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索達吉仁波切:空性大悲藏是佛法核心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索達吉仁波切:空性大悲藏是佛法核心

 

 

米拉日巴尊者闡釋十度

六度展開,就是十度。對於這十度,米拉日巴尊者曾解釋說:

斷除我執外,無余布施度。”在斷除我執以外,再沒有其他的布施度,因為斷了我執以後,就沒有不能施捨的東西。

斷除狡詐外,無余持戒度。”在斷除狡詐以外,再沒有其他的持戒度。其實之所以不能持戒,就是因為有狡詐覆藏的心,有非理作意,以及由此導致的不如法行為。

不畏深義外,無余安忍度。”除了不畏懼甚深空性之義以外,再沒有其他的安忍度。

不離修行外,無余精進度。”若能行住坐臥一切威儀皆住於修行狀態,就是精進度,除此以外,再沒有別的精進度。這種修行,對像米拉日巴尊者這樣的上等修行人而言,當然做得到,洞內洞外,自在一如。但對一般人來說,也許禅坐時還行,出定以後就不好說了,說不定會跟人吵架、行非法之事。

安住本性外,無余靜慮度。”除了安住於如如不動的境界中以外,再沒有其他的靜慮度。

證悟實相外,無余智慧度。”除了證悟一切萬法的實相以外,再沒有其他的智慧度。

所做如法外,無余方便度。”除了行事如法以外,再沒有其他的方便度。

摧伏四魔外,無其余力度。”除了摧毀煩惱魔、天魔、死主魔、色蘊魔以外,沒有其他的大力度。

成辦二利外,無其余願度。”除了成辦自他二利以外,沒有其他的大願度。

知惑自過外,無其余智度。”除了了知煩惱的過患以外,沒有其他的大智度。

這是米拉日巴尊者,從證悟境界中流露的教言。在顯現上,尊者似乎不太精通理論,說法也和法相師不同,但意義完全一致,而且最為究竟。

阿底峽尊者講解一切道法之最

庫鄂仲三子曾問阿底峽尊者:“一切道法以何為最?”

尊者答道:

了達之最,就是證悟無我的意義。”最無上的了達,就是證悟無我之義。

敦肅之最,就是自心相續調柔。”敦厚恭敬之最,就是自相續調柔。

功德之最,就是廣大利眾之心。”一切功德之最,就是廣大的利益眾生之心。要看一個人有無功德,就看他是否有利他心,有利他心,就一定有功德。

教言之最,就是恆時內觀自心。”在世間諸多教言中,恆時內觀自心最為殊勝,是一切教言之最。麥彭仁波切在《直指心性》中說:“外觀百法,不如內觀自心殊勝。”外觀的學問再多,也無法調伏煩惱,只有內觀自心、認識心性,才是解脫的竅訣。

對治之最,就是了達萬法全無自性。”在所有對治法中,了達一切萬法為空性,是最究竟的對治。煩惱也好、痛苦也好,證得空性以後,一切都解決了。

行為之最,就是不隨順於俗世。”修行人最好的行為,就是不隨順於世俗。世俗中的事務沒完沒了,世間的人也是執迷不悟,作為希求解脫者,如果我們隨順他們,就只能和他們一樣流轉輪回了。

成就之最,就是煩惱日趨薄弱。”成就中最大的成就,就是煩惱越來越薄弱。有人說:“我見到本尊了,我成就神通了……”但如果你的我執越來越重、嗔心越來越大的話,肯定沒有成就。

道貌之最,就是貪欲日漸減少。”修道中最殊勝的道相,就是貪欲越來越減少。

布施之最,就是無有貪著。”最圓滿的布施,就是無有貪著。

持戒之最,就是自心寂靜。”最圓滿的持戒,就是自心寂靜。

安忍之最,就是身居卑位。”最圓滿的安忍,就是身居卑位。

精進之最,就是拋棄瑣事。”最圓滿的精進,就是拋棄瑣事。所謂“進即喜於善”,一個人拋棄瑣事以後,自然會歡喜行持善法。

靜慮之最,即自心不改。”最圓滿的靜慮,就是自心無改,如如不動。不改造、不造作、不作意,安住於自己的本來面目之中,這就是靜慮之最。

智慧之最,就是不執一切。”最圓滿的智慧,就是以中觀的究竟見解攝持,不執著一切。如果只是口頭上“不要執著、不要執著”,行為上卻不斷造業,這不是不執著。當一個人不僅在理論上,而且通過修行,真實了達了一切萬法的本性以後,讓他執著,也不會執著的。因為對他而言,財物、感情、名聲、地位……這一切都毫無意義。

