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宏琳法師:《幻住問答》有關會集本疑問的詳細解答(一)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宏琳法師《幻住問答》有關會集本疑問的詳細解答(一)

                                   

時間:二0一二年春 

    地點:九華山幻住茅蓬

              人物: 宏琳法師(下簡稱宏)

                           願海居士(下簡稱願)


:阿彌陀佛!師父您好!這次上山來拜訪師父,有一些佛法上的疑問,請師父答疑解惑。

:答疑解惑不敢當,盡我所知我們共同探討。

:我知道師父參過禅,學過密,現在著力於淨土法門。您曾參學過許多名山巨剎,親近過禅宗前輩大德,又入藏數年,依止過格魯、寧瑪派許多上師,見聞廣博。

:是走過一些地方,也遇到過不少大善知識,但自己根鈍慧淺,老師的東西完全沒學到,只是天南海北旅游觀光一番而已。

:師父謙虛了,這次我想請教師父的問題——特別是淨土方面的問題,是代表一批四眾同修提出的,希望師父慈悲開示!

:你上次寫信來已提出一部分問題,我也專門查找了相關一些資料。

:今天想請教您的問題,最主要的是關於佛經會集本的問題。現在廣為流通的夏蓮居居士五種譯本會集的《無量壽經》,教內有不少反對聲音。許多法師、居士強烈反對會集本,稱佛經不可會集,此經是偽經。更有人引用印光大師的話來反對會集本。請師父開誠布公談一談您對會集本的看法!

:你說的不錯,這些年很多人寫文章批判會集本,前幾年我還看到過反對會集本的文章編成的文集,裡面有不少有名的法師撰文,反對這個本子。有的文章言辭激烈,發展到人身攻擊,一些佛教雜志也刊登過類似文章。

:現在很多大寺院都在印康僧铠本《無量壽經》,實際上也是在抵制會集本。最近有一部書流通很廣,叫做《印光大師全集淨土法要》,是一位法師摘錄《印光大師全集》中的法語編輯而成的。此書中專立一篇《經法疑偽篇》,引用印光大師的話反對佛經會集。篇中的小標題是編者加上去的,如《不可會集佛經》、《會集佛經事實大錯》、《不可改經》等等。此書現在印贈的特別多,很多人看後對會集本佛經產生疑慮,對在大量流通的會集本《無量壽經》不知是讀好還是不讀好,無所適從。請您一定對會集佛經的事情有一個明確的開示,弟子對此也有很大疑問,這個心結已經很久了。

:這個問題問我的人也不少,你講的《淨土法要》我也看過,現在我這裡也有這部書。用淨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師的話來反對會集本,影響就很大。其中的《經法疑偽篇》我仔細讀過,我們可以對其中的內容逐一研究。咱們先談談會集佛經的事:現在許多人都說佛經不能會集,會集的佛經是偽經,甚至是魔說,必須打倒。但歷史上確實早就存在會集本的佛經了,會集經典的事可不是近代才出現的。

:您是指王龍舒會集的《大阿彌陀經》嗎?

:不,那就太晚了,王是宋朝人,會集的佛經出現比這早得多,而且數量還不少,咱們慢慢細說。你知道漢傳佛教中天台宗和華嚴宗是及其重要的兩大宗派,後世講經的法師,這兩宗一般都要知道。天台宗所講傳的佛經就有一部是會集本。

:您指的是……

:南本《大涅槃經》。

:弟子不太了解。弟子以前只聽說天台宗專講《法華經》。

:天台宗重視三經一論的學習。三經是《法華經》、《大品般若經》和《大涅槃經》,一論是《大智度論》。天台的祖師說:本宗以《法華》為宗髓,以《智論》為指南,以《大經》為扶疏,以《大品》為觀法。這裡說的《大經》就是《大涅槃經》。

:您講南本是怎麼回事?

:研究過《大涅槃經》的人知道:《涅槃》分南本、北本。北本是東晉時代北涼昙無谶法師譯的四十卷本,這個本子譯的早些。後來傳到江南,當時是南朝劉宋政權,著名高僧羅門十哲之一的慧嚴法師,認為此經初學不易讀,於是和師弟慧觀法師,還有當時著名文人謝靈運一起對北本進行了重修。《大涅槃經》那時已不止一個譯本,除了北本,還有六卷本,二十卷本等。六卷本是法顯法師從印度帶回來,由一位印度高僧佛陀跋多羅,就是覺賢三藏譯出,修訂南本就參考這個本子。這部南本會集量不算大,主要是參照六卷本對品目重新細分,北本是四十卷十三品,修訂後是三十六卷二十五品,但文字上還是有改動,並且部分引用了六卷本的文字。這個南本可以說是由兩種譯本修訂會集而成的。

:哦!原來是這樣,以前沒聽說過呀!

:現在研習《大涅槃經》的人很少了,對此很多法師也都不清楚。

:您講這個會集的本子後世認可了?

:是的,天台宗祖師講經就用這一本。這個南本一直收在大藏經中,你查《龍藏》就有!古時候修藏經有第一流的大德高僧把關,他們要對後世負責的。十多年前我還見過單行本的南本《大涅槃經》,應該印了不少。

:這個本子文字上,會集者還是有改動?

:是的。你看夏蓮居會集本是五種譯本會集,但他全取五譯中的文句,一字未改。這個南本是兩種譯本會集,不過文字有改動,但後世還是認可流通了。

:這個本子有一千多年了吧?

