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讀經時不要起心動念去想它是什麼意思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淨空法師:讀經時不要起心動念去想它是什麼意思

 

摘自《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二,「捨诠趣實,名柔順忍,四五六地。」诠是個工具,實是實際理體,就是真實之際,那是什麼?那是自性。我們在修學的時候,無論依哪一個法門,法門就是诠,你要不把這個法門捨掉,你就沒有辦法得到真實。所以大乘佛法是诠,要不要學?要學,過河的時候要它,到岸的時候就要把它丟掉。《金剛經》上說「如筏喻者」,你能把這個到彼岸的時候,所謂過河就要把船丟掉,你才能登岸,你要不肯離開船,永遠到不了彼岸。所以佛教導我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佛法是假的,不是真的,因緣所生。《中觀論》上講得很好,「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這叫柔順忍,比前面高,四地、五地、六地菩薩他們證得,他們是柔順忍。知道世出世間法都是假的,可以學習、可以受用,不能執著、不能分別、不能起心動念。

 

學習的時候不執著言說相,經本不執著文字相、不執著名字相,名字裡頭名詞術語,不執著心緣相。決定不要起心動念去想它,這個是什麼意思,這段講的什麼?佛什麼也沒講,什麼意思都沒有,你所想的是你自己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你要什麼都不想,你看到這個經文,字字句句無量義,那就是如來真實義,是你自性裡頭的真實義。你用第六意識去思惟它、去觀想它,那就變成你自己的意思。柔和、隨順佛菩薩的教誨,真干,這叫柔順忍。

 

...

 

真如是真性,真如是真心。大乘教裡名詞很多,也稱它作法性,甚至於稱它作法身,也稱為第一義,也稱為大般涅盤。一樁事情,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說這麼多名詞?意思是教我們不要執著,名詞是假的,不是真的。正是馬鳴菩薩教導我們,離文字相,離言說相,離名詞相,離心緣相,統統不能執著。聽經不要執著言語,讀經不要執著文字,不要執著名詞術語,不可以胡思亂想,最好都不要想。不要想你會豁然大悟,如果你有想,你愈想愈訛,錯了,愈想愈錯。全把經義想錯了,不是如來真實義,你所能夠理解的是你自己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所以佛法你得不到。怎樣才得到?不想就得到了。想是什麼?想是用第六意識,第六意識緣不到自性,就是緣不到真如,你怎麼會懂得它。對世間法可以用,用思想,對佛法不能用,為什麼?佛法字字句句是從自性流出來的。
  
  釋迦牟尼佛當年說法沒有通過思考,我要不要想一想再回答,沒有。四十九年講經說法沒有經本,這個諸位要知道,也沒有一個大綱,什麼都沒有,只是佛說大家聽。經典之由來,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弟子們想起來,老師這個東西太好了,應當流傳下去。怎麼辦?我們每個人在一起,把我們所聽過的,從我們記憶當中,用文字把它寫出來。很難得,同學當中記憶力最好的阿難,阿難記憶特好,聽過一遍一生都不會忘記,比計算機還管用,有這麼一個好同學。阿難又是佛的侍者,每一次講經他都在,他一次也沒有漏掉。所以有人問,阿難二十歲才做佛的侍者,釋迦牟尼佛講經的那年阿難出生,換句話說,前面二十年阿難沒聽到,集結經藏那怎麼行?這個要知道,阿難出家跟釋迦牟尼佛提了個條件,你以前講的那些經,你要重新給我講一遍。佛答應他了,以前二十年所講的,在有空閒的時候釋迦牟尼佛給他說,等於說他全聽到了。由阿難上台復講,同學們在下面聽,印證沒錯,旁邊有人在那裡記錄。如果同學提了有意見,這句話好像佛不是這麼說的,有懷疑,就刪掉。集結經藏用這樣嚴格的方法取信於後世,大家對經典真相信,不是偽造的。集結經藏的時候經過五百阿羅漢作證,他們聽了沒有一個人反對,這才能記錄下來。
  