這些教言,是阿底峽尊者為他三大弟子傳授的,都是非常深奧的道理。

持明無畏洲尊者講解六度

此外,持明無畏洲尊者說:

知足即是布施度,彼之本體乃捨心。”知足就是布施度,他說的“知足”,與阿底峽尊者所謂的“不貪著”,其實本體都是捨心。

無愧三寶持戒度。”一個人在三寶面前內心無愧,表裡如一,所行也都如理如法,這就是持戒度。

不失慧念勝忍辱。”時時刻刻不離正知與正念,不起嗔怒,這就是殊勝的安忍度。

一切助伴需精進。”修行人修持任何善行時,都要以精進為助伴。

執現觀聖靜慮度。”將一切顯現均觀為上師、本尊或諸佛菩薩,這就是靜慮度。這是有相靜慮的觀法,而無相靜慮,一般不觀本尊的顯相。

貪執自解智慧度。”當你生起任何貪執時,不管是對財物,還是對人,這時你只要觀其本性,貪執便會自解自脫,這就是智慧度。

無有能思所思境,並非俗念離定解,乃為涅槃勝寂滅。”無有能思之心,也無有所思之境,不是世俗的分別意念,又遠離了定解與非定解之相,這就是真正的涅槃解脫、殊勝寂滅。

此等一切不可說,願汝銘記於心中。”尊者說:這些道理,本來是不可言說的,但對於有緣者,希望你能銘記於心。

尤其對於實相,除了上述尊者以外,還有很多聖者都留下了偈頌。

據蔣揚欽哲旺波(麥彭仁波切之上師)的傳記記載:在他16歲的一天早上,他於自現境界中,前往紅色吉祥銅山,見到蓮師被浩如煙海的眷屬圍繞,顯現在雲中。

蓮師極為悅意,為他灌頂、加持以後,說了一個偈頌:“不為所取對境沾,不為能取妄念染,護持赤裸覺空性,此乃諸佛之密意。” 意思是,不為所取的對境所沾,也不為有境的妄念所染,認識並護持覺空無別的赤裸覺性,這就是三世一切諸佛的究竟密意。

說完,蓮師及其眷屬化光融入尊者。有種說法認為,從那時起,他便真實通達了大圓滿的究竟見解。

寒山大師也有一偈,偈雲:“我心如明月,寒潭清皎潔,無物可比擬,教我如何說?”我的心如明月,亦如碧潭清澈皎潔,不過,卻沒有一個事物可以比擬,讓我怎麼說呢?

可見,不論禅宗還是大圓滿,在究竟的見地上是一致的。當能取所取消亡、明空無二的心性顯露時,禅宗稱“明心見性”,大圓滿則稱“本來覺性”。其實,這就是三世諸佛的密意,也是行者的修行目標。對此,眾多描述都有相通的一點——不可言說。

六度攝於空性大悲藏

如果將六度等,廣大菩薩乘的一切經論正道進行歸納,則完全可以包括於空性大悲藏。如薩日哈尊者的道歌雲:“離悲空性見,非獲殊勝道;若唯修悲心,豈脫此輪回?”意思是,若離開大悲,僅有空性見,這不是殊勝之道;若無空性見,而僅修大悲,又豈能從輪回中解脫?又雲:“何人兼具已,不住於有寂。”無論是誰,如果既有悲心又有智慧,依智悲雙運之道,則不會住於有寂二邊。“有”,是指三有;“寂”,是指寂滅,不住三有邊,也不住寂滅邊,這就叫“無住大涅槃”,也就是圓滿正等覺果位。