:應該超過一千五百年了。

:有人反對嗎?

:沒聽說過,倒是有頂級的大德,用這個本子:天台宗五祖章安灌頂大師著《大涅槃經疏》就用這個南本;之後天台宗的荊溪湛然大師、孤山智圓大師注經也都延用南本,可見祖師們認可。後世台宗再有講《涅槃》的,一般就多依南本了。民國三年天台宗巨擘谛閒老法師倡印此經,囑《印光法師文鈔》編者徐蔚如居士校定刊印。

:這麼說來南本的影響在北本之上了,可一般信眾好像對此並不太了解的。

:你說的不錯,對南本《大涅槃經》知道的人可能比較少,但還有一部會集的佛經,可以說在佛門內家喻戶曉,每天不知多少人在念。

:您說的是哪一部?

:《藥師經》。

:《藥師經》?

:正是。

:不會吧?這部經大家太熟悉了,怎麼會是會集的,不是玄奘大師譯的嗎?

:《藥師經》有五種譯本,有一種失傳了。現在四眾都在念的這個流通本《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是用三種譯本會集成的。你查查《龍藏》,裡面玄奘大師譯的《藥師經》,比今天流通本的短,現在的流通本是用玄奘大師的譯本為基礎,合東晉一位帛屍梨密多羅三藏的譯本《佛說灌頂拔除過罪生死得度經》,還有義淨三藏的《藥師七佛本願功德經》三家譯本會集成的。玄奘大師的譯本是沒有八大菩薩名號的,也沒有釋尊說藥師咒一段的。

:完全不知道,第一次聽您說。

:以前我誦《藥師經》覺得很奇怪,經文一開始說:曼殊師利法王子… …”而到後面說:臨命終時,有八大菩薩,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 …”這個叫人納悶:曼殊師利文殊師利不是一個名字的不同音譯嗎?怎麼會在一部經中同時出現不同譯法?後來才知道八大菩薩名號是從帛屍梨密多羅三藏的本子中拿出來會集上去的,為了尊重前譯又不能改字,所以如此。再有《藥師咒》,寺院上早課《十小咒》裡就有,每天都念的。這個咒玄奘大師譯本中是沒有的,從《藥師七佛經》中摘出來的。說咒一段前後文字有四百多字,是從義淨本中會集上去的。

:經文前面沒有說明呀?

:就是。像夏蓮居會集本,前面標明了是用哪幾家譯本會集的,特別聲明了是會集本;南本《大涅槃經》前面注明了慧嚴、慧觀同謝靈運再治;清朝魏源會集的《無量壽經》連哪一段是取自哪個譯本都標注了。現在流通本《藥師經》一般都沒有說明的,是誰會集的也不清楚,所以念的人多,可不知道自己念的是會集本。

:師父您是怎麼知道的呢?

:有一種民國初年版本,經文前有一篇序文,我有這個本子,在架子上【指向書架,問者起身去拿】,你看序文是印光大師寫的,把詳細情況都說清楚了。

:【讀序文】“… …此經系唐玄奘譯,文理暢順,而八菩薩名,與說咒一段二皆阙如。東晉帛屍梨蜜所譯之《大灌頂神咒經第十二灌頂章句拔除過罪生死得度經》有八菩薩名;唐義淨所譯之《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有說咒一段文,凡四百二十八字。三經實本一經,以流通已久,致貝葉脫簡,各據所得之梵本以譯耳。而藥師如來拯拔初機,咒力居多,以故前人取帛屍譯本八大菩薩名,義淨本說咒一段添之,令文義周足。而藥師如來救度眾生之心亦無遺憾,亦如《法華》之《普門品》重頌、《華嚴》之《普賢行願品》,合之則稱悅佛心,離之則有阙化導。況此經此咒,舉世受持,若不添入,則誦經者不蒙密咒利益,持咒者不知出自何經。前人此舉,可謂契理契機… …”沒想到這麼常見的《藥師經》竟然是會集本,而且是印光大師作序倡印的!

:是的,印光大師給會集本作序,這篇序文應該也收錄在《印光大師全集》中。

:這麼說印光大師認為契理契機的會集是可以的。這篇文中還提到《普門品》重頌又是怎麼一回事?

:你現在讀《普門品》,後面不是有偈頌嗎?世尊妙相具,我今重問彼… …”一直到福聚海無量,是故應頂禮

:是的,《普門品》我比較熟悉。

:這段一百多句的偈頌,不是羅什大師原譯,是後人添上去的,在南北朝的時候吧。

:那《普門品》也是會集本了?

:可以叫補譯會集。《普門品》出自《法華經》,現在我們讀鸠摩羅什大師譯的《法華經》,其中的《普門品》重頌,還有第十二品《提婆達多品》,都不是羅什大師譯的,是後來的法師補譯後添上去的。

:這麼說《法華經》也是補譯的會集本了?

:可以說是。今天讀《法華》的人很多都不知道,因為會集得太早,隋朝之前就完成了。說到《法華》,藏中有三種譯本,最早一種叫《正法華經》,是西晉竺法護譯的;之後是羅什大師譯的《妙法蓮華經》;再後來是一部經過了補譯、修改、編輯的一個會集本《添品妙法蓮華經》,簡稱《添品法華》。

:這個本子和羅什大師譯本出入大嗎?

