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本論的次第,我們可以了解:大乘佛法修戒、定、慧,跟小乘有什麼不同?小乘就是持戒、修定、修慧;大乘佛法的戒、定、慧是先持戒,先斷除身口二業,因為你要行菩薩道,一定要先避免到三惡道去。你到三惡道去,你怎麼聽聞佛法?你不可能發菩提心。所以大乘佛法剛開始先持戒,先遠離惡道;第二個修智慧,不是先修禅定,先從智慧當中,成就菩提心跟空正見二種根本的善根;然後修了將近一大阿僧祇劫,到四加行的時候,再修禅定,再斷惑證真。
有人就會問:為什麼資糧位不修禅定,要到加行位才修禅定?如果一個菩薩大乘的善根沒有堅固,就先修禅定,就容易生起過失。什麼過失呢?就是你這個禅定太深,而大乘的善根不足,你內心當中就很容易不樂修善、忘失大悲。因為禅定所產生的寂靜安樂的力量太強烈,這寂靜安樂的感受,會讓你不想活動、不想修善,而且對眾生的痛苦,也沒有任何感覺,這樣就很容易落入二乘。如果在禅定當中,你又貪著神通,那你連二乘都不如,就是外道種姓了。為什麼呢?禅定的安樂,跟世俗的五欲安樂是不同。世俗的五欲安樂是非常躁動、粗重,你很容易可以遠離,因為它的過失太強烈,你馬上就可以感覺到它的過失,譬如刀上的蜂蜜。但是禅定的安樂,它跟涅槃是非常接近,它也是寂靜相。所以菩薩耽著禅定,你一定會退失菩提心。所以這個地方,為什麼一定要在資糧位不斷的加強你的誓願力──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把你生命的目標、理想,完全的根深蒂固,菩提心跟空正見二個根本堅固的插在心中,然後再修禅定。你在禅定的寂靜安樂當中,那個寂靜安樂的感受會不斷的誘惑你,你可以毫不猶豫的走過去,你知道這不是你要的,你能夠通過禅定,而不為禅定所迷惑。你利用禅定來斷惑,但是禅定的寂靜安樂感受生起的時候,你不會在那個地方停留,你能夠很順暢的走過去。如果你的菩提心不夠堅固,你到那個地方就走不過去,你就因小失大換取糖果吃,就在禅定停留下來。所以大乘佛法的資糧位,是先成就大乘善根。所以我們經常說:發菩提心、忏除罪障、積集資糧,就是這個意思。他先成就戒、成就慧,再成就禅定。當然有人說:這樣子的話,那禅定修不成,就不能斷惑證真了。那怎麼辦呢?有一個方法,為菩提道,求生淨土。所以,其實資糧位的菩薩,很多人在資糧位的時候就求生淨土,他這個加行位,不在人世間修,他到淨土修四加行。當然這是個人的選擇。因為很多人是在資糧位的時候發菩提心,然後觀察這一大阿僧祇劫的發菩提心、忏悔業障、積集資糧,諸多的惡因緣。那怎麼辦呢?先到淨土去,這個地方果報又好、環境又好,然後在淨土中修四加行,經過暖、頂、忍、世第一,這也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