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慧長老:發菩提心的十種功德
1.入大乘門:
是否進入大乘,取決於是否生起菩提心。
如果沒有菩提心,修圓滿次第的氣脈也和練氣功沒什麼兩樣。
密法的修行迅捷特色,也是在修菩提心的基礎上才體現出來的。
僅證得空性慧還不行,因為空性慧像母親一樣,是三乘菩提的共因;菩提心則如父親,是無上菩提的決定之因。
《華嚴經》贊說:“發菩提心功德,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又說:“初發心為入大乘門。” “菩提心者,乃一切佛法之種子,是成佛不共因。”
章嘉第二世曾請法於昂旺绛巴,一日章嘉對大眾贊歎說:“喇嘛绛巴在傳大灌頂的時候,其灌頂開示完全是“道次第”的內容。汝等勿謂昂旺绛巴大師灌頂未嘗開示密義,當知開示菩提道次第發心之法,即是大乘無上密法心要。”
2.得佛子名:
《入行論》說:“三界牢獄諸有情,發菩提心即佛子。”
發起菩提心,即稱佛子。最上依教授,能真實生起菩提心;次則雖未如量,然能生起相似菩提心(尚未到任運生起程度,以造作而生起。)亦為必須。最低限度,於心中生起輪廓,能串習不忘,末世菩提心不入耳者,即熏習不盛,宿世善根薄弱,故今生能串習,則後世易學易修。
發菩提心者,菩薩們將視其如手足同胞,十方諸佛也將像轉輪王得到太子一般歡喜,此人當成佛。何時與此心脫離,何時即退出大乘之列。
3.超聲緣德:
相續中發起菩提心者,即便不能學菩薩行廣行六度,但因其相續中有菩提心的緣故,仍不失“佛子”之名,既超聲聞、緣覺眾。
《彌勒解脫經》說:“此特指以種姓映奪,謂初發心菩薩,即能映蔽。經說,如轉輪聖王子,即元老重臣,亦環繞俯伏而拜,故初發心菩薩非以空慧等映奪聲緣,乃以佛種姓而高貴。”
又《解脫經》中說:“善男子:所謂金剛寶者,雖已破碎,勝出金等莊嚴,映蔽一切,亦不失金剛寶之名,一切貧乏亦能遮止。善男子:如是若發一切種智心之金剛寶,縱離修行,亦映蔽一切聲聞、獨覺功德之金莊嚴,亦不失菩薩之名,一切世間貧乏,亦能遮止也。”此金剛寶喻亦可說為經教,亦可說為上師要訣。
又經說:“聲聞住加行暖位,如菖蒲之多,頂位如綠草之多,忍位如甘蔗之多,世第一如綠竹之多,見道如禾稼之多,修道如菜子之多,而不及大乘一剎那菩提心者功德大。”如捨利弗常住空性定中,然尚不及已發菩提心者·剎那間緣於空性,廣積資忏罪,亦超勝彼。故菩提心較空慧尤重。
4.成就最勝福田:
發菩提心的人,當成為人天的最上供養田,人天世間應禮敬。菩提心生起時,梵天、帝釋等都會前來供養,並來幫助發心者實現一切願望。
《華嚴經》說:“禮拜佛子之功德,如禮拜諸佛《禮拜初月之功德,亦如禮拜滿月,其功德無差故。禮我(佛)但得禮佛功德一分,如禮初發心菩薩,既有禮拜之功德(將來必成佛故)—復有禮並菩提心之功德”以此為二分也,初發心菩薩,即於我(佛)頭嬉戲,亦無不可,如父愛子…此言不但人天供養,佛亦如是贊歎,歡喜加持。
5.易圓滿福資:
圓滿福德資糧,沒有比發菩提心更殊勝的方法了。倘若沒有菩提心,縱使歷萬劫將摩尼寶裝滿三千大千世界而行布施,其所得福報也有盡的時候,因為這一布施既非菩薩行,也不是成佛的正因,是有陋福報;如果懷有菩提心,即使只布施一個畜生一頓食物,其果報也是無窮無盡,因為這一布施即是菩薩行,是成佛之因。
甘丹派大德葉炯蒙巴如是說:“此(指菩提心)若發生,福亦依此圓,慧亦依此圓,無記行(如睡食行),嬉戲(放逸)皆成為成佛福德資糧,如注一滴水於大海,大海水不盡,不能說此一滴水盡。”
手持了菩提心之後,即便在睡眠或放逸的時候,善德也會源源不斷地出生。
6.速除罪障:
淨罪法中,沒有比發菩提心更為殊勝的。其它忏罪法難以清淨的極大罪障,發此菩提心即能消滅之。罪再大,若以菩提心淨治,就如劫火燒柴那般容易。
如《入行論》說:“縱犯金剛戒,發菩提心即摧毀,雖入極苦無間獄,剎那燒盡如劫灰。”
7.成就所願:
菩提心發起之後,易於實現現前與究竟的一切目標。最殊勝的目標就是為一切有情除去不欲之苦,並為他們成辦所欲之樂。
只要菩提心在相續中生起,常人難以修成的明咒與事業法,均能輕易獲得成就。如《明燈頌》攝經義說:“菩提心為如意樹,又如最勝如意實,有情依此獲義利,密咒依此得成就。”
8.災害不侵:
不發菩提心,縱使用各種方法召請護法,護法也不一定來;反之,如果發起菩提心,四大天王等都會不請自來,如僕人隨時護衛。
經中說:“轉輪聖王乃世間福威最大者,常有一千藥叉持金剛而守護之,初發心菩薩倍之,故非人等皆不能侵。此有情所住處,吉祥常現,兵災饑馑,皆不常現,因梵天帝釋常來視之,諸善神亦隨來。”
9.速得佛位:
只有空性見而沒有菩提心,只能圓滿智慧資糧而不能圓滿福德資糧。
沒有菩提心,縱然修習密法,則連大乘之中的“下品資糧道”也無法獲得;如果有菩提心,則藉由密法可以即生成佛。
如佛經中說:“諸佛歷劫深思,何為速得成佛之方便,唯見菩提心最要,能速得地道果功德。”
10.是一切有情安樂的根本:
菩提心為有情樂果,如經中說:“若無菩提苗,則無有情安樂果。”
《聚經法句》中亦說:“若無菩提心之苗,則世間出世間安樂,如帝釋、梵天、聲緣等之安樂,若莖、若葉、若花、若果皆無由生。”
《寶曼論》說:“欲趣入佛果,其根為菩提心。”
《入行論》說:“聲緣皆由佛所生,佛由菩提心所生。”又說:“如是大實菩提心,初生即勝於往昔,如此善生何處有,如此福報何處有。”培福之大者,無如菩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