的慈悲是真實不虛的,他們的仁德之性是牢固堅定的。這就為改變命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修真五戒之中,第一戒就是戒殺。與這一家人相比,我們做的如何?當我們遇到困難時,能獲得眾生捨命相助嗎?

夏天真的到了,孩子們全放暑假,也全留在家裡,而我忙進忙出,總抽不出時間來陪孩子們度假,只好找辦公室的小姐來幫忙照料孩子們的功課和日常生活。

有一天,我去開會。電視上正在播報新聞。據說,台北市中心地帶,靠仁愛路段,正發生一場大火,十分猛烈。由於我正在主持會議,沒有辦法分心去聽清楚到底什麼地方出了什麼事。直到下午四點半左右,我們散會了,我才隨著愛看熱鬧的同仁,一起前往火災現場。

路上,我問開車的同仁:“我不急著回家,我要去看哪裡發生火災,您為什麼往我家走呢?

那同仁沒有回答,或許距離火場不遠,我們很快就到了。

鄰座的同仁,把我搖醒,我可能太累,竟然在車子搖搖晃晃中不自覺地睡著了。

我一張開眼睛,突然哇地大叫一聲:“這是我家呀!”

我顧不了一片火海,便往三樓沖,但消防隊員和警察先生制止地抓住了我。“我的孩子呢?我的孩子呢?

後來,消防隊為我噴灑出一條小小火巷,緊急派了三個人陪我上了三樓。我們家的門已烘得熱騰騰地,不能碰,也膨脹到不能開。消防隊員用力把門敲破,踢倒,我們才小心翼翼地側身閃了進去。裡面全是濃煙,什麼也看不到,我大聲哭喊著孩子的名字,一個一個叫,但卻一點聲響也沒有。這下,我已兩腳酸麻,人也快暈倒,我真的快瘋了,我真的撐不住了。

突然,消防隊員踩到一堆人,原來,我的孩子摟抱成一團,嚇昏在地上剛買回來的舊書堆上,辦公室小姐則躺在另一端。消防隊員、警察、還有我,合力把小孩子及辦公室小姐背下樓急救。很幸運地,嗆傷不重,當天夜晚,便完全恢復清醒了。消防隊員說,地板燒得那般燙,連書都烤焦了,要是嚇昏後直接倒在地板上,這些孩子應該全成了焦屍,沒有可能存活了。消防隊員說:“您們家道德一定很好。”

大火撲滅後,左鄰右捨的樓房,全毀了,沒有幸存的,我們這一棟,從一樓、二樓直到最頂樓,也全燒光了。但很意外地,大火卻跳過三樓我們這一家。消防隊員說:“這一樓煙霧彌漫,想噴水都看不清楚這房子有三樓,好像消失了,所以,這一樓連半滴水也沒噴到。”我想,我屋子裡有十多萬冊珍貴藏書,如果噴了水,我今天就一無所有了,而那遠道前來我家作客的螞蟻,千軍萬馬,也必全部死亡,那就太可憐了。又緊緊毗連的左右樓房全陷入火海,把我家的牆壁,及靠壁的角鋼書架全高熱燙軟了,所有的書也烤焦冒煙了,但卻未燃燒。消防隊員說:“這是奇跡,怎麼有可能呢?”然而,這些書要真的悶烤到起火,而真的燃燒起來,那我家還可能有活口嗎?我家屋子裡滿滿地全是書,這可是最容易著火的紙耶!

圍觀的群眾爭先恐後地搶著告訴記者說:“三樓剛剛在濃煙中消失了,而且在濃煙中,可以看到穿白色衣服的人在空中灑水,並且把火撥開。”

隔壁樓房的人也跑來了,他們與我相接的三樓裡,放置有三筒大鋼筒的瓦斯,大火時,大鋼筒全在高熱下熔化成一團團的圓球,但為什麼沒有爆炸呢?如果爆炸了,我們家四個孩子和辦公室小姐,豈不個個粉身碎骨?!我聽了,整個背全涼透了,一身直冒冷汗,真的好險唷!

