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嘎瑪仁波切:現在很多家庭缺乏愛的心量和智慧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經認為,人們之間的沖突是因為貪嗔癡慢疑等五毒蒙蔽了智商而造成的。人世間最貴重的財富是大愛和慈悲。凡人的愛是從自私開始的,占有欲太強的情緒肯定不能長久,所以最好的方法是要把愛轉化成親情。西方人的說法是因為多巴胺的活躍而讓人產生了強烈的欲望。這種很沖動的強烈欲望也就能延續幾個月,最多也就三年時間。這時,我們需要學會把這種愛培養成親情。因為親情是永遠的,這是依靠。這種依靠,並不單純是“我要需要你、你要依靠我,你是我的財產、我是你的財產,我占有你、你占有我”那麼簡單,這些都是自私的,這種依靠是建立在互相產生尊敬和信任基礎上的無私奉獻。

  兩個人組成一個家庭,一個人占有另一個人一段時間可以,時間長了就會有分歧,或許有一個就會這麼想:我不是你的附屬品,也不是你的戰利品或財產,我不能老聽你的話。兩個人從小在不同的環境、家庭背景下生長,走到一起,怎麼可能沒有分歧和沖突呢?一開始彼此忍耐一點,是因為還有所謂的“愛”在;久而久之,一個人沒辦法忍耐另一個人,沖突就產生了。

  在家裡,如果一個人一輩子都在索取,對方早晚會爆炸的。有的家庭中太太很好,先生就一味地索取,不尊重對方;有的家庭則是反過來的。這種不尊重,遲早會爆發出沖突。這種爆發很特別。有的家庭裡,當年的愛變成親情,有一方會忍,忍了一輩子就會發現,因果業力自然發生效果。一個家庭裡,男的忍辱心很高,女的一直發脾氣的,四五十歲以後就開始變,慢慢地,之前忍著的就有爆發力了,之前憤怒的就開始底氣不足了,最後整個家庭就完全轉過來了。我一直在看這種“笑話”。也有男的老是欺負太太,女的忍氣吞聲,到五六十歲後整個倒過來,到了晚年之後,之前傲氣十足、脾氣很壞的男人就低聲下氣,老太太天天訓著他。我在想,因果業力,以前要等人死了才報,現在很快就能看到。我經常告誡弟子們:先生要對太太好。而太太經常放肆的,我就跟她說:保留自己的福報,不然晚年會受到報應。

  人有時候很傻,對待親人的態度總和對別人不一樣,總這樣想:他是我最親的人,我不願意在他前面掩飾,所以我就把所有的情緒發給他。想想看,對方也是人,不是木頭,你把所有的情緒都發洩給他,他能忍多久?除非他是菩薩,菩薩對眾生永遠都是忍。對方畢竟還是凡夫俗子,隨著你每次對他的發洩,他對你的愛一直在減弱,到最後,原來關系很好的,現在有外遇了,要離婚。有人面對這種情況還想不通,覺得莫名其妙:他之前對我這麼好,為什麼說變就變了呢?他怎麼可以這樣?反過來她還要怪變的這個人。

  其實不外乎是這樣:你欺負他太久,他到了忍無可忍的程度,他也希望找到一個覺得很舒服、有安全感、可以依靠的地方,因為跟你沒有辦法,你只是把他當成一個出氣筒。

  所以,大部分時候,我們對待周圍的人,情緒要有所保留。對待朋友、情侶或家人也是要如此,不能因為對方是我們最親的人,就毫無顧忌地發洩。這是最蠢的做法。

  對自己最親的人應該是什麼樣子呢?有時候可以對其發洩,但還是適當把自己的不良情緒收回來。我經常告誡我的弟子們,兩口子吵架無論吵得有多凶,有些話是千萬不能說的。因為有些話是會傷到對方心靈,會把心碎成一段一段的。既然他是你最親的人,就更不應該用難聽的話去傷害他。人發脾氣的時候可以胡亂罵,可以胡亂說,對方能理解,但應該有個底線的。

  大部分人當他發脾氣時毫無理智,就會對他最親的人說最難聽的話,把對方的傷疤一片片撕裂開,想在親人心上砍多少刀就砍多少刀。這樣在不知不覺中,親情就淡了。這種負面情緒會一直囤積,他不是偉大的修行者,不會自己焚化,時間長了就是一大堆情緒垃圾。到最後,他的爆發力會顯現,那個原來發脾氣的人就會受到懲罰。

