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承業:我的老師南懷瑾(南師懷瑾每天別樣的生活)
作者:侯承業(美國華盛頓大學教授、美國華盛頓大學南懷瑾學院創立者、院長)
有規律的生活
南老師的生活非常有規律。他每天會客時間為下午六點開始,中間七點半為晚餐時間,老師稱之謂“人民公社”,平時席開兩桌,一桌是老師與當天到訪的客人,另外一桌是老師的學生。如上課,則在八點半開始至十點左右結束,老師可講述一萬多字的內容。此時客人們也旁聽上課。課後研究或問答至十一點左右。
如不上課,則客人一般均停留至深夜十一點左右。
在大家都離開後,老師才拿著自己的皮包下樓回自己的住處。老師常說:你們可以休息了,我還要回去做事呢!老師研究學問與著書的時間,是晚上十二點開始至第二天清晨。清晨至中午十二點是老師修法的時間,這時是沒有人會去打擾教師的。
中午十二點至下午五點,是老師到市中心辦公室上班的時間。此時處理有關興建金溫鐵路,老古文化事業公司、光華文教基金會及其他的事務。老師興建的金溫鐵路,在開工後,各施工處先後買了十幾部小汽車,幾乎每個干部均有車可乘。但是身為董事長兼總經理的老師,則上下班均為步行。金溫鐵路的董副總經理常說,每次到港,陪老師上山及下山都是落在後面。就是我也試著走過幾次,但一到會客處已是上氣不接下氣,所以總是坐計程車的時候為多。下午五點左右,南老師就回山上會客處等候客人們的到來。一天的生活就是這麼有規律。老師在會客的六個小時中,沒有一點倦容,一直是精神煥發,說話的聲音,不高也不低,正好全室均能聽得清楚。
有一天,北京的聶將軍來訪臨走時,老師要送她下樓,聶女士怕老師深夜上下樓不方便,就說,讓我扶著老師。老師則開玩笑地說,我作您的保镖還可以呢!老師身手輕便,誰也看不出他有七十八歲了。
簡樸的番薯稀飯
我一直有一個疑問,老師一天只吃一餐--晚餐,而且放在他面前的永遠是兩碗番薯稀飯,不吃早飯,也沒有中飯,有時只在辦公室會客室吃幾顆花生米,老師怎麼會有那麼大的精神呢?
有一天,客人們都走了,我就向老師請教這個問題。老師則淡淡地說,其實不吃也可以。後來,在一次聽老師的“生命科學”的課時,才體會到原來老師已修到這個境界了。但老師則常說,不要隨便去學,還是要照時間吃飯。
平時吃飯時上的菜總有十種左右,老師總是招呼客人吃菜,自己則很少挾菜。有時老師的學生陳博士在座,他就會為老師挾菜,老師說,我自己來。陳博士還是照舊一樣地挾,因為只要是放在老師碟子裡的菜,老師一定吃完。有時有些客人看老師吃稀飯,也想吃一碗,老師就說,好,拿一碗去,如此,他老人家就吃不飽了。
有一天,客人離去時,已是深夜十一點半左右,正好那天老師的兩碗稀飯又分給了客人一碗,所以他說,今天好像沒有吃飽。此時,所有的學生及工人均已離去,我就說,讓我為老師弄點吃的。老師則說不必,我自己來。他一個人到廚房盛了半碗白飯,加了一點白糖,用開水沖成泡飯,很高興地對我說,這是我們家鄉的方法,很方便。當時我心中對老師有著無限的敬意,誰會想到像他這樣的大教育家生活竟是這麼的簡單樸素呢!