評:死裡逃生,絕處逢生,人們都贊歎稱頌這種完美的結果,常常以偶然待之。真的是偶然嗎?萬事無偶然,都是因果在循環。沒有種善因,哪能得善果?這一家人如果沒有前面的種善因過程,就絕不會產生後面善行的結果。人們真該好好思悟,要想大難不死,要想絕症逢生,是不是應該好好重視仁慈德性、善行助生的培養和形成?這一家人,之所以能夠在烈火中逃生,在高溫下揀命,並非偶然,而是善行的必然。正像那位消防隊員所說:“你們家道德一定很好!”此一言切中關鍵。他們就是用自己的道德之行,道德實踐,挽救了這五條人命,從而火窟逃生。我們反思一下,我們具備著這一家人的道德水平嗎?

九月開學,孩子們要買鋼琴教材,我們又一齊到衡陽路。

當我們經過交通銀行走廊時,突然前面竄出一個老先生,張開雙手,一下子緊緊摟住孩子們抱著不放,很激動,又很吃驚地問:“您們怎麼還活著?您們怎麼會沒事?

他鐵口直言不諱地說,我命中根本沒有半個子女,過了這夏天,所有的孩子都會葬身火窟而死。他看我的孩子都很慈悲善良,所以,覺得老天太不長眼睛了,那天我們走後,他甚至哭得不得不收攤而回家休息。他很捨不得我這些孩子死掉,但他愛莫能助,束手無策。因為“閻王注定三更死,誰敢留人到五更”,他說:“我哪有這種留人的本事呢?!”他很慚赧疚歉。

我告訴孩子,應該稱呼他爺爺,何況這位老先生在台灣無親無戚,就把他當做自己親生爺爺吧!他這般疼你們,也曾這般深情地愛過你們,說不定就因為他的眼淚,你們這些孩子今天才能大難不死,而僥幸地活了下來。

那一年,我的孩子最大的還沒小學畢業,最小的還沒入幼稚園,二女二男,一共四個。

最後,關於堆在地板上的舊書,是我們家孩子最討厭的,時常擋了他們的路,真是礙手礙腳。但這些書是我為了幫忙舊書攤一位生活困難的老先生,把他賣不出去的廢書,全數給包了下來,以免他老人家捨不得丟,又沒人要,整天搬上搬下,而把自己弄得太過勞累,傷了身體,沒想到這些書卻救了我們一家大小五條人命。

人的一生,總有一些料想不到的意外事,完全無法做合理的解釋,或許這就是我們人所說的神吧!所以,人的營謀計算,時常會失靈,時常會失策,因為人總忘了老天也有一算。我這一生,一路走來,深深領悟到人的渺小,我覺得人絕對不可太自滿,不可太自我,更不可太自信。畢竟,人還看不到神,而神對人,卻了如指掌。人算什麼?

評:讀完這篇真實的故事,心靈震顫。跳出這個故事的本身,用老子《德道經》引領的理論和方法,進行思悟,我們不難發現,命運的改變、因果鏈環主動權的把握,全在於一顆道德之心!性命雙修成就的關鍵,同樣就在這顆道德心的生發和形成。如何才能真正實現“我命由我不由天”?是煉出來的嗎?我未見到一個不修心道而能大成就的人。離開了道德,任憑再聰明、再狡猾、再機警、再多謀善計算,即使精通術數,也無法逃過因果鏈環的制約。根本也就無法成就大道,德是道之基,無基豈可問道?

(二)解析“裴度還帶”歷史故事

據五代•王定保《唐摭言》這部書所載:唐代名臣裴度,體形細小,其貌不揚,少年時曾多次應考科舉試,但均無功而退,他在意興闌珊之際,便前往拜訪當時名震京師的相士,探問前程。相士打量裴度一番後,便坦誠地告知他說:“閣下的相貌與常人有異,相書不載,若不是大富大貴,便是貧極餓死。但我曾經細心觀察閣下的相貌,始終找不到富貴的跡象……”相士說到這裡,見裴度的神態甚為焦急,便溫言安慰他說:“你這種與常人不同的異相,甚難判斷。不如閣下先回家,十日後再來,讓我到時再仔細復看吧。”

