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南懷瑾:家教與母教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南懷瑾:家教與母教

 

正文:

可是我們現在的教育,沒有了!大家辦學校的要注意了,傳統上,中國的教育是從胎教開始,從懷胎就開始教育了。古時都有規定的,夫妻分房,然後家裡掛的畫、有的東西都要改變,胎兒會知道。生出來以後重要的是家教,是家庭父母的教育,不是靠學校的。我看現在人,大都把兒童教育寄托在學校,父母家長自己本身卻都有問題。

依我幾十年經驗看來,許多家長都犯了一個大錯誤,把自己達不到的目的,寄托在孩子身上;自己書沒有讀好,希望孩子讀好;自己沒有發財,希望兒女賺錢發財;自己沒有官做,希望兒女出來做官。這個目的是很嚴重的,每個人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然後托給學校自己不管,自己的言語行為又大多是亂七八糟的,影響到孩子。

家教裡頭最重要的第一個,是胎教,母教,母親更重要。記得當年我在輔仁大學上課的時候,有一次我正好擔任哲學的講師,以為頂多五六個學生要聽哲學,上去一看,坐滿了一堂。本班有八十幾個人,大都是女學生,因為我來上課,其它系的同學都來了,窗子外面站滿了。我說你們瘋了,怎麼來學哲學了?哲學是瘋子的學問啊!我說你們是聯考分過來的嗎?現在教育隨便把你分了系,不管學生的意願,也不管學生的成績。他們說,是啊!我說,不得了,你們趕快轉系,或者去談戀愛吧!同學們嘩然大笑。有學生問,老師,為什麼這樣講?我說,現在的女孩子大學畢了業,看不起普通人了,至少要找個碩士、博士啊,比自己高一點的,東選西選,最後一個種田的都不敢娶你做妻子了,看到你大學畢業好可怕啊!你們先把人生目標,人生哲學搞清楚,讀什麼哲學啊?

這就是哲學!做女性,最難的是做一個賢妻良母。現在女性受了教育以後,出去做事了,孩子不會帶,飯不會做,菜不會煮,衣服不會縫,家管不好。譬如生個孩子,第一流的家庭,受的卻是末等的家教,把孩子交給傭人們去帶,然後再把孩子送到學校裡頭,責任推給學校;要是犯了法,還推說這是社會問題。我說我不認同,我們都是社會一分子啊!他犯罪做了壞事,和我有什麼關系啊?和大家又有什麼關系?社會是個抽象的名稱耶!怎麼能把家教的問題推給社會啊?

我們有一位同學,她說想辦女子大學,這更要注意《禮記》裡頭的〈內則〉一篇,還有《列女傳》,是我們傳統上關於女性的教育,包含對子女的教育,甚至性的教育,告訴你性行為是怎麼一回事。性的教育很重要,古代都有啊!現在反而逃避了。這些道理,必須要注意的。

《廿一世紀的前言後語》

---------------------

講到家庭教育,聽起來是很普通的名辭。任何一對父母,有了子女,由嬰兒至孩提,由兒童到青年,誰又不施管教?古今中外,哪個孩子又沒有受過家庭教育呢?除非少數的例外,屬於不幸者的遭遇,那就另當別論。因此,所講家庭教育,豈非極普通而不成問題的問題嗎?然而,如何是家庭教育的標准?家庭教育應該要怎樣做?哪些父母才有資格擔任家庭教育的主角?這等於說:凡是學校,都有老師,可是哪種人才有為人師表的資格?誰又是真正的好老師呢?所以當父母或家長的人,他自己本身的家庭教育,和他所受的其他教育,是否都夠水准而無差錯呢?這些都是決定家庭教育的先決條件。倘使講家庭教育而忽略了這些問題,或者把問題青少年的過錯隨隨便便,一概歸咎於家庭教育,這就真成為家庭教育思想的問題了。