:有出入,但大體上文字、結構還是以羅什本為基礎。羅什本所缺的部分,補譯後加上去了。包括前面講的《普門品》重頌、《提婆達多品》,還有如《藥草喻品》未譯部分等等,而且品次也重新調整,文字也有改動。總之,這一本經過了移品、添文、改言。具體情形你查《大藏經》中《添品法華經》前面一篇序,都說清楚了。

:這個工作是誰做的?

:是隋時阇那崛多和達摩笈多兩位三藏法師完成的。

:您提到的這些會集,以前確實不知道。不過這幾種會集本:南本《大涅槃經》主要是重新分品,文字會集量不大,也只用了兩種譯本;《藥師經》用了三個譯本,但只會集了四百多字;《普門品》乃至《添品法華》,也可以稱作補譯修訂本。上述這幾種會集本和後世《無量壽經》的會集相比,可能有人認為還不盡相同:王龍舒用了四種譯本,魏源和夏蓮居用了五種譯本,而且不是單單將某一本缺失的部分補上那麼簡單,而是將各譯本中的大段文字融合成一部經。這種規模、形式的會集,還是肇始自王龍舒吧?

:也不是的,這種形式的會集本出現也很早,而且數量還不少呢。

:您是說還有其他的會集本? 

:是的,我查閱了大量佛典文獻,這樣用幾種不同譯本大段文字會集成一本,古來就有,叫做合經,現在我們稱為會集了,是一個意思。《龍藏》裡有一部《合部金光明經》,就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會集本!

:您介紹一下《合部金光明經》。

:這部經是隋朝時大興善寺寶貴法師,還有剛才提到的阇那崛多三藏------他們以《金光明經》梵本不全、諸譯參差,因此用四種《金光明經》譯本會集成的,一共八卷二十四品。昙無谶本、耶捨崛多本、真谛本,再加上阇那崛多三藏自己的譯本合成一部經。

:收入藏中,看來後世大德高僧們也認可了。

:我在藏中查閱《合部金光明經》時,看到此經前有一篇序文,是一位叫彥琮的法師寫的。這位法師很了不起,是隋朝一位翻經大德,在道宣律師的《續高僧傳》中有他的傳,他當時頗受隋朝皇帝的禮遇。彥琮法師參與了《合部金光明經》的會集工作,而且他在這篇序文中又提到三種當時存世的會集本:他提到西晉時支愍度法師,用五種《首楞嚴經》譯本,會集成一部八卷的經,《首楞嚴經》不是後來的《楞嚴經》,《楞嚴經》到唐代才傳來的,這裡注意要區別;支愍度法師還用三種《維摩诘經》譯本,會集成一本,五卷;又提到當時,也就是隋朝了,一位僧就法師用四種《大集經》的本子合成一部,有六十卷之多。彥琮法師對這些會集本很贊許,你可以去藏中查原文,他認為這些會集是有很大價值的,我記得他最後說:願此法燈傳之永劫

:有這麼多會集本,這些本子都傳到現在嗎?

:《合部金光明經》入了藏,但流通不廣,大概是因為到了唐朝,義淨法師從印度又取回一個完整的梵本譯出,就是《金光明最勝王經》。另外三種在《龍藏》中我沒找到,其他版本藏經有沒有不清楚,我沒條件去查。也可能失傳了,時間太早,很多古本經今天都失傳了,《無量壽經》十二種譯本,只傳下五種,這種例子太多了。不過有一部有名的佛教文獻,僧佑法師的《出三藏記集》,這是一部專門收錄和譯經相關資料的文集,非常有價值。此書的卷七、卷八中分別收錄了支愍度法師寫的《合首楞嚴記》、《合維摩經序》。你看看這兩篇文字就知道支愍度法師會集經典的本懷:這兩部經都很重要,可是譯本太多,又都不全吶!所幸這兩部經後來都得到鸠摩羅什大師重譯,這可能是支法師兩種會集本不傳的原因吧。很有因緣,我由這兩篇文為線索,發現了中國最早開始會集佛經的祖師。

:是那一位?

:是三國時的支謙大譯師,他不是出家人,是居士。我查閱了不少佛教史料,才知道支謙譯師是早期佛典翻譯的重要人物,他一生翻譯了數十部經典。《無量壽經》五種譯本之一,就是他翻譯的。他父親是西域大月支國人,後來移民到中原的,他出生在河南。支謙居士是中國佛經翻譯史上意譯派的開山之祖,他提倡根據中國人的習慣對經典文字加以修訂,譯得太直了,中國人不好懂。他譯經文辭比前人華麗優美很多。例如他把前人譯的《道行般若經》重譯,改名《大明度無極經》。大明度般若的意譯,無極就是他自行添加的了,用來形容大明度之廣大無邊,這部經現在藏中也有。他曾會集過一部《微密持經》。根據《出三藏記集》卷七中《合微密持經記》記載:支謙譯師將自譯的《佛說無量門微密持經》、前人譯的《佛說阿難陀目佉尼诃離陀鄰尼經》、《無端底總持經》三部經合成一本《微密持經》,這應該是最早的會集本佛經了。這一本後來可能沒傳下來,也應該是後來的譯師包括覺賢三藏又多次重譯了該經之故吧。我查到此經譯本在藏中甚多,支謙譯師原譯本《佛說無量門微密持經》倒是還在。支謙譯師三國時住在吳國,孫權對他十分禮敬,拜他為博士,請他輔導東宮。支謙譯師對早期的佛典翻譯貢獻巨大,鸠摩羅什大師譯《維摩诘經》好幾處原封不動用了他的譯文。現在有人說居士不能會集佛經,殊不知歷史上最早會集佛經的就是居士,他所翻譯的許多部經典至今保留在藏中。