評:這個故事的開場饒有趣味,在中國歷史上,道家的五術之中,醫卜星相山,最重視的就是一個心德,德者自得,失者自失。相術的真傳在於觀炁觀色,而炁由中透發,源於身內和心中。當心身中的福德之庫不開,外面所障著的必然是陰我心的意識之氣,私欲禀性習性之氣,後天的能量阻礙著先天福慧的顯現,如烏雲似霧氣鎖閉其透發於面。在這種狀態下,再厚的福德也難以沖破阻障而透顯出來。只有善行,才是開啟福慧之庫的一把鑰匙。善行、行善造善因者,這一能量由外透內而成通道,內外結成一體一沖,其庫則開,福慧即活而透發。為惡欺心敗德者,越加增強外封的屏蔽厚度,其庫則閉,則被自己的惡行牢牢封死,這個開關全在心中的德善轉化為行為而沖開福庫。所以才說:相由心生,內顯於外,福庫不開,終是死水。這種現象在社會中,在歷史上其實多不勝數。只是因為人們只重視結果,而不重視變化的契機和過程,沒有分析到善行和行善的重要性和能量性,把善行可以打開福德之門的真理給忽略了。這位相士如此安慰裴度,也反映出他是處在一種福庫將開,只待能量具備,鑰匙到手,只看其善行透發而已。為善則開,為惡則閉,全在一念之間。

裴度在誠惶誠恐的心情下,點頭答應。

在等候期間,裴度孤身前往香山佛寺游覽散心,正在佛殿四周賞玩之際,看見一位身穿白衣的婦人,手裡拿著一黃色包裹,放在神台上,然後跪下叩頭,對著神像膜拜祝禱,十分虔誠專注,叩拜了好一會才離去。

裴度後來發覺那婦人遺下黃色包裹,連忙趕前通知,但已經來不及了。他回心一想,該婦人發現遺下的包裹,必定會折返尋找,所以他一直耐心地拿著包裹在原地守候,但一直候至黃昏,仍不見婦人折返,便只得拿著包裹回家。

第二天早晨,裴度攜著包裹再往香山寺,等候了一會,果然看見昨天身穿白衣的婦人出現,她十分惶急地在神像前後左右來回尋覓,面上呈現欲哭無淚的淒楚神色。

裴度連忙上前,詢問她何以如此惶急不安,婦人哽咽地說:“老父無辜被牽連下獄,於是四處向親友求助,結果籌得兩條玉帶及一條犀帶,約值一千余缗,本來打算變賣後,以所得的款項分送給各有關官吏,希望能令老父免卻牢獄之災,豈料昨天前來佛寺向神乞求許福時,不幸在此遺失了包裹,唉!看來老父是大禍難逃了!”

裴度聞言,便把昨天拾得的包裹物歸原主,婦人喜極而泣,並願意把其中的一條玉帶送給裴度作為酬報,但裴度堅持分文不收,婦人再三稱謝而去。

評:這段經歷與其說是巧合,不如坦承是自然的安排。這裡邊的噭和妙,只有真信自然者才能體悟。這場考試的安排天衣無縫,考的就是看裴度是否具備善行和行善這把鑰匙,是否有資格承受他歷史上積累的福德。就是安排出這個機遇,看其能否把握住德性,天降大任於斯人,豈能不察其品德乎?想想我們,能象裴度這樣拾金不昧嗎?現在社會上道德淪喪,多少人不都是丟掉這個善行的品德,不去行善,而將大道賜予的機緣,一次又一次地錯過,用沉重的私欲之塵,將自己的福德之庫,厚厚地掩埋了嗎?人們不僅埋葬了自己歷史上積蓄的福德之庫,而且還在社會上用盡心機,巧取豪奪,弄虛作假,貪污行賄,殺盜YIN邪,無惡不作,弄得整個社會烏煙瘴氣。他們真的能夠長久地擁有嗎?除非老天沒眼!

裴度在十日期滿後,如期前往拜訪那位相士,相士一看裴度的相貌,十分驚異地說,閣下的相貌跟十日前大有分別,將來必定大富大貴,不知閣下在此十日內種下何種陰德呢?

裴度聞言,大為欣慰。但始終不知自己種下何種陰德,以致相貌有如此重大改變,在相士詳細的詢問下,他提及香山寺歸還婦人財物一事,相士點頭說,“救人於危難中,只此便是大陰德了!”