愛心與耐心
來拜訪老師的客人,男女老幼皆有,包括了各個階層,老師均以禮待之。有時候,有的客人,講話實在文不對題,此時,就會發現老師身旁的學生,均先後以不同的理由,一個一個離開了會客室,包括我也在內。但是教師仍然熱心地、認真地同對方談話。老師常說,受人喜歡的人應該給予鼓勵,不太受人喜歡的人更應該給予指導,使他變成被大家所能接受的人,這才是教育的目的,修行的目標。
老師在大庭廣眾之中,對每一個學生都是稱許的,很少有嚴厲的指責。就是有學生指出某位學生不對時,老師還會說出此人亦有優點的地方。每次我到老師的會客室中,老師常常對我的能力給予肯定。有一次,在老師的辦公室裡,他寫了兩句話給我:“揚善於公堂,規過於私室。”他補充說,今天只有您同我,所以我對您也要提幾名批評的話。老師說:“你同富士(注:指作者妻子)最大的不同點是,富士做每件事情的出發點是為別人好,去幫助別人,就是即批評或指責了別人,別人還是心存感謝。而您呢,雖然最後目標是一樣,也做了好事,但出發點不同,您是認為別人做不好,所以您一定要做好,您是不服氣,所以您做起來很辛苦。您可稱是儒家所謂的中流砥柱。而富士是道家所謂的順其自然,也就是順勢,知其力,用其勢。”老師這幾句話,找出了我一生最大的毛病,也分析出了內人王富士修行有成就的原因。
老師對每位學生的需求看得很清楚,有時也隨意提出一些很有遠見的預言可惜很多學生在老師身旁久了,沒有注意到它們的價值。有一次,我也在座,老師順口說:“我看香港的股市跌到谷底了,誰要買股票,這可是時候。”那時香港股市為四千多點,大家認為還會再跌,所以聽進去這句話的人不多。倒是在那天第一次來拜見老師的客人,回去後就真的買了不少股票,他賺了。過了一陣子,老師才說:“你們看,股市又升上來了,上次又被我猜著。”當天,有位老師的學生就說,老師以前也說過:“上海浦東的地可以去圈一下了。”但是大家認為還是廣東比較有發展,故沒有聽進去。果然不久,上海浦東開始開發,土地上升不知多少倍,好的機會就錯過了。
很多客人來拜見老師時,希望老師能給予事業上的指點。老師多在做人處事上給予解說及期勉,並要學生們為社會的發展盡一份心力,而不是賺多少錢而已,但在言談中已指出了該走的路,不少的學生受益良多。
老師常要學生們研讀傳記文學,去年是看《曾國藩傳》,共有三大冊。大家看得很認真,其實老師的目的是要大家看清楚世事的變化,好有應變的借鑒。
超越自己的至高境界
很多人會問,老師對佛學、道教、儒家的思想都融會貫通了,為什麼不出來蓋一個大廟,自己做教主呢!其實了解老師的人都知道,他的境界已超越了自己設個小圈圈,去發展這個小圈圈的目的了。他已不是為個人做什麼,得什麼了。希望影響決策者能對中華民族的生存作出正確的決定。
有些人對老師也常有批評,認為他懂得太多了。他的研究領域不全在佛學,而有道教,又有儒教,所以不是純真的佛學了。其實,學問就貴在能通,如果只在自己的小圈圈中,日久就會坐井觀天而不自覺。有時,學生們會說,老師,誰又在批評您了。老師只是笑著回答說:“那很好呀,你們知道,二百年後才會有人紀念我呢!”
其實,在《聖經》上,基督耶稣就說過,大凡偉人除了在他的家鄉都是受歡迎的。老師在上課時也說過:“文人千古相輕,官場千古相異,江湖千古相害,宗教千古相恨。”知道了就沒有什麼好去計較的了。老師時時提到,學佛就是隨時反省自己,真正的學佛是學習如何做人。接受別人的批評更是應該的事。但自己要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對的要一直做下去,錯的就要改過來才對。
老師對來訪的客人們,均以握手為禮。常來的學生們只是向老師行鞠躬禮並說,老師,我來啦。老師雖然學問高深,修行實證,達到很高的境界,但為人謙虛,從來不接受學生們行叩拜大禮。有一次,內人王富士從美國來看老師,為感謝老師的教導,特行大禮。老師比她還快,已跪下來回禮了。老師說,下次不可。其實,禮出於心,而不是形式,所以老師時時以行動來教化他的學生。
南老師的宏願和理念得到了國內上下階層的敬仰。老師的家鄉就特別要為老師重整家園,老師除了感謝外,自己寄錢回去蓋,但完成後要鄉政府將它變成“老人活動中心”,供鄉村的老友們聚會之一用。這些都體現了他的無私,他的超越。
摘自《南懷瑾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