  這是說明一樁什麼事情?世尊講經沒有通過思考,也就是說,他沒有用三心二意。三心是阿賴耶、末那、意識,這叫三心。二意就是意根、意識,意根就是末那。他沒有用這個,所以他是自性流出來的。自性流出來的,我們要是用思惟、想象,用識心去研究,全錯了。你所得到的,現代像太虛大師所講的五乘佛法,你得到的是人天佛法。你連二乘都得不到,為什麼?二乘人已經把末那跟意識放下一部分,沒有完全放下,放下一部分,所以他接近真。大乘全放下了。這個道理太重要了!你要不曉得這個道理,還認為自己還不錯,搞一輩子到最後不能成功,就是不能開悟。然後怎麼?你說佛法不靈,那就叫謗佛,謗佛、謗法果報在無間地獄。所以這是大事,這不是小事。這樣學習經教,不如一個老太婆老實念佛,為什麼?老實念佛用真心。為什麼人家念個兩年、三年能往生,他用真對真,他沒有妄念。阿公、阿婆確實一天到晚就是一句阿彌陀佛,除這個之外,他什麼都沒有。你說他什麼都不行,真的他是什麼都不行,但是最後他往生了,給你現出稀有的瑞相,叫你感到莫名其妙。這不是假的。早年我跟李老師學經教,李老師常常感歎,他想學老太婆學不到,老太婆的功夫好,學不到。老太婆能夠一句佛號裡頭不夾雜妄念,我們搞了一輩子,念佛裡頭還有雜念,不如她!不能瞧不起她,講真功夫,她比我們行。這些實在講對於真正修行人來說,太重要了。

 

...

 

大乘經裡面佛常說,「佛不度無緣之人」,我們全心全力在演說,表演,在宣揚,有緣的人就得度。什麼是有緣人?他聽到了他相信,他跟我一樣覺悟,回頭了,真正發願念佛求生,這就得度。這個人不一定我們認識他,很多並不相識,但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都認識,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所以在這個世間還是不捨苦眾生,用什麼方式幫助這些苦難眾生?釋迦牟尼佛做了榜樣給我們看,什麼樣子?四十九年天天演說,每天都在表演,每天都在演講,沒有比這個更殊勝。法布施,《般若經》上講得很好,《金剛經》大家都念過,佛在這部《金剛經》,《金剛經》不長,五千多字,這麼一樁事情佛總說了十多遍,就是「受持讀誦,為人演說」,你看這句在《金剛經》上說了十幾遍。就怕我們忘掉,時時刻刻提醒。受是接受,佛給我們的教訓,我們完全接受,持是保持,不要失掉,那就是天天干。讀誦重要,讀誦是很重要的一門課程,為什麼?讀誦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你要明白這個意思。讀什麼?讀經文、本文,不讀批注,讀本文。批注是求明了經義,讀誦是真修,是修行一種方法,讀經文,一遍一遍讀下去。《無量壽經》不長,念熟了之後,念一遍不需要一個小時,我們可不可以不念佛,我們就用這個?行。

 

你如果每天把《無量壽經》從頭到尾念十遍,念得很熟的人,十遍大概五、六個小時他就念完,不少了,每天真正修行有五、六個小時,為什麼?讀誦不會有妄念。念佛有的時候妄念雜進去,讀經不會有妄念。恭恭敬敬,一心稱念,這是持戒;這十遍下來,五、六個小時,沒有雜念進去,這是修定;念的經字字清楚、了了分明,那是慧。不要去想,就是念下去,沒有念錯,沒有念顛倒,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每天如果說是讀五、六個小時,那你就是五、六個小時修行;要是七、八個小時,就七、八個小時修行,這個方法好。初學讀誦要是困難,我們有讀誦的光盤,你打開電視屏幕放光盤,這個光盤有文字、有聲音,你跟著它讀。快慢速度我們有好幾種,有念得很快的,有念得很慢的,你可以自由選擇,選擇你喜歡的速度。初學讀得比較慢一點,專注,不要分心。讀經的時候最好不接電話,把電話線拔掉,不讓人來打閒岔,你心才能定。你正在讀經的時候,有這個事來找你、那個事來找你,把你功夫全破壞了。遍數念多了,自然就會背,念到完全背得很熟的時候,那就很方便,為什麼?不必看經,你經行也好,無論在什麼時候、什麼場所,你的功課不會間斷。這個方法,在現前這個環境裡面很好用,很方便,這淨宗方法之妙,我們要會用。不要多,你只要用上三個月,味道你就嘗到,然後你就欲罷不能。真的會幫助我們得念佛三昧,會幫助我們開悟。「杜眾惡源」,讀誦經典也是非常好的方法,讀的時候決定不求解釋,就是一直念下去,跟佛號一樣,功德完全相同。大勢至菩薩告訴我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讀誦經典是屬於憶佛,稱念彌陀聖號是念佛。

 

...