評:他不知道自己種下了陰德,可見裴度的善行的確是發生於陽我心,沒有經過意識的考慮,這個事情對我有不有利?有沒有好處?把這個包袱還給這個婦人有沒有這個必要,都沒有去考慮,都沒有去想。因而是發自於陽我心神之中的一種自然的善性的流露,因此就是一種最純正的陰德,無私無欲行善即陰德。

其後,裴度果然位極人臣,在憲宗元和年間成為當朝宰相。

評:發自本能的善行,沖開福德之庫。如何理解陽我之心和陰我之心,如何把握善行和行善,這兩則故事,發人深思。一位僧者說:“每個人的壽命都不是天生注定的,而是靠自己一點一滴努力來的。”都是自己在歷史上用“因”來寫定的,而這一生如何去完成,如何去改寫,改因變果,也是要靠一點一滴的努力去修改完成,以善改惡,是苦果變甜的根本。我們每個人的性命,其實都是自己最完美、最完善的制藥工廠,而且所生產的治療心理疾病、身體疾病的藥,可以說都是仙丹妙藥,比一般藥廠所生產的藥要靈妙得多,每個人都應當主動地啟動自己的這個藥廠,生產道德之藥自飲自服自用,從而確保心身的真正健康。我們每個人的心中和身內,都存在著治病、改運的潛在的神奇力量。這個力量就是道德,我們把握了道德,那麼就沒有絕路,也沒有絕症,就不會走入絕境。我們活在這個有情的世界,就一定要有感情,就不能冷漠,不能沒有人性,不但對人要有感情,即使對任何生物、動物都要懷著深厚的感情。去對所有的人,對萬物去感恩,感謝它們給我們帶來了生存的環境和快樂,不要去傷害它們。要珍惜每一滴水、每一張紙、每一分錢、每一棵樹、每一朵花,要自然地用真情真心去珍惜,只有愛別人,才能獲得被愛;只有救護萬物,才能被萬物所救護。因果不爽於善行,好運來自於道德。做人一定要存道德之理,以德道守住這個人情、人性、人道而生存。當我們守住了這個基本的人格,守住仁義禮智信,這五德的底線能守得住,相信自然大道,相信道德,把信德牢牢守住,那麼善信也就不難透發,百善和五德也就能夠成為做人的准則了。如果我們真正能夠全面地去實踐道德,在信德的基礎上,培養自己的仁德、義德、禮德、智德、信德,那麼命運的因果鏈環,就會掌握在我們每個人自己的手中。我們能夠從這兩則故事中參悟開來,獲得真知嗎?希望大家都能獲得這份珍貴的營養。

五、用道光德能再造性命是化因的根本

行善積德蓄能中的善行,就是培土培德,這既是修心的要求,也是化因的重要手段。不因善小而不為,不因惡小而為之,也就是在化因消業。我們隨時隨地注意行善和善行,也就是在化因消業。這個認識論,每個道德修養實踐者都必須牢牢地在心靈中確立起來,並且付之於生活實踐中,自覺地堅持從一點一滴中培補厚德之土,積少成多,蓄弱為強。用自己善心善念善行所培補的厚德,深埋一切惡因的種子,使它們永遠不能破土而出、發芽、生長、成禍。

德性的修持,要全面完整地運用五德規范自己的心念和身形,必須理論聯系實際,不要掛在口頭上。要高度注重點滴的實踐行為。將上善之心,慈愛之心,轉化為普善之行,行道、行德、行善,行動起來在社會實踐中培養厚德之土。上善之行要求我們對親人、對朋友、對社會,對一切真實需要我們扶助和幫助、需要我們關心和愛護、需要我們協助和憐恤的眾生,施以我們無私的慈愛仁愛,用我們的心身的具體行為付之於實踐。積累淳厚的德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化因方法,行善的積累,一旦超越了惡因時,惡因就必然被埋葬。

我們面對鐵面無私的自然因果律,我們背負著堆積如山般的惡因和罪因,我們每個人在它們面前,顯得是那麼渺小和孤立無助。要想僅憑我們的人心之力、個人的微弱能量,跳出因果律的制約,化盡所有的因果,談何容易。急功近利,單純以法的重復空轉使用,無異於自我安慰而自欺,也就顯得幼稚可笑和愚頑不明道德真谛。