此外,龍猛菩薩也說:“空性大悲藏,有者成菩提。”空性與大悲,說空性也具有大悲,說大悲也具有空性,具有如是雙運境界的人,可以成就菩提。

《中觀寶鬘論釋》中有一則公案:有一婆羅門之妻善施花,她做了一個夢。夢中,她的頭上長出三把寶劍:一把墜地;一把退失光澤;一把懸於空中,大放光芒。後來,她生了三個兒子。第一個兒子,只修空性,後以斷見墮入惡趣;第二個兒子,只修大悲,結果成了承許常見派的本尊;第三個兒子,修大悲與空性無別雙運,成就佛果。可見,智悲雙運只是個別人的境界。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雲:“悲無大智,即成愛見……智若無悲,則多趣寂。”意思是說,只有悲心而沒有智慧,則成為愛見,即有耽執的愛著;只有智慧而沒有悲心,則多數會趣入寂滅。

因此,大悲與智慧二者要雙運,不能脫離。

證悟空性可對治一切煩惱

仲敦巴格西曾問阿底峽尊者:“一切諸法歸根到底是什麼?”

尊者回答:“一切法歸根到底,就是空性大悲藏。比如在世間,萬應丹藥可以醫治一切疾病;同樣,若證悟法性空性之本義,則可以對治一切煩惱。”

仲敦巴問:“那麼,為什麼有些聲稱已證悟空性的人,一切貪嗔沒有減少,反而依然存在呢?”

尊者回答:“這全是空話而已。真正證悟了空性,他的身語意三門一定極為柔軟、調和,就像腳踩棉花,或者稀粥裡加入酥油一樣。聖天阿阇黎說過:僅僅思維諸法之實相是否為空性,產生合理懷疑,也可以摧毀三有。因此,如果無倒證悟空性實義,就與萬應丹藥相同,一切道法都已包括在它的范疇之內。”

從尊者師徒的對答中可以看出,了悟空性是最究竟的對治,而具有如是功德的人,相續非常調柔。那如果是這樣的人,怎麼會傲慢?怎麼會自認為了不起呢?

證悟空性包含一切道法

仲敦巴又問:“在證悟空性當中,怎麼能包含一切道法呢?”

阿底峽尊者回答:“一切道法,可以歸攝在六度之中。如何歸攝呢?如果無誤證悟了空性實義,就不會再對裡裡外外的萬事萬物有貪愛執著,所以,連續不斷具足布施度;對無有貪執者來說,根本不會被不善污垢所染,因此,連續不斷具足持戒度;這種人無有我執、我所執的嗔恚,所以,連續不斷具足安忍度;這種人對所證之義滿懷無比歡喜之心,所以,連續不斷具足精進度;這種人遠離實執的散亂,所以,連續不斷具足靜慮度;對一切事物遠離三輪分別意念,所以,連續不斷具足智慧度

可見,只要證悟了空性,六度自然而然會圓滿的。

接下來,仲敦巴繼續問:“那麼,僅僅就證悟實義來說,單單依靠空性的見解修行,就可以成佛嗎?”

尊者回答:“一切所見所聞無不由心而生,證悟自心為覺空無二,這就是見。”

佛教講見、修、行、果,因此,不論修顯修密,乃至修大圓滿,都以首先確定見解作為基礎。尊者所說的“見”,就是在對顯現一切的心進行觀察時,證悟它覺空無二的本體,這樣就有了修行的基礎。

一心不亂、持續安住在這樣的見解中,就是修。”

這是很深的竅訣。首先,認識心的本性;認識以後,長期修持就可以了。

不過,在形成見解的過程中,長期串習很重要,只是最初了解了,還遠遠不夠。像密宗、禅宗或者中觀見,很多人剛開始是有所認識的,但缺乏長期串習的話,見解穩固不了。

而一旦真的有了見解,對某些人而言,閉不閉關差別不大。尤其是那些修行不錯、不離正知正念的人,即使你不閉關,行住坐臥中也一樣修持。因為已經認識了心性,認識之後,只要隨時護持、安住,就是在修了。