  所以,在一個家庭中,彼此要多留一點空間。即使是對自己最親的人也一定要尊重,不能肆無忌憚。

  為什麼我們不跟外面的人發脾氣?在外面,不敢這樣對別人,因為別人會反過來報復自己。為什麼我們要赤裸裸地“砍”自己的親人,要見到骨頭才肯罷手?人有時候意想不到這些,還覺得自己愛他才會這樣“砍”。這是很愚蠢的做法。很多人會這樣做,特別是很多男人,在外面工作辛苦勞累,跟老板和員工都不敢發脾氣,回到家裡,就把怨恨情緒帶回來了。

  西方人在這方面就處理得特別好。在外面不管遇到什麼挫折困難,只要離開了辦公室,辦公室心情就結束了;回到家裡就是他溫暖的港灣,這裡是他充電的地方,是感受親情、友情的地方,他會在這裡充分享受快樂。不管他多累,都會跟家人郊游、散心,過自在的家庭生活,他不會把工作和生活的兩種情緒混淆在一起。而我們多數人經常分不清楚工作跟家庭的關系,把工作經常帶到家裡,把家裡的事情帶到工作中,生活非常亂。

  所以,你如果真的愛對方,這種愛必須是博大的,要從自私、有占有欲的愛變成無私的愛。是要為對方著想、真正為對方付出的那種愛,哪怕有一天真的對方覺得跟你不適合,要離你遠去,你也會很坦然,因為該付出的也付出了,該愛的也愛了,如果對方問心無愧,你就讓他去吧。對自己的另一半,需要這樣的大氣。對孩子也是這樣,當孩子有一天要離你遠去,你也很坦然,因為你對孩子已盡力付出了,對他問心無愧,孩子愛去哪兒你都沒有遺憾了。

  所以,我們要學會讓小愛變成大愛,無論是親情還是友情。付出愛,就需要為對方著想,為大眾著想,延展愛的好辦法就是從親人開始,到我們住的社區,直至愛天下眾生。

  我們行動上能做的有限,但一定要有這樣的心態,避免不甘願的情緒。為什麼這樣說?因為我們占有欲太強的時候,經常不甘願。會這樣想:為什麼你不和我講好話?你以前經常送花給我,為什麼現在不送了?你以前很親切地叫我媽媽,現在你為什麼不叫了?以前你親自幫我煮飯,現在為什麼不煮了?由於這種占有欲的存在,我們希望一件事情能永遠不變。其實,真的有人天天送你花,你也會很快煩的,或者希望改成送鑽石和銀行**更實際點,天天說同一句話,也會覺得很無聊。不論發生什麼事情,我們都要習慣它的變化,在變化中學會為對方的利益著想;只要大家過得快樂了,我們心態上也能夠越來越放得下。這個時候,我們給彼此的壓力就越來越小,壓力小了,自然而然人的凝聚力就強了。有壓力的地方,很多人都是避開的;沒有壓力、很輕松的地方,大家都願意來。

  為什麼大家都喜歡來佛堂呢?你看平常在家裡不做家事、都是當老板的,到了佛堂,願意掃地、擦地、煮飯、洗碗,什麼都願意干。因為在這裡沒有壓力,覺得很輕松,然後大家一起樂呵呵,通過彼此對付出的感恩,親情顯現出了很大的力量。所以,愛的雙方,永遠要記得對方對我們的付出很多,而不要老想“我付出了,你沒有付出”。

  現在很多家庭,先生主外,太太主內。先生去上班,太太每天忙家裡的事情,東忙西忙,收拾得不錯。但先生老覺得“錢都是我掙的,我養著你,你在家裡只是寄生蟲而已”,太太在家裡的付出他覺不出來。太太就認為,自己在家裡忙忙碌碌很辛苦,照顧家人老的小的,從早上一直忙到晚上,“為什麼我就像你的奴隸僕人一樣,你可以每天東逛逛西逛逛的”,也不考慮先生上班工作的辛苦。如果換種思路,各自為對方去想,家裡的氣氛就會不一樣了,怨聲少了,笑聲多了。用感恩的心多想自己得到了什麼,少想還沒得到的。我們每個人不缺愛的能力,缺的是愛的心量和愛的智慧。


  【摘自上師嘎瑪仁波切《用好你的富緣》】

 

上一篇:淨空法師:性即常住真心,全體是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下一篇:啞巴和尚的悲心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