真實徹底地化因,必須建立在將自己一絲不掛地投入到道德的海洋中,將自己的心身口意全部交給道德再造,修持德心,實踐德行,重建德身,重修德性,再造性命。我們所要捨棄的,只是一個小小的、對性命有害無益的陰我心而已,將它捨向道德讓道光德能再造它。我們從實質上而言,並未真正失去性命兩大系統的任何東西,所失去的只是沉重的因果鏈環,失去的只是疾病、憂愁、煩惱、痛苦和霉氣以及厄運。然而,塵(顯)中之物塵中捨,玄(隱)中之物玄中滅。在跨越陰陽的因果鏈環面前,在這個貫穿陰陽的巨大鏈環之中,不捨不德(),小捨小德(),大捨大德(),無捨無德(),無無自然()者也。只有宇宙的道光德能,才具有引領我們脫離自然因果律制約的能力;只有宇宙的道光德能,才能幫助我們化盡無始劫以來堆積如山的惡因罪因,終止我們每個人在因果律鏈環中的滾動;只有道德才能從根本上拯救我們。遵從老子《德道經》聖人之治方法論,進行以修心為統帥而性命雙修的實踐者,最終必將獲得道所賜予的兩種上乘的道光德能,這就是白光和紫光。白光就是靈光,紫光就是玄光,這就是一性一命之光,這就是我們的玄靈之光,能獲得這兩種光質,就是道的自然之光,就是朗照宇宙之光,就是必將朗照本世紀的道德之光。這一性一命之光的圓成,將會把我們的性命完整地載向德道的彼岸。道光德能的這兩種光,白光具有典型的布施性、外捨性與道的化合性,她能夠無限量地朗照三千大世界;紫光具有回納性、支撐性、連接性,白光向外分布的范圍越廣越大,紫光進入體內的也就越多越濃,反饋轉換給白光也就越強越多。這兩者之間相輔相成,互為因果。這兩種光質,又分為炁態、液態、固態(丹體)三種存在方式。按照聖人之治方法論、修真理法學實踐的程度和層次,各自有所不同。但這兩種光,都必將會使無情的因果鏈環,發生質性上不同層次的良性改變,光質高者的因果鏈環必然解體斷裂,獲得真正的解脫。高質量的玄靈之光,又源自於老子《德道經》聖人之治修真方法論的系統實踐,不離對老子《德道經》的真正解讀和全面系統的實踐。

道德修養實踐者,如果能夠將自己的一切完整地交給道德改造,那麼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的道德,無限慈悲仁愛的大道就會分分秒秒、無時無刻地幫助我們,呵護我們化解舊因“果發”的可能性,預防新因的滋生。我們在道德的引領下,唯道是尊,唯德是從,全副心身地實踐德性的修持,眾善奉行,身體力行,點滴積累,培養和實踐上善上德的慈悲萬物,仁愛眾生、幫助眾生的德心和德行,那麼我們所背如山的惡因和罪因,必定會像化釋的冰山一樣,在道光德能的朗照下,融化殆盡,消失無痕。

我們所背負的惡因是否能在剎那之間或者極短的時間內化為烏有?因為人類只有從曾經的過失行為中,以及造因的後果中得到慘痛的教訓和經驗,才能加速覺醒的可能性。如果道經常運用他的力量,消除求證者的惡因,有求必應地徹底清除,人類也就必然會增強依賴性,認為只要忏悔和乞求就可彌補過失而屢教不改,就會否定自然進化的演繹規律,否定自然因果律的客觀存在,從此再也不會敬畏自然和大道,也不會自覺地修持德性親近大道。這種現象在世間的某些人群中,已經出現和存在著。人們貌似敬畏崇信,卻又運用忏悔和乞求作為造惡因的擋箭牌,欺道以自騙,為惡不止,造因不息。所以,不要站在一己之私的立場上,祈望慈悲的道包辦一切,必須立足於在自己的心田之中身國之內,修證上善,修持德性,積蓄道光德能,以善化惡,自解其鈴,同時諸惡不作,那麼慈悲的道就一定會全力幫助我們化解所有惡因,引領我們脫離自然因果律的鏈環。