:原來第一部會集本佛經是出自居士之手。

:支謙居士,支愍度法師他們合經的事跡,在一些佛教史,佛經翻譯史中有記載,世間的學者們,他們比佛教徒研究的更清楚,比如陳寅恪寫過《支愍度學說考》。他們深知經典會集之難,反而很佩服,這可能出乎了很多佛門弟子的意料,我自己也沒想到。

:今天反對《無量壽經》會集本的人說絕對不能會集佛經會集的佛經是偽經,看來是囿於見聞,有失公允了。

:偽經和會集之經,根本就是兩回事。會集佛經是應該注明的,這一本是那些譯本由誰來會集的。偽經則完全是向壁虛構、無中生有杜撰出來的。假托佛說,某譯師譯出的,這種偽經古來確實存在,數量還不少,古德有《偽經錄》等書,專記載這些。古時的偽經,像南北朝時有《薩婆若陀眷屬莊嚴經》,還有什麼《首羅比丘見月光童子經》,說什麼三千大眾在蓬萊山下,這都不像話!這類經古時不少,古德們在著作裡都盡量記錄,恐贻誤後人。今天也有流通的偽經,像《父母恩重難報經》,假托羅什大師翻譯,蓮池大師明確提出是偽造的,然而這部偽經內容不錯,有裨於世道人心,所以還在流通。有一類經因懷疑是偽經,但查無實據,叫疑經。偽經和疑經,通稱疑偽經,疑偽經是不宜流通的。

:哦,原來疑偽經和會集的經典完全是兩個概念,那麼用《經法疑偽篇》做標題反對會集本,本身就文不對題呀!

:有一部分經是通過扶乩或感應得來的,這類經古德也目為疑偽經。像《禅宗秘密了義經》出自乩壇;《高王觀音經》、《大明仁孝皇後夢感經》出於感應。《夢感經》清初入藏了,乾隆後又撤去,怕開不好的先例。印光大師評此經其義理利益,皆不思議。內容真好,但不能開這個先例,把感應得來的經放入藏中。《禅宗秘密了義經》,是乩壇中得來的,是將《華嚴》、《法華》、《楞嚴》、《圓覺》諸經之文合古德的語錄編纂而成的,也是個會集本,這種會集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印光大師評論此經態度卻很特別:你知道印光大師評論人事物,有時說話很不客氣的,一點情面不留的。可是對此經,他話中卻沒有什麼激烈言辭,他說:大通家看之故有益,不具眼者,謂此經乩壇中出,恐其肇杜撰之端耳。如果乩壇中再出別的經,都當成佛經,就亂了,內容好也不能開先例。

:印光大師說大通家看之固有益,看來也沒有全面否定,但乩壇裡出的經,還是不能流通。

:大德祖師們不輕易講話的,說出的話還要會聽才行,聽不明白也很麻煩的。印光大師遇到這本書,看後燒掉了。

:您講了好幾種會集的佛經,又談了會集本和疑偽經的區別,我覺得會集這些經典並不是無事生事,是因為梵本不全,諸譯參差,古德們不得已才為之。

:對了!你說不得已才為之,這就說到點子上了!梵本殘缺是沒辦法的事情。古時候經書從印度取來,人背馬馱,那真難呀!義淨三藏不是有詩嗎?

          晉宋齊梁唐代間,高僧求法離長安。

          去者成百歸無十,後者不知前者難。

          遠路碧天唯冷結,砂河遮日力疲殚。

          後者如未谙斯旨,往往將經容易看。

真難!一路艱難險阻,長途跋涉,經頁錯亂遺失是難免的。經文傳抄過程中,也有抄漏抄錯的。印度的貝葉經,是一頁一頁分開的,不是像今天裝訂成一本的,你去西藏,那邊的經書現在還是長條一頁一頁的,如果遠行,很容易丟頁的。有些經可能在印度或西域那邊梵本就已經不全了。像《梵網經》、《楞嚴經》,包括《華嚴》都是梵本不全,沒譯完整。《梵網經》據說有一百二十卷,六十一品,只有一品來華,這是很遺憾的事。歷史上很多經典經過了多次翻譯,每次翻譯所依梵本都不一樣,譯師的風格又不盡相同,結果每個本子差異很大。像《法華經》有三個譯本,還好。《無量壽經》不得了,十二種本子,傳下來五種,而且差別極大,依哪種為是呢?會集本佛經之所以會出現,一是譯本多;二是諸譯本差異太大;三是這些多種譯本的佛經對學佛修行是非常重要的指導性經典,必須有一個文理圓滿的本子流通後世,不令後人因譯本的差別產生歧義,走錯路。古德合經,真是用心良苦,而且態度極端負責,一字一句絕不敢大意,完成後還要得到教內有真修實證的大德們的印可,才敢流通。

