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見見法師:生命的提升—佛學與生命科學之對話(1)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生命的提升——佛學與生命科學之對話(1)

 

生命科學與佛學乃人類對於生命認知的兩種不同途徑。對於生命的诠釋,生命科學全然以物質層面來分析,生命被視為一種化學過程,其持續源自於復制與新陳代謝二功能的不斷運作;佛學未從化學分子層次來看待生命,而以涵蓋身心兩個方面的活動作用全面地闡釋生命。基於不同的認知模式,兩者所提出對於生命提升之途徑亦全然不同,於是,在這個課題上,前者致力於生命物質層面的改善,即身體功能的完善與持續;後者則立義於兼具身與心二層面的生命超脫。而過程中,生命科學的物質透視,試圖在物質基礎上發掘一切生命現象的解釋,事實上卻有種種困難,即使至今亦僅能诠釋生命的部分。佛學並未試圖去一一解釋生命的物質現象與作用,而是以一種宏觀的角度歸納出生命運作的規律,在分析同時存有的精神活動之外,並揭示生命內層中精神與物質的關連。 

盡管差異明顯存在於生命科學與佛學之間,不同角度探究生命的方式並未見沖突,不同向度的生命剖析,反為生命提升之課題引動新的啟發。更何況生命科學由物質層面對生命的探究與技術發展,倚賴基因重組來改造乃至創造生命的途徑,俨然已引發廣大層面有關人權與倫理的討論與爭議。因此,本文將先剖析生命科學與佛學對於生命之诠釋與探討;再以二者之對話,從不同的觀點啟發新的解釋線索,不僅對其所面臨的問題提供新的思考模式,更期以能為人類對於生命提升的冀望,給予一深刻之建議。 

一、概說──生命研究 

生命科學對生命的研究

生命科學研究生命的現象、起源、本質、特征、發展規律,以及各種生物之間和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其開始源自於生物學。隨著19世紀細胞學說的創立與遺傳規律的發現,20世紀基因論、遺傳學、分子生物學的發展,不僅促使生物學的探索開始進入揭開生命之謎的大門,更使其由細胞水平進入到分子水平去探索生命的本質。70年代生物工程(或稱遺傳工程)科學技術興起,於是人類從認識、利用生物迅速發展到了進一步創建新生命型態的時代。人類基因組的研究從基因的結構、功能乃至其演化,提供了對生命不同面向的認識,此乃20世紀生物科學上最重要的裡程碑,不僅帶動起現代生物醫學研究,更可能實現人類改造生命的夢想,以史無前例的方式劇烈地影響這個世紀的科學教育與生命觀。 

佛學對生命的探究

佛學中對於生命的诠釋,不僅揭示生命之起源亦解析生命之內涵,其主要用意在於讓人類清楚了達生命的本質後,能捨棄對於生命無謂的執著,超越生命之限量,乃至創造更具意義的新生命。在解析生命的過程中,不以物質層面的觀察與實驗為出發點,而是以生命中涵蓋精神與物質兩大面向范圍的全面觀察為基礎,進而揭示生命的本體與改造的真義。 

二、生命科學──基因密碼所掌控的生命

根據生命科學目前對於生命個體的解析,生命的基本單位是細胞,而個體發育則是由遺傳訊息所控制,不論是在分子層次上,還是在細胞、組織或是個體層次上,其發育的基本模式都是由基因決定,基因被認為是遺傳物質的最小功能單位。多數生物的基因乃由去氧核糖核酸構成,並在染色體上作線狀排列。去氧核糖核酸簡稱為DNA,其實是一種由碳、磷、氮、氫及氧五種元素構成的大分子。 

DNA所構成的基因內含有特定遺傳信息的核酸序列,指引細胞合成各種蛋白質,這些蛋白質進而組合出具不同結構與功能的各式細胞,執行各種不同的化學反應,由此結合不同形態與功能的細胞,便能造就出整個生物體的形態及功能。因此,以分子生物學的角度來看,生物的一切表型都是蛋白質活性的表現。由於不同生命體細胞記憶體載著不同的蛋白質,所以生命體能顯示出不同的性狀。於是,對於基因密碼的解讀,被視為了解與掌控生命機體之性狀與功能的關鍵,許多學者更認為DNA決定了人的每一方面,如哈佛大學社會生物學家威爾森(Edward O. Wilson)便是著名的基因決定論者。 

