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見幡法師:學佛者當學愚公,細水長流真精進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見幡法師:學佛者當學愚公,細水長流真精進

 

相傳古代在太行山下住著一位老人,名為北山愚公。他們一家人每次出入時,都會被家門前的大山擋住出路,非常不便。一天,愚公與家人決議要鏟平那座山後,便很快地付諸行動。村人們知道後,紛紛前來勸說他們打消這個念頭,但老翁毅然決然地說:“我的身體還很硬朗,再干幾年活兒不成問題。就算我老到做不動了,還有我的孩子,孩子們還有孫子,這樣代代相傳下去,我就不信沒辦法把這座山移開。”那天夜裡,突然吹起一陣狂風,伴隨著天崩地裂般的巨大聲響,原來老翁的決心感動了帝釋天,便命令山神自己搬走。
    雖然,最終是天神的幫忙,但愚公移山的精神卻一直活在人們心中,也很值得佛弟子學習。因為修行的路上,同樣有著一座座的高山,例如貢高我慢、悭貪不捨、愚癡無智、無明邪見,以及種種的人我是非,都在等著我們去移除。無始劫來,這些習氣高山逐漸盤踞在心中,障蔽我們的清淨自性。所幸,佛法教導我們要觀照自心,覺察這些令我們不得自在的重重煩惱,而謀求化解之道。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既是多生多世的塵垢累積而成,要將煩惱破除,找回本來面目,當然也就不是一蹴可幾的事了。
    因此,很多人初初接觸佛法,在聽聞個中道理後,自然發起上求下化、精進辦道的心;但是經過一段時間後,便因種種因緣而逐漸忘失初心。分析起來,不外乎幾種類型:有些人是因為經歷世事滄桑,明白人生的苦、空、無常而學佛,出家後卻在檀越恭敬、一切現成的生活中,模糊了應有的方向;有些人是在修行的過程中,由於身心的轉變與鍛煉遠超乎想像之外,無法直下承擔而打了退堂鼓;有的則是因知見、觀念的遍差,而導致走錯路、走遠路;而較為令人惋惜的,則是入道時不管是信心、道心、決心等各種條件都很足夠,身體狀況同參道友也好,但是,久而久之,最初那股豪情壯志,終究抵不過業力的沖擊,而逐漸消耗殆盡;另一種類型,則是因崇仰祖師大德,但卻未能值遇明師,無從接受正確、良善的指導與訓練,又缺乏相互提攜的精神與成就,故在初發心時,對於個人的身心調適、福德因緣及用功方法上,尚未有足夠的認識與理解,結果導致身心失調,落得“出師未捷身先死”,抱憾以終。
    《大智度論》裡有首偈子:“菩薩發大心,魚子庵樹華;三事因時多,成果時甚少。”即是描述“精進心易發,長遠心難持”的情景。初發心的菩薩,猶如剛生出來的魚卵或是庵摩羅樹剛綻放的花,是那麼地多;但最後能成道證果的人,就像能夠避開重重危機而長大的魚,或是能禁得起風吹雨打等環境考驗,結成庵摩羅果般地稀少。所以古來叢林裡,便流傳著這麼一句提醒修行人的話:“學佛一年,佛在心中;學佛三年,佛在眼前;學佛五年,佛在天邊;學佛十年,向佛要錢。”
    由此見得,修行要有成就,不可一暴十寒,更不能有暴虎憑河的沖動,而是要從開始便作好規劃,謹慎地逐一落實。修行應當親近大善知識,選擇志同道合的善友,正所謂“遠行要假良朋,數數清於耳目;住止必須擇伴,時時聞於未聞。”這些外護的因緣具足之後,接著便是要在福德、教理與禅定等方面齊頭並進,一步一腳印地去落實。如此三足鼎立,方為穩當。畢竟,修行路上,勇猛精進固然重要,但穩健踏實的心態更不可少。(來源:《鳳凰網》2012年8月22日轉自《禅林衲子心》)

 

上一篇:別讓這28個行為毀了你自己
下一篇:聖嚴法師:佛教誦經是為了什麼?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