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意識的五偏見—身見、邊見、見取見、邪見、戒禁取見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意識的五偏見——身見、邊見、見取見、邪見、戒禁取見

 

身見:

我們這個身體是由四大——地、水、火、風,或者由五蘊——色、受、想、行、識而構成的,分析這四大、五蘊,裡面沒有任何東西可執著。但是我們總是執著於這個身體為實在的,要長壽百歲呀、青春永駐啊、萬壽無疆啊、打扮靓麗啊,為它怎麼怎麼樣的。這甚至會認為身邊周遭的東西也為我所有,不知道是無主的,然後產生據為己有的占有欲。還會經常突顯自己,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這就叫身見。

邊見:

邊見其實就是偏見,偏於一邊的見。就是對待事物的看法,會孤立來看,離開很多條件去考慮,然後要麼是持常見,要麼是持斷見。

邊見是由於我見產生後,執著於我是常的斷的而來的看法。像有人講,人死如燈滅。這就是斷見。人死到底是不是如燈滅?在唯物講,是如燈滅。在佛教講,人死絕對不是如燈滅。他只是一種相似相續的流轉延續,並不是斷滅了。如果斷滅的話,那就不講因果了。啥事都可以干,只要一死百了——那這個世界可要大亂了吧!物理學中,能量是不滅的,它還可以進行轉化。對不對?以另一種形式轉化出來。佛教認為,生命也是一種延續。相似相續就是一種延續。但是講到輪回,很多知識分子不相信輪回,我無法證明給他看,但你也無法證明其不存在,既然大家都無法證明,那麼討論起來就非常麻煩。我經常跟他們爭論這個問題,深知其中的苦衷,彼此難以說服對方,在這裡就不多談了。如果有人認為人不會死,可以萬壽無疆。由於害怕死,就會有人尋求長生不死,像秦始皇求長壽,這就是常見。

佛教上講的貪嗔,就是斷見和常見。

他想占有這個東西,想保持很長時間,永遠的擁有它。這種貪著的心態就是一種常見。我討厭你,我不願見到你,見到你我就很難受,我巴不得不見你,這種排斥、抵制就是一種斷見。

但是事物總是聯系在一起的。它不能斷,但是它也不能常。因為它有剎那變化。人有生老病死,世界有成住壞空,東西有生住異滅,它都有這麼一個遷流的過程,不可能停留在那個地方。所以人之所以痛苦,就是不能隨順真理、隨順無常,東西丟了以後,總是放不下,如鈍刀割肉難受,還期待重新失而復得。這種心態成為長期的一種傾向、一種習慣,在那裡困擾著你,而不能超脫出來。

邪見:

邪見就是否定因果的道理。

很多人不相信因果。因果法則在佛教是最基本的。你肚子餓了,吃飯。吃飯是不是因?吃完以後,肚子飽了是不是果?你今天去跑步,流了汗,得到鍛煉。去鍛煉是不是因?得到健康是不是結果?事實上,任何事情都離不開因果。

因果,就像把一粒豆種到一塊地裡面去。如果這個豆種在水泥地板,它會不會開花結果?肯定不會,因為環境條件不適合它生長。如果種到地裡面去,在地裡它會不會靜靜地躺著不動?不會。種子遇到土、水分、溫度,慢慢它就在那裡變化。只不過埋在土裡你看不到。你看電視裡的表達,種子一下子就發芽長大開花結果了。它不會是靜靜的。種子變成豆芽,最後長出枝葉、開花、結果。那麼這個豆種,相對於後面的豆芽來講,是不是因?芽是不是果?芽對於豆苗來講,芽是不是因?豆苗是不是果?豆苗相對於開花來講,它是不是因?

所以前前是因,後後是果。它是相似相續的。就是前面的離不開後面的,後面的離不開前面的。前後變化就是相似,這就破除了你的常見。而前後相續不斷就破除了你的斷見。比如你從嬰兒到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現在的你,能離開你的小時侯嗎?離不開叫相續。但是你現在的模樣跟你小時侯一樣嗎?有沒有變化?肯定有。變化就叫相似。事物,就是這麼一個相似相續的發展過程。

這個因果,是因小果大。比如一粒谷種到田裡面去,它可能結出了一百顆甚至二百顆谷粒。而因決定果,果不能夠決定因。所以,因果就像流水一樣,水總往低處流——它總要找個流動方向,這種流向,就是它的因果律。但是這個因果律跟我們一般所講的理性規律不一定一樣。很多人把理性與規律,認為是死板固定的、不變動的,這種不干淨的認識,容易落入了細微的斷見。但佛教講的因果不是這樣的。因果律可不可以改變呢?可以改變其流動方向。

我用種豆來說明。我們講“種豆得豆,種瓜得瓜”,如是因得如是果。事實上很多人理解得不大對。如果沒有其它因緣摻雜進來破壞它、阻礙它,種豆能不能得豆?它如果順利成長了,種豆肯定能得豆。但是種豆一定得豆嗎?不一定。比如,長出來的豆芽,我摘了,炒盤豆芽菜吃了,它能長成豆嗎?哪一天一只黃牛,看這豆芽很好吃,吃掉了。哪一天跑來了一條蟲,咬了,還能長成豆嗎?所以這個發展的過程,如果中途有其他因緣加進來,就有可能產生結果的變化。