所謂基因密碼(genetic code)就是DNA中的核酸排列順序和蛋白質分子中氨基酸(amino acid)間的關系。有人比喻基因就像一個控制著龐大自動化線路的電腦軟件,基因只是單純地公布它的指令,而這些由遺傳密碼串連而成的指令,指導著細胞將氨基酸分子拼裝成各式各樣的蛋白質分子。如果能夠知道核酸的排列順序為何,因而會生成何種蛋白質,基因的密碼就破解了。 

分子遺傳學的研究者認為,轉譯遺傳密碼不但可闡明遺傳的結構,而且若能直接轉譯生命的設計圖,也許可以達成了解生命結構的夢想。至此,仿佛生命的奧秘已昭然若揭,主導生命的不過是一個密碼系統,並非人類原先想像的那樣是某種神秘的物質實體。生物界中從最簡單的病毒到最高等的人類生命現象,於是被化約為不過是合成蛋白質的活動,而且無一例外地都服從統一的、由核酸組成的密碼支配。因此,所有生物皆循此密碼體系進行著生命接力棒的傳遞,亦由此密碼系統而進行演化。 

奧地利物理學家薛定谔形容基因密碼集合法典和行政權力於一體,或者用另一個比喻:它們集建築師的設計和施工者的技藝於一身,密碼一詞的詞義顯然過於狹隘,染色體結構同時還具有推動卵細胞朝它們預設方式發育的功能。 

為了解讀這個密碼系統,一探生命究竟,1986年3月在美國正式提出籌組人類基因組研究計畫(Human Genome Project,簡稱HGP),實施繪制人類基因的全圖、測定人類基因組的完整順序。爾後,其他許多國家也各自制定了自己的人類基因組研究計畫,同時各國之間彼此亦進行有效的合作。2000年6月人類基因圖譜草圖初步完成,2002年,歷時十載,耗資20億美元的人類基因組計畫終於完成。 

人類基因組是在人類細胞核內23對染色體上的整套DNA,即染色體上的一套完整遺傳物質。HGP的目標是將全部人類基因──30億對鹼基進行繪圖和排序,實際上也就是要讀出和讀懂人類基因組全部核酸的順序,或者說是全部基因在染色體上的位置及各DNA片段的功能。這一目標的實現,科學家認為無非就意味著人類能夠有效地控制自己生命的生存狀態並提高生存品質。但事實並非如此。盡管1997年2月英國蘇格蘭羅色林研究中心的威瑪教授(Ian Wilmut)創造出復制羊──桃莉(Dolly),標志著生物科技的發達,使得以選擇性的偏好訂制生物個體成為可能,而問題卻也緊接著發生。即使如美國已通過眾議院法案,禁止復制人類的行為,但僅是基因采檢的動作,即能引起多重的人權相關問題。在未完成基因組解讀前,號稱能改造乃至創造出生命的基因工程科技,卻已引發全世界對於以基因改造來提升生命一途的諸多爭論。 

所謂的基因工程技術(genetic engineering),即重組DNA技術,又稱遺傳工程,乃指於生物體外重新組合去氧核糖核酸分子,並使它們在適當的細胞中增殖的遺傳操作。基因工程的最初原始動機便是透過DNA分子的重新組合改善原生物體某些有缺陷的功能或性狀,進而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然而,由治療動機滑移成為改進人類特征的某種價值與倫理扭曲的實際問題,不僅呈顯於基因隱私權、機會不均、基因專利等爭端,就連科學家自己對於以不可逆轉之方式改變人類基因庫亦甚感顧慮。 

其次,基因工程對於生命的改善,將由疾病的治療與肢體缺陷的改造,而被曲解成人類對於外相特征完美的追求,譬如從基因著手治療身體形態缺陷、改善容貌等身體特征,屆時生命的價值將面臨膚淺化,財富成為決定可否改善生命的關鍵。作品涉及基因科技的藝術家曼格拉諾.歐維爾(Inigo Manglano-Ovalle)也臆測依據基因將產生新的種族分類:“例如以前分成黑人、白人或黃種人,卷發或直發。以後的分類可能將依皮膚以下的東西來分。”可以預見的是,基因工程若普及的結果,很可能人類社會將會產生種種機會不均、追求表相的亂象。 

至於涉及倫理問題最嚴重的,則是基因交換與復制生物個體的技術。有了復制技術,親族血脈關系可能會顛倒混亂,而透過交叉植入異種生物體基因,以培植所需的器官或改變某種生理特征的基因交換技術,其逆反自然以及忽視對生命個體基本尊重的操作方式不但將引起恐懼(例如有人在老鼠背上培養出人類的耳朵),更會引起動物保護運動者的抗議。更何況,技術層面至今畢竟仍是理想多於現實,人類或其他生物體若因實驗過程中的某些步驟而造成先天缺陷,則應由誰負責,誰又有權能真正應允如此一個攸關生命的重大決定? 