在這種境界中,積累如幻的二種資糧,即為行。”

對於積累二種資糧,只是如夢如幻地行持,沒有刻意的執著與取捨,這就是行。

當這些證悟境界,已經達到完全領悟、得心應手的程度時,那麼在夢中就能達到這樣;夢中能達到,在臨終時就可以顯現;臨終時能夠如是顯現,在中陰就可以顯現,既然在中陰能夠達到這種境界,那麼必定獲得殊勝成就。”這就是果。

所謂見、修、行、果,先認識見;安住見,即是修;如幻積資,則是行;二資圓滿,則現前究竟之果。

空性大悲藏是佛法核心

總結以上道理可知,空性大悲藏是佛法的核心。佛陀轉三次法輪,開八萬四千法門,也無非是讓行者的相續,生起這一空性大悲藏的方法而已。《說無垢稱經》雲:“慧度菩薩母,善方便為父,世間真導師,無不由此生。”意思是,菩薩以智慧度為母,以方便五度為父,世間一切真正的導師佛陀,無不從此空性大悲藏而生。

其實空性大悲藏,也就是菩提心。

如果離開了菩提心寶,無論你的見修多麼高深莫測,有多麼高的境界,也對成佛毫無幫助。我們知道,本來生圓次第等修法非常殊勝,若以菩提心攝持,的確是即生成佛之因,但若是離開了菩提心,則與外道無別了。

這些道理,大家一定要記住!現在很多人希求高的法、特殊的法,唯獨不重視菩提心。但沒有菩提心,即使你天天修大圓滿,也成就不了。外道也觀本尊、修風脈、念咒語,他們也承認天堂地獄,也取捨因果,但因為沒有皈依、發心,沒有空性大悲藏,所以解脫不了。

而佛法中有解脫,就是因為有皈依、發心,有空性大悲藏。

如何修佛法才有意義

喀喇共穹格西說:“雖然受持了皈依到密宗之間的一切律儀,但如果沒有看破、放下世間法,也無有利益。”

有些人天天學戒,但相續中有沒有大乘皈依戒、有沒有菩提心,這很難說。行為上的訓練固然好,威儀如法,看起來也莊嚴,的確讓人生信。不過,若是從解脫的高度來看,如果看不破、放不下,行為上再如法,也沒有太大意義。

雖然恆常為他人講經說法,但如果沒有息滅我慢,也無有利益。”

講經說法的功德固然很大,但如果“我慢”也跟著大起來,那講得再好,也沒有意義。

雖然精進向上,但如果將皈依法置之不理,也無有利益。”

有些人天天講高法、大法,求灌頂、修扎龍,也可謂“精進”。然而,如果相續中連皈依三寶的定解都沒有,那就跟外道一樣了。作為佛教徒,首先應該有的,就是對上師三寶的堅定信心,因為這是佛法的基礎。若不重視這個,修任何法都沒有意義。

雖然夜以繼日精勤修善,但如果沒有以菩提心來攝持,也無有利益。”

哪怕你三步一拜朝拉薩、三點起來念佛、終日念經誦咒,但如果從來沒想過眾生,就算你求的是解脫,功德也不大。哪怕你閉關二十年、三十年、五十年,甚至一輩子不出關,但沒有菩提心攝持的話,也都沒有意義。

這裡所謂“沒有意義”,不是說不能種下善根,而是說,無法因此獲得成就、度化眾生。

這些都是修法的關鍵!我們要修法,就應該依止這種教言。因此,希望大家都不要忽略這部《大圓滿前行》。對某些道友而言,可以說,他已離開法本很多年了。得是都得過的,但一直不看的話,法本是法本、你是你,你們之間就是千山萬水之隔。

總之,修佛法一定要抓到關鍵,這樣修才有意義。

摘自《前行廣釋》第一百一十二課

 

上一篇:女記者手記:抬腳上蓮台,滿室皆芬芳:發生在溫哥華醫院的
下一篇:佛的心,佛之悟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