相似相續的過程中有確定和不確定的兩個因素在裡面。我們很多人忽略了它不確定的因素。認為因果律像宿命論呀,什麼都是前定的。不確定部分被抽掉了,被否定掉了。他沒有考慮到,這個現象的出現,前面是有很多變化過程,他沒看到,只看到這個結果就說是前定的。關鍵是你怎麼去改變它的前因條件。所以佛教是不相信宿命論的。因此修行才成佛。不然人是人,狗是狗,那狗怎麼能成佛呢?眾生怎麼會有佛性呢?如果這樣說,就沒法變化了。

佛教的因果論跟宿命論不同。很多人在正見方面沒有學好。學到最後,經常認為佛教的因果論是宿命論。包括很多出家法師也一樣認為。在座的各位,要深入去慎思明辯,搞清楚它。在這一點上,佛教對待真理的態度是:不管你是誰,你錯了我就跟你辯論,我就要把你糾正過來。當然,在道德倫理上,在資歷上,我可以尊重你。如果是論資排輩,我可能不能坐在這裡跟你們講經說法。但是如果我的智慧比你高明,我就可以超越這些老前輩,坐在這裡跟你說法。有正見才可以當法師,不然就把你引導錯了。就像你的眼睛。如果看不到前面的危險,看不到前面的障礙,你一直往前走,那肯定有生命危險。就是說要用眼睛帶動我們的手腳,眼睛是引導你前行的。

見取見:

見取見是認為前面所說的身見、邊見、邪見是對的,並且執著於這種錯誤的見解。

經常兩個人辯論,一個覺得自己的觀點是對的,另一個也覺得自己的觀點是對的。大家都覺得自己的觀點是對的,不斷爭論下去,最後兩個人爭成仇人了。產生了嗔恨心,是因為兩個人在拼高低和勝負。而佛教的辯論不是這樣子,是為了讓真理越辯越明,讓更多聽或看的人明白這個道理。並不是為了爭勝負、高低而去爭論的。

見取見,是很多人容易犯的毛病。如果你所抱持的觀點是不對的,你又執著於它,這個就叫見取見。見,就是你的一個人生態度。一個人的態度是外在的,他心中肯定連動著有一種看法、一種想法。如果他的認識不夠,障礙在哪個地方了,反映出來就是哪種態度,哪種相應行為。

戒禁取見:

戒禁取見是執行或受持邪戒,錯認以為是正戒,受持這樣的戒,以為可以獲得徹底解脫或升天。這就是說,接受執行這樣的戒律是不可能獲得真正的生死解脫。

很多人甚至是非因計因。

有些人念佛,說“我念阿彌陀佛,念完以後,希望佛菩薩保佑我的孫子考上大學。但是我念了一輩子,求了一輩子,許下那麼大的願,我的孫子怎麼沒考上大學呢?”你念佛,是為了能往生淨土的因,而不是為了你孫子能考上大學因,這樣錯亂因果,怎麼能夠獲得結果呢?這就叫非因計因。

你說我練鐵砂掌,練完以後,我有可能就考上北大、清華嗎?你練鐵砂掌,可能練得更有力氣,然後“啪”的一下能把堅硬的東西劈斷開了。但是練鐵砂掌後,怎麼能考上清華、北大呢?想考上清華、北大,你要努力學習復習,掌握你應該掌握的知識呀!這才是真正的因。

所以很多人學佛,都容易犯這個毛病。比如有很多人批判說“哎呀!你拜佛、念佛一輩子,怎麼還這麼生病痛苦啊?”這個問法就是非因計因。

還有非道計道的。也不能趨向於解脫。

佛教講的外道跟內道有什麼不同呢?你的努力方向與修行方法、不能趨向於真理實相,達不到解脫的目的,這就叫外道。這並不是否定它們存在的價值和作用。佛教從來不排斥任何宗教,也不攻擊任何宗教。只要對人類哪怕只是短暫的、相對的作用,也都能包容它。因為佛教能夠用正見來貫穿,能夠尊重他們。這不像其它宗教的。有些信仰其它宗教的,經常對佛教的教理進行一番自我解釋,故意歪曲,然後強加在佛教頭上,說佛教就是這樣講的。事實上,這只是他們的理解,是他們的投射,並不是佛教原本的意思。我覺得這個做法非常不好,不利於和諧並存。

我們不是提倡和諧社會嗎?和諧社會首先要心平。心平天下平,心安天下安。《六祖壇經》裡面講“心平何勞持戒”。是啊!你要心平了,那麼當然不用持戒了。

但是因為你的心不平,有扭曲,心裡有貪嗔癡煩惱,有妄想盲動,有無知的幻象,所以你要持戒。持戒是讓你保護自己的,讓你像駕車一樣有方向,看清楚道路,認明路標,這樣才能安全到達目的地,戒是起這個護持作用的。

這個戒也是對法器的一種培養,同時讓我們的行為達到一種規范、一種清淨和合的作用。佛教的戒律就是一切佛弟子們的法律或者憲法,他必須去遵守。

這是我們對五種錯誤看法的分析說明。

   

上一篇:現代醫學:所做善惡確實會反作用於本人
下一篇:植物性蛋白才是優質的蛋白質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