基因工程帶給人們透析生命真相與改善生命的希望,然而這樣的提升路線,卻充滿了對人權與倫理的挑戰性,典型地說明和表現出科學既可為善亦可作惡的“雙刃劍”效應。如此一來,所引起的不僅是各層面的爭端,更激起了人類對於生命價值界定的反思與重省,亦即Scientific American雜志前發行人派爾(Gerard Piel)所提出人類面臨的一項嚴峻挑戰──如何建構人類本身在大自然中存在的意義和目的。 

三、佛學──佛性所呈顯的生命

對於生命的起源,佛學中並不鑽研物質層面的過程與細節,而以業感與唯識從宏觀的角度揭示其普遍規律。故謂一期生命之發端,遠因為業感,近因則為識心牽引與業合。對於生命的解釋,佛學中涵蓋了身心兩個層次,即《成唯識論述記》中所謂“命謂色心不斷”,生命乃身心活動持續不斷的一種現象。生命本質的問題,其實是佛學的最核心探究,也是其一切理論的基礎。生命之所以可能,其本質是佛性,一切眾生皆具佛性,平等且天然具足。不論生命以何種形式出現,不論何種生物個體,其本具佛性皆無有增損或差異,佛性乃一切生命的本體,所有一切生命個體之能見、能聞、能覺、能知,皆是佛性起用。 

而生命個體的形式表現與彼此間的差異,則來自於往昔未能了徹其自身的清淨性德,造作種種業行所感。由過去善惡因所感得的果報正體,即現世之身心性命,稱為正報。正報之端正、丑陋、病緣多少乃至長短壽等,依《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中說則各有其所因。如得端正相貌者,乃因行十事:不嗔、施衣、愛敬父母、尊重賢聖、布施莊嚴佛塔、掃灑堂宇、掃灑僧地、掃灑佛塔、見丑陋者不生輕賤反亦能起恭敬心、見端正者曉悟宿因,反之而行,則相貌丑陋。長命者,因行十事:自不殺生、勸他不殺、贊歎不殺、見他不殺心生歡喜、見彼殺者方便救免、見死怖者安慰其心、見恐怖者施與無畏、見諸患苦之人起慈愍心、見諸急難之人起大悲心、以諸飲食惠施眾生,反此十事作為則命短。生而多病者,亦因行十事:好喜打拍一切眾生、勸他令打、贊歎打法、見打歡喜、惱亂父母令心憂惱、惱亂賢聖、見怨病苦心大歡喜、見怨病愈心生不樂、於怨病所與非治藥、宿食不消而復更食,逆此十事則身常健而少病。 

佛陀所揭示乃是一個業果的通則,實際的狀況將會因個體心行的不一,而有果相或深淺程度的差別,亦即有其個別性。而且,雖言現今種種依於過去業行,然所謂業報其因緣成熟現前之時機並無定論,所謂“若此身造業即此身受,是名現報。此世造業,次來世受,是名生報。此世造業,過次世受,是名後報,以過次世故名為後。”因此,並非一切皆為前世已定,此世的行為亦能提供改善生命的機緣,也就是說,過去的業行僅是一個因、一個種子,日後的發展則端看機緣成熟與否,有如將種子栽入土後,若無陽光、空氣與水等外緣成就,種子仍無法長成大樹乃至開花結果。雖然所作業不亡,但卻必須“因”與諸“緣”會遇,方有果報自受一事。因此,佛學的業感說,既非決定論亦非宿命論,心有無限的可能,生命就有無限的可能,生命隨時都有重生的契機,而這個可能就來自於佛性。一如禅宗六祖惠能大師所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由此本具性德,每個生命無一不有得以提升的可能,亦無一不具進行改善生命的資糧。 

生命的改善與提升關鍵便在於清淨性德的實踐,從修善捨惡中來實踐生命本質的清淨,“修德有功,性德方顯”,性德既顯,生命方能實質地被提升。其中,業報的改善僅是一個過程、一個途徑,終究的目的畢竟在於生命擺脫外在束縛後的內在性德之顯發,亦即,人人本具的清淨無染自性,方是生命的終極價值所在,亦才是生命提升的基礎與努力方向。 

作者:見見法師

(中台女眾佛教學院院長、

清華大學工業工程博士、四川大學宗教學博士)

 

上一篇:大安法師:念佛究竟要得到什麼
下一篇:三刀和尚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