依照中國人一般通俗的觀念來講,大體上都認為我國的家庭教育,是最完善、最悠久的倫理教育。歷史悠久,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是否最完善,那是多方面的問題,不能泛泛而論。在中國文化中,對於家庭教育,列有明訓的,最早莫過於《禮記》。我總希望自己的國人、自己的民族,都能先行深切了解自己的文化。至少,也須人人一讀《禮記》的重要部分,所以在此不再詳引。但是依照古禮——也可以說是古代的文化制度,童子六歲入小學,先從“灑掃應對”開始學習。以現代語來講,便是先從生活的勞動教育入手,以養成清潔整齊的習慣;然後施以待人接物的禮貌教育,這便是所講“應對”的內涵。換言之,古禮的六歲入小學,先從“灑掃應對”開始。它的教育精神,是注重在人格的培養,和禮儀的規范,並非先以知識的灌輸為教育的前提。所以在《論語》中記載孔子的教育,也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透過這個主要的中心思想,便可想而知中國古代,對於“灑掃應對”的兒童教育,也是在入學後開始。

難道六歲以前,在家庭方面,便沒有教過“灑掃應對”的事嗎?事實不然,所謂“灑掃應對”的教育,當一個兒童在家庭中受到父母家人身教的薰陶,早已“耳濡目染”,所謂不教而教,教在其中已矣。六歲開始入學,除了注重兒童的生活教育,和禮儀教育的基礎以外,便以知識和技能的養成為前提,那便是:禮、樂、射、御、書、數等有關文事武功的“六藝”。到了十八歲入大學,才實施立身處世的成人教育。所謂“學而優則仕”,便是指這個青年階段前後的教育而言。總之,中國古代的家庭教育,讓我們重復地說一句:除了《禮記》上所列舉有關的記載以外,並無別的專書。

漢、魏以後,對於家庭教育,逐漸出現了專書。但是嚴格地說一句,那些有關家庭教育的皇皇大著,並不見得是為教育的理想而立論,而且更不是由教育哲學的基礎而出發。那些著作大體上還是受到秦、漢以後門第觀念的影響而作。例如漢、魏之間班昭的《女誡》、隋朝顏之推的《顏氏家訓》等。而且它是成人的倫理思想教育,並非絕對可作為兒童家庭教育的范本。宋、元以後,理學家的儒者們,滲入佛、道二教因果報應的觀念,散見於個人學案中有關家庭教育的思想,更為普遍。自元代儒者郭居敬選定了《二十四孝圖說》以後,到了明代理學家朱柏廬所作《治家格言》,便更普遍地被認為是兒童教育的讀物。而原屬於道教教義的《太上感應篇》,以及亦儒亦道亦佛的《陰骘文》、《功過格》,也普遍流行為家喻戶曉的家庭教育指南。清儒陳榕門所著《五種遺規》中的“教女”、“訓俗”兩種遺規,都可以說是儒、佛、道三家的有關家庭教育思想的匯流。實際上,這些著作,大體都是倫理思想和人格養成的成人教育的范圍。所以說在中國文化中,對於家庭教育的思想、理論、實施,是否真能稱為最完善的,就須重新磋切商量,不能空泛而驟下定論。

《亦新亦舊的一代》

---------------------

教育,我們小的時候,開始“六歲入小學”。六歲左右,中國幾千年的《禮記》啊,傳統文化,叫做“小學”。小學干什麼?什麼叫“小學”?先認字,認字叫小學。六歲先認字,那麼六歲開始認字的,先學小學,先認得中國字。

然後呢,生活的教育是什麼?灑、掃、應、對,家庭的教育。所以教育啊,中國的教育是家庭教育為基礎,不是靠學校的。

這裡我又岔過來講,真的講中國教育啊,那很嚴重了。我們幾千年古代的教育,從哪裡開始呢?“胎教”開始。一個太太懷孕了,馬上開始教育,先教育這個太太,這是中國古代。你們講的儒家,中國文化啊,《禮記》中都有的。周朝以前,一直到差不多秦漢這個階段,教育嚴重到這樣,胎教開始的。太太一懷孕了以後啊,住的房間不同了,掛的畫也不同,講的,穿的衣服也不同,教育胎兒。孩子生出來以後呢,父母家庭教育開始了。