道德修養實踐者須知,只要我們真實不虛地依照老子《德道經》的聖人之治方法論進行系統性的全面實踐,在性命雙修的“心性修持大道生”過程中,當我們每個人心中的陰我,自命不凡的私我,在心田中真正退位之時;在我們真正開悟,真我登台的那一剎那之時;在心身全面歸道之日,那麼所有的惡因便會被我們自己合道、成道的能量輕松地超越。真我得到解脫的人,必定自然地超越陰陽的束縛,超越自然因果律循環的制約。真我獲得解脫,聖心君臨內身國的道德修養者,他(她)們同常人一樣,繼續用他(她)們看似與常人無異的身體,繼續在人世間度過完成生命之旅,像平常人一樣生活在社會人群之中。但是他(她)們形體內在的道性真主人已經成為生命的主宰者,行坐住臥、言談舉止皆是道,眼、耳、鼻、舌、身、意、思、藏“八識”,全部都歸於道所用,被道所率領,依道所運行。因為從真我獲得解脫的那一刻起,我們身國之中的全部眾生也就很自然地放棄了陰我心的個體私欲意識,不會再局限性地、坐井觀天地只承認陰我心系統所統領的身體就是生命的真實,身國內所有的眾生在聖心真我的率領下,已經從陰霾的塵封中獲得了徹底的解脫,已經深切地感受到了解脫後復歸於道境的那種無為自在、無所拘束的自由,我們的生命之舟,在慈悲的道尊呵護下,已經抵達了身國中自由王國的彼岸,並且真實地踏上了自由王國的土地。

道,是最公允的,太上貴德,唯與善人。如果我們不是三心二意地修養道德,不是抱住陰我心、藏住陰我心進行實踐,而是真正一心一意地、虔誠專一地敬道修德,捨己全道,把性命完整地奉獻給自然大道,奉獻給眾生,不藏私,不夾欲,那麼道的意旨就必然會自然地在身國中每一個角落裡全面地展開,普照身國中的所有善惡眾生,使它們向德性和大道轉化,終止“冤冤相報何時了”的無情重復,這樣也就會自然地化解和減輕我們所攜帶惡因的釋放力度、密度和能量的失控性,使一切惡因都處於“大化小,小化無”的狀態之中。雖然可能不如意的事情仍然還會存在,並且還會發生,意外和病痛在真我獲得解脫、道體成就之前依然存在,但是大災難卻再也不會發生在身上;“大”因在道德實踐中只能化小,而不可能違背自然的總法則,全部化無。

真心實意地將一切交給道再造的人,在實踐的過程中,雖然會遇到不如意以及意外和病痛的困擾,卻只能生發出感恩心,感謝道的無量慈悲,將所背負的大因、重因,化解成為現在的小因、輕因之果,釋放出來讓自己承受,教誨自己從不順、意外、病痛的切身體會中,驗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慈悲眾生萬物”的真理,從中吸取經驗和教訓。從此不再迷惑,堅持在正悟之中忏悔反省,將承受的業力轉化成修真的動力,以德性改造陰我心,提升德性能量,樂於承受,積極轉化。在我們這個現實的世界之中,一切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惡因同樣會在我們修養道德的精進之中消失、失效和發生質性變化,誠修實證者在道的關注與呵護下,終將最後徹底地掙脫惡因的囚籠,獲得無拘無束的解脫與自由。

六、回歸道母懷抱是擺脫自然因果的捷徑

對於自然因果律的鏈環,人們最常見的認識層面,都只是重視化解清除鏈環上的因果贅物,防治因轉化成果而萌生。這一現象無疑也是必須的過程和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措施和手段。但是,“強調化解因果者眾,思悟擺脫因果者稀”的整體現象,也同樣值得注意。擺脫因果鏈環的制約,讓它失去作用力,釜底抽薪,這無疑是最上乘的解決方法,只是少有人討論探討而已。不造因果也許我們無法做到,但是不落因果卻是完全可以實現的。

人們通過陰我心或者陽我心主宰身國六根所做出的任何行為,都是在造因,一舉一動,一思一念,都在造作著性質不同的因果關系,最終的果報,也就必然束縛著每一個人。想一想,就連我們細微的生命活動,我們賴以生存的呼吸,它都在產生著反作用力而產生後果,那麼我們的任何一種動作,也就必然客觀地招來反作用力。只要我們行為所產生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過程,仍舊在編織著它們的因果羅網,我們也就自然地成為因果律的俘虜,似乎永遠也難以獲得自由,我們人人似乎全都被因果鏈環牢牢套死了,難以擺脫它的制約。如果我們要想真正的自由,要想自在地享受生命中接踵而來的每一個時刻,那麼我們的一切活動就不應當、不能夠受過去一切活動中因果關系的限制和束縛,一旦被束縛住了也就不是自由。

