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智敏上師:能夠享受到佛的布施是有條件的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智敏上師:能夠享受到佛的布施是有條件的

 

上一次我們講了第一是業果的決定;第二是業的增長;第三,你沒有造的業,不會碰上的;第四,已造的業,不會失壞的。那就是說這是總的分別業果。我們開端就是說,我們這一課,就是總地思惟業果的道理。下邊是分別地思惟,十惡業道來分了。我們開始的時候,從總的善不善,生總的苦樂,這就是說從總的來說,從理上來說。

另外,“諸苦安樂種種差別,亦從二業種種差別,無少紊亂,各別而起”,這是說別別的業果的思惟的,它的因果,就是後邊要講的十善業道的問題。這個裡邊,總的業果的道理,就是將才分四科了。

一個是業是決定的——造了善業決定感樂果;造了惡業,決定是感苦果。

第二個,業果呢,要增長的。造的業雖然很小,但是果卻會很大。所以說不要看了小的惡,就不在乎去做了;也不要看了這個善太小了,就不屑、就不想去做了。這個,它的果卻是很大的。

第三個呢,所未造業不會遇,不會碰到的。那一次講的時候呢,因為這幾天太忙了。太忙呢,講之前,拉起就講了,沒有看一下,這個裡邊,有一些細節的問題,沒有透發出來。那麼今天,我們把這一節,再重新地,把細的問題再念一下,再講一下。

這一節,就是“所未造業不會遇者”,沒有造的業不會碰上的。那麼就是說你碰到的果,決定是造了業而來的。

“謂若未集能感苦樂正因之業,則定不受業苦樂果”,就是說因上感苦樂的因的這個業沒有造的話,那麼這個業的果,善不善業的苦樂的果,也不會受的。

這個裡邊,下邊是含蓄了一個問題,就是說佛發了願度眾生的,假使說我們釋迦牟尼佛,他發了願的,他把他的白毫光裡邊的一少部份的功德,布施給一切出家人,使他後世的出家人永遠不會受到饑荒。哪怕這個國家裡邊,米貴得跟珍珠一樣,出家人也不會餓肚子的。那麼這是佛發了願的。

再個舉例,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莊嚴成這個國土。生了去的人,都能享受極樂世界的那些依報。那麼這個我們就要說了:“我們沒有造這個業,怎麼能會感這個果呢?”這個因是釋迦牟尼佛,他因地修的時候,他的白毫光,培了很多的福報,才能感到的,這個福報施給我們,我們沒有造這個業,如何接受呢?

宗大師說“諸能受用大師所集,無數資糧所有妙果”,我們能夠享受,大師就是佛,所集積的,無量無邊的福德資糧所產生的妙果,那就是說佛的白毫光也好、功德也好、極樂世界的莊嚴也好,這些妙果,我們沒有造這個業,能不能感這個果呢?

他(宗大師)的答案說,“雖不必集彼一切因”,不必跟釋迦牟尼一樣,阿彌陀佛一樣,他因地上的一切功德我們都修起來,那麼才感這個果,生極樂世界去,享受他的依報的果。也就是說,在未法時期的,可以享受釋迦牟尼白毫光的果。不一定要把他們的,把佛的功德全部集起來,但是“亦定須集其一分”,要結集它一部份,一點沒有業的話,佛再慈悲,布施你的福報,你受不了的。

所以說末法時期比丘,能夠不餓肚子,這個比丘本身,還是要有一定的功德的。你如果說不持戒,不發心,自己只管自己,不管正法,那麼你這個因一點也不集的話,可能也會餓肚子。

所以說我們生西方極樂世界,經常提這個問題,你菩提心要生起來,三品往生都要生菩提心。即使你菩提心不能真正地生起來,相似的菩提心也要生起來,“不可少善根福德資糧(因緣),得生彼國”,那麼就是說要生極樂世界的人,還得要積聚一定的資糧,才能享受阿彌陀佛的所莊嚴的極樂世界的這個依報。

這個問題就是說,要解除一些人的疑問,為什麼佛布施我們的福報,我們能夠享受到?我們並沒有集這個因,這個報從何而來?雖然是佛的慈悲布施給我們,我們還是要自己,要一定的,積聚一部份的福德資糧、智慧資糧,才能享受佛布施我們的那些福報。