現在的教育,我發現是,第一流人,家庭受最末等的教育。尤其在香港啊,在外面的華僑,在台灣,我所看到的,第一流的家庭,很有錢,兩夫妻都是有汽車出去做事了,孩子生了呀,找一個菲律賓的、印尼來的保姆啊,哎,保姆,就交給她。所以第一流家庭的孩子,都受最末等的教育開始。

教育是從父母的言教、身教開始,由胎教到家教。像我們小的時候到別人家裡去,人家看我們講,喲,這個孩子是誰家的啊?嗯,人家說,哎,這個孩子是南家的啊,南某人的兒子。哦,很好噢,很有家教。沒有說,像現在一樣,他什麼文化程度啊?他讀到博士沒有?哎,那不理你這一手,你拿到博士做官回來,一看你這個言行舉止不對,哎,老輩子說,這個孩子沒有家教的,還出去做官呢?這樣罵人的。這是我們傳統文化。

《南懷瑾先生在海航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講座》

---------------------

討論“齊家”問題,必須要特別了解,在中國的上古歷史上,“家”是聚族而居的群體大家庭,也就是宗法社會的中心代表。用現代話來講,“家”就是一個族姓社團,並不像二十世紀初期以來,學步西方文化,只有一對夫妻,或加上父母、子女的小家庭。當然,無論為聚族而居,幾世同堂的大家庭,或是小兩口子的小家庭,總是以父母、夫妻、兄弟、姊妹、子女為主體所組成的。

天下、國家、社會的基本單位便是“家”。所謂“齊家”的“齊”,在古代讀作持家的“持”,也有讀作治國的“治”,同時也包括有維持和治理的兩重意義。

如果了解了這個基本道理,可以說,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儒家理想中的“齊家”,只有在過去樸實無華的農村家庭裡,每每可以看見那種“滿眼兒孫滿檐日,飯香時節午雞啼”的情況。不過,這樣的殷實家庭,一定是有一個有德而有持家之道的老祖母或主婦,作為真正幕後的主持者,並不一定是當家的男人或老祖父的成果。所以我經常說,中國文化中,維持傳統的家族人倫之道的,都是歷代中國婦女犧牲自我的成果,是母德的偉大,不是男士們的功勞。至少由上古到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還是如此,中國宗法社會的大家族觀念,還未完全轉變。也許我的所見不盡然,但須要人家再冷靜一點仔細去研究,母教,才是天下文化教育的大教化事業。大至國家、民族,小至一個兒女,沒有優良傳統賢妻良母的教育基礎,那就什麼都免淡了!

《原本大學微言》

---------------------

依照古禮,父親不教自己的兒女;但是為了教育子女日後的立身處世,社會上有些壞事情,是應該讓兒女知道的。反觀我們中國的父母們,有幾個敢把社會上的壞事,或者某些人的丑事教兒女了解?從前我有一個朋友就很難得,對於煙、酒、嫖、賭等不良嗜好,都帶兒女去看。可不是由自己帶,而是轉托朋友,帶他的兒女到這些場合去,好讓他們自己認清楚,這些都是壞事,對自己都是有害無益的,都不能做的。這是教育的一種方法。

現在的年輕人真可憐!家長們拚命要他們讀課本,不許看小說,結果念得一個個呆頭呆腦,念到大學、研究所都畢業了,而對於人情世故,一點都不懂。所以我常常鼓勵他們看小說,我對自己的孩子也是如此。我不喜歡他們讀死書,有時候我帶著他們看小說,武俠小說、傳奇小說,無論什麼小說都看。不過他們自己找來了什麼小說,要告訴我一聲,因為有一部份小說,如果還沒有到一定年齡的時候,則不必看,看早了,不見得有好處。小說看多了,會懂得作人,也會通曉人情世故。小說上的那些人名,差不多都是假的,而所描寫的事情,卻往往都是真的,在社會上就真的有那些事情。至於歷史上那些人都是真的,但有些事情,你沒有經驗就無法了解。沒有做過大官,就不知道大官的味道,那就只有看小說才能通曉。