:您說得對,會集經典是很嚴謹的事,後人如果輕易效仿,那也很麻煩。

:我在這也得特別強調:會集佛經不是輕易能做的!其間的因果責任是負不起。離經一字便同魔說,下錯一轉語,墮五百世野狐身。你沒契入佛之知見,這個工作可做不來。像慧嚴法師會集《大涅槃經》,《高僧傳》中有一段值得深思的記載:大師修南本後,流通很廣。一天大師夢到護法神對他說:經文豈能輕易更改!大師醒後想把經收回,當時又有高人指點,說這是警示後人不能輕易改經,不是說你的,大師才放心。晚上護法神又示現,說:君以弘經之力,必當見佛。這段公案記載在《高僧傳》卷七,慧嚴法師傳中,我記得很清楚。這個記載很有深義。慧嚴法師是鸠摩羅什大師門下十大弟子之一,那真是第一流的法師。

:如您所講的南本《大涅槃經》,包括今天四眾都在念的《藥師經》、《法華經》,都是會集後得以弘傳的,古德們功不唐捐。

:不錯,古德前賢,他們真有智慧,真有慈悲心,真對眾生負責。為了讓後世有好的教材,好的課本,他們不辭辛苦去合經,希望通過他們的會集使後人不走彎路,能夠深解經義,洞徹佛心。他們沒有障礙,他們是明白人,後人不行呀!

:那麼會集《無量壽經》,初衷也是如此了?

:你說得很對!咱們多次講到了,《無量壽經》有五譯,後世念哪本好呢?五個本子瑕瑜互見,差別很大。彌陀因地發願,兩種本是四十八願,兩種是二十四願,還有一種三十六願,哪個對?寺院每天晚課唱贊佛偈四十八願度眾生,沒有唱三十六願度眾生的,可就是有三十六願的經文。

:好像文字上,有的本子也比較難讀。

:是的,你了解中國譯經歷史就知道:從東晉到唐,是佛經翻譯的鼎盛期。東晉之前,應該叫逐步成熟期。早期譯的經,很多都是文辭晦澀難懂。《無量壽經》其中三種譯本:一種漢譯,一種魏譯,一種吳譯,都是西晉之前的譯本,那時譯經,前人可借鑒的經驗較少,所以文字上遠比不上羅什大師及之後特別是唐時的譯師文筆那樣流暢自然。你讀漢譯《無量清淨平等覺經》,有時真不知說的是什麼。唐宋兩譯文字上好多了,內容又缺了,三十六願就是宋譯。這樣重要的經典,竟然沒有一個圓滿的本子,實在是教中一大憾事!眾生福薄啊!

:會集《無量壽經》這件事,也是隨著淨土法門的興盛,必然要做的一件工作吧?

:不錯不錯,非常必要,這裡面有大因緣。宋元以降,淨土法門不斷興盛:北宋開始很多禅門尊宿,都提倡念佛修淨業。比如天衣義懷禅師、圓照宗本禅師、慈受懷深禅師、真歇清了禅師等等,都是宗門下第一等的大禅師。宋朝的宰相王旦、文彥博都結社念佛。名臣楊傑本來參禅,後來也修淨土,有祖師大德和官員士大夫倡導,所以淨土法門在民間發展特別快,到明清就更不得了了。淨土法門三根普被,利頓全收,尤其是今天這個時代,科技發達,物欲橫流,眾生煩惱熾盛,心思散亂,修行退緣多。想修止觀得禅定,談何容易!密法也要觀想啊!而且寂靜的道場,今天也太難找了,名山大寺都變成旅游景點,到哪裡去修?今天的四眾弟子,特別是在家眾,靠淨土法門得度是誰也改變不了的事實!這在《大集經》等經典上也有授記的。淨土興盛,可以說是時代決定的。如今有禅宗的法師說:念阿彌陀佛是末法的象征,倡導大家念佛修淨土,是讓末法提前到來。這樣講是把因果關系搞顛倒了。末法是怎麼來的?科技發展呀!物欲呀!人類都生活在機器之中,本有的靈性就閉塞住了,這個道理,中國古人懂得。你看莊子聽說有人發明了一種高效率的水車吧,還是什麼。別人都高興,他發愁——人心愈來愈機巧了。所以中國古時候認為高科技是奇技YIN巧,有礙世道人心,不提倡。西方人崇尚科學,科學家地位很高,他們的思想在主導今天的世界。你一天手機接多少次?就一個手機,你清凈心就沒了,不要說網絡,電視,報章雜志帶來的染污了。古人哪有這些?所以末法是人末,法沒有末。法就在這裡,古人修得成就,今人修不成就——心太散亂,染污太重了。今天的人比三十年前,五十年前都比不了,可是誰能阻止得了科技的發展?人要追求享受,追求方便快捷,學佛修道都想要速成的,你看這怎麼好?因此說念佛造成了末法,這話太不公道了!物質太發達了,誘惑太大,人心極不清淨。除淨土外其他法門,眾生修不上去呀!斷惑證真對今天的人來說有如登天一樣難。又簡捷,又方便,好下手的只有淨土持名念佛。佛菩薩是應病與藥,中醫講寒症用熱藥,熱症用寒藥,藥不分好壞的,要看病人的症候。今天提倡淨宗,教大家修念佛法門,就是這麼來的,絕不是說其他法門不好。現今有些文化程度高的,喜歡禅宗,喜歡密宗,對外也倡導這些法門,不提倡淨土。他們本人是不是禅宗、密宗的根器,這個我們不敢妄議,但聽他們弘法的四眾弟子,是不是這樣的根器呢?我出家是在一個農村的小寺院,那裡多數居士文化程度不高,不少老居士連字也不認識,給他們講禅講密,他們如何聽得懂?可一講淨土,一講極樂世界的殊勝莊嚴,他們就歡喜,特別想去。我說的是我出家的地方,我不敢說全國各地的信眾都像我們那一樣,但現在這個時代到底哪類根性的學佛人多,咱們也可以去留心觀察。對於這個時代的大眾,要講讓他們聽得懂,能夠歡喜信受的法門。佛菩薩都是老師,老師一定照顧大多數學生的。我們在學校上學時,老師一定讓大多數學生聽懂,跟上進度,不會只照顧幾個尖子優等生。尖子學生一個班就幾個,可以在課外開提高班。大多數學生,要講通俗易懂的課,讓他們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個道理沒錯吧?