 

「又有以行善為人天乘,而輕之者」。真有人把行善這個事情看作什麼?看作生天的。「唐鳥窠禅師以吹布毛示弟子會通,弟子悟入」。鳥窠禅師住在哪裡?杭州西湖,他在樹上搭了個小棚,他就住在樹上,他沒有道場。像鳥一樣,樹上做個窩,大家都叫他做鳥窠禅師。你看,他怎麼樣教他的弟子悟道,這是什麼道?明心見性。他沒有講話,他吹布毛,弟子看到了,懂得他的意思了,能體會、能通達。弟子會通,這個法名就是叫他體會、通達,他真的體會了,真通達了,他悟入了。所以,人悟道的緣分每個人不一樣,不定什麼時候,不定是看到什麼、聽到什麼,或者接觸到什麼,他一下就開悟了。這什麼原因?宗門裡面常講的疑情,有問題,有疑惑,沒有答案。你不能找答案,你一找答案你永遠不會開悟。所以要細心去體會。體會不到,這個問題永遠在,永遠別找的答案,不定遇到什麼機緣的時候豁然大悟。那個急著找答案是什麼心態?心裡很急,急躁,我們今天講心情煩躁,這樣的人他心是浮動的,叫心浮氣躁,他心不是定的,開悟的人心是定的。外國人教人,為什麼?科學,他要講速度,要要求快速。可是東方人求智慧,跟他完全相反,東方人一切都是緩慢,他都在定中,定開智慧。我們看曾國藩的書籍,他的家書、家訓,這非常有名的。他教他的子侄,就是晚輩,行住坐臥都要慢,說話要慢、動作要慢。這裡頭有大道理在,穩重。出大事,愈是嚴重的大事愈要慢,急躁不得。人一急,慌張了,只生煩惱,不生智慧。什麼大事放在面前若無其事,如如不動,他就會處理得恰到好處。快速、馬上,好像很敏捷,那是外國人,中國人看到毛躁,這個人不成器,浮躁,心浮氣躁。

  

  

白居易當時候做杭州太守,就是現在的市長,地方官。到西湖去游玩,看到鳥窠禅師,向禅師請教什麼是佛法?問這個問題,什麼是佛法?禅師回答他八個字,「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白居易聽了哈哈大笑,他說「此二句三歲小兒亦說得」。這有什麼稀奇?三歲小孩都會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鳥窠禅師就接著一句話,「八十老翁行不得」。鳥窠禅師上面還有一句,它這裡省略掉,「三歲小兒雖說得,八十老翁行不得」。所以,「以此二句為淺,吹布毛為深者,白居易也」,這白居易的境界。「以此二句與吹布毛平等無二者,鳥窠禅師也。一迷一悟,何啻天淵。若是圓人,法法皆圓,人天乘即是一佛乘,又何能輕之耶?」迷,就有分別、就有高下、就有染污、就有好惡不同,悟了呢?悟了萬法平等,萬法一如。所以迷悟天壤之別。若是圓人,圓是圓悟,真正覺悟了,覺悟之後他法法圓滿,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法法皆圓。他看什麼?人天乘即是一佛乘,就是佛所說的,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是覺悟的人。而眾生,眾生是一個一個是有差別的,我不是你,你不是他,這是迷,這不是覺悟。覺悟,我們這個經上標示出來的,清淨是覺悟,平等是覺悟,覺是覺悟。清淨平等覺是覺悟,跟清淨平等覺相反的是迷惑顛倒,這個不能不知道。有輕重之分,有善惡之分,有好壞之分,有大小之分,這都是迷;真正悟了,法法平等,法法皆如。法如其性,性如其法,性相一如,性相不二,或者是講到生佛不二,眾生跟佛是一不是二。

 

上一篇:淨空法師:希望把《阿彌陀經》《疏鈔》《要解》再講一遍
下一篇:淨空法師:正確應對災難會得真實之利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