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河北陽原流傳著一個淨信女子在出嫁前的晚上自在往生的故事。
大約在上世紀中葉,在河北陽原某村居住著一戶淳樸善良的農民,一家人的日子不是很富裕,但是靠著勤苦勞作,生活還算是過得去。但是男主人卻有一樁心事,使得老人家難以釋懷。原來主人家一子在十一、二歲的時候就出家為僧(現在仍健在,當地人尊稱寶師傅),現在家中正值妙齡的一個女兒卻成天吵著要出家為尼,讓他覺得很沒有面子。因為了解真相的人都明白小孩子吵著出家為僧、為尼是宿世的善根使然,不明真相的人會認為是這家人懶惰成性,以至於男孩、女孩都爭著去沙門享清福。當地民諺雲:饞戲子,懶出家,又饞又懶做屠夫。正可謂是眾口爍金、積毀銷骨,清白人家的一家之主,豈忍受得了鄉裡鄉親的說三道四、指指點點,所以女兒出家之事自是萬萬不可的。
恰好這時有媒人訪得此家有女待字閨中,便上門說親,說是二十裡外的一戶殷實人家可結為良緣。此說正中家主下懷,與女兒尋一戶正經人家嫁了去,既可了卻自家的一樁心願,又可為女兒求一歸宿,真是一舉兩得的美事。於是兩家便此事定了下來,約在某年某月某日良辰吉時行嫁娶之禮。
做父的初時與女兒商量婚事,女兒只是推三阻四地不願出嫁。家長沒有那許多的耐性與她糾纏,徑自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常理將婚事定了下來。女兒見父親逼得狠了,便也放一番狠話出來:“父親若讓女兒出嫁,女兒是萬萬不敢違拗的。可是有一件事情先得禀明父親,父親不准女兒出家,這出嫁一事女兒卻是頭去得身去不得,身去得頭去不得。”
做父親的想這只是孩子的一時氣話,待得禮成之時自然就不會再胡鬧了,年輕男女哪有不思想洞房花燭的。到時女兒只要過得稱心如意,把這出家的念頭自然就打消了。聽到女兒說這“頭去身不去,身去頭不去”也沒往深處去想,只是留心看管,免得自家跑去庵中出家或尋死覓活。
可是一直到出嫁前女兒也無甚異狀,於是做父親的只管籌辦女兒出的各項事宜。這廂男方歡天喜地張羅喜事,只等吉時一到就迎娶新婦入門了。是日一大早,一干人眾備好車馬、各項禮儀,浩浩蕩蕩的一眾人馬堪堪就要往這新婦的家中迎親了。卻不料這時慌裡慌張撞進一個人來,高聲喊道:“且住,且住!女方有話與男家說!”大家頓時都呆住了,都思忖這女方在此時不知又要出什麼難題與男方,主家要娶這新婦看來不是什麼善類,否則不會找這個時候派人來打橫拳。
進得屋來,來人歎道:“好好的一樁情事,眼見得無法做成了。”眾人都大驚失色,忙問是何原因。來人於是與眾人細細地說出了緣由:原來這女子一向志求佛道路,心中整日想得是如何成佛成道、超凡入聖,平日所求只是出家修行,從來沒把成家立業放在心上。家裡逼婚緊了,就說出“頭去身不去,身去頭不去”的話來,家人也不太放在心上。誰成想今日早晨父母催促起來梳洗打扮,只是結跏趺座在炕上一聲不吭,再細看時卻已往生多時了,現在家中正在辦理後事。著人特來告訴親家,不必派人去娶親了。
這樁奇聞一時轟動鄉裡,眾人都認為這是一有來歷的奇女子,平常女子談婚論嫁歡喜還來不及呢,哪能捨下這肉身就去了。再說這生死事大,也不是凡夫自行做得了主的,哪能說生就生,說死就死的。不是大修行人再來,就是佛菩薩示現,讓眾人明白超凡入聖不是空穴來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