:觀機逗教是吧?

:是是。佛菩薩度一個人,觀一個人的機;度一個時代的眾生,觀一個時代眾生的機。宋元明清的祖師大德,大力闡揚淨宗,就是觀到淨土法門當機了。既然淨土教當機,就必須有一個好的《無量壽經》本子,因為這部經是淨宗根本經典。印光大師說若論法門緣起,宜以《無量壽經》為首,五個譯本都讀都學,在今天一般信眾根本做不到。《阿彌陀經》非常殊勝,但文字還是簡略了,現代人要和他們說詳細一點,他才有信心,才知道怎麼做。不把彌陀本願、極樂莊嚴、往生正因及世間的煩惱痛苦講清楚,眾生就不容易生信發願,更談不到去行了。智者見經題,便知一切義,古人真有這樣的,今人不行,今人要掰開揉碎給他說才行,但太長了又不行,沒時間讀。現代人用的淨宗課本一個小時左右誦完比較合適。

願:夏蓮居居士的會集本正是這樣,念得很熟用不了一個小時,文字非常順暢優美,琅琅上口。不像有的譯本那麼艱澀聱牙。

宏:王龍舒第一次會集《無量壽經》,用了四種譯本,唐譯《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他沒看到,而且擅自增加經文,改變經義,不算圓滿。雖然如此,他的本子還是流通很廣,並且入了藏。從南宋到明後期,寺院都讀這一本,直到蓮池大師之前並沒有哪位高僧大德出來反對。清朝修《龍藏》,還是收入了這一本。

:因為蓮池大師批評了這個本子,之後教內就不怎麼流通了,是這樣吧?

:蓮池大師說王本抄前著後去取未盡。清朝彭際清也批評王本凌亂乖舛、不合圓旨。可是蓮池大師著《彌陀經疏鈔》,其中引證《無量壽經》的部分,很多還是取自王本。幽溪傳燈大師撰《彌陀經圓中鈔》,則專取王本之文。以上二種著作加上蕅益大師的《要解》,並稱《阿彌陀經》三大注解,後來學《彌陀經》的人都要參考學習的。

願:印光大師對王本也有批評?

宏:印光大師說王龍舒死執三輩即是九品,此是錯誤根本,《無量壽經》原有三輩往生都要發菩提心的講法,王本中唯獨中輩提到了發菩提心,上輩沒提,下輩說不發,這和經義有違。其實他是參照了《觀無量壽經》九品往生的說法,把《無量壽經》三輩往生,和《觀經》九品往生套在一塊講了。他認定下輩往生就是下三品往生,下三品往生《觀經》字面上沒提到要發菩提心,所以他的本子裡下輩往生也不發了。印光大師對此不滿意,認為三輩往生都必須發菩提心,批評龍舒死執三輩即九品,又說既有《無量壽經》,何無事生事

:這句話我聽的很多,好多反對會集本的人,單把這一句摘出來,解釋說印祖說的既然已有康僧铠本《無量壽經》,干嘛還搞個會集本,這是無事生事

:【笑】這是斷章取義,郢書燕說了。印祖說既有《無量壽經》三輩說了,你為什麼又把《觀經》的九品說拿過來,這是無事生事。是這個意思,得把上下文看全了,這段文字在《文鈔》中《復王子立居士書》第二中。

:王龍舒最後是站著往生的,也很不簡單。

:何止不簡單!你拿那本《龍舒淨土文》來。【問者於書架上找到,遞上】你看……前面第一篇是蓮池大師給他作的傳,大師說:龍舒勸修西方,最為激切懇到,非徒言之,亦允蹈之,至於臨終之際,殊勝奇特,照耀千古。嗚呼,豈非淨土聖賢,入廛垂手者耶?最後一句意思是說:難道是西方淨土再來的佛菩薩,應化到娑婆世界接引眾生的嗎?你若只看到蓮池大師對龍舒的批評,那就片面了。你再看後面有彭際清作的《王虛中傳》的節錄,虛中是王龍舒的字,他名日休,號是龍舒居士,龍舒是地名,王的家鄉。彭說:虛中嘗以《無量壽經》稱贊西方,義蘊深廣,而自漢迄宋,譯文晦塞,罕中倫節,致我佛說經之旨不白,乃禱於觀世音,會四本而譯之,三年乃成,厘為五十六分。文辭爾雅,條理燦然,遂得大興。這裡講王會集經文的緣起經過。你覺得很奇怪嗎?彭二林不是批評王本凌亂乖舛,不合圓旨嗎?這裡又說文辭爾雅,條理燦然,這是什麼道理,古人的話怎麼會呀?再後面是印光大師親自寫的《重刻龍舒淨土文題詞並序》,文中說:當南宋時吾宗先德有龍舒居士,名日休,字虛中者,乘願再來,以身說法,雖在塵俗,不納妻室,雖入國學,不履仕途,發揮儒佛之正宗,教授具信之子弟。黑紙白字都說明白了,王龍舒是乘願再來的。印光大師一生最不輕易肯人,都這樣講了,你想想再來的菩薩,會做贻誤眾生的事嗎?會做無意義的事嗎?會集《無量壽經》這件事沒有大因緣在嗎?有人光看到大師好像批評了龍舒,怎麼不把這一段拿出來講講?批評的話出自書信,肯定的話出自正式的文章。有人說會集佛經者就是破滅佛法的罪魁,那麼說龍舒是乘願再來的印祖又是什麼?學祖師的東西要學圓學透,隨便摘幾句祖師的話就安個標題,那是個人的意思,不是祖師的意思。印光大師對淨土生信,就是因為讀了《龍舒淨土文》。