孟子在這裡說,對兒女的教育,由父母親自來教,在情勢上是行不通的,因為正面的教育很難。因為望女成鳳,望子成龍,孩子想看個電視,父母就擺出威嚴的態度,用命令的口吻禁止,而朋友較為客觀,也就較為理智,就不至於過分嚴肅。實際上兒女已經很累了,看一點電視輕松輕松,並不過分。

孟子說:對於子女,我們當然要以正道教導他。子女如果不聽,就“繼之以怒”,發脾氣了,不是打,就是罵,於是反效果出來了。據我所知,許多家庭教育,所得的都是反效果。一些青年男女出了問題,都是家庭教育有問題,而不一定是問題家庭所造成的。父母太方正了,教育出來的兒女,多半是死死板板;這樣的兒子,再教出來的孫子,就板板死死,更糟糕了。另有一種反效果則是,方正、嚴厲的教育下,激起了叛逆的心性,那就更麻煩了。

這樣看下來,我非常同意孟子這個觀點。

而且在子女的眼睛裡,認為父母教我不可以說謊,而他們自己卻一天到晚說謊。像有人要去午睡了,怕被人打擾,於是交待孩子,如果有客人來,就告訴客人說我不在。果然來了客人,孩子便說:爸爸在睡覺,爸爸說,告訴客人他不在。像這樣的孩子,能責備他嗎?他絕對的對,因為他不說謊。為父母的,平常也是教孩子不可以說謊,孩子沒有說謊,怎麼能責怪他呢?

父母不許孩子說謊,而孩子看見父母隨時都在說謊,這是一個事實。父母要求孩子要這樣那樣,而自己所做的又與所教的恰恰相反。像孔子、孟子,常常教別人要守信,而他們自己有時卻不守信,這又怎麼解釋?這就有層次上的差別,程度上的不同。就如剛說過的淳於髡那一節中“嫂溺援之以手”,是可以的。教育也是如此,有權宜變通的時候,但是子女還小時,是不會了解的。

所以教子女正,子女如果不正,就生氣責罰他們,子女心裡已經不滿了。子女再看看父母所做的,正與他們教自己的相反,於是就更憤憤不平了。因此,父子之間的代溝,相互的不滿,早在子女幼兒時期,就已經播下了種籽。因此,孝道是很難講的。父母子女之間,如果有了芥蒂、嫌隙,那就太不幸了。

現在許多青年人都不滿現實,其實不止是現在,無論古今中外,青年人都是不滿現實的。縱然是最好的時代,一切都上軌道的社會,在青年人的心目中看來,也是討厭的、不滿的、要挑剔的。我們都曾經走過青年時期,多少可以體會到現代青年人的心理。只要從年輕人的一些小動作上,就可以看到他們這種不滿現狀的心態。例如一堵牆壁,裝修得蠻漂亮,他卻要劃上一條痕跡;一個好好的瓷瓶,他卻要用東西去敲敲,似乎才過瘾。他們這樣做有理由嗎?沒有理由的,就是潛意識的反叛性和破壞性在作怪。所以青年人之不滿現實,是當然的。作為一個領導人,在教育上,領導方法上,就要懂得這個道理。

古人的教育,是易子而教,兩個互相欽敬的朋友,往往相互教育對方的子女,而不教自己的子女。像現在的青年,幾乎沒有不犯自渎的毛病的,但父母們對於這種事都不教,因為不好意思開口。直到最近,這種“性教育”教育界才正視、討論它。但仍有些偏僻的地方,老師們碰到這一部分的教材,就避而不談。其實在六七十年前,也有這種教育,聰明的父母們,想出變通的辦法。其中之一,就是用易子而教的原則,由朋友來教;或者用講故事的方式,引用某些因此受害的現實例子,做啟發性、暗示性的誘導。這是為了孩子一生健康所系,不得不教。

《兒女的教育-孟子離婁》

   

上一篇:宣化上人:菩薩的境界
下一篇:真實的因果報應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