只要我們存在小我私欲而仍舊有所為而做,我們便和整個事件有了必然的連接,而成了每個事情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而我們也就必然會接受這件事情的後果,不論它是愉快還是痛苦的。我們的心由於牽掛著有為而做的事情,並且認為它和自己息息相關,也就必然會被它牢牢地圈套在其中。萬相由心而生,由心而滅,每一件事情的因果,其實都來自於我們的心,如果真正將心放下,不再去管它,那麼,整個事情就會停頓。事情的因果由心的消失而消失,只是人的心難以真實地消失而已,這個“稌食贅形”,也就還是唯心所造。

解讀了“萬經之王”的老子《德道經》,置身於道光德能的沐浴之中,我們不難看到,擺脫因果制約的希望存在著,不落因果的方法就在我們每個人的心靈中,我們的心中就存在著一條擺脫因果制約的唯一出路,就看我們是否能夠真實不虛地實踐它、運用它、遵從它而已。

讀了老子《德道經》:“有物昆成,先天地生。繡呵缪呵,獨立而不亥,可以為天地母”,我們不難看出,至高無上的道,無所不能的道,就是整個宇宙的造“因”者,天地萬物一切有相,皆是大道造因後所誕生的“果”。道是宇宙萬物的創作者,道生萬物,萬物復歸於道,這是自然的法則,我們每個人的性命,有相無相的一切都是道的,哪兒有一丁點兒是屬於我們自己的呢?我們的一切都在大道之中,有什麼是你的我的,私心欲念的?我們曾經真正地擁有過什麼嗎?沒有,從來也沒有真正擁有過什麼。為什麼就不主動地服從於道,奉獻於道,孝順於道呢?我們都應當主動地回歸到道母慈祥的懷抱中,當一個天真無邪、人之初性本善的乖孩子,一切都是母親的,一切都屬於母親,因果也全是母親的,豈不就都解脫了、完全自由了麼?想一想我們的孩童時代,在慈祥母親的呵護中,是不是快樂無憂?

在道母的關懷中,我們可以每時每刻自由自在地去想、去做、去談,而不會被過去所污染。我們將行為的一切後果都歸於道母所有,心中沒有結果的掛礙,無憂無慮地放心去做,揚棄對行為任何成果的思慮,將每一個行動的全部都奉獻在道的懷抱中,懇求道母去擔當我們一切行為的後果,全心盡意,義無反顧地揚棄行動的成果,不留絲毫眷戀的痕跡。慈祥的道就必將會接過我們行為的一切成果,讓我們輕松地避開因果的羅網,令我們充分享受, 到自在的逍遙。

人們之所以自困自擾的就是這個結“果”,盯著每一個結果,也就深陷於因果之中。只管耕耘,莫問收獲。將人生一切行為的收獲,都毫無保留地奉獻給創造萬物的道,我們也就獲得了因果的解脫。如果我們信賴道,並且觀想道尊的形相顯現在我們的內心世界,那麼,道便會接過我們的活動和它的後果,從這一刻開始,我們就會逍遙自在了。這就是人類能夠擺脫因果的上乘秘訣。

作為道德的忠實實踐者,要拋棄那種為了享受成果才去進行工作和實踐性命求真的想法,要將人生觀真正改變成道生觀,唯道是從,要把每一件行為的成果,毫無保留地奉獻給道。這樣一來,道便成了我們每一件行為事情的創因者,心中的道就會與自然之道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道就會慈祥地接過承受後果的擔子。我們就不再去爭做不該充當的角色,不再收獲果報;作為本源上的作者,道將接受我們行為的果實,而我們也就會自然地融於大道之中。

如果我們把自己的心身口意完整地交給道,而真信地接受聖尊的“一切都是道”的理論。用聖心內治,那麼我們人生演員的身分,便會從“我”轉移給道,一切事情都是道,都是“道為”和“為道”,那樣我們就會體驗到解脫後的那份逍遙的喜悅,我們也就從個性的桎梏中超越出來了。這樣我們便可以從自我執著中解放出來,同時由於歸了道,使自己從與道分離的假相中釋放出來,為復見真面貌奠定了基礎。