:王本之後,清朝彭際清又刪定了一個本子?

:是的,他根據魏譯刪節而成的,不是會集本,其他譯本中的精妙之處,就沒辦法保存了。

:再後來就是魏源會集的那本了?

:對,魏默深晚年會集的,時間是鹹豐初年,會集後不久,他就西去了。他用了五個譯本,唐譯他加上去了。他這一本會集好,也流行一時,而且得到了近代一位重量級的佛門大德的肯定。

:哪一位?

:楊仁山老居士。

:創辦金陵刻經處的楊仁山老居士?

:沒錯,楊仁老,熟悉佛教史的人曉得他在近代佛教中的地位。有人稱他是近代佛學復興之父。他創辦金陵刻經處,祗洹精捨,刻經弘法四十余年,門人弟子遍布海內。他生前親手校訂過數千卷經書,而且收集了大量流失在海外的佛門典籍,直到今天,金陵刻經處還在大量刻印經書。楊仁老辦佛學講堂,谛閒老法師幫他忙,包括太虛大師,章太炎、譚嗣同、高鶴年、梅光羲、謝無量、歐陽漸等,都出自楊仁老門下。虛雲老和尚年譜中記載:虛老五十多歲在南京時,經常和楊仁老討論佛法。近代華嚴宗高僧月霞法師,也是了不起的禅宗大德,天寧寺冶開老和尚的法子,見楊仁老都頂禮的。人家問他:你是比丘,怎麼給居士頂禮?他說:你不知道,那是法身大士再來呀!楊仁老創立金陵刻經處,印的第一部經就是魏默深輯的《淨土四經》,其中的《無量壽經》,就是魏的會集本。

:楊仁山老居士肯定這一本?

:對,金陵刻經處版的《淨土四經》,我還真有一本,是一九八一年吧,依老版重印的,就是這個線裝本。【回身自案頭拿起,打開】這一本前面是重印此經的緣起略記,趙樸老作的,文中提出:近世佛教昌明,義學振興,居士之功居首。這是對楊仁老極大的贊歎和肯定。往後翻,最後楊仁老有一篇跋文,文中說:此本為邵陽魏公默深所輯,魏公經世之學,人所共知,而不知其本源心地,淨業圓成,乃由體起用也。世緣將盡,心切利人,遂取《無量壽經》參會數譯,刪繁就簡,訂為善本。楊仁老倡印這個本子,當時影響就大了。

:魏默深這一本,印光大師不是也批評了嗎?

:大師確實批評了。魏默深本欲救王龍舒之失,可結果又蹈王之故轍。他自己說他這一本無一字不有來歷,其實還是加了他自己的話,五個譯本都沒有的,他自己添上的。印光大師對此不滿意,認為他學識比不上王龍舒——畢竟魏公一生是走仕途的,他大半生精力在研究儒家經濟之學,探尋強國富民之道。那句有名的師夷長技以制夷不是他說的嗎?他沒有像王龍舒那樣一生不做官,專一佛法。印光大師說他的會集膽大心粗,不足為訓。這個批評就很不客氣:王龍舒還有失誤,你比不上王的學識,會集的更不行了。魏默深這一本,剛會集好,他沒來得及再校就走了,底本交給他的朋友周某,朋友幫他校刊印行的。他朋友在這部經前有一篇序,說其對原本進行了改動,至於改了多少,哪些文句是他改的,他也沒交代清楚。之後周某改的本子,又再次被人改了,這個咱們待會再細說。

:魏本之後,就是今天流通海內外的夏蓮居會集本了。

:是的,印祖批評了魏本,大家都知道魏本還存在問題,沒有人讀了,於是才引出夏本。夏蓮居居士掩關數載,十易其稿,融五譯之精華成一冊,所用文句全取自五譯,未敢擅增一文一字。這個本子在抗戰勝利後,流通很廣,四眾歡喜。很多大德對此本贊歎弘揚。

:我只知道這個本子,後來在國內弘揚的是夏老弟子黃念祖居士;海外弘揚的是淨空法師,還有其他大德弘揚嗎?

:有的,此經方出時,律宗大德慈舟老法師就給此經做了科判,並在濟南開講。慈舟老法師精研《華嚴》和戒律,參過禅學過教,追隨月霞法師多年。虛雲老和尚在鼓山辦法界學院,請他主持教務;倓虛老法師請他在青島湛山寺講比丘戒。這位老法師一生持戒精嚴,通宗通教,在彌陀聖誕那天往生的,荼毗後五色捨利有數千粒,是近代一位不可多得的高僧。佛門中有南弘一,北慈舟的說法。台灣的忏雲長老,就是慈老的弟子。

:忏公上人那也是有名的高僧呀!