所以說沒有因的果是不會有的,哪怕佛慈悲布施我們的,也要我們自己有一定的,積集一定的資糧的,那麼這個問題就解決了。沒有因,不會受果的。

所以這個裡面就含蓄了這個問題,佛給我們的那些享受,還要自己要一定的因,這個因,才能感到那個果。一點因也沒有,佛再慈悲,我們感不到這個果。

所以說自己還是要努力的,很多人就懶漢思想:“極樂世界,十方的佛都慈悲布施我們,我們就躺在沙發上一動也不要動,享受好了。”這個不行的,決定自己要有一定的,再怎麼要積集一部份的資糧,才能夠得到佛的加持。也就是說佛加持你,你沒有受加持的緣的話,加持還到不了你身上的。

我記得一本書上說,就是《道歌》,佛這個鉤來了,你沒有東西給他鉤,沒有個圈圈給他鉤,怎麼鉤?鉤不起來呢。你要有個圈子給鉤,才鉤上去,那至少你還要積集一部份資糧了,這個意思就是一樣的。

第四個,已造的業,不會失壞的。這個,也是針對一個問題,外道的問題。那我們念下去,“謂諸已作善不善業,定能出生愛非愛果”,你要麼不造業,造了業之後,造了善業,決定產生那個愛果、可愛的果。假使造了不善業,決定要產生非愛的果。

這個裡邊,外道有一些不同的說法。“如《超勝贊》”,一本書。它說,“梵志說善惡,能換如取捨”,梵志,婆羅門教徒,他們說善惡業可以交換的。這個“交換如取捨”,這個話,語法上看,交換是動詞,取捨也是動詞,這兩樣東西看不出它的關系。

我們從原文裡邊去考證之後,“交換”有遷移的意思。從這個換到那一個身上去,“取捨”,有布施跟受施的意思,那就說這個善惡業可以像布施一樣,你造的善業可以布施給他,他能受到這個可愛的果;那麼惡業當然也可以調了,也可以用這個方法,使自己造的惡業轉給人家去,叫他去受苦,你自己不受。

這個外道,婆羅門有這個說法,他就說跟物質一樣的,可以換的。我布施給你,或者你拿到,或者用種方法,把自己的惡業送給他,叫他去受。佛就反過來,不這麼說。

“尊說作不失,未作無所遇”,釋迦牟尼說的話,佛說的話呢,你要麼不要造,造的業之後,決定不會失,就不會不受果的。造的善業一定生樂果,造的不善業一定是遭苦果。

“未作無所遇”,要是你沒有造的話,無緣無故,這個愛非愛的果,到你頭上來,不會的。你沒有造業,不會受苦的。你沒有造善業,也不會受樂果的。

我們經常碰到有些人,他心是很好,發願,把自己的福報,把壽命供養給人家。這個心是好,能不能供養呢?不能供養的。有的人很擔心,他發了很多願,把他的壽命供養這個、供養那個,供完了,自己快死掉了。不會死的,這個你供不掉的。再一個,如果你發願,使人家長壽,自己感的果報是長壽,不會短壽的。

這個業呢,造了之後不會失掉的。沒有造的業,他無緣無故,也不會拿到你的善業的果報的。他是短命的,你要布施他一百歲,做不到的,這個他受不了的。除非他自己忏悔業障,把那些短命的業忏掉了,那麼也可以修長壽法了等等了,也是有點希望。

業是不能轉的。這個業是可以轉——那是婆羅門的話,佛教裡面沒有的。

《三摩地王經》也這麼說,“此復作已非不觸,余所作者亦無受”,這個業的話,你造了之後,決定要受的,“觸”就是要碰到那個果的。那麼“余所作者”,人家所造的業你是受不了的。不會他造了業,你報頂替代受。

我們過去歷史上,某人他犯了罪了,要殺頭了,他兒子代他,也不允許的。這個沒有這個,你兒子來代了他,就不殺了,沒有這個事。弄得不好,兩個都殺掉了。那麼業報的裡面呢,更沒有那個事。人家造了業了,你去代受了,沒有那回事的。

《毘奈耶阿笈摩》裡邊也說,“假使經百劫,諸業無失亡”,哪怕你經過很長的時間,造的業,沒有受報之前,他這個業是存在的,不會失掉的。這個能的力量是永遠存在的。那麼碰到因緣和合的時候,他還要自己受他自己所造的業的報。

這個頌,漢地翻的不一樣,但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假使經百劫,諸業無失亡,不會失掉的。那麼這是說沒有造的業,不會碰到你頭上來的;你已造的業,要逃避也逃避不了。所以這兩條,把業果的事情,已補充得非常完整了。有些自己想象的那些業果問題,都可以一掃而清。

(節選《廣論講記-第四十一講》)

 

上一篇:佛典故事·神通抵不過業力
下一篇: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僅七八遍,公交車上立刻聞到強烈的檀香味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