主動將我們的心身口意奉獻給道,把行為和勞動的成果奉獻給看不見、摸不著的道,對我們而言,雖然突然看起來不可理解,但卻是完全可以實現的事實。天德養神,道光德能就是我們的精神食糧,道母用“無”締造了萬物,締造了我們的人身這個“有”,這個“有”終將復歸於無。在生命的進程中,根本就無法離開道的呵護和德能的滋養,天德能量傳輸的匮乏和終結,就是性命分離之時。盡早擺脫陰我心的小我意識,復歸於道的慈懷,是順理成章的必然過程。放下陰我心的小私和欲念,拆開貪嗔癡疑的屏蔽牆,我們就會立即沐浴在道德的祥光之中,道光德能將永遠朗照我們,哺育滋養我們的精神性體系統。體內眾生的精神飽滿和安居樂業,必將帶來命體機能的最佳狀態,使我們遠離疾病痛苦和厄運,踏上人生的坦途。賦予道德人生的“有之以為利”,利生命,利家庭,利社會,利民族,興旺國家。

從道的角度觀察人類,我們不難看出人們都是“自作自受”者,都是由於陰我心的主宰作用而認假作真,自己主動充當這個造因者而始作其俑,自縛其繭。當我們能夠自己主動地從強行坐上去的“創因”寶座上走下來,讓真我這位“真命天子”去坐她本應當坐的寶座的時候,我們就會馬上解除了這個做“皇帝”不斷造因的擔子。真我同於道,一切行為全是道,讓她主理身國,我們也就不落任何因果,一切行為和結果皆都復歸於最初始的道,復於本來,也就無因亦無果地地存在。

獲得了自在解脫的人,但是還在紅塵中行道的人,一樣都還有欲望存在,只是這個欲望已經不是單純的一己私欲。他們與常人所不同的是,成就了自在解脫的人,已經不再存在自己就是創因者的意識,所以他便不會受到因果的束縛,不會陷落於因果的窠臼之中。其實,我們每個人的心,就是這個因果束縛或者獲得解脫的因由。心,是一切之因!人的陰我心就是十分愚昧又非常固執的造因、創因者,陰我心將人們智障於因果鏈環之內,這是非常普遍的現象。陰我心的妄自充大使我們不能頓悟而解脫,它長期霸占住對六根的統治權,卻又不能使我們的性命擺脫因果鏈環的制約,它成事不足,敗事有余,若放任它主宰性命,就是放任它創因作孽。使陰我心識的退位讓權,就是根本的解脫之道。

因為宇宙的本源是道,道是萬物真正的締造者。從本質而言,每個人的身和心本為道所化生,沒有任何東西是屬於私有和一己的,來於本源復歸於本源,生於道而必然歸於道。故人人的心中皆有道,如能主動把自己的心和身口意、八識等完全交給生育人類與世界的本來締造者——道德,大捨心身,使陰我心讓位,就能夠逐漸擺脫因果鏈環的枷鎖,走上解脫之路。

老子《德道經》是引領我們每個人擺脫因果鏈環制約的經典和無窮能量源。學習和實踐老子《德道經》必將會使我們翻開生命的新篇章,實現真正掌握自己的生命和命運。將自己融會於自然大道之中,道光德能將會向好的方向去改變我們的一切。只要每個人都遵從老子《德道經》的真理,積極地修證心道,修持德性,打開心場,打開身場,早日從陰我私欲心的無明和虛假中解脫出來,內外必將是光明無礙的道德。這是真正擺脫因果鏈環的前提和根本,擺脫因果鏈環桎梏的道路就在每個人的心中,就在我們每個人的身內,獲得解脫與自由的道路就在每個人的目前。願我們每個人都正覺正念地領受和實踐這一自然真理,實踐和驗證這一自然的基本法則。用我們淳德歸道的成就,自然地擺脫自然因果律的制約,獲得真解脫,獲得真自在!

祝福每個人的真我聖心,早日登臨身國內境,主宰性命!徹底掙脫和超越自然因果律的樊籠,獲得心身真正的永久健康、命運的昌順!獲得真無為、大自在!

 

 

 

上一篇:達真堪布:修行人可以穿貂皮衣服嗎?
下一篇:淨空法師:把自性裡的財富引出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