:另有一位禅宗大德慧明老法師,也是夏蓮老的皈依師,持此經在佛前照像,以資印證,這相片你也見過吧?此慧明法師,是安徽安慶地藏庵的慧明法師,不是杭州靈隱寺方丈慧明法師。杭州的慧明法師三十年代初就圓寂了,這時夏蓮老的會集本還沒問世呢!兩位慧明法師都是高僧。杭州的慧明法師,台灣樂觀法師——寫《金山活佛傳》的那位,給他寫過一篇傳。有人反對夏公會集本,用心良苦的找到一句印光法師評靈隱寺慧明法師的話。印光大師在信中曾對一位居士說不必去靈隱聽經,因為慧明法師喜歡援引宗門公案,”初學佛人茫無所從。其實此話是針對那位居士說的,印光大師也並沒有否認慧老法師的境界。你讀讀樂觀法師寫的傳記就知道,慧老法師是真正了不起的大德。這封信後面大師還對這位居士說不要去普陀,不要去谛閒法師處。這是叫他安心修行,哪裡是批評慧明法師!這一段出自給戚智周的信。找到這一段話,便如獲至寶,當成會集本是偽經的佐證,也難為某些人的用心了——此慧明非彼慧明,印證會集本的是安徽的另一位慧明法師。這位老法師也是宗說兼通的大德,一生性格剛正,從不用佛法做人情。他認為夏公這個本子是古今第一善本。

:原來如此,反對會集本的《淨土法要·經法疑偽篇》就摘錄了印光大師這段話,今天不是師父澄清,以訛傳訛,將來誤會就大了。

:夏公會本,還得到當時一些大德如密宗超一法師、北京極樂庵主持妙禅老和尚、淨土宗祖庭山西玄中寺方丈雪峰法師、《蒙藏佛教史》著者妙舟法師等的認可和贊歎。當時給此經做序的是梅撷芸,也就是梅光羲居士。梅老居士是楊仁山居士的高足,對佛法特別是法相唯識學有精深的研究。李炳南老居士是他的學生。他和夏蓮老並稱南梅北夏。他的序文中對此經會集之緣起、經過講述的非常清楚。給此經做跋的是北京四大名醫之首,中醫界的泰斗,同時也是佛門一位大德蕭龍友老居士。很遺憾的是和夏蓮老最相契的兩位高僧:一位是北京拈花寺的省元長老,這是在北方名重一時的禅門尊宿,接引過著名學者梁漱溟學佛;再一位是四眾敬仰的天台宗谛閒長老,這二老都未及看到會集本就圓寂了。如果這二老尤其是谛閒法師能夠看到此經給予肯定,今天可能爭議就會少很多。

:此經後來傳到台灣,之後又傳到海外,您知道其中原委嗎?

:最早大概是律航法師帶到台灣的。律航法師俗名黃胪初,他是將軍出家。他做居士時是夏公學生,曾住在夏府親自聽夏公講過此經。他去台灣把這個本子帶去了。後來他依肉身不壞的慈航法師出家。據說律航法師對此經作過一個《綱要》,我沒看過。之後這個本子到了李炳南老居士手中,老居士見後很歡喜,為此經做了眉注。這個眉注本他後來送給了淨空法師。大概傳承情況是這樣。律航法師最後預知時至,正念往生,捨利很多。他的弟子廣化法師很有名。

:廣化法師我知道,編著了不少戒殺放生的書。

:對,他自述殺業很重,所以努力弘揚這方面的書。他對戒律也有研究,著的《比丘戒本講義》在出家眾中流傳很廣。

:後來在中國大陸弘揚此經的就只有黃念祖老居士了?

:是的,黃念老是夏蓮老的弟子,梅光羲的外甥,北京郵電大學教授。他的皈依師是虛雲老和尚。他曾依止藏傳噶舉派高僧貢噶活佛學密,又是藏傳寧瑪派諾那活佛的再傳弟子。貢噶活佛是藏傳佛教公認的一位大成就者,他對黃念老贊許有加,開許黃念老看一切密宗法本。黃念老還提到過貢噶活佛對夏蓮老的評價:有資格當無上密宗金剛阿阇黎的,他平生只見到夏蓮居一人。這話在黃老《大經講座》錄音中有。

:黃念老是密宗金剛上師,但他專弘淨土,極少傳密法,是這樣吧?

:對,後來到國外傳過一些,極少。他是寧瑪派,和我倒是一個教派的,我知道他有一些不共的密法。例如蓮師、馬頭、金翅鳥合修法,我早年特別想求到。他後半生精力,都用在注解弘傳夏老的會集本上。夏老是六五年走的,文革前一年他往生了。黃老在六十年代初,夏老往生前曾寫了一本《大經玄義提綱》,得到夏老印可,文革失散了。文革後帶病再寫《大經解》,歷時六年方告圓滿。完成後他請當時在美國弘法的淨空法師作序,之後《大經解》便在海外流通開,影響深遠。這些他在北京法源寺中國佛學院講會集本的錄音中都講到了,我聽過錄音,這套錄音保存下來很珍貴。他本想再寫一部《大經白話解》,方便更多信眾學習,可惜沒有完成就往生了。他往生瑞相很多很希有。

 

 

上一篇:淨空法師法語:難中之難,無過於此難
下一篇:宏琳法師:《幻住問答》有關會集本疑問的詳細解答(二)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